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05(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05(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0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
(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个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想《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曾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哀“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
B.中国美学中人或自然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
C.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的“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D.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言志”中的“志”指“家国之志”,不属于个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B.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宣示个人审美情绪外,也要履行好社会审美导师的职能。
C.兴寄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反对娱乐作用。
D.陈子昂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故标举“兴寄”,推崇“风骨”理论。
3.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兴寄”“风骨”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
B.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C.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
D.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4分)
5.“言志”与“教化”怎样才能达成统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奚同发
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就四处寻找窦文贵了。
与老黑曾有过三次交手的窦文贵,自然三次把老黑稳妥妥地送进大牢。三进宫的老黑,早被铁窗内的岁月历练得滑溜如泥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今出来,该是一个奔七十的老人,还能折腾个什么劲儿?不就剩条老命,还是要飞蛾扑火,一命抵一命?那怎么可能?窦文贵一个堂堂的原刑警队长,让你就拼了命?虽然没有枪,没有手铐,但身体本钱尚在,只是心存顾虑,总不能让老黑老了死在一个警察面前吧。
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他的办法只有一个,走!一次一次地搬家,搬一次扔一些东西,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
喝完三泡茶,窦文贵对老伴说,走。
老伴儿愣怔了一下问,还走?你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往哪儿走啊?走,这次必须走,老黑出来了。窦文贵毫不犹豫地说。
老伴儿不再言语,默默地开始收拾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值钱的物件,不过一些随身衣物、生活用品。窦文贵的心头一酸……老伴儿跟他这一辈子,年轻时天天夜不能寐,为他的安全担心。退了休,本想着可以安度晚年,没料到当年那些对手一个一个从监狱出来,寻仇闹事。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何况在他意识中,像老黑这种人,要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寻找他,也免得去做别的坏事儿。
下午窦文贵叫来房东,交接了钥匙,并付完提前退房的违约金,说着谢谢便告辞。刚打开门,便惊了一下,门外站的正是老黑。竟然还像当年壮实,戴鸭舌帽儿、墨镜,嘴里叼着烟斗。看来低估了他的身子骨了。
老黑一笑,虽然满嘴的牙又少了几颗,但声音还是浑厚。他说,咋,窦队这是又要走?
窦文贵先一步挡在老黑身前说,咱换个地方说话。
老黑脖子一歪,向天空望了一眼,说,都到门上了,咋说也要喝两杯薄酒!窦文贵只好放下两手的东西,吩咐老伴儿:既然来客了,你去弄俩菜。
老伴儿心知肚明,他的眼色是让她外出躲了。瞅了一眼他满头的白发,她两眼顿时湿润了。走是走不了了,她便说着你们先坐,我去买菜,心想得找人来帮忙啊。但老黑手下两臂一伸,就挡住了门口。
不必了,我早有安排。老黑一阵狞笑说着,身后已有手下端进来酒和菜。
窦文贵一句,那就请吧!自己先在迎门的桌前落座,老黑一边走一边说,窦队,你明白,我是来兑现当年你送我入狱时的诺言---不会放过你的。怎么样,你再躲也躲不出我的手心。你以为隐姓埋名,你手机、座机电话都不用,就找不到你?呵呵,这对我就不是个事儿。你都快要灭的蜡烛,还能活几个年头,你还往哪儿躲呀?瞧瞧你,没想到竟老成这个样子,整个一糟老头子,风一吹都倒纸了吧?谁能想到你当年的威风?老黑站在桌前用牙咬开瓶盖,给两个玻璃杯都倒上酒,自个儿先端起一杯去碰了窦文贵面前的杯子,仰脖,喝凉水似的一饮而尽,而后左手一抹嘴边的残酒说,你知道我在里面的日子多难熬吗?你个窦文贵,把我三次弄进去,加起来就是我人生的二分之一。我他妈就毁你手里,栽你手里了。我恨你,恨得在里头铆足劲要好好活着出来找你算账。
此时,窦文贵端起杯子把酒也一口喝了。
老黑突然从腰间拔出刀来,老伴儿一惊欲往前来,被窦文贵抬手制止了。
面对老黑,窦文贵只是迎着刀锋去握住酒瓶,从容地给两个空杯斟满,端起一杯,也去碰了一下桌面上老黑的杯子,然后身子向后正了正,“嗞”一口香香地喝了进去。他的余光并没有离开酒瓶,那可能是他唯一的武器了。
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接着,他走到窦文责面前,鞠了一躬,说,我知道许多人在找你麻烦,弄得你东躲西藏。从今天起,你再也不用这样了。我就住你隔壁,我也干不动了,咱俩就做邻居!我在这儿,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仇了。
窦文贵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老黑咳了一声,再“唉”地叹了口气,慢语道,其实啊,我这次出来便派手下四处找你,当时的念头是找到你把你弄个半死,至少要让你断胳膊瘸腿躺床上,慢慢等死…….他喝了一口酒又说,后来我听一个老警讲,当年你们逮我的时候,正赶上我带着孙子逛街。你坚决不让在孩子面前抓,因这事还跟局长吵了起来。你们整个包围圈是跟着我在不停地时紧时松,甚至冒着我脱钩的风险……直到我儿媳把孩子接走,你们才动的手。就这一点,我敬你……
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老伴疑惑地问,还走?
