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调差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经常开展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调查研究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況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
(摘自习近平 《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材料二:
我国古代历来有重视记载河湖水道的传统,从先泰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尚书》到汉代的《史记》《汉书》等典箱,都保留了大量相关信息。东汉以后则有多部以《水经》为名的著作问世,共中有一部三国时期成书的《水经注》,记述了全国 137条主要河流的情况。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嫌其简咯,乃以其为钢,增广河流水系至2506 条,撰成 《水经注》四十卷,宇数也超过原文 20倍以上,郦道元被后世赞誉为杰出的地理学家。
谭共骧先生说:“古今有许多学者认为,全部《水经注》除一些注明引自前人著作的词句外,便都是郦道元根据他自己的调查、考察、研究所得写下来的,这是极大的误解。他是根据‘前文’即前人作品所载水道源流和两岸经历,一渎一渠地缉级下来的。”
按郦道元一生,因私因公多次游历,行踪涉及北魏境内多地。郦氏祖藉在今河北保定涿州市,《水经注》对这一带的描述极为详细,便可能与他童年的记忆有关。道元少时,跟随父亲郦范长期迁居青州(治今山东青州市),熟悉青州一带地物,如《水经注》 卷二六记述熏冶泉水源头一带景色优美,实为“嬉游之处”。身为京官,郦道元有多次随同皇帝巡行的机遇,不仅详细记载孝文帝巡幸阴山讲武式台一事,还将讲式台周边的地理风貌一并保存下来。郦道元后又外任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郡太守及东荆州刺史等职,得以因公前往北魏多地。仕宦途中,他通过实地踏察发现与典籍记载间的抵牾,进而做出合理辨析,引述他人著作时,也留意该作者是否亲睹该水。
《水经注》是一部公认的地理书(郦氏却不一定认可)。既是地理之书,势必会考量是否充分开展实地考察。不过,依照当时的科技条件以及学术发展的进程来看,这些都不容易实现,《水经注》的成书,只能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整理,查验比勘来完成。在不具备现代交通条件的情况下,古人的游历考察不得不依靠人力及有限的辅助动力来完成,日常起居、后勤保障也是大问题,考察反胃势必受到极大限制。即便拥有现代科技条件支持的今天,要在大半个中国这样巨大的地域空间内进行实地考察,其范围与内容的完成度依然不会太高。从学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明末清初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潮影响下,方才涌现出一批如徐霞客、王士性及梁份等学者走出书斋,转以野外踏察为重心,以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完成具现代地理学雏形的地理之书。
综上,将郦道元的游历考察与 《水经注》的成书手段单独讨论,是较为稳安合理的做法,能分别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论断。清代学者王先谦研究 《水经注》三十年,生平足迹所至,必随身携带此书,不断通过实地考察来核验书中所记,计划通过绘制地图,参考其他史志及清代政区来为注作疏。清末民初的杨守敬、熊会贞师徒二人历数十年完成《水经注疏》及《水经注图》,赓续了郦道元开创的学术事业。今人研究《水经注》,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必然并重,然则郦道元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做到了他应该做的,沈德潜以“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容有二”评价《水经注》,也是对郦道元学术生涯的肯定。
(摘编自刘新光 《郦道元的实地考察与<水经注>的撰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调查研究是我们制定决策的基础,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B. 实事求是、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能有效区分群众问题的轻重缓急。
C. 对河湖水道的大量零散记载到《水经》成书为《水经注》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D. 《水经注》是通过大量文献查验比勘完成的初具现代地理学维形的地理之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实地考察与研究问题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同。
B. 郦道元的游历考察不是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交地考察,其目的是对典籍做合理辨析。
C. 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河湖水道实地考察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从古至今都是巨大挑战。
D. 郦道元的《水经注》及其成书手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王充《论衡·书解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B. 刘勰《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 袁隆平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4.“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已经成为扶贫千部工作中调查研究的在为规范,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 新民中学组织“城市水情调查”研学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城市水情调查研究报告。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研究报告要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狗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天津北大关顶大的商号的老伙计商大爷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时不时便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去。这叫商大爷动了心。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第二天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坚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唧哇乱喊。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理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和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辄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面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砸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呲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火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干吗,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对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两天,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是嘛呢,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有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节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我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还有比《朝花夕拾》那些人物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比喻写黑头貌丑,又用“大得吓人”“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写其凶,为后文黑头“惹祸”埋下伏笔。
