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他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是在赓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既是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界秩序的激烈变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升指明方向。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和世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践的包容性特征。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其与新一轮全球化气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也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缘。
(摘编自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材料二:
“和”作为儒家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诸侯和卿大夫都为自己之“私利”,相互叛逆;诸侯国之间亦争权夺利,以至战争征伐,这构成了当时的一个“国际社会”。由于当时诸多政治单位——诸侯国的互动和变迁,其结构相当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体系”。按照此理论架构来审视孔子时代,思想家们对此“国际体系”结构的“礼坏乐崩”的剧烈变动,应做出如何维系稳定秩序的回应,就成为当时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
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就是既冲突又融合,无冲突无所谓融合无融合亦无所谓冲突。以“和”为价值标准,就是在处理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时,要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原理、原则,即有“不同”而融合,不因“不同”而结党营私,为害国、家、人与别国、别家、别人。小人反之,“同而不和”,为一国、一家、一人之私利,拉拢别国、别家、别人,结党营私,不顾国家之大局公利,贼害别国、别家别人的利益。这表现了两种不同道德标准和思维方法。
除儒家外,管子、老子、墨子都主张“和”“和合”或“合和”。“和”是当时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这种共识,来自对现实社会的忧患和对未来可能世界的理想。怎样才能“和”?“和”的依据与基础,即“和”之所当然的所以然,便是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自爱而爱泽人人,墨家的“兼相爱”等的人类之爱的人道精神。
这种“泛爱众”的仁爱精神的原理、原则,犹如孔子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己与人永远是对峙的,已立己达就不希望人立人达因人立人达可能损害己立已达。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提出“西方文明为顾及自身利益对内应加强团结,放慢裁军速度”“对外应拉拢东欧和拉丁美洲,跟日本和俄罗斯合作,限制儒家与伊斯兰国家的军事扩张,并挑拨儒家社会与伊斯兰社会的歧异,使他们无法联手对付西方”,都是以己立而人勿立、己达而人勿达的中心概念,把立人达人转换为损人贼人,而使立己达己与立人达人对立起来,非此即彼。为维护西方文明、既得利益,美国不惜损害他国、他家、他人的利益。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便是亨氏所说西方文明的话,那么,亦有违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在文化多元冲突、多元融合的错综复杂的后冷战时期,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导致世界变局和多元冲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建构一种以融合各种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人类便不可能共同面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和文明的五大冲突的挑战,尤其是不能给人类提供各种不同文明间的宽容开放、和平共处的“和境”。这就迫切需要建构一个新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五大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把“和合学”作为 21 世纪的文化战略来建构的原因之所在。
(摘编自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大同”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之一,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应如何维系天下秩序成为诸子百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
C.《文明的冲突》中观点既与中国“和”的思想背道而驰,也有违西方平等、博爱思想
D.后冷战时期急需构建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和合学”从文化战略高度予以了回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价值资源。
B.“同而不和”,为一己一家一国私利而不顾天下之公利,将导致己与人之间对立。
C.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特点有助于在新一轮全球化运动中营造和平共处的环境。
