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99(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99(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9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提供一个媒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使我们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当越来越多的写作以娱乐读者为目的,文学里最好的、最核心的东西被屏蔽了。这个东西,可以称为真知。
就创作层面而言,现代作家和施耐庵那个时代的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利用的资源不是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是日常经验,因为文学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
日本评论家小林秀雄有一个观点,认为从萨克雷、狄更斯以后,小说建立了无数的范式来描写所谓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生活,而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这使得小说家几乎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角色能把你难住,没有什么领域是你无法触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被小说写。这个论述让人非常震撼,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问题:一个作者的特定修养、特定出身、独属于自己的情感结构和社会认知,甚至独属于自己的绝望和痛苦,在今天似乎已经没有用了。“有经验的作者”,在写作中越来越不重要。这导致小说在今天遭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具备任何神秘感,不带有任何真正的情感,所有人物都可以互换而不具备特定性。一个写作者尽可以把故事编造得非常复杂离奇,因为今天有大量社会新闻来为之提供模板,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一个人具备很好的语言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一定能成为好作家答案是否定的。再高的才华,再好的讲故事能力,都无法帮助一个人真正写出生活中哪怕一点点的、充满光芒的真知。在小林秀雄的观点里,文学中真正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而不是“宛如真实的人物”。我们之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有些人物不能忘记,正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有强烈的特征。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记住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里面的人物飞檐走壁,有非常大的能量,具有某种传奇性,不管他真不真实,他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刻画人物的能力连带着这样的人物在今天的小说写作中已经失去了。我们把笔下的人物当成是一个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客体,只不过是我们把他定向化,把他变成社会的一个部分,我们来描述他,而不是像小林所强调的那样: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首先要尊重这个人物,第二要理解这个人物,第三要爱这个人物。实际上这并不是小林一个人的观点。汪曾祺也说过,文学写作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钻到对方心里去;海明威当年教学生观察人物时也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人物心意相通。
你怎么了解一个人的心?只有通过爱,通过理解,通过真正的交往,所以这时候你要调动的是你真正的经验,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为文学当中的真知。这种真知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然而如果这样的真知跟你笔下的世界没有关联,我们怎么跟读者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
真知的缺失同样存在于阅读层面。很多人在读了小说之后就去模仿小说,用小说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阅读不是为了模仿,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里真正可贵的是那一点真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生活,而且应当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但它绝不是说我们直接模仿小说里的人物,而是需要我们综合理解作品里的智慧,找到写作者对存在的态度,然后获得某种感知,把这种感知用于你的实际生活,如果得到印证,真的能够帮到你,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重塑文学和生命、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在文学和生命、和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深刻的联络。
(摘编自格非《什么是文学的真知》)
材料二:
书写“新人”是作家的课题,但是怎么发现和如何书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孙犁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1942年,他在《新人物·感情·气氛》一文中,敏锐地提出时代新人的问题:“新的生活和不断的战斗产生了新的人,这些人不同于父亲的一代,甚至哥哥的一代,具备了新的感触、愿望和生活习惯。他们对现实生活负起了新的责任。”孙犁熟悉农村、农民,并且能以历史的眼光发现变化,进而将这种变化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这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这些新人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是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普通农民,但在抗战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意识和战斗热情迸发出来——他们斗志昂扬地加入斗争队列,扛起不同于父辈的崭新责任。
孙犁捕捉并书写了这个变化,尤其是抗战后农村女性发生的变化。“她们并没有多少学问,但她们都能直觉地认识到斗争的实质,她们总是那么奋发、乐观、勇敢。”《荷花淀》中,一群青年女性起初并不完全了解丈夫的抗日举动,但是经历了不舍离别、前去探望、归途遇险、目睹战斗场景等一系列事件后,她们成长了起来。这些英姿飒爽、开朗明快、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成为抗战文学中的一抹亮色,也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不可或缺的身影。
在孙犁看来,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在这些平凡人的脚下。只有写出人物的时代差异,才能通过文学看到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风尚。他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文学要做的,是从创造一朵花的形象到一个人的形象,再扩大起来,要创造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形象。
(摘自刘卫东《孙犁带给我们的文学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作的娱乐化倾向导致文学表达的真知无影无踪,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
B.小林秀雄认为建立无数写作范式并依靠社会素材写作,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
C.作家创作独特性人物,除要有好的语言和讲故事能力外,还要尊重、理解和热爱人物.
