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传承了上千年的瑰宝书法,从材料的选择到书写方式都体现出独属于我们东方的人文精神。中国书法中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也显示出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赞扬。微博考试研究所说过:“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作为租国的未来希望、传统文化的维承人,需要从小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其艺术价值不可言喻。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体结构和线条中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美。正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撤陆断犀象;折百钓弩发;竖万岁枯藤;捺崩浪雷奔。”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观察、临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创作,从而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书法是一门人文性十分强的学科,书法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的“人”就是指的人文素养。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还在人品方面也同样值得后人学习如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其中"颜"就代表了颜真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等都透露出一种苍劲雄浑、质朴浑厚的风格,这也显示出颜真卿性格中正气凛然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学习书家的品质。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人们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浮躁。书者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凝神静心,意在笔前,同时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抒发情绪的过程,书者创作的作品多数情况下反映了作者当下的心情,因此学习书法有助于青少年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其次,书法学习过程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头正,腰直,臂展,脚平。正确的坐姿可使书者气韵通顺,精神饱满。书法家自来长寿,柳公权88岁,欧阳询85岁,虞世南81岁。
(摘编自邵仲武、考试研究所《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
材料二:
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汉钟繇在《用笔法》中说“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极力推崇书法作品要洋溢一种异常强烈的生命活力,弥漫一种激昂躁动的向上精神。书论家经常用“龙腾凤翥”“鹿奔虎走”“藤蔓缠绕”“云蒸霞蔚”来赞美品述书法作品,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对此类术语内在的蕴涵和意旨作出确切的诠释,但他们确实是在高举生命的旗帜,追求洒脱奔放,让活跃的生命机能尽情迸发挥洒,永葆生命的激情和乐观情绪。且看唐柳公权《兰亭诗》,字迹动感活络,线条流畅,眉目清晰,无半点老气,豪情万端,热情四射。又如清初王铎《行书与大觉禅师等书札》,毫无柔弱之习与拘谨之俗,直书激荡的胸襟和直率的性情,以恣意狂放的节拍,左突右奔的章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量。
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是时空因素和人文素养综合交融的结果。在书法史上,古代书法家要么位高权重,要么出身豪富世家,要么才智超群,时代风尚对他们书法“生命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初唐为例,此时政治前景广阔,国家生机凸显,世事百废俱兴,书法也风烟俱色。《旧唐书》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的确,这是一个蓬勃的时代,也是一个生命意识十足的动感时代。而此时之书法艺术风格,更是风韵独具,阳光明媚,青春飒爽。虽然书法的标准还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之下,但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标杆已经确立,以妍媚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时代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已浸透到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从初唐几家来看,欧阳询书风干净利落,结体简明,在生命意识的高扬中,又有矛戟森列险劲之象;褚遂良书风劲绝明丽,天然媚好,用笔功成极致,华美秀腴;虞世南书风圆融流畅,外柔内刚,如裙带飘扬,束身矩步,生命姿色华滋华尔,美轮美奂。
