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98(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98(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0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9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又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和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
材料三: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学不止是一大群“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30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则刚刚诞生不久。30个书院,有30种风格,30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剑桥书院重视居息一堂,重视生活性情之陶冶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1.下面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就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B.书院的创立者都主张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作为培养人才的目的。
C.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入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D.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肖永明和吴国富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育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手段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B.吴国富认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为主要指标来衡量书院教育效果,就能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C.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以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D.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因此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等问题出现。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个访谈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不枝不蔓,并且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B.三个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
C.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语言,符合受访者身份。
D.主持人在第二次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访者畅谈的兴致。
4.材料一是如何论述书院楹联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4分)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的现实案例进行简要点评。(4分)
链接材料:千年“岳麓书院”一直在湖南大学“弦歌不绝”;2016年9月10日,中美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10名学者。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敲门
秦兴江
咚咚咚,办公室的门很清晰地响了三下。
“请进——”他从思索的专注中回过神,大声应道。可等了好一会,却没人进来。最近,他经常在冥思中听见有人敲他的门。有好几次,越是在他精神高度集中思考问题时,这种敲门的声音越是急促。他记得自己没上锁,这是怎么回事呢?起身去拉开门看,门外并没有人。
“刚才有人找我么?”他打电话问隔壁的李秘书。
“没有啊,周书记!今天是周末,不会有人找的,您好好歇一会吧。”李秘书说。
“明明有人敲门的啊!”他自言自语,回到桌前又陷入了沉思。
自从半年前升任L市市委书记后,虽然担子更重,但他从内心里却感觉轻松了许多。当然,这是跟他以前相比。他来L市六年了,干了两届市长,从老市区改造到新市区规划,他让L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横穿市区的那条宽200米的河流上以前只有一道桥连通两岸,他在三年内就在上中下游变出三座宽阔的大桥;沿河两岸以前破烂不堪,荒草丛生,现在修筑了高标准的滨河大道,堪与高速公路媲美……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个全新的L市,很快拉动了全市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等。当然,大发展必然也会带来很多新问题,比如最敏感的就是城管和房屋拆迁,以及各种各样的上访事件……那一年,经常有上访群众围堵市政府院门,门口的警卫人员也经常和群众发生冲突,那种情景令大家都非常头疼。后来,他果断提出整改意见,把原来封闭式的院墙推倒重建,改为透明式的矮花墙,不设大门,同时撤销门口的警卫人员,让大家自由进出。
凡是来反映问题的上访人员,不拦不堵,所反映的问题不论找到哪个部门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处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的办公室门经常就会被人敲响。说实话,那段时间他特别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不知从什么时候,敲门声却又渐渐的少了。
敲门声没了,他反倒不习惯了。就像现在,除了整天忙着开会、视察,有时闲下来的瞬间,他就会突然感觉焦躁不安。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而且往往在他陷入思考的时候,就会突然听到有人敲响他的门。
咚咚咚,的确有人敲门,他答应着却没人进来!
这是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令他百思不得其解。他突然想,这是否预示着什么?难道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他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下午,他让秘书和司机统统回家休息,自己步行走到了大街上。因为是星期天,大街上人流如潮,广场上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其乐融融。从振兴路到光明路……路过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超市……走到一条小街的拐角处,从“兰州拉面馆”飘出的香味直往他的鼻孔里钻。这时他才感觉累了,也饿了,原来转着转着不知不觉太阳下山了。
“大碗,还是小碗?”拉面师傅热情地招呼他。
“大碗吧!”他随口应着,随便找了个凳子坐下。
很长时间没吃拉面了。一番狼吞虎咽,吃完摸出钱夹,才发现没带现金,只有几张各种各样的卡。他当时就有点为难。
“不好意思啊,没带钱,能刷卡么?”他扬扬几乎空空的钱包。
“算了!看你穿得忒体面就是兜里没有钱,肯定是个模范丈夫——算我请客了!”拉面师傅笑哈哈地说。
“我回去让人给你送过来,要算上利息。”他也爽朗地笑。
“嗨,不就是一碗面嘛!”拉面师傅挥挥手。
外面街灯全亮了,好美的夜景啊。他有多长时间没到街上走一走了?一碗拉面就把肚子撑得饱饱的。他想继续散散步,好好看看自己打造的这个城市。可想起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走回家,他打电话对媳妇说:“今晚有人请客呢——还夸我肯定是模范丈夫!呵呵,你高兴吧?”
