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00(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00(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0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祥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有删改)
材料二: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 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著名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火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 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报·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虑,都成就很高。
B.《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C.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4.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4分)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巴金
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傍晚,天空中出现了淡淡的红霞,连柔毛一样的雨丝也终于绝迹了。我满心希望见到明天早晨的太阳,还和朋友约好明天上午到虎跑去喝茶。晚上我打开关了几天的玻璃窗门,坐在写字桌前看书。忽然桌面的玻璃板上密密麻麻聚了不少的小雨点……雨越下越大,不到一个钟点,窗前廊上居然有了荷荷的流水声。这么一来,我连书也看不进去了。窗门关上后,屋子里又很闷热。我便拉开写字桌的抽屉去拿折扇。扇子取出来了,可是我并没有用它。我在翻看同时拿出来的一叠照片。
照片全是今年四月在日本镰仓拍的,每一张上面都有我,不用说也有别人。我翻看它们,只是为了消除我心里的烦躁:我受不了好像永远下不完的雨。这些照片使我想起了两个月前在镰仓过的那些日子,它们还给我保留着春天的明媚的阳光。只有一张是在雨天里拍的,陌生人在这有花有树的照片上看不到柔毛一样的雨丝,可是我明明记得当时的情景。
我们在镰仓也曾遇到雨天,雨时天时小,从早下到晚。可是雨并不能妨碍友情。有多少人打着雨伞来访问我们,我们也冒着雨走过不通汽车的泥泞小路,到朋友家做客。年轻的小说家有吉佐和子就是在这个雨天来访问我们的。她在我们的小客厅里整整坐了五个钟头,我只参加了最后两个小时的谈话。照片大概是在午饭后回到小客厅之前在廊上拍的。有吉佐和子姑娘靠着一根麻柱,前刘海下面健康的椭圆脸上还带着她常见的微笑。在东京我们不止一次、两次见到她的笑容。可是坐在镰仓和光旅馆客厅里小方桌旁的沙发上,她却微微埋着头、严肃地谈她自己的事情。美国人邀请她去“留学”,她住了一年,深深地懂得了种族歧视的意义,回到日本,马上学习中文,下决心要到中国访问,认识新中国。她的一个长篇就要在日报上连载了(可能不止一个)。据说她还在计划写一部关于原子弹的小说。我知道她写过短篇替广岛的受难者叫冤诉苦,在谈话中便提到广岛的惨剧。我一句话唤起了她许多痛苦的回忆。她的头一句答语就是:“去年在广岛还有一百几十个原子病人死亡。”
去年!这是原子弹爆炸以后十五年了。在小客厅里宾主五人中,除了正在讲话的客人外,只有冰心大姐到过广岛。她在广岛看见一所极其漂亮的大建筑物,说是美国人办的原子病研究所,可是从未听说哪一个病人在那里得过一点点帮助。
“是啊,美国人在广岛修了许多漂亮房子,他们设立这种原子病研究所,不是来治病救人,只是为了研究病人的痛苦,拿病人来做实验,看原子弹的破坏力究竟有多火!”有吉佐和子姑娘依旧声音平平地、细细地讲下去,有时微微抬起头,左手始终放在右手上面,就像我现在在照片上看见的那样。微笑早已消失了,但是她好像把痛苦和愤怒全埋在心里,不让自己露一点激动的表情。不管这些,她的话通过翻译的口却成为愤怒的控诉了。翻译同志早搬来一把椅子,放在小方桌的一个角上,他坐在那里,常常提高声音,挥动拿铅笔的右手来表示他的感情。
“在广岛流传着种种的故事。据说,饮茶可以治疗原子病,又说喝酒才能使原子病断根,所以有些人家连大带小拼命地饮茶喝酒。可是会有什么结果呢?我的一个短篇是这样开头的:有人到广岛去探亲访友,看见主人发狂似的拼命叫孩子喝酒饮茶,觉得奇怪,主人便讲起原子病的情况来。”
声音仍然是平平的、细细的。然而脸色有了改变了,两道弯弯的细眉微微聚起来,看得出一种极力忍住的忧郁的表情。她默默地望着自己胸前叠在一起的两只手,等翻译同志闭上嘴摊开笔记本的时候,便把身子略略俯向前面,又说下去:
“我认识一位广岛姑娘,她生得非常漂亮。原子弹投下来的时候,她才七岁,今年二十三岁了。可是她不得不成天躺在床上。她站起来,走几步路,就会摔倒。稍微用一用思想,也会马上昏过去。她对我说,尽管她活得多么痛苦,可是她要活下去……”
虽然还是平平的、细细的声音,但已经变成哀诉的调子了。廊子外面庭院中雨下大了,穿过那几扇玻璃门,我望见连绵不断的雨丝雨线。单调的雨声跟她的忧郁的故事连在一起,折磨着我的心。我不由自主地咬紧了下嘴唇。
雨一直下个不停,洗净了的绿叶带着水微微打颤。有吉佐和子姑娘的声音也开始颤抖了。这样的故事使她不能不动感情。
我仍然坐在沙发上。一面望着廊外下不完的雨,一面静静地倾听有吉佐和子姑娘的谈话,一直到雨由大变小,空中又出现柔毛似的雨丝,一直到客人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向我们告辞,我才离开了沙发。送走了客人,我也出去访友。以后我就不曾见到这位年轻的小说家了。再过一个多星期,我们离开了日本,每个人带回来不少的照片……
一张雨天的照片使我想起了许多事情。其实这些事我一直不曾忘记。前两天我还对人讲过我在镰仓小客厅里听来的故事。今后我得向更多的人讲到它们。
我郑重地将照片放回到抽屉里,然后打开了折扇,拿着它从容地扇起来。
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五日在杭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追忆在日本镰仓访问时的片段,记载了日本青年作家讲述的原子弹给广岛人民造成灾难的故事。
