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16(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16(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1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 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 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 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和论证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B.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 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
D. 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B.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D.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宋·苏轼《江城子》)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 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戈壁晒秋(节选)
龚培德
晒秋是在立秋之后。
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 10 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
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
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
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 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
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
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
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 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
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
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 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
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
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晒秋”在西戈壁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西戈壁人改善贫乏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
B.因为刘巧巧干不了大田地的活儿,也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所以连队让她当了保育员,展现了西戈壁人的善良。
C.西戈壁人用老胡杨树、红柳条、铃铛刺等材料盖房子,既体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 又交代了下文托儿所坍塌的一方面原因。
D.连队的女人开始以“小白菜”称呼刘巧巧,带有戏谑之意;在刘巧巧棺木前称呼她“小白菜”,则带有深深的敬意与爱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交代了立秋之后晾晒干菜的原因。
B.文章在写刘巧巧这个人物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形成反差,使刘巧巧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C.文章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平实质朴又生动自然, 彰显了散文的语言之美。
D.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刘巧巧做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勾画出她的精神气质,进而展现西戈壁人的精神面貌。
8.有人说,干菜经雪水浸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这简直就是刘巧巧人生的写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 分)
9.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郁达夫这一观点的。(6 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巨大的文体空间
南帆
①我始终觉得,散文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文体规则。“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我曾经多次援引苏轼的这段话形容散文的奇异特征。上善若水。水既可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也可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许多时候,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规则愈简单,创造力赢得的空间愈大。文体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减少之后,个人的心智才开始向纵深驰骋。
②那么,散文有边界吗?如何确认它的文体边界?
③首先,散文与韵文不同,散文对于押韵、节奏、音调没有追求,它不负责为听觉制造快感。这是散文与诗的重要分野。当然,散文与诗的分野存有更为内在的涵义。诗句的凝练、跳跃意味了特殊的美学跨度。诗句修辞通常掠过日常的世俗细节而穿行于高贵的象征系统。诗人对于春花的咏叹一般不愿意持续地延伸到泥土里的根茎、气味不雅的肥料或者猥琐地拱来拱去的蚯蚓。相形之下,散文保存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散文可以放低姿态,直面坚硬的现实,从容不迫地叙述琐杂的见闻,甚至不惮于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由于固有的美学跨度,诗无法眷顾各种过于卑微的生活碎片,或者对于多种异质的意象——例如城市景观、工业文明——束手无策;相形之下,富于弹性的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和抵近对象,调节出各种适合的视角。
④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散文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阅读近时某些散文的片断,人们几乎无法依据叙述话语的形态——例如,叙述的节奏、细节的再现——清晰地分辨散文与小说。许多人看来,区分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虚构”:散文如实记叙,小说乐于虚构。在我看来,文学史并未举行仪式,隆重地将虚构的特权赋予小说,并且禁止其他文体——例如散文——擅自染指。小说的许诺是,利用虚构有效地克服世俗生活的平淡乏味。庸常的日子如此沉闷,只有虚构才能召唤想象的幽灵,逼迫日常生活转入戏剧性与传奇性的轨道。显然,戏剧性与传奇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诉诸巨大的悬念,悬念是情节的跌宕赢得的内心呼应。众多读者心甘情愿地为之耗费精力和时间。某大侠正要挥剑上前,忽听林中一支响箭破空而至,后事如何?没有人可以在这种心痒难熬的时刻抽身而退。悬念牢牢地缚住了人们的心智,驱使他们沿着情节的轨道踉踉跄跄地狂奔不已。这即是虚构的效果。
⑤然而,散文气定神闲,不为所动,一副看穿世情的安详;散文之所以不屑于虚构,恰是因为洞悉平淡内部隐含的趣味。换言之,散文有信心以如实的记叙抗衡乃至战胜虚构造就的悬念,依赖的是内心的情意和各种奇思妙想。
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散文崇尚着“文以载道”的思想,那么,在各种观念空前活跃的今天,又如何区别散文与科学论文的思想表述呢?  
