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0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使在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具备分析情绪和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
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 AI 赋予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夫最终还是被狼吃掉了,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感。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
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如剧本写作、电影剪辑等,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
B.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
C.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
D.AI续写的故事让网友觉得匪夷所思、脑洞大开,有的故事画风改变,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更为高效,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可能会被其取代。
B.人类的独特意识是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 AI无法拥有的。
C.虽然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创作。
D.主持人侯贞认为正如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AI写作不可能取代人类创作。
3.下列事实能够作为“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这一忧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训练,微软机器人小冰掌握了写诗技能,并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B.AI在几秒内完成文章续写,并提供多个版本,在不同风格之间任意切换。
C.AI在对网文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学习,完成文句的联想组合。
D.AI续写《寂静的春天》,主角不忍风暴吞噬生灵,最终促成上帝与人类的和解。
4.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5.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蒲松龄的原作,分析AI续写的故事《狼》的局限性。(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行者①(节选)
刘醒龙
一排旧房子前面,一面国旗在山风里飘得很厉害,旧房子里传出一阵读书声,外面的黑板报上写着一行大字:为实现界岭村高考零的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张英才看着标语,心里觉得怪怪的。
一个中年男人从屋里钻出来,很响亮地叫道:“万站长来得真早呀!”
万站长笑着向张英才介绍:“这是余校长。”
余校长招呼他们进办公室,亲自沏了两杯茶端上来。这时,两个年轻一些的男人进来了。经介绍,一个是副校长,叫邓有米。另一个是教导主任,叫孙四海。
万站长说:“全校教师都到齐了,我先说几句!”
张英才听了吃惊不小,他以为还有别的老师呢。万站长说的无非是新学期要有新起色、斯突破之类的套话。张英才听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他装作上厕所,走到外面遛了一圈,几间教室,他猜不出哪儿是几年级,三间教室是如何装下六个年级呢?
他回去时万站长终于说完了,接下来是余校长说。余校长说了几句,嗓子就沙哑了。
“你嗓子痛就歇着,我来向站长汇报。”
邓有米毫不客气地打开捧在手里的小本子,一五一十地念起来。刚念完入学率和退学率两个数字,万站长就打断了他的话。
“说点报表上没有的情况。”
邓有米眼睛一转,说了几件他动员适龄儿童上学的事,还说他垫了几十块钱,给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买课本。他说了半天,见站长既不往心里记,也不往本子上记,就知趣地打住了。
接下来自然轮到孙四海发言。
等了一阵,孙四海才低低地说了一句:“村里已经有九个月没给我们发工资了。”
万站长也不追问,甚至脸上都没有一点异样的变化,平平淡淡地要余校长领他到教室去看看。到了第一间教室,余校长说这是五、六年级,张英才看到大部分学生手里拿的是一本油印小册子。
万站长说:“这些油印课本又是你老余的杰作吧?”
余校长说:“我这手再也刻不动钢板了,是他们自己刻的。”
张英才看见万站长抓着余校长那双大骨节的手,轻轻叹了口气。第二间教室是三、四年级,是孙四海带的,学生们用的是清一色新课本。一问,学生们都说是孙老师帮他们买的。再一问,孙四海却说这是学生们自己的劳动所得。
接下来是一、二年级。无疑,这个班是邓有米带的。一进救室,他就指着一个个学生说自己动员他们入学的艰难。
万站长忽然打断他的话问:“今年招了多少个新生?”
邓有米说:“四十二个。”
万站长说:“你数数看,怎么只有二十四个。”
邓有米说:“别人都请假了。”
万站长说:“连桌子椅子也请假了?老余,马上要搞施行《义务教育法》检查,不要到时弄得你我都过不了关哟!”