D.孙犁以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变化并将其与时代结合起来,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施耐庵时代的作家创作利用了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不涉及日常生活。
B.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所塑造的人物不具备特定性。
C.孙犁的创作说明在如何书写“新人”课题中“发现”比“书写”更重要。
D.《哦,香雪》以鲜明形象让人思考,体现了文学和生命、生活的密切关系。
3.下列关于孙犁的评论,与材料二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贾平凹认为:“他的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
B.《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对人物极少作静态的描绘,而在行动过程中寥寥几笔又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还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C.铁凝:“孙犁先生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渗透力,是不会消失的,不会泯灭的,相反,它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凸现出来。”
D.某学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孙犁将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创作时善于将个人的经历、情感与时代相融,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孙犁的“新人”创作体现了材料一中所说的“文学的真知”,请简要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村有嘉木
村姑
在老家和母亲坐着闲话,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传来.母亲说:“木瓜来收垃圾了。”
木瓜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
木瓜不会吆喝,他自有他的办法。他在车把上系一个铜铃,像牛脖子上系的那种,只是稍大一些,车一动,铜铃就清脆地响。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撞,回荡,像阳光一样兆跃,铜铃不时地闪过一缕金色光泽。有时,他会特意摇一摇,那是谁家门前没有放垃圾、主人也没有走出来送垃圾的时候。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技、换油的裁梆子,他摇起了铜铃,也摇醒了逝去的时光。
木瓜的板车旧了,木板却是干净的。有人提着垃圾桶出来,跟他打招呼,他总是憨厚地一笑,接过来,高高拎起,手探到板箱里倒,不让烟尘飞起来。
他的清扫也是有职业感的。他一下一下按着苕帚,把垃圾与灰尘压在下面,省得呛人.那些沾在路上的碎屑,他也总是动手清理干净。盛夏有时尘多,他还先洒洒水.在他身后,水泥街道,门前的月季、蜀葵、木林花和路边的树也在阳光中闪着洁净的光,乡村美好而恬静。
乡村的街,很难要求时时干净。塑料袋、菜帮子、鸡狗粪、孩子们撕碎的纸......最难扫的当然是瓜子壳花生壳——偏偏这条街上的闲人从来没有想到要把壳吐到塑料袋里,还没有那样的习惯。有的人家勤快,自扫门前路,但更多的人顾不上,或者想不起来.在这条街上做清洁工,实在是考验人的修养和韧性的。
这几年,上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安排专人打扫街道,一天十元钱.懒人呢,有时干,有时不干,大家有意见。勤快人又看不上这十元钱,或者不愿干这脏活儿。组长去找木瓜.木瓜就这么一直做下来了。
木瓜收垃圾,是自己做主的。媳妇不让他去:“一辈子出力,不该歇歇吗?”孩子也反对:“俺们都长大了,还能让你再去干那活儿?”在村里,木瓜家的经济条件算中上等,孩子们也都孝顺,但木瓜硬是不声不响地拉起了板车。
“木瓜”其实不是他的本名,只因为他从小沉默寡言,在生产队里和别人一起干活儿时像老牛,光吃亏。他妈骂他:“真是个木瓜。”于是大家就“木瓜”“木瓜”地叫开了。木瓜也不恼,还是憨厚一笑。
木瓜当过木匠,后来没人做家具了,他就跟着建筑队打工.别人砌墙,他拎灰,大家都争着要跟他搭伴儿。如今年齡大了,地里没多少事可做,他就天天把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子,有时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大家都说,组长找他,真找对人了。
木瓜一辈子没跟人吵过架,从不往人前头站,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却娶了一个漂亮能干的媳妇。据说,当初木瓜到一家做木匠活儿,不知休息,不挑食,活儿干完了,还把;扫得干干净净,那家的姑娘就看上他了。那时聚在一起纳鞋底的女人好瞎操心,猜测着,木瓜和媳妇在一起时,是不是也像木瓜一样嘴笨,像牛一样憨?