B.翻译同志“挥动拿铅笔的右手”的细节流露出他内心的情感,从侧面写出故事讲述者有吉佐和子的愤怒。
C.雨天“我”“静静地倾听有吉佐和子姑娘的谈话”,表现了“我”心胸阔大,能够包容一切的苦痛。
D.作者以“镰仓小客厅里听来的故事”组织全文,表达对原子弹的强烈愤怒和对广岛人民的同情。
7.关于文中对“雨”的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环境能够烘托特定的气氛,本文的“雨”对气氛的烘托恰到好处。
B.开头写雨连续下子好几天,而且越下越大,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时大时小的雨没能阻挡“我”踏着泥泞小路拜访好友,足见友情深厚。
D.使人难耐的雨天及有吉佐和子讲述的催人泪下的故事给作者绝望之感。
8.有吉佐和子的情感随着她所讲故事而不断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9.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不仅是日本普通百姓的灾难,也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灾难。本文从普通百姓落笔,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各地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但是,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从专业方面讲,应该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真性,不仅是指历史文化遗产原有的外形,还包括它内在的历史氛围及其周边的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不是盲目地用现代的材料修补已经残缺的历史建筑,或者是在城市中建造仿古建筑来重新塑造古城风貌,而是在保护历史遗产的灵魂。
比如上海新天地城市更新项目。它“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引进新的生活内容”,改变原有的居住功能,重新赋予里弄旅游、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实现街区功能置换性改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历史的信息,延续地方特色,而新天地引入大量的外来元素,使它从传统的里弄转变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商业中心,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的角度来说不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许多发达国家的保护方法和制度比中国要完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改造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1961年,为了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将昆西市场列入城市的改造计划。昆西市场的改造并没有废除旧有的市场,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使昆西市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这种改造既保护了市场的建筑本身,又保留了昆西市场所要传承的历史信息,很好地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使昆西市场成为美国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和旅游胜地。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性上说,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包括加强立法,完善行政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冰”是指多地发生的开发商“毁遗”事件,“火”是指各地“申遗”大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现象都是受到商业利益驱使的,充分暴露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上的不足。
宋元粮仓事件是典型的“毁遗”事件。曾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13座宋元粮仓遗址,在当地高档楼盘“如意江南”的开发中被毁。“煞费苦心”的开发商与文化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多次谈判以争取时间,从最初用人工拆除到后来改用大型机械强拆以提高效率,这座1000年前的遗址还未苏醒就与世人永别。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健全。
行政管理体系方面,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像故宫这类属于文化部直接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外,大部分文物都是属地管理,而文化部门只有督查权,却没有执法权和财政权,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督管理。
(摘编自杨小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政策性》)
材料二:
继承、保护、弘扬好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均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产的丧失是无法补偿的,其结果将导致精神的贫乏、历史记忆的缺失和整个社会的倒退。
