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1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 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 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 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 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 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 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 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 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术国豪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 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 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 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 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 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 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 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 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 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 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
(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 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 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 持落后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 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 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 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 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 吗?
协作体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 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 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 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 翻它。
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 物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 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 “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 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 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采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 犹太人。
(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 群体的思想行为。
B.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 之间和平相处。
C.对于部落吃人、奴求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只能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 理引导。
D.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
B.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
C.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
D.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全面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 )(3分)
A.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
B.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
C.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
D.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
4.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 已 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4 分)
5.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 了怎样的主张?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到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的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刚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真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寥廓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多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给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我将会功亏一篑,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绝对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于是我在崚嶒的乱石中,寻觅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住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总算走到了小丘的顶上。
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群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看完了乾陵,背着一身历史的重担,又乘上车,赶往南边百里以外的茂陵去。在阴沉沉的暮霭中,远远望着那座埋葬汉武帝刘彻的坟墓,觉得很晦暗和凄凉。比起陡峭的乾陵来,自然要矮小得多了。不过它的形状也规则得多了,简直是立体几何中最为标准的铲型图案。有几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冒着零零落落的雨丝,在路旁眺望着这座土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知道是充满感情的膜拜,还是还有理性的否定?
当我在暮色苍茫中,匆匆赶往霍去病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在他的墓前凭吊一番,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将军,作历史的遐想了,虽然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曾在我的青年时代,鼓舞过我踏上人生的途程。
我迎着一阵阵潮湿的雾气,迎着从天顶上垂下的夜幕,大步流星地走去,终于寻觅到了墓侧两庑的石雕。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绪,这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瞧瞧那个石俑吧,只是就着一块椭圆形的巨石,稍加凿磨,便活脱脱是个焦躁不安的人,睁大了眼睛,紧紧闭住了阔嘴,在诅咒着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硕大的手,还伸开粗糙的指头,压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着满腹的怒气,实在太难以忍受了。我分明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
看完了石人,我还想仔细揣摩人与熊搏斗的那座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了下来,我只好迈开脚步,浏览了精神抖擞的卧牛,英姿雄勃发的跃马,眈眈疾视的伏虎。而当我站在那座马踏匈奴的石雕前,辨认着威武的马头下面,在那石像扬起的脸颊上,眼睛和鼻梁都被压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马腹的手指,却镂刻的太清晰了,显出一种蠕动和挣扎的力量。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狞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它顿时使我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磅礴的气势。
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文中写到汉开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推理,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尊重。
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形象而有灵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来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B.第二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彩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C.有别于游乾陵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