一方水土养育一代书家,区域文明的独特风貌必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地方艺术的构建,给烙上区域文明的重重胎记。我们从早期书法楚金文来看,极受楚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的滋养。与周金文相比,楚金文则大都夸张、多变、绮丽,字形修长,曲动淳美,有着诡谲清爽、浪漫隽秀的生命景象。从现存的楚金文看,《王孙诰编钟铭》线条纤细如丝,而丝缕中又都拖出一条长尾,如风筝飘带,摇曳缥缈;《王孙遗者钟铭》则体势颀长,回曲的线条绵亘劲韧,往来不绝,奇巧美瞻,给人一种心动却又不敢逼视的处子之美。
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人品与书品本不可分。观赏王珣、羊欣、王僧虔为杰出代表的六朝书体,多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而这种风格的出现,正与他们风流潇洒、飘逸落拓的人格相吻合相匹配。这不仅因为抒写个人的感情与意趣,行草诸体自然比篆隶诸体更自由,更富于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六朝人的品性、感情与意趣较之他们的先辈,而更具强烈的个性。正如刘熙载《书概》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主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再换一个视角看,我国古代涌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女子书法家,与男性相比,她们更有亮丽的品性。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擅长隶、正、行书,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并非过誉之词。也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的笼罩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女性也更注重在书法的天地里,让生命驻足,让生命在诗书墨迹中不被埋没而无闻。
(摘编自《传统书法之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传承久远,在材料选择、书写方式上蕴含着独特的东方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得到了世人的认同以及赞扬。
B.卫夫人《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笔画的特点有着形象、独到的理解,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女性书法家娴雅婉丽的亮丽品性。
C.六朝人在品性、感情、意趣等方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这是六朝书体多呈现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风格的主要原因。
D.在封建社会中,书法为女性提供了一方驻留生命的天地,如今,这些女性的魅力依然可通过她们的诗书墨迹而被人感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爱好者在临摹、创作书法作品时,借助鲁迅对中国文字的“三美”理论,便能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感受到书法之美。
B.虽然书家的地位、才华有异,但因同一时代书家受相同的国家政治、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作品蕴含着相似的生命气息。
C.褚遂良书法天然媚好,华美秀腴,欧阳询书法干净利落,森然险绝,他们二人不同的书法风格与各自的人文素养相关。
D.楚地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和独特风貌,滋养了句式灵活、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物奇异的“楚辞”。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论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为例,列举了具体数据,使读者明了书法有静心养气、延年益寿之功用。
B.材料二作者论述唐人柳公权与清初王铎等大家书作的特点,为历代书家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提供了例证。
C.材料二作者列举欧阳询、褚遂良二人风烟俱色的书法特点,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书法中“生命意识”有重要影响。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人物言论,材料一通过引用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材料二则对引用的言论做出了简要评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我校新开设了包括书法在内的多种课程,但选修书法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动员更多学生选报书法课程,你可以宣讲书法的哪些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陪自己玩
朱静波
①拜乔惟良先生为师时,我十六岁。先生当年六十一。一老一小的年龄有点奇妙:我一十六,他六十一。先生七十二时,我二十七。先生八十三时,我三十八。可是,他没有活到八十三。我二十七时,他老人家去世了,那年,先生七十二。
②我请教了数学老师,他X、Y地写出一串公式。公式我没弄明白,结果知道了:只要公差是11,数字颠倒一下都是成立的。比如26和62,11年之后,小的37,大的73。不过,道理是一回事,情感是另外一回事。我宁可相信这是缘分。
③先生是影响我一生的人。要全面写出先生对我的影响,这篇短文胜任不了。这里我要说的是先生告诉我如何“陪自己玩”。
④先生是个右派,在学校的小工厂里修蓄电池。具体的工作就是将蓄电池里的极板用乙炔枪烧结在一起。这是件没有技术含量的活,是个人都会做。可先生不是一般的人,能成为右派,这件事本身就能说明一点问题。
⑤当年,没人敢跟先生玩。不能说先生没有朋友。但是,先生的那些朋友,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先生的业余时间自然就有个如何打发的问题。先生有思考,也有答案。