D.西方文明主张“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与儒家的“泛爱众”对立。
3.根据材料一,中国即使成为世界强国也不会对外霸道的最主要原因是( )(3分)
A.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靠对外扩张。
B.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能够不断生发内在的创新动力。
C.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跃升指明方向。
D.中华文明内蕴着“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
4.联系两则材料,谈谈“和”的思想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作家应像个杂货店主
①在我眼里一个好的写作者,就像个杂货店主,无需大店面,无需高档货品,无需占据繁华街市,只管开在寻常百姓家,烟火稠密处。消费者跨进小店门槛,可以两腿泥,可以醉醺醺,可以哭啼啼,可以骂咧咧;可以抽着劣质烟,可以剔着牙,可以嚼着最后一口饭,可以大声和谁打着电话;可以用他们粗糙的手,随意触摸你货架上的东西,对着油盐酱醋、烟酒糖茶、肥皂毛巾、碗盘杯盏、牙膏牙刷、鞋垫手套等等,嘟嘟囔囔,挑挑拣拣。所以生意好的杂货店,每天都要重新归置一下货架,补充货品,然后在熄灯时分,倾情打扫一遍店面,等待迎接另一个苦辣酸甜的日子。
②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有这样一爿心灵世界的小杂货店。最初开张的时候,它也许没什么人气,但你捧出的“货品”,因为朴实,因为天然,因为是潮流之外的耐用产品,消费者得到的是干货,所以渐渐成了气候。很多作家的早期作品,正因熏染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以朴素为天籁,所呈现的作品也就有筋有骨,活色生香,广受欢迎。可当你腰包鼓了,顾客多了之后,容易被成功和利益冲昏了头脑,将店改弦更张,另作他用;或是为了更上层楼,给血液“注水”,盲目扩大店面;更有甚者,以为自己会是文学天地的巴菲特,冒险开分店。要知道富丽堂皇的店面,往往是伪贵族的秀场;而所有的分店,都是主流之下的支流,干涸风险最大。所以有的作家惊艳亮相后,以探索之名,背离初衷,妄自求大,把自己做成一锅夹生饭。写作有野心是对的,但将自己束之高阁的“野心”,离地三千丈,难免缺氧,让作品变得生硬。所以对写作者来说,不要妄想着做大富豪。做个小店主,其文学疆域一样辽阔。也就是说,文学格局的大小,绝不以店的规模来论断。
③其实一个小杂货店,能赢得持久人心的就是个“真”字。作品的“真”和货品的“真”一样,是人体的热血造就的,带着经营者的体温和性情,所以一个作家最不可少的,就是造血功能。它强,则作品饱满结实,气象万千;它衰竭,作品就会涣散,失去魂魄。
④而一个作家“热血”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是你对世界的好奇心?对历史无尽的探索欲?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对江河与日月的敬畏之心?对高贵灵魂永怀的敬意?对卑微生灵的体恤关爱?对束缚自己的枷锁勇于说不?对一切丑恶敢于拍案?对肉麻的歌颂能常怀警惕之心?对自己的足迹,能够清醒承认哪一步是踉跄的?对别人的成果,能够发现其中哪怕一丝丝你不具备的优点?对历史裂隙处和现实泥淖中,那一张张扭曲的脸孔,能够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眼泪?对五味杂陈的生活,能够做一个公允的见证人和记录者?……而这一切的出发地,都是那爿小店。
⑤我喜欢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写作。其实托尔斯泰从出身上,是可以做金碧辉煌的宫殿的殿主的,但他的志趣更在于做一个小杂货店主。作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他从一个小小的窗口,望见了大千世界,用笔打造了一艘他文学海洋的航空母舰,所向披靡。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蒲宁、福克纳、亨利·劳森、鲁迅、沈从文等等,都是以小博大的高手。出入这些作家杂货店的,是内心备受煎熬的贵族,是失败的革命者,是破落地主,是让人满怀同情的寡妇和妓女,是蒙冤的囚犯,是放高利贷的嗜血者,是小公务员、农民、淘金工、酒鬼、摆渡人等等。这些人物背后,是战争的硝烟,腐败的权力场,贪婪而愚昧的社会,囚禁人性的牢笼,以及人间无处不在的泥泞。而为人物提供呼吸的,是他们背后的森林草原,是溪流湖泊,是鹅毛大雪和绵绵细雨,是轻轻阳光和溶溶月色。
⑥我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写作,在创作路上走了快四十年了。我守着的小杂货店,扎根冻土,面向熟悉的城市乡村、山峦田野、江河日月、动物植物。出入我小店的,也多是我熟悉的人物。经营近四十年的小店,如果还有一点人气,仰赖的是我所提供的货品,没有掺假。当然没有掺假的货品,也未必都是上品,但至少是心血之作。
⑦一个作家在文学的海洋中徜徉近四十年,也会有彷徨之时,懈怠之时。而一个小店历经风霜雨雪侵蚀,也许房梁承重力减弱了,窗口歪斜了,门口下沉了,地面凹陷了,那么你要及时修葺,以对历史更透彻的回溯,对现实更深入的体察,对未来更广阔的遐思,以及对审美不懈的追求,不让它扭曲变形甚至坍塌。还有,在一个店里待久了,是否会变得木讷迟钝、僵化保守?所以更要开窗透气,看看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捕捉它的脉搏,你才能与出入的人物无隔阂对话,与他们的欢笑共融,也与他们的叹息合拍。
⑧一个作家的“身体”失去了“热血”,还剩下什么呢?也许剩下的是一层干涩的皮,还妄想着做月亮的彩衣;也许剩下的是一双空洞的眼睛,还贪恋世俗的狂欢;也许剩下的是凸起的青筋,还想冒充雷电劈向乌云;也许剩下的是双瘦骨嶙峋的手,还做着捧起金碗的黄粱梦;也许剩下的是丧失了语言功能的嘴,还憧憬着浮泛的情话。当然如果一个作家在艺术上向死而生,有大觉悟,也会绝境逢生,给自己打入强心剂,演绎文学传奇。如同福克纳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那干枯的尸体旁的一缕“长长的铁灰色头发”,在腐败的气息中,告诉我们岁月和婚姻的真相,告诉我们爱情的相守,有多挣扎和艰难!