城市发展应该是集社会活动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各个方面矛盾的辨证统一,是居民生存质量及人文环境的全面现代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两者并重,城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事实证明,城市社会越是现代化,就越会将自己的文化遗产奉若神明。从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机遇来看,全方位的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没有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没有城市特色。一方面是发展,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捍卫,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平衡点,才能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是一座城市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象征。人们可以通过书籍、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接受文化遗产知识,但是一般民众还需要通过文化遗存来直接感受它。这些遗存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对民众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影响,我们保护文化遗产,就要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历史的存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文件指出,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中,为了保存与人类相称的生活环境,使之在其中接触到大自然和先辈留下的文化遗存,这对人类的平衡和发展十分重要。文化遗产构成人类生存的人文环境,具有特殊的环境价值,这种文化空间的巨大浩瀚,这种对历史遗存和文化珍品的保持力,正是城市最大的价值之一。
(摘编自单霁翔《浅析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埋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空前重视,空前破坏”和“冰火两重天”两种说法意思相同,都表示对历史文化遗产重视和破坏并存。
B.宋元粮仓事件中,受到商业利益驱使,遗址被毁坏,这从反面论证了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C.通过书籍、媒体等方式了解和接受历史文化遗产知识是间接途径,通过参观文化遗存可以直接感受历史的存在。
D.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绝非易事,它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基础,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许多地区纷纷发掘本地文化底蕴,在城市中建古城,这些仿古建筑能留住历史文化遗产的印记和灵魂。
B.宋元粮仓被毁的事件告诉我们,文物归属地管理的制度存在较多不足,可以交给国家文化部门统一规划管理。
C.某校组织中学生参观两城文化遗址,学生接触大自然和先辈留下的文化遗存,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D.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与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只要二者协调平衡,就可以形成城市特色。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市举办“研学古迹”“古都生活”等活动,人们可以穿越时光体验古代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B.某区管委会在当地文化遗址上推倒己经残缺的历史建筑,用现代材料重建,以推进该区文旅产业发展。
C.某市整治私搭乱建的现象,禁止私自改造改建,恢复老胡同里的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保护文化遗产。
D.某市整合区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线上文化供给,为群众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搭建了云端桥梁。
4、材料一是如何论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4分)
5、某市为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址,拟向市民征求意见,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眸
王松
他就这么站着,仰着头,看着我,两个胳膊垂得很直,肩膀端得很平。春天的风吹来,撩起他的头发,把眼镜也带了一下。他戴的是黑色方框眼镜,有些松。他抬手扶了一下镜框,胳膊又垂下去。
他每次来,都是这样站着。有时,一边仰头注视着我,还会慢慢抬起右手,放到自己的左胸上。我想,他也许是在想象我当年那一刻的感觉。当时,我平静地看着那颗子弹从行刑士兵端着的枪筒里钻出来,然后径直朝我飞过来,我甚至能看到它拖出的一溜耀眼的火光。就在听到那沉闷的砰的一声时,我意识到了,这颗子弹已经钻进了我的胸膛。在它钻进来的一瞬,我的心脏也轰的一下,好像猛的一热,又一凉,我知道,它已经穿过我的身体,将我体内的一些血肉也一起带走了。我感觉胸膛上像开了一扇窗,在凉风吹进来的同时,一股热血也在朝外涌,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如同瀑布一样发出震耳的哗哗流淌声……我想,他一定很想知道我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他想知道,是因为,他想讲给他的学生听。就在几天前,他又带着他的学生去了东北角的那片松林,那是我的墓地。