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刑警队长窦文贵在退休后被寻仇闹事,既彰显出一些犯罪分子的劣性难改,也暗示了窦文贵出色的工作能力。
B.老黑出狱,窦文贵乐意成为他这种人的“靶子”,展现了他对自己身手的信心,也体现他奉献小我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C.老伴儿年轻时需为他担惊受怕,老时因他东躲西藏,文贵对老伴儿充满愧疾,但老伴儿对他始终不离不弃。
D.面对老黑在饭桌上的厉声斥骂以及突然拔刀相向的狠戾气势,窦文贵表现得不慌不乱,从容中不失英雄本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结构严谨,以“走”为主线串起全文,仅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
B.小说篇幅短小,但细节刻画生动逼真,犯人的嚣张跋扈、警察的镇定自若都跃然纸上。
C.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善用短句,既能营造紧张的氛围又能表现人物的干脆利落。
D.文章主题深刻,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人性的深入透射。
8.本文情节有多次突转,请简要概括后分析其效果。(6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鲁迅悲剧观的精神,聚焦真实美感和虚饰之间的鸿沟,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摒弃弥漫于文化和意识中的虚幻的雅乐。
刘再复引用鲁迅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鲁迅没有阐明,刘再复也没直接解释。但刘再复根据鲁迅的说法,暗示理解悲剧就要学会触摸现实人生的底线,必须了解最起码的“人的价格”,这就是鲁迅的“立人”说提出的“被压抑的人性”。悲剧意味发生暴力摧毁人的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剥夺人生尊严和权益。刘再复分析重心放在主流文化传统如何排除,粉饰,回避,“救赎”悲剧的社会现实,以虚文掩盖真实上。
鲁迅评杭州西湖名胜雷峰塔的倒塌可为一例。不少文人墨客哀叹如此美妙的景致居然一夜间丧失了,西湖十景少了一景,定要补足十景而后已。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籍。刘再复解释道,悲剧事件和冲突是人生常态,是真实的底线,人生社会本有缺陷。悲剧真实,是虚伪欺瞒的“十景病的仇敌”。悲剧拒绝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审美趣味,拒斥对灾难置若罔闻的濡弱心态。在雷峰塔倒塌中,鲁迅抨击文人和史家醉心于重写灾难的过去或史迹,使之可观赏可忍受,他们粉饰灾难,“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
“在瓦砾上修补老例”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历史书写中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代代相传的一种审美范式和心态。鲁迅不仅批评廉价的情感满足,抨击回避现实的十景病,还用悲剧美学钩沉、透视中国历史上的悲惨事件。其历史观与悲剧观是望远镜瞭望真实世界的两个镜片。
鲁迅在《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两篇杂文中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悲惨事件,要在官方历史中寻找直言不讳的记录是很难的。但悲剧观察者,就是要为受创的身体,为撕裂创痛的体验作真切的记录。《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具备这种穿透力。文人伪士也会接触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但他们立即编造华丽转身救赎故事。经典的例子是明朝永乐皇帝如何处置忠臣景清和铁玄,永乐诏令将景清剥皮,将铁玄油炸。铁玄的两个女儿被发送妓院,沦为娼妓。这些残忍旧事众人皆知,但更令人作呕的是文人和史家想方设法重写这些残酷的事件。铁玄的两个名门闺媛贬为娼妓,而文人却在两人的遭遇上编了一个动人圆满的故事:让她们与官宦仕人完婚。
针对这种自歌欺人、沉浸于心地精莹的审美幻象和心满意足的表达,鲁迅的悲剧反其道而行之。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眼光投向旧中国历史和生存状况,对历史浩劫毫不退避,毫不眨眼地直面相对,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
(摘自王斑《“后真实时代”的悲剧观》)
材料二:
鲁迅的悲剧观是独特的,在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悲剧思想的形成自有一定原因。
在鲁迅的幼年时代,曾家道中落,家庭的变故随之带来的人情冷暖,给鲁迅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加深了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体验,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这种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鲁迅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坚信,改变人的精神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艺。通过“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文艺,就是悲剧创作。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受了西方作家的思想,这其中,挪威成作家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远。鲁迅借助易卜生的社会批判武器和思考方式,把批判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解剖现实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思想,通过悲剧创作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作品,深化了人们对悲剧本质的认识。
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悲剧的批判。我们知道,鲁迅对中国古典悲剧基本持否定的态度。鲁迅为什么否定中国古典悲剧呢 其原因在于中国古真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遮蔽了,因而形成了“瞒”和“骗”的文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直接地表达了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毁灭: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塑造了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毁灭”的形象,孔乙己、祥林嫂、华小径、阿Q……这些有价值的人物形象,生动阐释了“毁灭”的美学内涵。鲁迅的“毁灭式”悲剧观明显有着尼采悲剧观影响的痕迹。
(摘自罗永样《鲁迅悲剧观成因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包含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人生的尊严和权益,
B.鲁迅先生悲剧美学是独特的,他的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主张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
C.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遮蔽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中国古典悲剧最大的缺陷。
D.鲁迅先生认为,哀叹雷峰塔倒掉的文人和传统历史书写中都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重在谈论鲁迅先生的悲剧美学,材料二重在探究其悲剧观形成的原因。
B.举“鲁迅评雷峰塔倒塌”事例,论证文人粉饰太平,追求廉价情感满足的本质。
C.狂人是作者满怀悲痛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生的悲惨,抚慰人们撕裂的创痛。
D.材料一运用了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突出了鲁迅先生悲剧观与古典悲剧观的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典悲剧观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化鸳鸯。
B.《诗经 氓》中采桑女毅然离婚的果敢与决绝。
C.《长恨歌》中临邛道士作为使者与太真相见。
D.《窦娥冤》中窦娥父亲中举,沉冤得雪。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鲁迅悲剧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4分〉