B.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呲牙大叫,面露凶相,并非真想咬商大爷,可能是被打后的应激反应。
C.黑头走后,商大爷的反应说明他当时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他内心对黑头还是顾念和担心的。
D.文章结尾,黑头最终负气而死,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是对商大爷无声的反抗和强烈的控诉。
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的黑头形象,既具有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同类形象的共性,亦有其独特个性,可以说是成功的文学典型。
B.文本二是一部作品的序言,说明了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概述和艺术特色等,与《兰亭集序》作用相同。
C.文本二中谈及了小说的地域性问题,文本一中一些口语元素,比如“嘛”,非常能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
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家乡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在作家的创作中有所投射,正如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
8.黑头是能动不能言的动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中冯骥才说天津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黑头是否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曾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中央领导人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D.《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庆善认为年轻人要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审美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去猎奇和猜测。
B.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D.《红楼梦》当代传播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文章第三段引用主席的话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D.文章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4分)
5.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舜皇山原名红云山,每当旭日东升时,山顶红云翻滚,山涧瀑布有如丹霞升腾,深秋时节,满山红叶,一片灿烂,因此得名。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一条修炼多年的孽龙得道后,作恶多端,荼毒生灵,轩辕黄帝的后裔舜帝巡山到此,决心为民除妖。他得天神之助,浴血奋战,几经劫难,终于除去孽龙。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车前的山景,总是在雾帘里若隐若现,难得一睹它的真容。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间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一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湘桂边境的新宁县,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他们是长沙邵阳商会一批成功的商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到来的前夕,走进老山界,跋涉红军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⑧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和我们一道,沿这条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我忍不住摘下几丛,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清冽的山溪水,就在脚下撒娇似地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
⑨近年来,都市里的人,纷纷走进最偏僻、最原始的乡村,追求生活的原生态。深藏在这山谷小溪边的野茶,根须扎在山泉水边,汲着微量元素丰富的山泉水,枝叶长在云雾中,收纳极鲜极净的空气。然而,品质如此上乘的东西,这些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这些宝贝的山民,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他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只组织当地村民采摘散生在涧谷间的野茶,又聘来农大的茶叶专家,指导加工,生产出了香型独特的野生红茶、白茶和黑茶,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野茶开摘的时节,一条条溪涧旁的野茶林里,山民们正在采摘两叶一针的嫩茶芽。坡头岭上一栋栋农舍里,堆放着刚采摘回来的散发着清香的新茶。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舜皇山的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与后文红军为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惧艰险的精神相呼应。
B.文章中描写春雨过后溪水窜动蹦跳,虽呈现出不同状态,但总是向前奔流,不断探寻新世界,意蕴丰富。
C.作者写三地皆立老山界碑石之事,并对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具体位置感到遗憾,体现出作者的求真精神。
D.文章中山民之子老唐回乡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创业思想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使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一个游览者的旁观视角来写此次拜会老山界的行程,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中景物描写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了山野春色浓烈灿烂、山谷溪水奔涌欢腾等春日美景。
C.文章引用陆定一的《老山界》,不仅为老山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后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路做了铺垫。
