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17(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17(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1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1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剪不断的脐带
王晓辉
①外公曾是一位饱受私塾洗礼的“封建儒士”,记得在我混沌尚幼之年,他就开始灌输什么——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他借古人说法,把人一生的阅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比喻三种状态: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嬉月。
②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宣扬儒家思想的《三字经》,被列为反面教材。须习其词、伐其义。这倒让我咀嚼到了这块老字号的臭豆腐。此物闻虽臭,可食则香。尤其“融四岁,能让梨”,令我备感兴奋,从而动辄便要高声诵我的弟弟们。
③外公是位腹笥充盈、颇有见地的耄耋老人。在他那里,我不但初识了《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旧时的启蒙课本,而且聆听他对松间明月、大漠孤烟、野渡横舟、小桥流水这些被尘封着的传统文化进行拆解点评。他还时常将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名篇佳作反刍于舌端,哺乳少年黄喙的我,极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罢这些屡遭浩劫而永不褪色的千古文化,心如春水溢塘,口留余香。含英咀华,化育天地。抑或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始,我的精神便皈依了家园,心灵有了栖所。
④读书之所以让人心旌激荡,使人热泪盈眶,令人痛快酣畅,因为它开启了桎梏你的名缰利锁,使你在脱离物欲的大气层之后,仰视到了广袤的宇宙———那无边的宁静和万古之源的奥秘,是一种排除了一己之私,与天地万物契合之后所产生的共鸣之情。
⑤光阴荏苒,岁月使我成熟了许多。而外公却已经老了,老到拥衾卧榻。但他依旧是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依然神游八极,思接千里,真乃活脱脱的一位嬉月顽童。两年后,外公无疾而终。他的谢世一下子使我成为了被剪断脐带的襁褓弃婴。但这并未减弱我对读书的痴情,在饥饿的嚎泣中继续寻找着奶水。就是这种不死的精神,支撑着我在文化匮乏的年代艰难地学以为耕。
⑥每每陷入利与义、宠与辱的困惑和迷茫,我总会油然地从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打捞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温不增华,寒不更叶”等类似的这些传统的文化碎片。它既是自我修复、织补人格的针线包,又像是古老的路标,忠实地导引着我的人生之路。
⑦现如今,书,我也读过一些,人年逾不惑。虽无名无位,却活得有品有尊。一册在握,俨然邀良师益友莅临庐下,烹茗把盏,衔古含今,生理上的脐带在瓜熟蒂落的那一刻便被无情地剪断了,然而,心灵上的脐带却要在后天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凤凰涅中羽化新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依赖于他的阅读历程;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金钱愈发彰显其尊贵的光环;不错,钱能润屋,可书才能养人。越时空,打破地域,虔诚地聆听古贤近哲们的高言谠论,在字里行间寻找优秀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对接点,从中嗅出灵气,唤出对迷惘的豁然。当疑惑瞬间冰释、消融掉了的时候,你便会从中获得一种久逢甘霖的幸福感。
⑧读书,俨如一根剪不断的、滋养着我心灵的脐带。
(选自《散文》,有删改)
1.如何理解“少年读书,如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月”这话的含义 (3分)
2.写出文章第③段提到的“松间明月”、“大漠孤烟”、“野渡横舟”指代的诗句(2分,任选两句写出即可)
3.文章第⑥段中“它既是自我修复、织补人格的针线包,又像是古老的路标,忠实地导引着我的人生之路”一句中“它”指的什么 (2分)
4.文章具体从哪几方面体现书对人的滋养的 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答出两方面即可)
5.结合文章能看出外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⑴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⑵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⑶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⑷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⑸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 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⑹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⑺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 凭他的一对翅膀。
⑻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⑼沉重是自找的。
⑽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的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⑾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⑿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呀!