说着,前面到了一个居民小区。他回头看了看那个拉面馆,意味深长地笑了,别人不来敲我的门我可以去敲别人的门啊!他这样想着,拐进小区,轻轻地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到周书记听到清晰的敲门声,打开门却不见有人找他,连秘书也确认没人找他,说明他产生了幻听。
B.周书记到L市干了两届市长,他改变工作作风,及时处理问题,实施一系列举措,使得L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周书记深得L市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怕打扰到他休息,渐渐不来上访了,拉面馆的师傅也免费请他吃面。
D.拉面师傅是一个热情、慷慨、幽默的人,他的大方其实也反映了L市部分老百姓尚可的生活状态,侧面烘托了周书记治市有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周书记出现幻听开篇,设置了悬念,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很长时间没有吃拉面了”“他有多长时间没到街上走一走了”,这些语句也在暗示周书记很久没有深入民间与老百姓接触了。
C.小说以“他这样想着,拐进小区,轻轻地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D.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叙述,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上着力刻画周书记的形象,使得该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8.周书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9.“敲门”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来敲我的门我可以去敲别人的门呀”这一转变反映的是怎样的工作态度?请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瑞典学者布鲁恩提出跨媒介的两种主要模式:一、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外一种媒介;二、一个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与互动。奥地利学者沃尔夫提出跨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两个大类是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与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前者又划分为超媒介性与跨媒介的转移:所谓超媒介性指不同媒介都具有的一些特性,跨媒介的转移是指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作品内的跨媒介性是相对狭义的界定。也包含两种主要的类型: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比如戏剧中的音乐、舞蹈等;二、一种媒介对于另一种媒介的指涉和利用,比如小说的音乐性。受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戏剧—小说”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就小说作品内部而言,“戏剧—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媒介混合型,比如莫言的《蛙》、伍尔夫的《幕间》等;媒介指涉型,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等。
“戏剧—小说”强调戏剧机构、演出形式、舞台空间等在小说中的呈现以及产生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强调小说如何利用剧场实现文学性的目的不同,“戏剧—小说”将剧场作为讨论的核心,“我们也可以认为‘戏剧—小说’是从剧场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戏剧创作者越来越深入认识到此种次文类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小说”超越了“戏剧性的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戏剧—小说”意味着不同媒介之间的并置、碰撞、互动和交叉。但是,在“戏剧—小说”中,戏剧性也一样得到重视。“我并非建议摒弃所有的隐喻式戏剧性,毕竟很多‘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很多戏剧—小说家在书写叙事小说时大量使用戏剧隐喻。”
“戏剧—小说”的跨媒介指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戏剧化有关。“戏剧—小说”不仅仅是有关次文类的一个描述。而且也是一个批评概念,主要讨论作者创作的意图性、社会历史语境、跨媒介的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研究中需要纠正以文学为中心的批评传统,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这个跨媒介的文学现象。当代剧场理论关注身体、即兴表演、情动、观演关系、操演性转变等,给“戏剧—小说”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揭示媒介互动带来的创新,同时也关注媒介间的差别带来的创造性潜力。
戏曲的审美特点是虚拟、夸张和程式化,与现实拉开距离。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及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凭借其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文类的自觉改写以及对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精妙运用,莫言已经牢牢地占据世界文学的先锋地位。在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戏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手段。
(选自何成洲《跨媒介视野下的“戏剧—小说”研究》)
材料二:
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陆的结构像水。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中国的演义小说改编为戏曲极其方便,因为结构方法相近。
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极其自由,尤其是空间,空间是随着人走的,一场戏里可以同时表不同的空间(中国剧作家不知道所谓三一律,因此不存在打破三一律的问题)。这种表现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的方法,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
中国戏曲,不很重视冲突。有一个时期,有一种说法,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不成其为戏剧。中国戏曲,从整出看,当然是有冲突的,但是各场并不都有冲突。《长生殿·闻铃·哭象》也只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发感情。《琵琶记·吃糠》只是赵五娘因为糠和米的分离联想到她和蔡伯喈的遭际,痛哭了一场。《描容》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赵五娘并没有和什么人冲突。这些著名的折子,在西方的古典戏剧家看来,是很难构成一场戏的。这种不假冲突,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的构思,是小说的,非戏剧的。
戏剧是强化的艺术,小说是入微的艺术。戏剧一般是靠大动作刻画人物的,不太注重细节的描写。中国的戏曲强化得尤其厉害。锣鼓是强化的有力的辅助手段。但是中国戏曲又往往能容纳极精微的细节。《武家坡》,薛平贵在窑外述说了往事,王宝钏确信是自己的丈夫回来了,开门相见:
薛平贵(唱):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三姐不信菱花照,不似当年在彩楼前。
王宝钏(唱):寒窑哪有菱花镜?