D.文章主要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舒展,可谓耐人寻味。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9.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个性化创造活动和结果,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要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愿望。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判断,从而影响其创作风格。现实的社会生活绝不是艺术家的敌人,它造成痛苦和失望,但对于艺术激情的产生来说,这恰恰是必要的准备。正如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因此,建安风骨所透露出的悲凉慷慨之气使人触目惊心,其忧郁悲凉之感让人心绪颤动。“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刘勰的这段话可谓是对建安文士创作情感的最好描述。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迷惘,这双重困境必然会在建安文士们的审美情感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审美肇源于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崇高作为反映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一,与审美主体自身因素(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以及在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客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频繁的战乱和疾疫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大批建安文士的生命,“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曹丕《与吴质书》)如果说生命在瞬间的消逝只是一种命运的劫数,或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话,那么精神价值的失衡和无所皈依就更促使文士们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一方面,正是人们面对战争的摧毁强力,感觉生命的存在力量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整体失衡,可以说又毫不留情地给了人们本已脆弱的灵魂以沉重一击,他们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是毫无意义的渺小。崇高体验大都是艺术家遭受心理挫折时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的外物面前,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巨大或宏伟,都首先给艺术家以威慑和震撼,迫使他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在如此苍茫的宇宙中,作为如此渺小的生物,我的存在是否太可悲、太可笑、太脆弱,不值一提?因此,我们可以说建安时期的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是崇高感产生的契机。
至此,建安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就不难理解了:明净的大自然与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文士们极易领悟山川草木之不朽和个体生命之卑微,便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崇高的愿望,从而努力把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天地之中。在对物质不灭而人生短促的崇高(审美)体验中,一股浩然正气不可遏制地冲击着作家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巨大狰狞的外物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我”(人格力量)的升华,使“我”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
(摘编自吴巧云《建安风骨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风骨”属于中国传统的文论范畴,它既可以用作文学批评,也适用于书画、人物的品鉴。在中国的文论范畴中,“风骨”体现为情志和思想的刚健正气之力。以此观照雪莱的诗歌,发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诗作中所蕴含的崇高正气之力恰好与此相通,从而揭示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在某些层面上的可通约性。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释“结响凝而不滞”句,指出“凝者不可转移,声律以为贵”,声律调畅而凝练,文章读起来就铿锵有力。因而,形成了文章声律美的效果。基于汉字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构成了中国诗歌或激越高昂、或沉郁苍凉、或简淡清亮的声律特色。而英诗在音节的轻重和音步的长短错位中也形成了诗歌独特的声律美。韵律在英诗中的植入,形成了英诗的多重音象。雪莱尤为推崇培根文章中波澜壮阔的声韵,认为它超出了人心的局限,带着人的心灵一块倾泻,涌现它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在雪莱的诗作中,因其情感的奔放与韵律的短促有力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诗歌声律的铿锵有力,从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魄,如他的《西风颂》就体现了这种特色。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声律铿锵有力的诗歌在雪莱诗作中既非个别,也非偶然。《西风颂》固然是此中的一个代表,但除此之外,像《颂歌》《苍天颂》《云》《致云雀》等,都是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名篇。尤其是《致云雀》,雪莱以饱满的激情和充满张力的语言,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这正与刘勰《风骨》中所说的“结响凝而不滞”相通约,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
虽然雪莱追求诗歌的自然成文,但是追求诗歌写作的自然性并不拒斥对语言的锤炼。雪莱也是在不断修改自己作品中,完成其诗篇对雄壮伟力的表现,并非全凭最初的灵感。他在《诗之辩护》中指出,语言、形式等诸多因素是组成广义诗歌的素材。而对于狭义的诗歌而言,正是语言,尤其是具有韵律、力量语言的特殊配合,才创造出无上威力的诗歌。他认为倘若诗歌文辞使用妥当,就犹如“火星”“原子”,充满了精神,饱含电光。这正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具有属性上的相似。
此外,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中,由于其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也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在雪莱的一些抒情诗中,这种格调表现得尤为明显。希腊神话是雪莱诗作题材的主要来源,雪莱对希腊神话的崇高形象情有独钟。这些富有力量的神话形象经过雪莱天才诗情的改造,从而具有了现代精神。雪莱《阿波罗之歌》中对阿波罗的阳刚形象加以赞美,诗中的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正义,那些有奸伪、欺诈的恶念的人都对阿波罗敬畏三分。因而诗歌的高昂格调就在正与反、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中突显出来。阿波罗与黑暗、邪恶的斗争,揭示了胜利的可能,预言着最后光明的降临。因而,马克思又称雪莱为预言者。
(摘编自李玮玮《雪莱诗歌的中国阐发研究——论雪莱诗歌的“风骨”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创作主体能够借助文学“感物吟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B.诗人的审美判断、创作风格与其生存境遇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失望往往能够激发出诗人的创作激情。
C.创作主体在自我实现中形成审美体验,主体的审美情感不同导致其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审美判断与评价也不同。
D.我国的诗歌追求声律美,汉字中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为我国诗歌呈现声律美提供了可能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时期的文人认为自己在战乱、疾疫面前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选择消极避世,来逃避现实。
B.雪莱借鉴中国文论中的“风骨”特色,使自己的作品蕴含崇高正气之力,这也证明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是有相通之处的。
C.培根追求文章的音律美,雪莱亦是如此,他在《致云雀》中大胆尝试,植入音律,使诗歌达到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效果。
D.雪莱在创作中善于借用希腊神话的相关题材,他创作的诗篇《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阿波罗之歌》都预言了未来的胜利。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气”的一项是( )(3分)
A.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B.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曹丕《芙蓉池作》)
C.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
D.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雪莱诗歌的特色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风骨”特色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5.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魏晋诗人刘桢用下面这首诗来劝勉自己的堂弟,同时也是在自我劝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崇高感的。(6分)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注]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罹:遭遇。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驿站
夏坚勇
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羽檄、军台、驿丞……林林总总,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车辚辚,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的夹板里,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塘报 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丁增税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火花渐去渐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西风初至,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
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扬鞭驰马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对于他们,这或许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忠诚,他们大抵不会意识到,一个古老而庞大的王朝,正在这马蹄声中瑟瑟颤抖。请看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爱吃荔枝,这种个人的小嗜好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贵妃,于是,个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历史的大波澜,搅得天翻地覆。据说为了进荔枝,一路上驿马踏坏了无数良田,而驿站中的马匹也跑死殆尽,驿官无法应差,纷纷逃去。当杨贵妃远望着“一骑红尘”而展颜一笑时,那笑容背后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她只是觉得挺开心,最多也不过有一种“第一夫人”的荣耀感,或许还会勾起一缕思乡之情,因为荔枝来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绝对不会想到,在驿马经过的漫漫长途中,有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已为她准备了一座香冢。