⑥先生把事情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别人的意志下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在小工厂修蓄电池;一种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做自己想做的事。先生认为,前一种事是为了谋生,不能不去做。但是,人之为人,不在这件事上。要成为自己,先生形象地说就是要会“玩”。
⑦先生说,想打麻将,得找三个人;打扑克,要找两个人;想下棋,还得找上另外一个人。你就是找到一个人,人家有时间还没工夫呢。
⑧陪自己玩,不要找人。
⑨玩什么?怎么玩?先生在《笔生花赋》的结尾说:“身闲置酒,调筝弄赋,读画恒文,再写名芳。”
⑩白话一点说,就是玩音乐,玩文学,玩绘画。
(11)先生的乐器玩得不是一般的好。当年越剧名旦王文娟来兴化,请的琵琶师就是先生。除了琵琶,其他的乐器,在我看来,没有先生不会的。我也时常看到先生掰着长指头细数他会的乐器。晚上,画画画累了,常常听到他弹一曲琵琶作为休息。
(12)以我人生的经历,先生是我遇到的文学素养最高的人,诗词歌赋上是个通才。我自己是学中文的。先生创作的《笔生花赋》《杏花赋》《梅花赋》运用的文体是魏晋时期的骈体文。这种文体又称四六骈文,每句四字或六字,上下句之间要对仗,每段都要限韵。先生把这种文体叫作砌成一个牢让自己坐。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这样的文体,王粲的《登楼赋》,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这样的文体,别说写了,就是读都难。能用这样的文体写作的人,对白话文容易不以为然。因此,嘲笑白话文清汤寡水是他老人家嘴边上的事。
(13)先生的题画诗都是直接在画面上写,草稿是用不着的。常常是一幅画画完了,先生沉吟片刻,口中默默地念叨着,顺手就写下去了:十二铜盘照夜遥,碧桃纱护洛城娇。最怜兴庆池边影,一曲春风度梦宵。
(14)这是先生题牡丹的句子。无论是诗的意象,用典,韵律都是那么浑然天成。先生有《题画诗草》存世。他绰号“乔猴子”,原因是猴子画得好。就如同说到齐白石,人们只知道他的虾画得好,殊不知,齐老先生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徐悲鸿除了马画得好,其他画得好的多了去了。先生也一样:画猴只是众能中的一能。中年以上的人,差不多人人都知道有个“乔猴子”。就是到了现在,“乔猴子”还在人们心中活着呢。
(15)当年兴化城里,先生的大名,不仅喜欢书画的人知道,就连浴室里的跑堂都知道。先生眼睛高度近视,脱了眼镜就是瞎子,洗澡时更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周六的时候,我们都要到小南门的一间浴室去洗澡,我就是一只导盲犬。浴室里搓背的小伙子每次都那么热情,不仅服务得周到,还一口一个“乔爷爷”地叫着,叫得我很纳闷。其实先生知道其中的原因,也不说破。有一天,小伙子终于开口向先生索幅猴子。先生笑一笑,答应了。事后,先生给他画了半只猴子。小伙子非常满意:猴子在洗澡,下半身淹没在水中,当然是不必画出来。
(16)以我当时的年纪,先生少不得用些所谓目标加以诱导。先生说,你玩麻将,玩扑克,玩象棋,玩掉的只是时间。你玩文学、玩绘画就不同了。玩十年,有十年的收获。玩二十年,会有二十年的收获。如果玩上三十年,在这件事上,你肯定能比别人超出一大截。
(17)借用当下的术语,前面的几种玩应该算是“消费”,后面几种玩,算是“投资”。
(18)其实,这个“玩”字很值得玩味。“玩”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游戏。关于艺术的起源,有“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可以“无利害而生愉快”。先生玩的这些东西,从功利的目的上说,是“玩物丧志”。但是,一个人,恰恰是因为他摆脱了功利的目的,才能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不是一个“异化”了的人。
(19)先生的“陪自己玩”,其实就是“修炼自己”,把自己往高处玩。说到底,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20)正是因为先生会陪自己玩,才从容地走过了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
(选自《泰州晚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叙述师徒年龄的奇妙之处,既写二人缘分之深,又表达出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B.当年没有人敢跟先生玩,是因为先生是右派,而这也是先生迫不得已陪自己玩的根源。
C.文章引用先生题牡丹的诗句,在展现先生绘画才能的同时,也突出了先生的文学修养。
D.乔先生把构思巧妙的猴子洗澡图送给浴室搓背的小伙子,这件事体现了他的随和洒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先生能熟练运用骈体文创作三赋,与写白话文的人进行对比,突出白话文作者的水平浅陋平淡。
B.文章表现先生画猴子的才华时,通过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乔猴子”,从侧面烘托先生的绘画技艺高超。
C.文章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生动刻画了先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D.文章文字有味,颇多风趣。如先生把骈体文叫作“砌成一个牢让自己坐”,又如写“我就是一只导盲犬”。