⒀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文本二:
文木和散木(节选,有删改) 叶春雷
⑴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和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斤,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
⑵庄子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很难说。读《庄子》,纠结于对错,有点误会了庄子。我个人的观点,庄子不是要让你相信他,庄子是说,一个问题,我有另一个答案。庄子处处与常识作对,并不是他刻意反常识,而是在常识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的常识。
⑶常识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公司聘用员工,自然是着眼于一个人的“用”。若此人无一技之长,公司凭什么养活他?“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用的人,等同于一个废物,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遑论组织家庭,为社会做贡献。
⑷这世上,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了艺术。没有文木,国家的大厦就没有支撑的柱石;没有散木,人生就失掉了诗意。庄子强调散木的价值,一方面固然是“重生”的思想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与庄子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及艺术表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开头“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指陷入“越想摆脱沉重越深陷沉重”的恐惧。
B.作者认为庄子的自由在于他轻视物质乃至看淡生死,暗含对当下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批判。
C.散文把庄子放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去体味他的处境,从而凸显了他的思想的伟大。
D.最后一段表面上流露出绝望消极的情绪,实际上是自嘲和激愤之词。
7.下列一组人物中,最适合作为文本(二)三四段之间举例的是( )(3分)
A. 屈原与司马迁 B. 诸葛亮与陶渊明 C. 李清照与柳永 D. 辛弃疾与苏轼
8.有人认为文本(一)第(10)段删去更好,你赞成吗?为什么?(4分)
9.在《庄子的翅膀》和《文木与散木》中,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编织于生活世界
刘晓丽
①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那是一个美的世界,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玫瑰花的美是怎么来的?谁赋予事物以美?其实我们如此这般提问,就把问题推向了不归之途:事物在一边,美在一边,我们怎么把事物和美黏在一起的?黏合剂是什么?
②我们先不提问,更不急着思考问题的答案,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实情是怎样。你送你喜欢的人一束玫瑰花,而不是送一束狗尾巴草,为什么?玫瑰花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狗尾巴草也是一种植物,但是你送的是玫瑰花不是送蔷薇科植物,你送玫瑰花是送美丽传达爱意,这一点你与你喜欢的人都能感到。不敢想象,你送狗尾巴草给心爱的人会有什么结果。
③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凄风苦雨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带着各种价值向我们显现,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不是洗去美丑的赤裸裸的事物。我们看见西施走来,翩若惊鸿,而不是看见一个如此这般的几何形状在移动,然后把美附加在这堆几何形状上。人类本来就生活在草木扶疏、风花雪月的世界上,没有人类,草木、日月、山川就已经存在了,但不是扶疏的草木,不是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川,当然也没有凄风苦雨,这些都是人类感到的美好和凄凉,但这些美好和凄凉却不是人类任意附加到草木、日月、山川上去的。
④退一步想,就算人类有本事可以把美丑贴到事物上去,我们还可以问:美的世界的“蓝图”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美贴到玫瑰花上,贴什么呢?如果要修补这个世界,或者说,要把美加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并不知道要加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加上美之后的世界蓝图。反过来说,如果说“蓝图”就是世界之所是,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么,既然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一个美丑杂陈的世界,我们干嘛还要去贴美丑的标签呢,看其本来的样子不就可以了吗?
⑤其实我们在“贴”的过程中,是羞羞答答地“贴”,先把世界还原成一些没有美丑的没有价值的事物——抽象事物,然后再凿补美学、伦理学等一些价值,在凿补的过程中,却把我们早已看到的、世界本来就如此向我们显现的美和善贴到这些抽象的事物上去,其实这些东西一直在指引着我们,虽然我们暗中知道,但是我们却不加承认或者有意遗忘了。
⑥我们反对美在主观,也反对美在客观,同样反对与之相关的两种主客观统一的思考模式:一种是刺激模式——这是一束玫瑰花,我是一个人,玫瑰花作用于我,在我这产生了一种感觉、一种美;一种是附加模式——这是一束玫瑰花,或者叫做审美客体,我们人是有感情有情绪的审美主体,人们把自己的情绪、感觉涂抹在玫瑰花上,美是人附加到事物之上的属性。这两种思路其实殊途同归。
⑦要看看我们如何和周遭世界打交道的实情。一朵玫瑰花在那儿,我们可以研究它,可以利用它,还可以迷恋它。人类祖先或者我们儿时,对世界知道不多,事物以一种有意义的或者神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被我们喜欢着或者恐惧着;随着人类成长或者我们自己长成大人,我们开始分析研究以至于利用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以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时事物会被洗去意义变成抽象之物,如医生给西施做手术时,就要无视其美貌,而把她看成一个需要治疗的生理机体。但是我们对事物原有的那种迷恋从未消失过。比如初春的傍晚,我们不经意的一瞥,眼睛被一团迷雾般的景物吸引,抬头仰望,在微风吹动下雪白的花瓣,优雅灵动地飘落下来,我们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心为之一动。我们会感慨到:好美的樱花呀,然后继续匆匆赶路。这时的美,无遮无盖无隐无藏。