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我内心一直隐秘地尊崇着的普通人,想起他拉着板车,或是扫着地,安静而笃实。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
木瓜的大名,叫“嘉木”。南方有嘉木。其实嘉木如好人,是不分地域的。
拎着垃圾出门,知道他回应我的只是一个憨厚的笑脸,我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笑着跟他打招呼:“嘉木叔,辛苦你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木瓜收垃圾时摇响铜铃,“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鼓、换油的敲梆子”,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的怀恋之情。
B.木瓜虽然是个普通人,但“我”一直打心底尊崇他,因为乡村的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干净。
C. “我”模仿木瓜,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可见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小说结尾,“我”的一句“嘉木叔,辛苦你了!”既表达了小说中“我”的尊崇之情,也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人物出场描写很有特色,未见木瓜,先描写“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像阳光一样跳跃”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铜铃声的清脆悦耳,给人美好的感觉。
C.小说的第四、五段描写木瓜清扫街道时,使用“接、拎、探、按、压”等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地塑造了木瓜的形象。
D.小说釆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8.木瓜入选《家乡人物志》,请结合本文谈谈他入选的理由。(5分)
9.小说以“村有嘉木”'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
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
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
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材料二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
(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
B.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
C.李梦阳对边地人民的悲苦生活非常了解,其边塞诗之所以具有动人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正源于此。
D.唐代边塞诗总的基调是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与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梦阳作为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B.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C.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D.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
3.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 B.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
C.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 D.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祖父
汪曾祺
我的祖父名嘉勋,字铭甫。他的本名我只在名帖上见过。我们那里有个风俗,大年初一,多数店铺要把东家的名帖投到常有来往的别家店铺。初一,店铺是不开门的,都是天不亮由门缝里插进去。名帖是前两天由店铺的“相公”(学生)在一张一张八寸长、五寸宽的大红纸上用一个木头戳子蘸了墨汁盖上去的,楷字,字有核桃大。我有时也愿意盖几张。盖名帖使人感到年就到了。我盖一张,总要端详一下那三个乌黑的欧体正字:汪嘉勋,好像对这三个字很有感情。
祖父中过拔贡,是前清末科,从那以后就废科举改学堂了。他没有能考取更高的功名,大概是终身遗憾的。功名道断,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他是个创业的人。
我们家原是徽州人(据说全国姓汪的原来都是徽州人),迁居高邮,从我祖父往上数,才七代。祠堂里的祖宗牌位没有多少块。高邮汪家上几代功名似都不过举人,所做的官也只是“教谕”“训导”之类的“学官”,因此,在邑中不算望族。我的曾祖父曾在外地坐过馆,后来做“盐票”亏了本,甚至把家产都赔尽了。听我父亲说,我们后来的家业是祖父几乎是赤手空拳地创出来的。
创业不外两途:置田地,开店铺。
祖父手里有多少田,我一直不清楚。印象中大概在两千多亩,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的田好田不多。一部分在北乡,北乡田瘦,有的只能长草,谓之“草田”。年轻时他是亲自管田的,常常下乡。后来请人代管,田地上的事就不再过问。
祖父所开的店铺主要是两家药店,一家万全堂,在北市口,一家保全堂,在东大街。这两家药店过年贴的春联是祖父自撰的。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寿域”。祖父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药店一般倒都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散,常言“神仙难识丸散”,连做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不是上色足量。万全堂的制药的过道上挂着一副金字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非虚语。我们县里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店里的店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
祖父是很有名的眼科医生。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他有一球眼药,有一个柚子大,黑咕隆咚的。祖父给人看了眼,开了方子,祖母就用一把大剪子从黑柚子的窟窿里抠出耳屎大一小块,用纸包了交给病人,嘱咐病人用清水化开,用灯草点在眼里。这一球眼药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据说很灵。祖父为人看眼病是不收钱也不受礼的。
中年以后,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他爱喝一点好茶,西湖龙井。饭食很简单。他总是一个人吃,在堂屋一侧放一张“马杌”——较大的方凳,便是他的餐桌。坐小板凳。他爱吃长鱼(鳝鱼)汤下面。面下在白汤里,汤里的长鱼捞出来便是酒菜——他每顿用一个五彩釉画公鸡的茶盅喝一盅酒。没有长鱼,就用咸鸭蛋下酒。一个咸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就把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用一块小纸封起来,下顿再吃。他的马杌上从来没有第二样菜。喝了酒,常在房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汪铭甫的俭省,在我们县是有名的。
但是他曾有一个时期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他有一套商代的彝鼎,是祭器。不大,但都有铭文。难得的是五件能配成一套。我们县里有钱人家办丧事,六七开吊,常来借去在供桌上摆一天。有一个大霁红花瓶,高可四尺,是明代物。我小时候天天看见,放在“老爷柜”(神案)上,不过我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名贵,和老爷柜上的锡香炉烛台同等看待之。他有一个奇怪古董:浑天仪。不是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观象台的那种大家伙,只是一个直径约四寸的铜的溜圆的圆球,上面有许多星星,下面有一个把,安在紫檀木座上。就放在他床前的小条桌上。我曾趴在桌上细细地看过,没有什么好看。是明代御造的。其珍贵处在一次一共只造了几个。祖父不知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还为此起了一个斋名“浑天仪室”,让我父亲刻了一块长方形的图章。祖父有两件宝。一是一块蕉叶白大端砚。据我父亲说,颜色正如芭蕉叶的背面。是夏之蓉的旧物。一是《云麾将军碑》,据说是个很早的拓本,海内无二,这两样东西祖父视为性命,每遇“兵荒”,就叫我父亲首先用油布包了埋起来。