8.文章第6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如何理解乔惟良先生的“陪自己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人工智能文艺能否成为与人类文艺并驾齐驱的新的文艺类型?能否成为一种摆脱人类指令的主体性创造 从目前来看,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清新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意指不明、歧义纷出、缺乏个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它们跟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生成机制和程序则完全不同,它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可是,人工智能又有一定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创作过程中,人类发布指令,控制过程,收获结果,但创作的“细枝末节”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人类让给人工智能的那部分工作,让人工智能获得了一种“存在感”,即虚弱的主体性。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些业界人士故意夸大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能力,但不管如何夸大,都无法改变目前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方面主体性仍然不足的现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重真情,尚大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物思人、托物言志,这是人工智能更难逾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创作的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
未来,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在深度学习等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完善,甚至需要从深层逻辑上寻求结构性变革,从而产生全新形态的人工智能。
(摘编自王东昌《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材料二:
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深度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2017年5月,人工智能写诗系统微软“小冰”模拟人类“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方法,学习了500多位诗人的现代诗,花费上百个小时,训练上万次,练就写作现代诗歌的本领。人工智能在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的“钻研”与此类似,都是利用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技术,存储并分析大量艺术家作品,寻找明显的规律并重组,完成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复制人类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却难以模拟这一过程中人的情绪和创造。“小冰”写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并不理解自己的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探索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无法达到愉悦审美的效果。即使实现所谓的人工智能“自我操控”,还是离不开人对相应计算程序的设定和足够的数据库信息。
当然,经过反复学习人类艺术,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有着越来越精准的了解和判断。而人们除了对人工智能诗歌、绘画进行艺术品质鉴别之外,或许还面临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开发与人类脑力、学习能力、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艺术与人类艺术能不能展开良性互动 人工智能是否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写作从最初的记录功能发展为人类艺术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文学熔铸了人类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共同记忆。人工智能的艺术实验试图通过对人类情感的复制,进一步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然而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应不应复制人类情感,不仅是技术问题,也在伦理道德层面存在争议。人类情感、意识是人与人工智能的安全界限,界限的模糊或被破坏是否会威胁人类主体地位,这是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最深的焦虑和恐惧。
文艺创作已经对此展开前瞻性的思考。文学、电影用虚构叙事和影像奇观建构人类与人工智能交错重叠的“后人类”景观。尽管幻想、想象是艺术的特质,不过科幻小说、人工智能电影(表现和反思人工智能的电影)是指向人类现实的,并折射出对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焦虑。人类对机器欲望的恐惧,归根结底在于人类难以回答自身的秘密。“后人类”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终结,而是预示某种特定的人类概念的终结。“后人类”提醒我们借此反思人类自身价值观,实现新技术的人均共享等。有关人类未来的虚构叙事为人类思考自身文明提供资源。
(摘编自赵丽瑾《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与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相比,前者缺乏现实性,后者是基于现实的情感抒发,故比前者要深刻得多。