⑧我们原来就有那些美的、善的观念,这些观念就编织在我们的世界中,没有这些观念,就构不成我们人类生活,是这些观念在掌控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我们掌控或认识他们,真、善、美规定了生活,使生活成为可能。当然生活还有许多重要事情要做,比如研究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等等。但是在我们做美学、伦理学研究时,反而不承认真、善、美本来编织在生活世界中,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先洗去事物所有价值——善恶美丑,再考虑其可利用性,并编织一套套抽象的理论神话: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统一。
(选自《美在主客观统一吗》,有删改)
1.第⑥段加点词“殊途同归”在文中具体是指 。
2.以下对花之美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花可刺激人的美感,人也可赋予花美丑。
B.花之美可以因人而异,也可让人有共鸣。
C.花本无美丑,其美丑是由赏花的人决定。
D.花自有美丑,其美丑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3.第④段论证了美丑不是由人类任意附加到事物上这一观点,请概述其论证思路。
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类,世界上依然会有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河。
B.美的世界不是没有“蓝图”,而是不止一个“蓝图。
C.“美在主观”和“美在客观”的认识有着相同的问题。
D.自然科学不需要审美,其发展要能够抗拒审美的诱惑。
5.“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新湘行记①
——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船渡ロ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攀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东。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前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就沿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嘱咐我不必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成功”的信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双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内心也必然和外表完全统一,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而对于在她面前一切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更充满亲切好奇热情。两手攀援缆索操作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内行。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资分 ”
“嗨,这也算钱吗 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答理我。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因为我还以为农村合作化后“人情”业去尽,一切劳力交换都必需变成工分计算。到乡下来,オ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资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船开动后,我于是换过口气请教,问她在乡下作什么事情还是在学校读书
她指着树丛后一所瓦屋说,“我家住在那边!”
“为什么不上学 ”
“为什么 区里小学毕了业,这边办高级社,事情要人做,没有人,我就做。你看那些竹块块和木头,都是我们社里的!我们正在和那边村子比赛,看谁本领强,先做到功行圆满。村里还派我办学校,教小娃娃,先办一年级。娃娃欢喜闹,闹翻了天我也不怕。”
我随她手指点望去,正有六七个小顽童在游戏,有两个上了树,都长得团头胖脸。其中四个还穿着新棉子。
小船恰当此时,訇的碰到了浅滩边石头上,闪不知船滞住了。女孩子一声不响早已轻轻一跃跳上了石滩,用力拉着船缆,倾身向后奔,好让船中人起岸,让另一批人上船。一种责任感和劳动的愉快结合,留给我个要忘也不能忘的印象。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子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看来,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虫”。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
[注]①1934年,沈从文从北京返回湘西故里,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一路写下一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后来结集出版,题为《湘西散记》。1957年再回湘西,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本二:
沈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所以有这样的功カ,一方面是由于读书多。“由《楚辞》、《史记》、曹植诗到‘桂枝儿’曲,什么我都欢喜看看。”我个人觉得,沈先生的语言受魏晋人文章影响较大。试看:“绕城长河,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蛘明,在摇橹歌呼中联翩下驶。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这不令人想到郦道元的《水经注》 我觉得沈先生写得比郦道元还要好些,因为《水经注》没有这样的生活气息。另外一方面,是从生活学,向群众学习。“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先生所用的字有好些是直接从生活来,书上没有的。比如:“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的“灌”字,“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看牌”的“镶”字。这样的字,在生活里,群众是用着的,但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已经消失了。我们应当在生活里多找找这种字。还有一方面,是不断地实践。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唐人诗句,意在说明新渡口的建造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和谐,而老渡口才符合自然本色。