邓有米红着脸不说话。余校长在一边连连点头。孙四海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张英才把这些全看在眼里,回头整理自己住的屋子时,趁机问万站长,这三人之间是不是面和心不和。万站长要他少管这些闲事。
房间收拾好后,张英才将那本《小城里的年轻人》拿出来,端端正正地摆在床头边。
正好余校长来了,他看了看书说:“这个作者我认识,他以前也是民办教师。他幸亏改了行,不然,恐怕和我现在差不多。”
这时,学校放学了。一些学生往山坳里跑,一些学生往山顶上跑。张英才不明白,邓有米告诉他,上下都是去采蘑菇,扯野草。
转了一圈就到了吃午饭时间。余校长冲着野地喊了几声,学生们回来后,将野草和蘑菇分别放进余校长家的猪栏和厨房里。张英才看得纳闷,这不是剥削学生,欺压少年么?正想着,余校长起身离座走进厨房。听动静,像是在里面给学生打饭,果然就有许多学生端着饭碗从里面走出来,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了,跟着余校长双手捧着一盆菜出来。万站长开口叫:“老余,你等一等。”他转身叫张英才将那些油条拿来,分给学生。张英才看见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品尝着分到手的一点油条,心里有些不好受。
万站长问余校长,哪个孩子是他自己的。
余校长指了其中一个男孩。张英才马上想到电视里的非洲饥民。
万站长尝了尝学生们的菜后,脸色阴冷地说,“老余,你妻子已经被拖垮了,再拖几年恐怕全家都得垮。”
余校长叹气说:“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这么多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呢?拖个十年八载,未必经济情况还不会好起来!到那时再享福吧!”
张英才听了半天终于明白,学校里有二三十个学生离家太远,不能回家吃中午饭,其中还有十几个学生,夜晚也不能回家,全都寄宿在余校长家。
吃罢饭,余校长就劝万站长下山,不然赶不上太阳,天黑之后,山路就更难走了。
“是该走,你们都陪着我,都不去上课,学生们都放了鸭子。”万站长停了停又说,“我这外甥初出茅庐,帮助他成长的事,我就托给三位了。”
邓有米抢在余校长前面说:“已经研究过了,让他跟孙主任两个月,然后接孙主任的班,孙主任再接余校长的班,余校长腾出来抓全盘工作和全村的扫盲工作。”
万站长第一次笑了。
邓有米立即见缝插针地问事:“万站长,今年还有没有民办教师转正的名额?”
万站长想也不想,坚决地回答:“没有!”
大家听了很失望,连张英才也有点失望。
注释①《天行者》是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排旧房子”“一面国旗”“一行大字”,通过环境措写含蓄地表现出界岭小学虽然环境艰苦但精神尚存。
B.文章通过描写孙四海说话的声调、内容,表现了乡村教师艰难的生存处境,而万站长既不追问,脸上也无变化,表现了他内心的冷漠。
C.余校长自己的孩子也很瘦弱,令人想到非洲饥民,说明他对自家孩子没有搞特殊优待,间接否定了张英才对于余校长“剥削学生”的猜疑。
D.文章错写了三个乡村教师,对邓有米,余校长的描写较详细,对孙四海的描写较简略,但人物的鲜明性并没有因篇幅而受到影响。
7.关于文中视察一、二年级教室的相关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有米汇报自己动员孩子上学艰难,是想凸显自己,想在领导心中留下好印象。
B.万站长观察敏锐,不被邓有米“请假"的说法迷惑,从桌椅数量发现入学人数存在虚报。
C.谎言被拆穿后,余校长点头、孙四海冷笑的反应,说明三个教师的关系并不融洽。
D.邓有米管理班级的情况与余校长、孙四海管理班级的情况形成对比,彰显人品差异。
8.张英才在故事中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其“见证者”的身份有何艺术效果?(4分)
9.陈瑶说:“《天行者》不是一部简单的乡村知识分子精神的颂歌,而是一部意蕴丰厚的现实主义力作。”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小说反映了那个年代存在的哪些现实问题。(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审美经验之谜(节选)
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肤浅软弱的心理现象,仅仅放任地纵容一己的悲欢而无法判断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如果没有理性阶段的处理和提炼,审美经验无助于人生的成熟。事实上,审美经验已经隐含了强烈的“ ”或者精细的判断。即使没有停下来仔细地掂量,我们在阅读之中就会喜欢孙悟空、敬佩武松、怜爱林黛玉、嘲笑猪八戒、厌恶曹操……这些不是判断又是什么?而且,当概念、分析、推理、综合这些理性的手段还没有抵达现场的时候,审美经验的判断以 的方式辨别忠奸善恶,判断的速度甚至比理性还要迅速,而且入木三分。更为奇怪的是,理性与审美经验之间不一定构成对称的正比关系。我们时常遇到的情况是,一些理性发达的人仅仅拥有肤浅的审美经验,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永远是他们的至爱。陶渊明诗作之中大音希声的境界,契诃夫小说中深长的忧伤之情,鲁迅杂文沉重的冷峻孤愤,许多人一直到耄耋之年也难窥门径。换言之,这些人的审美经验始终处于幼稚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②目前为止,这个问题的完整解释尚未出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训练是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这些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沉积到内心深处,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这个过程如同米酿成酒一样。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感觉直接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了一个理论家。这些压缩为感觉的审美经验通常包含了能量很大的接受、排斥、赞成、反对等种种倾向,但是,读者在作出判断之前已经无须重复那些烦琐的推理过程。