5.祥林嫂(《祝福》的主人公)是鲁迅作品中最悲剧的人物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祥林嫂是怎样体现鲁迅先生的悲剧观的 (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
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7.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
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
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
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
8.文中有三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0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A项,“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可见并没有说“政治文化”。C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错误,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说“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原文意思是“难以用语言表述”而非“无法表述”。D项,“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又如……等美学思想,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而非整个传统美学。)
2.B(A项,“不属于个人”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文是说“‘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一—家国之志”,可知是“不只属于”,而非“不属于”。C项,“反对娱乐作用”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九段原文是说“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可知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兴寄”论反对的是“过娱”。D项,“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八段原文是说“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可知,陈子昂不满的是自己所处的时代六朝的绮靡之风泛滥,所以标举“兴寄”,并不是单纯的对六朝的绮靡之风不满,而是因为过多。)
3.D(根据材料二可知,“兴寄”是指诗歌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风骨”就是既善,又美!A项,此诗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叙写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B项,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C项,此诗写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D项,属于“奉和”之作,并无“兴寄”“风骨”。)
4.①材料一主要使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从建立基础、侧重点、实用性等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②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毛泽东同志题写“诗言志”、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论证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等人观点,论证“诗言志”“兴寄论”的美学理论。)(每种论证方法2分,答对方法1分,简要分析1分)
5.①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使“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②必须落实在审美上,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要做到真诚、自然。(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B“窦文贵乐意成为他这种人的靶子”错误,窦文贵是被动成为“靶子”,而且他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一走再走来避开矛头。)
7.A(“仅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错误,文章主要以事情的发展推进情节,插叙的窦文贵对往事的回忆,对老伴的新疚,以及老黑的剖白。都有宕开一笔的效果,使行文节奏舒缓有致。)
8.突转:①准备再次躲开的窦文贵竟然被老黑堵在门口;②老黑的刀没有落在窦文贵身上而是插在牛肉上;③窦文贵将有老黑保护,日子即将安定,他却再次“逃离”。(答对任意两点给2分)
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②既表现出老黑快意恩仇的匪气和深谙人性的义气,也体现了窦文贵遇事的沉着与冷静;③表现窦文贵内心对原则和正义的坚守;④多次突转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窦文贵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也升华了作品的主旨。(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学生如将突转和效果放到一起作答属于审题不清,酌情扣分)
9.①以老警察退休后的际遇让读者理解:公安干警工作的艰辛与危险,以及他们的付出与奉献;②用老黑态度的转变让读者意识到:善意、尊重是一剂良药,能化解仇恨,治愈人心;③从文末窦文贵坚持“走”的举动使读者明白;人内心应有对正义的遵从与持守;④借犯人出监后的寻仇闹事使读者警醒:改过自新不易,邪恶的消除任重道远。(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考查点】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解析】“这是古典悲剧的最大缺陷”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这是鲁迅先生对古典悲剧持否定态度原因。
2.C
【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及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C项里“抚慰撕裂的创痛”与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格格不入的。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拒绝抚慰。
3.B
【考查点】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推理运用的能力
【解析】古典悲剧观核心在于虚饰的大团圆结局。《氓》的结尾是采桑女的决绝与清醒,但并没有改变被抛弃的结局。
4.①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②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③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④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
【考查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分层概括。将二条与四条,合并在一起也可以得满分。
5.①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祝福》描写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②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得到的是一片谩骂。(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A(“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7. B(“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错)
8. 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6分。每点2分)
9. 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