是的,很多人来祭奠我,为我献花。我知道,人们没有忘记我。每年的清明节,他也会带着学生来,让每个人在我的墓上放一朵白色的小花。这一定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我听到,孩子们叫他崔老师。
我站得很高。雕塑家为我设计的这个铜像,创意很棒,我很喜欢这个姿态,一只脚蹬着一块岩石,左手扶着膝盖,右手按着腰间的盒子枪,挺直上身,注视着远方。
就在昨天,崔老师又带着一个学生来了。看上去十多岁,应该是新转学过来的孩子,操着江西赣南的口音。以往也是这样,每当有新的学生来这边,崔老师就会带着来这里。这孩子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澈。
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仰起头看了一阵,似乎在想什么,然后,回头问崔老师,他,是英雄吗?
崔老师说,是,他是英雄,也是一位烈士,他叫崔筱斋。
也许,崔老师这样为孩子介绍我是对的。但我不是什么英雄,因为在那时,我身边的战友很多,他们和我一样根本不考虑个人得失,甚至舍生忘死,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们很多人就这样默默地牺牲了,最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那是1929年秋天,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区指导农民运动,然后和徐百川同志一起,参加了诸佛庵兵变和著名的六霍起义。后来,仅独山境内,被追认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30多人,如果说英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到1931年春天,合肥北乡一带的农民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为了显示农民协会的巨大威力,肥北区委决定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会。那天早晨,双河集和造甲店地区的农民协会会员1000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李老家双土地庙会场。我在大会上做报告,给大家讲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同时号召大家发扬革命传统,同土豪劣绅做不调和的斗争。会后,我还带领农民协会的会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从这开始,农民协会就要带领会员有实际行动了。
1932年春天,上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乘农民青黄不接、缺粮断炊的季节,先开展春荒斗争,然后在这次斗争的基础上举行暴动。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来合肥北乡加强领导,当时张志一同志化名叫“李星三”。就在这年的4月7日,一场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拉开了序幕。在这片大地上,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200多名赤卫队员,500多名红枪会员和1000多名农民协会的会员,手持步枪、红缨枪、大刀和长矛,冲向双河集的联保办事处和团防局。这就是合肥地区史称的“双河集暴动”。
我身后就是“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的展厅。里面不仅陈列着我们当年暴动时使用过的火枪和长矛一些遗物,还有一些当时的珍贵文件。这个展厅,崔老师带着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过。每次来,已经不需要讲解员,他自己就可以把当年的事一件一件讲给孩子们听。他的口才很好。其实口才好的人未必去刻意追求声音的表现力,平静的语气,也许更有感染力。崔老师的语气就很平缓,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听的人带到那悠远的过去。
这时,这个新转学来的孩子从展厅里出来了,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似乎在想什么事。来到我跟前,他忽然站住了。先围着我的铜像转了一遭,又用手摸着铜像的底座,看上面的文字。看了一阵,他忽然抬起头,对崔老师说,我会唱一首歌。崔老师看看他,什么歌,你唱,我听听。这孩子就唱起来:“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他的声音很稚嫩,也很清脆,随着春天的微风飘出很远。
我听出来了,这孩子唱的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当年红军长征前后,这首歌在当地很流行。这个孩子是从赣州的于都县转来的。于都正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所以,他会唱这个山歌也并不奇怪。这时,我发现,孩子在微风里唱着,眼里已经闪出泪光。
(选自《文艺报》2021年6月11日,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详写“我”牺牲时的感受,是为了突出“我”的视死如归,无所畏惧。
B.“我”对自己铜像姿态很喜欢,意味着这个姿态能体现“我”的精神风貌。
C.小说选取1929年“我”的革命活动,目的是引出像“我”这样的英雄很多。
D.崔老师能将学生们带到悠远的历史中,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崔老师师生对“我”的景仰,也指“我”回忆自己的革命活动。
B.首段对“他”的动作描写细腻,但是这些平常的动作隐含了对“我”的崇敬之情。
C.崔老师是“我”的后辈,又是学生们的前辈,这一角色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
D.小说中“我”否定自己是英雄这一细节,突出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牺牲精神。