③当然,如同各种社会经验一样,每一个审美经验的强大以及丰富程度并不相同。相对而言,作家是一批审美经验特别发达的人。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深刻思考之后得到的见解,作家仿佛凭借特殊的天赋就能察觉。遇到某种奇特的故事、细节,即使一时还无法从理论上得出准确结论,作家已经怦然心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将这些故事、细节收藏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培育,如同观察一个试管里将要发生什么。果戈里《外套》的素材是一桩笑话,朋友们还在哈哈大笑之际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桩笑话的不同寻常;而托尔斯泰竟然可以从普普通通的牛蒡花领悟到他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的契机。巴尔扎克曾经将这种天赋称之为“透视力”,他甚至觉得科学也难以解释。许多外人总是对作家的奇异才能惊叹不已——为什么他们能够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叙述得如此生动?为什么他们竟然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地方看到了生活的秘密?答案当然是形形色色的。但是,作家才能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显然是出色的审美经验。
④由于审美经验的存在,肯定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后续的分析、解释是多余的蛇足。在这一方面,托尔斯泰说,伟大的艺术家总能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读者在欣赏时自然会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只要 ① ,就 ② ;而批评家用言词解释作品,只不过表明他们缺乏审美经验,以为别人无法直接受到艺术家的感染。于是,托尔斯泰以文豪的骄傲作出一个结论:那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已经不正常,或者已经衰退。
⑤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仅仅依靠审美经验,我们很难精确地认识事物。我们感到一座山峰的巍峨高耸,并不意味着同时了解到它的确切高度。文学阅读也是如此。仅仅沉湎于审美经验,我们很难明晰地阐发形象的意义,因而也很难说明为什么某种审美经验如此强烈。中国唐代有一位批评家叫司空图,他在《二十四诗品》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人们对于雄浑、冲淡、高古、纤秾等二十四种诗歌境界和风格的感受。可是,由于缺少坚实的理论概括,人们领会这些境界和风格仍然如同捕捉微风中的游丝一样困难。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之中,一些批评家在谈论写诗的体会之后常常补充一句:不可与不知者道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古代批评家常见的一种态度。但是,这也是说明问题时力不从心的一种遁词。以悟解悟,批评家总觉得有些问题尚未说清。的确,审美经验包含了判断,但是,正如眼睛看不见眼睛自身一样,审美经验自身的来龙去脉还包含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
1. 在第①段的“ ”上填入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感性 B. 直觉 C. 强烈 D. 深刻
2. 根据第②段,不属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过程的一项是( )。(2分)
A. 长期积累 B.不断重复 C. 高度浓缩D. 简化知识
3. 不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 审美经验曾被误解为一种肤浅的、不含有理性判断的心理现象。
B. 如只喜欢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就意味着他的审美经验是幼稚的。
C. 作家的审美经验最为发达、出色,但其中不包含武侠小说作家。
D. “透视力”指借助审美经验在纷繁现象中迅速直达本质的能力。
4.请将第④段画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推论过程更为充分、严密。(2分)
5. 下面附录文字是另一位学者对托尔斯泰观点的回应,请阅读本文第⑤段与附录文字,比较分析两段文字的论证特点。(6分)
附录:
文学批评是更高层次上的接受活动,其实质是批评者在阅读、感受、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意义阐释和价值评判,并引领读者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寻绎蕴藏其间的人生真谛,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批评家不同于一般的接受者之处就在于:他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以理性反思的方式将众人都能感受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与美,由混沌模糊的状态转化为明晰的经验形态。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审美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审美视野更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基本视野。总之,审美经验不仅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的具体对象之一。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车厢里
[俄]苔菲
“请问,太太!您姓维格多尔奇克吗?”