薛平贵(白):水盆里面——
王宝钏(接唱):水盆里面照容颜。(夹白)老了!(接唱)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
水盆照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王宝钏穷得置不起一面镜子,她茹苦含辛,也无心对镜照影。今日在水盆里一照: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千古一哭!
这种“闲中著色”,涉笔成情,手法不是戏剧的,是小说的。
有些艺术品类,如电影、话剧,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有道理的。这些艺术形式绝对不能成为文学的附庸,对话的奴仆。但是戏曲,问题不同。因为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
(节选自汪曾棋《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在布鲁恩、沃尔夫两位学者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下,有学者第一次提出“戏剧—小说”这一概念。
B.“戏剧—小说”在使用定义上比“戏剧性小说”严谨,只用于指出作者在创作、跨媒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C.中国观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所以也很难构成戏剧冲突,这与西方古典戏剧存在较大差异。
D.电影、话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甘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学性掩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同中有异,材料一阐述戏剧和小说融合形成的新的次文学类别,材料二侧重阐述戏曲和小说的相互借鉴。
B.材料一指出,在评价“戏剧—小说”类作品时不能以文学为中心,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
C.材料一提到的“次文类”概念可以理解为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类概念下出现的具有独特性的微型文类。
D.材料二提到的“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可以理解为表演不能够很好地表现戏曲的文学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作品的跨媒介模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的小说《祝福》经戏剧家夏衍改编,被拍成电影,这属于作品外的跨媒介转移。
B.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源自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呈现作品叙事结构的超媒介性。
C.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紧扣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展开剧情,这属于媒介共存。
D.莫言《檀香刑》既是小说化的戏曲也是戏曲化的小说,由此可知该书体现了媒介指涉。
4.中国戏曲和文学能够“复婚”的基础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戏剧—小说”这种次文类曾被英国著名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艺术的窄桥》一文中预言“小说会变得戏剧化,但并不是戏剧。它会被阅读,而不是被表演”。请你结合材料一合理推测这类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6 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偶遇
解高岩
起初女人向他走来时,他并没有在意,直到女人站住,迟疑着问:“你是……林振明吗 ”
他才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是啊。”
女人说:“我是刘霞。”刘霞!这个名字让他一激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儿遇见她。
这是个简陋的车站候车室,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
刘霞在林振明旁边坐下,问:“你怎么来这儿了 出差 ”
林振明点点头:“你呢 ”
“我有个亲戚在这儿,住了几天。”
她看了看旁边的男人,问:“一起的 ”
“一起的。”中年男人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
刘霞看着林振明:“咱们有十年没见了吧 ”
“有了。”
“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见你。”
“是啊,世界真小。”
刘霞和林振明是一个村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学。刘霞的爸爸是村支书,家境比较富裕。而林振明家穷,守寡多年的老娘含辛茹苦把林振明拉扯大,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上学时林振明成绩好,刘霞成绩差,林振明总帮她,情愫在两人心中滋生。初中毕业后,林振明考上了县一中,刘霞没考上。第二年,刘霞家里给她订了门亲,是副乡长的儿子。刘霞死活不同意,她爸连打带骂,硬逼着她上了接亲的汽车。车队开走的那一刻,林振明躲在家里哭出了声。
高三那年,林振明母亲得病死了,林振明退学了。那年冬天他报名参军。去乡里报到那天,他特意拐了个弯儿,从刘霞家门前经过。院子里静悄悄的,走出老远,林振明一回头,看见有个人影在门口一闪……
刘霞说:“十年了,你没变。”
林振明笑了一下:“怎么可能 !十年时间,变化很大。”
两人太长时间没见,好多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会儿,刘霞问:“你孩子多大了 ”
“我还没结婚。”“没结婚 ”刘霞有些吃惊。
“嗯,谈过几个,没合适的,就拖下来了。”
刘霞停顿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林振明问她:“你怎么样 过得好吗 ”
没想到这句话却让刘霞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摇摇头:“不好,他爱喝酒,喝完就打我、打孩子……”
这回换成林振明不知如何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刘霞又问:“参军以后,你怎么再也没回村里呢 村里人都惦记你呢,都说你去大城市当干部了。”
林振明呼了一口气:“娘没了,回去看谁啊!”