其实,千里迢迢用驿马进献荔枝,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是始作俑者。《后汉书·和帝纪》载:“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有唐羌其人,向朝廷冒死进谏:“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这位汉和帝倒不很固执,居然听进去了,下诏停止了这一暴政。汉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没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庆的文化人有感于时事,操起讽刺诗作武器: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头,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国民勒紧裤带;一边却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无度。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写诗的文化人其实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
文本二:
有人说:什么是大散文 一九九二年我们办《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我们杂志坚持我们的宗旨,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而尽量约一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没有发表过散文诗和议论缺斤短两一类的杂文。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肯定。
[注]文本一《驿站》选自《湮没的辉煌》,后入选“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文本二为贾平凹对散文的一些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词典释义入手,随意而富有生活实感,“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则暗示了“驿站”文化意蕴的厚重。
B.文章从农夫、思妇等多角度展开叙写,“砧声”和驿站本无直接联系,是作者有意要将其与驿站马蹄声相类比。
C.杨贵妃的故事中,进献荔枝需途经驿站,她最后死去的地方“马嵬驿”恰好也是个驿站,如此行文十分巧妙,也发人深省。
D.文章从“驿站”切入,看似写驿站,实则重在“讽喻”,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辚辚,马萧萧”是杜甫《兵车行》的开篇,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
B.“捣衣”也称“捣素”,是古诗中思妇的典型动作,如“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污渍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
C.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等名篇。
D.张恨水的作品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左翼作家鲁迅也曾写过同一题材的作品,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的名句。
8.贾平凹呼吁要创作“大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点。(4分)
9.如欲以“《驿站》的散文性”为题写一则《驿站》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1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解析:“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信息为“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可见“只能用欧美标准”应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合理引导。
2.【C】
解析:A.“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错误。原文是“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不能缺少“同等”,文字表述有误;
B. “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错误。原文是“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落后’特色时期,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原文表述认为有被外来民族侵犯的可能性,但选项表述为“落后时期”则必然导致侵犯。
D. “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错误,反对的是“到处肆意乱用”,反对的身世“过分强调物竞天择”。
3.【B】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对“种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ACD 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项不涉及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
4.
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
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5.
材料一: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
材料二: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现代文阅读II
6.A(“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错误,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但此处更多的是要表现作者对于象征着封建独裁者意图不朽的陵墓的态度。)
7.B(第二段未写出“苍茫雄浑”,在第三段才写出。)
8.①此句写自己远望所看到的乾陵,昔日帝王武则天和李治的陵墓在作者的笔下成了矮矮的小丘,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②为后文作者对封建帝王与人民百姓的议论张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登上乾陵,追忆武则天等历代封建帝王的独裁历史,不过是一场虚空。②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自由平等永远属于人民;历史的独裁最终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③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瑰宝。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造会历久弥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A项,“他们选择消极避世,来逃避现实”错,原文的意思是说建安文人以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为契机,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崇高感。B项,“雪莱借鉴中国文论中的‘风骨’特色”于文无据。D项,材料只说《阿波罗之歌》预言了未来的胜利,没有信息表明《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也预言了未来的胜利。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项是在表现诗人游玩芙蓉池时轻松愉快的心情。C项是对洛神容貌仪态的描写。D项是李白对友人和自己文章的评价。这三项都不能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气”。
4.①雪莱注重诗歌的音律美,他的诗歌声律铿锵有力,表现出其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②雪莱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力求诗歌文辞使用妥当,表现出其诗篇的雄壮有力,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相似。③雪莱诗歌的格调高昂刚健,其诗歌中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得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得出第②点,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得出第③点。
5.①诗中的松树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这与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从松树身上感受到其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的精神,升腾出崇高的愿望,努力将自我与松树的形象融为一体。②诗人在对松树的审美体验中,形成一股浩然正气,这股浩然正气激发他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丑恶的现实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人格力量的升华,使诗人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D(“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分析不正确。文章以“驿站”为出发点,依次从杜牧、唐羌其事联想开去,在基本围绕“驿站”行文的情况下,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是以说明三人的直言之勇为目的。)
7.D[A.“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说法不正确。《兵车行》的开头并未写明此事发生在驿站旁边,只是说明了行军的阵势和匆忙之感,并不能直接表明战况的激烈。B.“用污溃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说法不正确。“捣衣砧上拂还来”中“拂还来”的是月光,不是污溃。C.“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筋名篇”说法不正确。《咏怀古迹》(杜甫)是写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无关。且从怀古诗的写作内容上来说,写唐代的事件对杜甫来说,也不是怀古。]
8.境界大,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拒绝政治概念性的作品;
不排斥艺术抒情性,但情感不矫揉造作。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与答案相近即可)
(解析:结合文本二,可以将“大散文”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境界,境界要大,要有时代性、生活实感,与之相反的是“小感觉小感情”;二是关于题材,要涉及别的艺术门类,与之相反的是“政治概念性”;三是关于“艺术抒情性”的讨论,需要指出艺术抒情性和大散文的关系是什么。)
9.《驿站》从驿站切入,自由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
《驿站》描写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沛,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
《驿站》兼顾史实,视野广泛,境界高远,文化意蕴深厚,有“大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