“对不起,太太!我本姓楚克尔曼。”
“楚克尔曼?到底还是楚克尔曼!我永远都不会想到!您是楚克尔索恩的亲戚吗?”
“不,我不是。”
“他们是非常富裕的人。谁不知道楚克尔索恩啊!他们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马匹。他们还想买车呢,已经想了两年了。穷人才不会想这些呢。既然一个人想买车,而不是买什么鲱鱼和洋葱之类的,那就是说,他兜里有钱。楚克尔索恩家,嗬!楚克尔索恩家族是一个富裕家族。”
“可能他们是亲戚呢,我怎么知道。甚至,也许是亲戚。只是我不会为此而骄傲的。我没时间骄傲。我们有自己的造纸业。”
“请问,您在哪里定居?”
“我们在里加。”
“在罗马①?哇,太太,太太!您是多么幸福的人啊,太太!”
“呸,那有什么!”
“因为,也许非常美!我宁愿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看上一眼也好啊!”
“看上一眼,也许会感觉很好。而我是用双眼在看,所以我已经厌烦了。”
“您也许在开玩笑!请问,太太!您当然会说意大利语了?哦,我真想听一下!”
“意大利语?不会说。为什么我要说意大利语呢?”
“如果您要向意大利人买点儿什么的话,人家听不懂怎么办呢?”
“您说什么呀?假如有个牵着猴的坏蛋向我推销假琥珀,那我还要为了他来说蹩脚的意大利语?呸!我才不需要呢!”
“哦,太太,您真让我惊讶!请问,您那儿的天气怎么样?很热吗?”
“不是很热。夏天还不错。”
“而我有一个熟人去过那里,他说,都热得让人出汗。”
“也许他在撒谎。”
“他为什么要撒谎呢?因为我要给他钱,让他撒谎?还是别的什么?”
“太太,您不要这样生气。柳利卡先生是一位富人,有自己的药店,可撒起谎来就像个低级下流的叫花子。如果他早上喝了咖啡,他一定会对别人说,他喝了茶。”
“好吧,随便。就算我的熟人没有出汗。我在争论吗?什么?请问,您那里的自然风光一定很美吧?一定是令人惊叹的!我想象那里会有各种各样的仙人掌,还有其他一些动植物!”
“什么呀!没什么特别的。请您允许开一下窗,好吗?这里很闷。”
“请允许我亲自为您打开……”
“你为什么要操这个心呢……”
“对我来说,这是顺手的事……瞧,打开了!你现在感觉好些了吗?我很高兴能为您服务。那么,您那里的自然风光还是非常美的,对吗?”
“呸!那只不过是自然风光而已!”
“当然,对习惯于美的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啊,太太,只要看着您就觉得舒服。我在想,您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就在您身上,有某种特别的痕迹。这个胸针……是在那里买的吗?”
“这个?是在维尔诺。太太,您有孩子吗?”
“我有一个女儿。哦,那是怎样的孩子啊!简直就是某种特别的东西。美人儿,甚至羞于启齿。但是,只有一点不好:可以想象一下,她的眼睛长得就像我的一样非常美。眉毛也像我,额头、脸颊,甚至鼻子,而下面都像她父亲,父亲,父亲!这么好的孩子!我想,明年带她去你们那座伟大的城市。只是麻烦的是出国护照,否则……”
“您为什么要出国护照呢?来我们这里不需要出国护照!”