刘霞低下头:“是,没值得你看的人了……有时候,我真恨我爹和我哥。都怨他们,毁了我一辈子。”
林振明抬起头,什么也没说。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
“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
“为什么 ”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
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没等刘霞说话,保洁大妈拎着笤帚走过来,掏椅子底下一个烟头,不小心带倒了地上的手提袋,里面的物品散落出来,其中一个锃亮的手铐格外扎眼。
刘霞惊讶地看着林振明和男人把东西捡进手提袋重新放好,低声问:“你……是干什么的 怎么有这东西 ”
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 ”
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
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
“林警官 !”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 !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说完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你是在执行任务吧 ”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是。”
刘霞恍然大悟,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悄悄地问:“他……是罪犯 ”
“嗯。”
“他干什么了 ”
“骗了别人8万块钱。”
刘霞“哦”了一声。
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
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 万一跑了呢 ”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
中年男人没有看他俩,也不知道听到谈话了没有。
刘霞有些伤感,幽幽地说:“我就知道你会有出息,是干大事的人。”她叹了口气,又说道:“也不能全怪我爹和我哥,是我自己太软弱。”
一个车站值班员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到检票口旁的小黑板前,拿起一截粉笔,咔咔写下几个字,然后扯着嗓子喊了一声:“1227次开始检票啦!”候车室里一阵骚动,很多人站起来,把行李背在身上或扛在肩上,向检票口走去。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刘霞有些失望地缩回手,随即从兜里掏出一支笔,从旁边座位的旧报纸上撕下一条空白边,在上面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递给林振明说:“这是我的手机号,记得给我打电话。”林振明接过纸条说:“好的。”刘霞站起身,背上小包,拉着行李箱,说:“再见。”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对林振明说:“注意安全。”林振明点点头:“好,一路顺风!”