8.小说重点写新转来的学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0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解析】“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分析有误。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原文“外滩那些欧式建筑,……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只是说欧式建筑代表中国人的耻辱岁月,而选项则将概念扩大成外滩的建筑。
2.C【解析】A项,“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分析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B项,“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分析错误。《阿房宫赋》不具有建筑专业文献价值。D项,“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有些牵强,“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与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思考深度有关,与是否是被采访者的作品关系不大。
3.D【解析】从题干中对“稻香村”的描写可以看出,“稻香村”所营造的是农村的景象,A、B、C三项中的诗句都是描写的农村秀美的风光,“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的意思是“竹叶太密,甚至阻碍了鼎内香气穿帘飘扬出外”,从“鼎”“香”两个词可以看出这并非描述的是农村的景象,所以只有D项的描述不符合“稻香村”这一建筑的特点。
4.①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描述自己所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的特点,这样让作者的回答非常具有画面感,可以将听众带入到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之中,避免了直接回答所具有的平板印象。②作者的描述非常具有文学性,显得形象生动,增添了采访的艺术氛围。(每点 2分)
5.①建筑是赵丽宏《我向往的城市之美》的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②这些描写成为人们认识作品中建筑形式的原型。③建筑师可以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每点 2分)
现代文阅读II
6.【答案】C(3分)
【解析】“能够包容一切的苦痛”错,应是表现“我”的无比愤怒再也无法表达。
7.【答案】D(3分)
【解析】“绝望”程度过重,故事令人难受,但生活仍要继续,有充分的反思和警觉即可。
8.【答案】①叙述去年死亡人数时倍感痛苦;②揭露美国原子病研究所时无比愤怒;③介绍百姓借饮茶喝酒抵御原子病时的忧郁;④叙述广岛姑娘悲惨遭遇时的哀诉。(每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从普通百姓落笔,更显出原子弹造成灾难之深重持久、广泛普遍;②从普通百姓落笔更能让“我”和读者感同身受之真切;③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心、对带来灾难者的愤慨和对和平的渴望;④增强故事的悲剧意味。(每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解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过度引申,原文无此意。
2、C 解析:A项,“仿古建筑能留住历史文化遗产的印记和灵魂”不当。B项,“可以交给国家文化部门统一规划管理”于文无据。D项,“只要二者协调平衡,就可以形成城市特色”条件关系不成立。
3、B 解析:B项,“推倒己经残缺的历史建筑”是破坏文化遗产,不能做材料二观点的论据。
4、①论证思路:首先阐释原真性的内涵,然后以上海新天地项目和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改造为例进行论证。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个事例一反一正,形成对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坚持原真性,保护历史遗产的灵魂,传承历史的信息。②完善保护制度,文化部门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③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D(“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错)
7.A(“对‘我’的景仰”不当,应是指对革命历史的追溯和对先烈的深切缅怀)
8.①这个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他身上的特点就能代表当下学生的精神风貌。②他来自革命老区,承继红色基因,能主动唱红歌,表明红色精神在青年身上的延续。(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提供全面的视角,便于详细地交待烈士牺牲的经过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②历史与现实交织,虚实结合,便于揭示革命先烈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表现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和代际传承。③英雄的自我叙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使小说更具感染力。(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