“您说什么?”
“也许,您去莫斯科也要带着出国护照?”
“去莫斯科不要护照!”
“那为什么去里加要,而去莫斯科不要?”
“里加和我什么关系,您为什么硬要跟我说里加呢?”
“因为您想去里加啊。”
“去里加?我想去里加?不,您听到了某个相像的名字了。”
“抱歉,太太!您一听说我是从里加来的,就完全昏了头。简直就像用牙咬住我的脖子一样,紧紧不放。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为了里加而疯狂!”
“请原谅,太太……但是,只是您自己……”
“不,请您原谅我,而不是我原谅您!”
“不,请原谅!这一点请您原谅我。因为您在这里自吹自擂,而现在自己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您把窗户关上,风吹到我牙齿了。”
“您还要给我解释,有风在吹!先给自己办好去里加的护照吧。哈哈!”
“她还说楚克尔索恩是她的亲戚呢!楚克尔索恩才不想认识您呢。我要是告诉他,您死乞白赖地想做他的亲戚,他的背心会被笑破的!等着瞧吧!”
“哎,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请不要碰那窗户!我感觉很闷。”
“本来是从里加来的,却觉得自己是萨拉·贝恩哈特②。”
“哪有这种没教养的人啊!请您不要动我的窗户。”
“这已经是她的窗户了!你们听见了吗?怎么,您是文达沃——雷宾斯卡娅路还是什么?”
“您别忘了,您这是在跟谁说话!”
“跟一位里加的小市民在说话!”
“真有修养!请您别动窗户!”
“那风吹到我的牙齿了……”
“请原谅,太太……”
“不,请您原谅……”
“不,请原谅。请您原谅我。乘务员!乘务员!请您给我换个地方。你们这里坐着的是里加的乘客!”
“呸!”
【注】①俄文里,单词“里加”与“罗马”的前两个字母相同,因此被听错了。②法国女演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即使有自己的造纸业,算是个有钱人,但是因为她居住在里加这个隶属于俄罗斯的小城市,而受到小说中另一位太太的嘲讽。
B. “意大利语?不会说。为什么我要说意大利语呢?”一句,说明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并没有意识到她被对方误当作是一位居住在意大利的俄罗斯人。
C. 小说所讲述的闹剧是由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口齿不清,致使另一位太太产生误解而引起的,最终两人都很生气,这一闹剧最终也没有得到解决。
D. 和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对话的太太不断追问对方所居住的地方自然风光是不是很美,可能是因为她极力想开启新的话题,继续和对方攀谈下去。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将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一节正在行驶的空间狭小的火车车厢里,将笔触聚焦在两位太太身上,使小说富有戏剧舞台效果。
B. 小说通过两位互不相识的太太的对话来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颇具戏剧色彩,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C. “他的背心会被笑破的”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说话人对姓楚克尔曼的太太的讽刺,既突出人物性格,又使小说语言生动幽默。
D. 小说选取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遭遇到的事件,来揭示小人物的悲苦命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8、故事在两位太太的吵架声中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这样处理的妙处。(6分)
9、有评论认为,苔菲在塑造小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情节的反转来推波助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0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不是……而是”判断错误,原文表述是“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
2.D“正如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AI写作不可能取代人类创作”错,侯贞认为 AI写作是大有可能取代网络“写手”的,“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的类比只是用来阐明“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一道理。)
3.D(D项证明 AT能够赋予作品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心理,接近人类的主体意识,所以对人类创作有一定的威胁性。A项只能说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和“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B项只说明“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写出程式化文字。C项说明“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完成符号学习,但只局限于对已有文字进行加工处理。)