看着刘霞的身影消失在检票口通道里,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林振明听到“刘霞”这个名字时,他“一激灵”,这一细节描写足见刘霞在他心中的非同寻常的存在。
B.当说起身边的“罪犯”时,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
C.刘霞在临别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叮嘱林振明注意安全,这体现了她的善良、纯朴及对林振明的真挚情义。
D.林振明、刘霞、陈警官在候车室偶遇,他们简短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悲苦与无奈,其中又闪烁着人性至真、至善的光芒。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陋嘈杂的车站候车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使两个人的偶遇耐人寻味。
B.小说中人物对话简短朴实,不时伴随着沉默,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真实感人。
C.小说并未具体交代林振明十年间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塑造了林振明、刘霞两位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8.有人说陈警官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的结尾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对此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9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解析】B项,“书院的创立者都主张”错,材料一原文说的是“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
2.C【解析】A项,“教育手段”无中生有;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吴国富说的是“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可见知行合一只是一个“指标”,而不是“条件”;D项,“因此”强加因果。
3.B【解析】B项,“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错。主持人的三个问题从历史到现在和未来,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存在选项说的问题。
4.①先提出书院楹联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直接体现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③并通过引用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用”的儒家文化:④最后论述书院楹联体现了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每点1分)
5.①接通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有利于汲取中国古代传统书院育人智慧,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②加强国际书院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借镜取鉴,但不一味模仿,而是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C
【解析】C项,“老百姓怕打扰到他休息,渐渐不来上访了,拉面馆的师傅也免费请他吃面”错。老百姓不来上访是因为政府切实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没什么可上访的;原文拉面师傅说“算了!看你穿得忒体面就是兜里没有钱,肯定是个模范丈夫——算我请客了”,由此可知,拉面师傅并不知道他是周书记。故选C。
7.D
【解析】D项,“从……肖像上着力刻画周书记的形象”错。纵观全文,对周书记的形象刻画没有采用肖像描写。故选D。
8.勤政亲民,恪尽职守。办事果断,敢于创新。善于反思,长于变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勤政亲民,恪尽职守。“干了两届市长,从老市区改造到新市区规划,他让L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个全新的L市,很快拉动了全市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等”,周书记当了两届的L 市市长,让L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了全市各方面大发展;积极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各种问题。办事果断,敢于创新。“后来,他果断提出整改意见,把原来封闭式的院墙推倒重建,改为透明式的矮花墙,不设大门,同时撤销门口的警卫人员,让大家自由进出”“凡是来反映问题的上访人员,不拦不堵,所反映的问题不论找到哪个部门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处理”,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尽快处理各种敏感的社会问题和上访事件。他果断推倒了市政府的院墙,改为透明的矮花墙,不设大门、撤销门口警卫,不拦不堵,并要求所有政府部门积极解决问题。
善于反思,长于变通。“下午,他让秘书和司机统统回家休息,自己步行走到了大街上”“别人不来敲我的门我可以去敲别人的门啊!他这样想着,拐进小区,轻轻地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当他对敲门声产生幻听时,他立即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反思中他找出了问题所在,并迅速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主动去敲老百姓家的门。
9.“敲门”意味着沟通。这一转变反映了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去,主动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能力。“敲门”,表面意思是叩门,用手敲打别人家的门。本文中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原文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的办公室门经常就会被人敲响。说实话,那段时间他特别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可知,周书记原来是被动的等着老百姓来敲他的门;“别人不来敲我的门我可以去敲别人的门啊!他这样想着,拐进小区,轻轻地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现在转变为他主动去敲老百姓家的门。说明周书记从开辟畅通的百姓进言通道,到主动走入百姓家去体察民情,反映了周书记作为政府官员极强的责任心。这一转变反映了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去,主动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2.A
3.C
4.①叙事结构相似。②都可以直接抒写人物心理、感情、情绪。③都注重用细节传情。(一条1分,两条2分,三条4分。)
5. ①戏剧和小说媒介的混合、指涉形成的作品会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②写作内容上的戏剧化丰富小说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写作手法上戏剧化,借用戏剧冲突或戏剧隐喻丰富小说的文学表现形式,使读者感受到更深广的小说意蕴,(每条2分,共6分)
现代文阅读II
6. C(是林振明的自我悔过)
7. D(无外貌描写)
8.(1)陈警官将手铐放在手提袋中,而不是戴在林振明手上,可以看出他对林振明的信任,这对林振明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真诚悔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陈警官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主动而自然地配合林振明,既尊重并感化了林振明,又保护了一位纯真的女性对美好人生的想象与希望,体现了人性之美,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每条2分,共4分)
9.(1)真正的罪犯是林振明,旁边的“罪犯”是真正的警官,这出乎读者的意料。(2分)
(2)“人难免会犯糊涂”,林振明交代了自己成为罪犯的主观原因,合乎情理。
(3)前文的故事情节有大量的伏笔、铺垫,如林振明拒绝和刘霞出去走走;当刘霞称赞他是警察时,林振明表情复杂;称自己“丢失手机”,这些都暗示他并不是真正的警官,这使故事的结尾合乎逻辑、合情合理。 (每条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