⑨哦,当一个作家丧失了“热血”,还可能变成一个耽于说俏皮话的饶舌者,对什么都敢张大嘴巴评头品足,再没有驰骋于创作疆场的霸气,成为一个只会写创作谈的家伙,所以我还是少说多做,赶紧打住吧——俺家的杂货店也来人了。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弦更张: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背离了初心。
B.五味杂陈:复杂的现实生活给人带来多样的感受。
C.所向披靡: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非常高,难有对手。
D.瘦骨嶙峋:作家历经苦难、耗费心力而瘦削的样子。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列举消费者进入杂货店的种种举止意在表现作家因作品被读者随意解读而心酸。
B.第②段用“扩大店面”“开分店”,喻指作家野心膨胀,想要拓宽自己的文学疆域。
C.作者在第④段用一连串的问句罗列出作家创作可能需要具备的条件,引发读者深思。
D.虽然托尔斯泰、鲁迅等中外文学家的作品内容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创作却具有共性。
8.本文题目是“作家应像个杂货店主”,请结合全文,谈谈题目的涵义。(6分)
9.请结合③④段和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一个作家最不可少的,就是造血功能”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途中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日,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陪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
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此外还有粉般的小雨点从破了的玻璃窗进来,栖止在我的脸上。我虽然有些寒战,但是受了雨水的洗礼,精神变成格外地清醒。
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已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只要你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你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同人心的种种情调。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最能吸收外界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力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无所不留神,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
车中、船上、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
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这又何苦呢?只有自己发现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病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合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在热狂的夏天,风雪载途的冬季,我也常常出乎意料地获得不可名状的妙境,它们滋润着我的心田,真是陆放翁所谓的“何处楼台无月明”。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
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享受。许多奇情逸事也都是靠着几个人的漫游而产生的。《西游记》《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不可一世的杰作,没有一个不是以“行”为骨子的,所说的全是途中的一切。我觉得文学的浪漫题材在爱情以外,就要数到“行”了。陆放翁是个豪爽不羁的诗人,而他最出色的杰作却是那些记行的七言。我们随便抄下两首,来代我们说出“行”的浪漫性罢!
剑南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南定楼遇急雨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之乐。
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周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最要紧的,是培养一个易感的心境,而不要闭着眼睛,朦朦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世界。
1929年11月5日
(取材自梁遇春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 风味:趣味、情致
B.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 方寸:尺度、界限
C.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 跳荡:颠簸、晃动
D.……《老残游记》等不可一世的杰作 不可一世:当时没有能比得上的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途中描摹细雨,作者调动了视觉、触觉等感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B.平常做事,我们的注意力总是特别集中于一点,无法看出人世一切苦乐。
C.作者对“行万里路”的理解非同寻常,肯定了普通日常“行路”的意义。
D.作者引用陆游的两首诗歌,借此说明历来不乏叙写“行路”浪漫的杰作。
8.作者为什么“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6分)
9.好文章起笔历来讲究,请简要分析本文首段有哪些妙处。(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维系天下秩序”与“回应稳定秩序”,偷换概念;儒道墨不等同于诸子百家。
2.D。“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是假设。
3.D。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和而不同”及其时代意义。
4.①有助于构建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②是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③有利于建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
(4分。答到2点即给满分)
5.先交待“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和”思想的具体内涵(2分),最后表明“和”思想的时代意义。(1分)(4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D
7.(3分)A
8.(6分)参考答案:
①杂货店主在人烟稠密处开店,表明作家要扎根生活。
②杂货店主不应盲目扩张,表明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③杂货店主以真货品赢得持久人心,表明作家要凭借真情真诚打动读者。
④杂货店小窗口大世界,表明作家的创作要以小见大。
⑤杂货店主应及时修葺店铺、开窗透气,表明作家要不断自我精进、与时俱进。
【评分说明】①②③④各1分,⑤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答案要点:
①理解:对于作家来说,创作热情、创作初衷、创作能力等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②结合阅读经历谈认识:略。
【评分说明】①②各3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A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3分)A(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3分)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4分)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分)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2分)
5.(6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现代文阅读II
6.(3分)B
7.(3分)B
8.【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①可以观察到车子里面和路上人们的万般色相(1分),体会人生真况(1分);②可以发现真正触动心灵的好景(1分),是了解自然的捷径(1分);③有利于感受文学的浪漫(或:能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1分),得到精神之乐(1分)。
9.【评分参考:本题6分,要求至少答出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原文表现1分,妙处分析1分。只要符合作品情境且能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答案示例一)
①本文首段描写了作者在途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市井百态都是自在悠然的(或“慵懒散淡”“轻松闲散”的)(2分,内容1分,状态1分);②这样起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写人在途中可以更容易地感悟活的自然(1分),更敏锐地体会人生况味的内容(1分)(或:为下文陈述人在途中可以更容易地感悟活的自然、更敏锐地体会人生况味做铺垫);③作者用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开篇(1分),奠定了全文轻松闲逸的风格,更容易引发阅读兴味(1分)。
(答案示例二)
①着眼“途中”的自然景物。(示例)以“潇洒的秋日,飘着零雨”入笔(1分),通过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为后文表达“途中”能够偶得好景(或:易于感受活的自然)而引线(1分)。
②着眼“途中”的人情百态。(示例)描摹伙计们不同于往日的“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1分),从感性上为后文揭示“途中”宜于静观“人们具有万般色相”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作证明(1分)。
③着眼作者的情调意味。(示例)叙写高楼大厦的商店“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1分),展现出随天气的变化而城市生活放缓,流露出一种闲适的意味(或:表现出作者对人事情理的“易感”)(1分)。
④着眼作品的情境氛围。(示例)整段文字记录沿途所见,笔调舒缓如漫话絮语(或:细节真切、有镜头感)(1分),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轻松、闲逸的氛围(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