⑦在我看来,科学论文表述的思想注重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从酸碱中和定理、重力加速度、水会在零度之下的气温之中结冰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远古曾经存在母系社会、地理大发现带来了商贸的繁荣,科学论文表述诸如此类的思想是为了争取共识。作者引经据典或者依靠图表、计算以及实验室的数据,是为了抵达一个共同认可的思想高地;结论的说服力来自严格的表述程序:表述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吻合公众遵循的逻辑。
⑧相对地说,散文表述的思想显示出强烈的个性。许多时候,重要的不是公众对于这些思想的认同程度,而是这些思想的独特程度。例如,散文没有兴趣通知人们生命有限,长生不老的企盼是违背科学观点的妄念;散文要说的是:“ ”。这些富于个性的思想,大部分无法转换为所谓“天下之公器”的学术,而是其中注入的强烈的作家气质。这即是散文与科学论文的距离。
⑨散文仿佛是低调的,居于文学的边缘,面目模糊,疆域不定。散文慷慨地接纳了众多文体放弃的素材,拾遗补阙,神情轻松地敲一敲边鼓,或者充当断后的收容队。另一方面,由于散文的无拘无束,因而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历史角落,察觉各种隐密的动向和不为人知的萌芽。这是散文充当文化先锋的时刻。从断后的收容到文化先锋,散文可能赢得巨大的空间——当然,也可能在巨大的空间之中迷途不返。
(有删改)
1.第①段的“上善若水”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在第⑧段横线上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D.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眷顾卑微的生活碎片,因此缺少美学跨度。
B.散文拒绝虚构,以纪实吸引读者投入精力阅读。
C.散文表达作家个人化思想,不能转为公共学术。
D.散文边界模糊,可与其他文体比较后确认特征。
4.作为一篇学术文章,本文的语言别具特色,请以第⑨段为例加以分析。(4分)
5.作者一边认为“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一边又在界定散文的边界,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5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的确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
西湖成名过早,遗迹过密,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
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
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修缮,修缮,再修缮。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极偶然地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文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因此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罢“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边上安身。
我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废墟去看看。据说很不好看,这是意料中的,但总要去看一次。
(有删改)
文本二:
余秋雨对文化人格存在内蕴的深刻探寻,已经突破了散文长期被拘禁于个人生活琐事及人生常态的狭窄视界,冲破了散文以所谓“小感触”“小哲理”见长的旧审美规范,而以启人深思的力度实现了散文界追求多年的审美超越。多少文人作家写过西湖,但真正从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的内蕴的又有几位,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人对自然的浅层次情感反应,只有以这种激动为情感唤起,并能进而深刻地体悟自然独具的人文内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层次多而厚重是《文化苦旅》的一个创作特色,《西湖梦》增加了西湖的厚重感。
(节选自施旸《简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与文化内涵》)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说写西湖的文章太多,再写就是愚蠢;结尾又说雷峰塔的废墟不好看,但总要去看看,看似矛盾的话正表明西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作者的文化责任担当。
B.白堤和苏堤有名气又美丽,但并不能将两位文化巨人的天下意识、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彰显,因而作者发出了“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的深沉感叹。
C.从西湖出发的游客与鲁迅笔下的过客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悠闲自在,以西湖为信仰寄托,精神世界丰富;一个衣衫破烂,急匆赶路,精神迷茫。
D.该篇散文与一般写西湖的文章有所不同,作者没有单单把西湖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去描写,也没有刻意诗化、美化西湖,而是从文化理性角度进行审视。
7.下列对文中引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的诗歌,意在表明西湖具有巨大的声名,在历史上早已盛名远播,吸引着中外游人前去游玩。
B.“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既表现了清人查容对苏东坡为民造福的赞美,在结构上也有承上启下作用,便于下文作者对白、苏精神世界的挖掘。
C.林和靖看透世态,隐居西湖,文中引用他的诗句,表面是对精妙的咏梅诗句的赞赏,实则表达了对以林和靖为代表的文人隐居生活的肯定。
D.文本一结尾引用鲁迅的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朋友吟咏的诗句,表现了“五四”时期广大民众强烈追求生命自由的意识,突出了雷峰塔具有的象征意义。
8.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上常运用修辞手法,以使语言凝练,更富表现力。请你从文中画线句中任选两处进行分析。(4分)
9.文本二阐述了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突破旧有的“个人”审美规范,实现了审美超越。西湖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内蕴,具有层次多而厚重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一,对西湖具有的“人文内涵”进行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1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D .“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以偏概全。原文是“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