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他是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是学佛的,在教我读《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屋里的桌上放的两部书,一部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理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
我的祖父本来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的,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使他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有一年,为了避乱,他和我父亲这一房住在乡下一个小庙里,即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菩提庵里,就住在小说所写“一花一世界”那间小屋里。这样他就常常让我陪他说说闲话。有一天,他喝了酒,忽然说起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说得老泪纵横。我没怎么听明白,又不敢问个究竟。后来我问父亲:“是有那么一回事吗?”父亲说:“有!是一个什么大官的姨太太。”老人家不知为什么要跟他的孙子说起他的艳遇,大概他的尘封的感情也需要宣泄宣泄吧。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物。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汪家在高邮本不算望族,后来曾祖父又因做“盐票”而赔尽家产,突出了祖父赤手空拳创立家业的不易。
B.文中所写祖父喝酒背唐诗的场景,塑造了一个苦闷又无奈的读书人形象,与上文“功名道断”的“终身遗憾”相呼应。
C.文中运用对比,既写祖父生活节俭,又写他很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通过表面的矛盾表现祖父轻物质、重精神的特点。
D.“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是因为祖父既学儒、佛,又关注新思想,他的思想新旧间杂,很难说清楚。
7.下列对文中所录药店三副对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副对联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且前两副运用藏头的手法,暗合“万全”“保全”堂名,突出了祖父富于才华的特点。
B.“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以“万花”“全树”显药材的齐全,以“仙掌露”“上林春”显药材的名贵和药效的显著。
C.“保我黎民,全登寿域”,表现了祖父对百姓健康长寿的美好期待和医药济世的情怀,塑造了其善良仁爱的儒商形象。
D.“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既表现了万全堂对药材加工品质和信誉的追求,也暗含对同行药材不地道的批评。
8.文末划线句“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物”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9.汪曾祺曾谈到自己追求的散文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9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A项“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错;B项“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错;D项“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错)
2.D(A项“不涉及日常生活”错;B项“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错;C项“‘发现’比‘书写’更重要”错)
3.D
4.①文章以设问开篇,指出当今文学失去真知;②接着从创作层面,说明什么是文学的真知;③然后从阅读层面论述文学真知的作用;④最后指出文学真知不可或缺。(4分。每点1分)
5.①文学的真知要求通过独一无二的人物体现与世界的关联,孙犁塑造了文学画廊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时代精神。②文学的真知要求文学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智慧,改变生活,孙犁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历史、时代的发展,从而扛起崭新的责任。(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现代文阅读II
6. B
7. B
8.(1)人物形象:不善言谈、憨厚无私、勤劳笃实、纯朴善良、尽职尽责、不计得失、心思细腻、与邻为善、热爱家乡等。
(2)人物的社会价值(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可从邻里关系、生活方式、道德风尚、社区建设等角度分析。如:木瓜的可贵品质对家乡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所在的乡村因为他变得安静、清洁、亲切起来。
9.(1)设置悬念,“嘉木”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明指村里的“嘉木”其人其事,实指嘉木叔的可贵品质。
(3)凸显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些弥足珍贵的品质的尊崇和对家乡美好的赞美。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因果关系颠倒)
2. D(A项,“明代最有影响力”“史学家”于文无据;B项,用典是李梦阳边塞诗很重要的特点,但并非“最大的特点”;C项,“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的不是李梦阳的诗,而是《明史》)
3. B(主要体现诗人晚年孤独凄凉)
4. 首先结合李梦阳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提出他的诗具有“史诗”特征这一观点,(1分)然后从揭露积弊、积极建言、师法前人、高远眼光等方面运用举例、引用等手法纵向论述,(2分)最后进行概括评价。(1分)
5. 不矛盾。①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是雄奇壮美,这体现在了不同题材的大量作品中,从这一点说,唐代边塞诗的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分)②李梦阳的边塞诗则侧重对边塞地区边政、生活和一些历史事件“真实地描述”,再加上字里行间渗入的深切的同情,使得他的一部分诗“不让盛唐名家”。(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B“苦闷又无奈”不准确,主要是洒脱。
7.D“暗含对同行药材不地道的批评”过度解读。
8.①因为祖父身上有着“普通人”的真性情。谈起风流韵事,老泪纵横,虽历经沧桑,但真性情不曾泯灭。②因为此时的祖父与我的距离拉近。祖父一直是我崇敬的对象,我和他有距离感。而此时祖父向我倾诉情感往事,这拉近了祖孙二人的距离。(每点2分)
9.①选材“淡而有味”,虽是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但“祖父看眼病”、“祖父喝酒背唐诗”等这些事例典型而有味地表现祖父丰满形象。②人物“淡而有味”,祖父性情散淡,但也是一个文雅有内涵的儒商。③主旨“淡而有味”。作者虽然写的是平凡普通的祖父,但却表达了对祖父肯定且崇敬的深厚情感。④语言“淡而有味”。语言平实简约,但文白相间,气韵生动,真实有情。⑤文章看似平铺直叙,但将浓烈的感情蕴于平淡的叙述中,含蓄深厚。(每点2分。任写出其中三点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