B.“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等描写,刻画了女孩的外貌,也突出了她经常参加劳动的特点。
C.“青苍崖壁”“白鸭子”“青苍苍”“青山绿水”“绿胶线”等词语,色彩丰富,说明作者善用“颜色”写景写人。
D.文中“合作化”“工资分”“农村合作化”“高级社”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文章写作的时代青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翠翠是《边城》的主人公,天真无邪、清纯可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B.《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与《诗经》共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C.《水经注》中《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描绘了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突出了长江三峡纤柔秀美的特点。
D.像沈从文善于炼字一样,鲁迅更是炼字高手、如《孔乙己》中“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字表现出孔乙己的吝啬性格。
8.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沈从文的写作是如何做到“日益接近自然”的 (4分)
9.如欲以“《新湘行记》的‘新’为题写一则《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1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这句话是说:少年时读书是刚刚涉猎,初尝滋味;中年时读书是饱览群书,尽情领略书的魅力;老年读书是全然忘我,与书相伴相乐,形影相随。(3分,意思对即可)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分,任选两句,不是上下句也可)
3.“它”指的是传统的文化碎片。(2分)
4.书让人找到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所;书可以排除一己之私,与天地万物产生共鸣;书可以修复人格,引导人生;书可以冰释疑惑,消融迷惘。(4分,两方面即可)
5.外公是一位饱学之士,教导有方并能给晚辈以积极的影响(正是外公将读书这条精神的脐带与作者连在一起,使其终生获益)。(4分,结合略,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 B.原文说“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他并不是轻视物质看淡生死,而是不愿为这些与统治者妥协,丧失人格和自由。
7. B. 诸葛亮的人生体现了“文木成就了事功”,陶渊明的人生体现了“散木成就了艺术”,是一组对比的材料,最适合。
8.示例一:不赞成(1分)这段写了庄子的思想使其散文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2分)侧面突出了庄子的翅膀“轻盈而坚实”的特点(1分)
示例二:赞成(1分)①文章第9段写“沉重是自找的”,第11段回答“为啥沉重是自找的”,两段衔接紧密,不应加入其他内容;②文章的标题和中心内容是“庄子的翅膀”该段写的是“庄子散文的翅膀”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答出1点给2分,两点3分)
9.两篇文章中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
①重生思想(重视生命)。(1分)《庄子的翅膀》写道庄子为逃避楚王暗藏杀机的大网而逼出一双翅膀;《文木和散木》中,庄子主张做“散木”,“散木无用而颐养天年”(2分)
②不受世俗的功利羁绊,不为当权者所用,追求自由的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1分)。《庄子的翅膀》可见庄子正是因为舍弃了功利而获得自由,实现了伟大与永恒;《文木与散木》通过写庄子关于“文木”和“散木”的哲学解读,阐述了庄子主张做“散木”,即追求不求事功的艺术化的人生的思想。(2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虽然思考模式不同,但所犯的把美和事物分离开来的错误是相同的。
2.B
3.第④段连续两次假设分析(或假言推理)都以结果的不成立来否定假设的内容(或条件),从而论证观点:先假设人类可以把美丑附加给事物,通过指出这个假设必然会导致的“存在美的世界的‘蓝图’”这一结果并不成立,否定了这一假设。然后进一步假设“蓝图”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通过指出这个假设必然会导致的“世界不需要人为贴上美丑标签”这一结果来否定假设的内容。
4.C
5.“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用来引出美和事物能否分离开的论题,启发思考;第二次,是用送爱人以玫瑰的生活常识证明事物之美不是人所附加的;第三次,是用来证明美的世界的“蓝图”并不存在;第四次,是用来阐释两种思考模式。这事例,贯穿于全文的论述过程中,使全文衔接自然,而且与论述内容紧密契合,在不同论述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代文阅读II
6.A(“意在说明新渡口的建造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和谐”说法有误)
7.A(B项“与《诗经》共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说法有误。C项“纤柔秀美”说法有误。D项“表现出孔乙己的吝啬性格”说法有误)
8.(1)读书多,古代的经典作品他都喜欢阅读。(2)从生活学,向群众学习,使他的语言生动活泼。(3)不断地实践,不停地写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本题共4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1)着重描写了弄船女孩子的言行,品评人物的形象和精神面貌,与“翠翠”相比,突出了人物之“新”。
(2)写出了时代环境的变化,与过去“凋零景象”相比,突出了社会生活之“新”。(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湘行散记》“无言的哀戚”的含蓄表达方式不同,突出了表达方式之“新”。(4)语言富有时代气息,突出了遣词用语之“新”。(共6分。答出1点得2分,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