2. A .“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错误。原文材料一“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 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无理而妙”指的是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A.《诗经·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以叙述为主,是现实主义诗歌,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夸张仿佛不合逻辑,但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D.是诗人悼亡之作,将之前的生活场景放置到妻子回来的梦境之中,梦境与过往的现实交叉,匠心独运,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A。
4. ①比喻论证,如“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事例论证,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
5. ①. 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 ②.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 ③. 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以及推理的能力。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即三段论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再结合材料二“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分析:
“‘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中,一个一般性原则是“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这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液体”,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这是“结论”。
现代文阅读II
6.(3 分)B(不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而做了保育员,而是因为她会唱歌)
7.(3 分)B(A 项,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了秋天阳光的特点,而非早晚温差大的特点; C 项,语言并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D 项,文章并未对刘巧巧做深入细致地描写)
8.(4 分)同意。①刘巧巧如同干菜一样干瘪瘦小、平凡不起眼;②“经雪水浸泡”,对刘巧巧而言,就是遭遇幼儿园屋顶塌陷的灾难;“难见的青翠”,是刘巧巧面对危难,舍身救孩子而彰显出来的高贵品质。因此这句话简直就是刘巧巧的写真。
9.(6 分)①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大情怀,这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体现。②文章通过塑造刘巧巧这样的小人物一方面表现西戈壁人的善良,一方面以她的牺牲表现西戈壁人为边疆建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③文章以“晒秋”这样的生活小事来展现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们的勤劳以及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抗争。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散文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能够根据内容、情感变换形式。(2分)
评分:好的散文/散文最好的表现(1分);变化(1分)
2.B(2分)
3.D(3分)
4.语言运用拟人手法,如低调、慷慨、敲边鼓、无拘无束、自由穿行、觉察等,生动活泼地总结了散文内容上包罗万象、形式上自由度高的文体特征。结尾使用拟人手法使全文保持一致的文风,体现出作者轻松自在思维活跃的写作特点。也和散文本身的特征遥相呼应。(4分)
评分:拟人(1分);举例(1分);散文的特征:内容丰富、包括万象、形式自由(1分);与散文本身的特征相一致(1分)。
从严谨性回答不给分。
5.示例一:不矛盾。散文的文体规则与散文的边界不是一个概念。散文的边界是指散文最基本的特征,全文将散文与诗歌、小说、科学论文相比较,归纳出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上如实记叙、思想上个性化程度高的基本特征,厘清散文的基本特征恰恰表明了散文创作的自由程度极高,不能用过于具体的文体规则束缚它。(5分)
评分:不是一个概念(1分);边界概念的界定(1分);将散文与……比较(1分);厘清散文的基本特征(1分);恰恰证明了散文不能用过度的文体规则束缚它(1分)。
示例二:散文不存在严格的文体规则,所有创作空间大(解释“成反比”)(1分);将散文与诗歌、小说科学论文比较(内容梳理1分);散文的特征(1分);凸显了散文具有巨大创作空间(1分)。【该答案中缺乏对“文体规则”和“边界”的辨析,最多得4分】
现代文阅读II
6.答案C
思路点拨说游客“精神世界丰富”,鲁迅笔下的过客“精神迷茫”曲解文意。
7.答案 B
思路点拨A.“意在表明西湖具有巨大的声名,……”错,诗句写“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日本使
臣并不相信真的有西湖存在,说明当时的西湖并没有声名远播。C.“实则表达了对以林和靖为代表的文人隐居生活的肯定”理解不当,由文中“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可知,作者对林和靖的选择是持否定态度和不满的,认为那是知识分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D.分析不当,应是鲁迅的朋友(一些觉醒的“五四”文化闯将)强烈追求生命自由的意识。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和思想意蕴的能力。
答案①处:使用拟人手法,通过“嫣然一笑”这一极具动作性、人格化的词语,将西湖兼容科学理性精神等各种思想的状态生动贴切地呈现了出来。
②处:通过“景点”“修缮”两个词语的反复使用,增强了作者抒情的语势,强化突出了西湖的景点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消解。
③处:使用借喻手法,“僵硬机体”喻指封建王朝,“被随处装上拆下”的“零件”喻指在政治上失去自由的白居易、苏东坡,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精神世界遭受到的迫害,表现了作者极大的惋惜。
(每处2分,任选两处即可,合理即可)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答案①西湖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意蕴的重要意象,也是历朝历代许多文化人的“梦”。②西湖是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它以博大的胸怀将各种思想兼收并容,融为一体。③西湖凝聚着中国历代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担当,白居易、苏轼修筑白堤、苏堤肩负使命,筑成生命长堤,影响后人。④雷峰塔等人文景观和白娘子所代表的对真正的普通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成为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而具有了永恒价值。(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