D.文章语言风格生动典雅,如“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8.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此项错,文中写到“在明末清初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潮影响下,方才涌现出一批如徐霞客、王士性及梁份等学者走出书斋,转以野外踏察为重心,以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完成具现代地理学雏形的地理之书。”可见“具现代地理学雏形的地理之书”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而《水经注》不是具现代地理学雏形的地理之书。)
2.B(B项错,因为文中写“他通过实地踏察发现与典籍记载间的抵牾,进而做出合理辨析”,可见郦道元游历考察的目的不在于辨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去完成的一项工作。)
3.A(A对,体现了文中观点强调调查研究、深入群众;B项强调多练,量变产生质变;C项在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D项强调实践对于研究工作的意义。故选A。)
4.(1)扶贫干部工作的这一调查研究行为规范正是工作中要做到精准分类,有的放矢,制定政策,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工作做到实处。(2)这一行为规范有益于扶贫干部转变自身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其发现和解决群众所急所盼的问题,积累实践经验。(每点2分,观点和分析各1分)
5. “城市水情研究”研究报告要点:为找到城市水情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研究前人文献中的城市水情,了解城市水情历史演变;其次实地调查中的城市水情,立足考察实践,深入城市了解具体水情及群众需求。(答对其中任意两点满分,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D.(黑头的死不是控诉和反抗,是维护尊严,也有羞愧的成分。)
7. (3分) B(《兰亭集序》,没有说明作品的艺术特色。)
8. (6分)
①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如“叫两声”“摇摇尾巴”,写出它领情,讨好;“一直跟着他”“不声不响”,写出它依恋商大爷;“耳朵竖着”,写出它警觉;“趴下”“埋在前爪后面”“猫在东屋”怕吓着人,写出它不给主人惹麻烦;“扑过去”“腾身蹿跃”,写出它保护自己家;“本能地蹿起”“吡牙大叫一声”“一溜烟儿就跑”,写出它委屈,反抗;“两眼扫一下院子”“猛冲进去”“一头扎进泥里”,写出它必死的决心。(1 分。任意一例即给分)
②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1分):“眼睛睁得挺圆”,写出它警觉;“两眼直对着商大爷看着”,写出它不解、委屈和反抗。(1 分。任意一例即给分)
③侧面烘托(1分):如“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通过商大爷的想法和对它的理解,来展现黑头的心理。(1 分。任意一例即给分。)
④作者运用全知视角(或作者评价,或第三人称叙述亦可给分,1分),“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黑头以为出了事”,直接揭示黑头的心理。(1分。任意一例即给分。)
(每点2分,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
9. (6分)
它具有。
“热”:①黑头不吃鱼但对商大爷给的鱼也咬上几口,体现它领情(或热情);②黑头跟在商大爷后面三天,体现它渴望有家;③黑头看家护院,体现它尽职尽责;④黑头不出院门,不进房门,体现它懂事,有分寸;⑤黑头最后死在家里,体现它有归属感。
“辣”:①黑头以死谢罪,体现它性格刚烈;②黑头故意寻了商大爷不在家且工人也不注意的时候自杀,只求必死,体现它性格果断,体现它自尊心强。
“不好惹”:①黑头长相凶狠,体现他使人望而生畏;②黑头制服贼,体现他本领高强;③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吡牙,面露凶相,体现了他凶猛的本能。
(每点2分,举例1分,举一例即可,说明1分,说明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解析】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说法有误。原文是说“《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可知对民族心灵的投射的本质应该是“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只是具体表现。B“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说法有误。原文是说“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作者并没有说《红楼梦》目前只停留在这一层面。 D“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说法有误。原文是说“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2.C
【解析】“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是想要让海外读者喜爱认同,而不是一定就会。
3.C
【解析】“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法有误。原文中中央领导人的话是“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引用主席的话是论证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4.①了解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底蕴;②具备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③反映民族心灵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力。
5.①端正阅读态度和方法,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感悟的眼光去阅读并领悟《红楼梦》的文学价值;②我们应在生活中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③我们应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普及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④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
现代文阅读II
6.(3 分)C(“感到遗憾”“求真精神”错。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遗憾,因为作者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
7.(3 分)D(“典雅”错。“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该项中“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一句,显得生动活泼;“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一句,通俗且富有时代气息,都不符合“典雅”的风格特点)
8.①总结全文,表达作者了春走老山界的感受。(2 分)②歌颂了老山界人赓续长征精神,奋斗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深化了主题。(2 分)
9.①本文以拜会老山界的游踪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先写汽车在山间公路沿途所见之景;之后写到达后由老山界碑石而联想起的老山界革命故事,并在此看到众多游人拜会老山界、在碑石前宣誓,追寻红军足迹;然后写沿小溪古道而行,看见野生茶树,据此写到老山界人的乡村振兴之事。②本文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文章将老山界的神话传说、老山界的红军长征历史与眼前的春景、拜会老山界的游人、新时期老山界脱贫致富的人和事以及作者对老山界乡村振兴的赞叹之情有机融合。(6 分,每条 3 分,特点 1 分,分析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