4.①材料—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思维特点以及不能形成独立意识的角度来阐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2分)②材料二通过举典型事例及一些专家对AI续写所发表的见解,得出人工智能在多个方面不能和人类相比的结论。(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无法构造复杂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蒲松龄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基于自己独特的处境,产生了创作这篇文言小说的冲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将其呈现出来,体现了人在与狼胃旋时的行为心理和社会意义,而续作一味强调暴力攻击,炮制惊悚情节,体现不出人的主体意识。
②不能深度挖掘人性,让人性在不同情节中进行变化。原作在屠户变退为进,以弱胜强的情节变化中揭示复杂人性,如忍让与贪婪,胆怯与勇敢,狡诈与智慧等;续作在人性刻画上则空洞苍白,缺少社会性。
③不能将复杂情感和社会语境结合,缺乏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原作肯定人们对抗邪恶势力的勇气与智慧,而续作中吞噬无辜生命的狼寿终正寝,人类抗争软弱消极,模糊了善恶的道德判断,消解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满分;从其他角度分析,如“社会和政治意义”“思想、情感共鸣”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B
7.D
8.①作为见证者,张英才的所见所闻串联了故事情节,使小说内容集中紧凑。②作为见证者,张英才眼中界岭小学师生的生活环境、人物品质、精神面貌更显真实可信。③作为见证者,张英才的所见所感牵动读者的视角情绪,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当时农村经济落后,孩子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入学率低。②农村教育投入少,经费紧张,教学硬件差。③师资力量薄弱,且民办教师待遇差,工资被拖欠,转正迟迟无望。(每点2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结合“而且,当概念、分析、推理、综合这些理性的手段还没有抵达现场的时候”可知,最恰当的词语是:直觉。
2.D.结合“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这些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沉积到内心深处,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这个过程如同米酿成酒一样”可知,没有简化知识。
3.C.“但其中不包含武侠小说作家”错误,结合“相对而言,作家是一批审美经验特别发达的人。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深刻思考之后得到的见解,作家仿佛凭借特殊的天赋就能察觉”可知,得不出本项推论。
4.①有审美经验 ②会知道这种感染力是不需要言词来解释的
5.答案示例:从论证过程看,本文作者从审美经验的不足入手进行反驳,审美经验无法精确地阐发作品之“理”的,如果精确阐释的文学批评缺席,那么文学传达只能在审美经验高度发达的人群中发生,从而导致一般人无法欣赏文学作品。而附录文字则从文学批评与审美经验的关系进行立论的层次差异入手,提出文学批评的层次高于审美经验。而且重点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提出批评家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感受力,而且更具有将感受力由含糊转化为清晰的理性能力。文学批评涵盖了审美经验。
从论证方法看,本文作者先破后立,还运用反证法,用司空图的例子证明批评时使用清晰言词的重要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司空图的例子也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而附录文字则立中含驳,没有使用例证法,而是采用理论论证,对涉及的重要概念、范畴、关系进行清晰阐释。
从论证的语言看,本文的语言显得通俗、生动。而附录文字语言更多使用学术术语,显得严肃、严谨。
现代文阅读II
6.C C.“小说所讲述的闹剧是由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口齿不清,致使另一位太太产生误解而引起的”错误。小说并未交代姓楚克尔曼的太太是否口齿不清。从全文来看,这位太太大概率口齿是清晰的,主要是因为里加和罗马发音相似被听错而引起的误会。
7.D D.“来揭示小人物的悲苦命运”错误。小说没有揭示两位太太的命运,只是讽刺了某些社会现象。小说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只是有一次反转。
8.①小说结尾姓楚克尔曼的太太要求乘务员给自己换个地方,并强调这里坐着的是里加的乘客,表现了楚克尔曼太太的气愤和对对方的厌恶。②和姓楚克尔曼的太太对话的人刚还不停地请求对方原谅,马上就说出“呸!”转变之快,令人捧腹,形象地表现了她的虚伪和势利,富有讽刺意味。③小说在一片吵闹声中戛然而止,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9.①其中的一位太太误以为姓楚克尔曼的太太生活在罗马时,说话极尽奉承,后又主动帮楚克尔曼太太打开窗户,并为此感到高兴。②而当她意识到楚克尔曼太太不是罗马居民而是俄罗斯小市民后,便立马换上另一副面孔,冷冰冰地说:“请你把窗户关上,风吹到我的牙齿了。”还说话讽刺对方。③作者运用情节的反转使人物形象极具表现力,将一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人物刻画得人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