B.人工智能在进行文艺创作时需要依附人类主体而进行,它虽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太弱,无法与人类主体性相提并论。
C.目前,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自身和客观的一些原因,也存在许多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D.科幻小说、人工智能电影等凭借幻想、想象手段建构与呈现“后人类”景观,并借此对人类的社会现实进行观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均提出了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一些疑问,从而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B.材料一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各自创作的诗歌作品进行对比,阐明了前者在创作上的局限性。
C.材料二通过“小冰”的事例,论证了人工智能虽然具有强大的学习本领,但还存在着不足。
D.若人工智能成功复制人类情感,两者间的安全界限定会被打破,人类主体地位必然消亡。
3.下列选项,不符合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技术原理”解说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在创作时主要由人类发布指令,控制过程,收获结果,它只完成“细枝末节”。
B.人工智能在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需要依靠大数据、深度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
C.人工智能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进行艺术实验,试图通过对人类情感的复制,进一步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D.人工智能创作需利用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技术,存储并分析大量艺术家作品,寻找明显的规律并重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下面是作家南帆曾举过的一个例子,请结合材料对其观点加以分析。(4分)
人工智能具有极为强大的记忆功能,但是它不会回忆,不可能在哪一个愁绪袭人的下午,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如何写下一条关键的指令,没有哪一种动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为触动创作的机缘。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长翅膀的种子
叶浅韵
曲径通幽处,流水潺潺,野趣横生。鲜艳的花朵叫巴西野牡丹,鲜艳的红伞伞是美味滋补的高端食材,在云南普洱的万掌山林场,新鲜的植物与新鲜的客人互相问候,新奇与热情像雨后绿叶上欲滴的露珠。
我们仰头细数一棵思茅松的年龄,十一,十二,十三……林业专家说,思茅松躯干部位上下两个枝丫之间是一个年轮,请大家数数这棵树有几岁了?树梢的枝丫有些拥挤,肉眼看去有些飘忽,答案就像漂移了的坐标。
万掌山林场有许多思茅松。它们独立成树,连片成林,莽莽苍苍,点翠成兵。思茅松下长了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席地而生,枝枝蔓蔓,搂肩勾背,满目山川绿意盎然。此前,我知道松树的种类很多,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罗汉松、雪松等,却不知还有一种叫思茅松。
路转山林,又见一片思茅松,笔直的树干,高大威武,已经无法估计树的年龄了,底部的枝丫已全部脱落,仿佛思茅松已经忘记自己的年龄,为着参天之意,追赶着阳光雨露。树干上有割松香的疤痕,松香顺着刀口流下,成为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它具有广泛的药用及商用价值。
密林深处,一些湿漉漉的欢喜爬上心间,这是我每一次与大山亲近时的感受。思茅松树上掉下的一些松球在连绵的雨水中已经开始腐烂了,林业专家说到思茅松的种子时,我掰开一个新落的松球,椭圆的小种子上长着两只小翅膀。种子长了翅膀,有风经过时,成熟的种子就借着风力,进入土壤,长成幼苗。在自然生长的树林里,思茅松也像人的生息一样,老老小小,代代相传,成为一片最好的自然生态林,更新有度,替代有序。
在连绵的群山之间,森林、湖泊、草地、人家,构成人类诗意的栖居。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各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斗争是残酷而激烈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人类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拾级而上,忽见一片热带植物林,挨着挤着,各生风情。林业专家告诉我们,伏地而生的是低等的植物,能站立生长的是高等植物,就像一个人有了脊梁,就能直立行走一样,这是划分植物等次的一种简单方法。
行走在万掌山的天然氧吧,随手在路边采了石斛的茎,放在嘴巴里咀嚼,像是大自然的精气已经植入身体。这位列九大鲜草之首的名贵药材,在这山野之间漫然生长,形态各异,名字奇特。一壶石斛花茶,滑入喉咙,万掌山的盛夏就装进了我的心肺里。
有蝉鸣叫,声音粗壮,与我从前所听见的“知了,知了”的鸣叫相去甚远。我向着声音探寻,那些大嗓门的蝉们就是不见身影。入普洱市区时,我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天籁之声竟然盖过了闹市的噪音,蝉是主唱,混合着其他虫鸣,像一场声势浩大的合奏。
正是出菌子的季节,捡菌子的人,一拨又一拨。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万掌山上的菌子,随处可见,但没法分清是可食的还是不可食的。在山路旁,又有人发现了一窝菌子,一看,哇,鸡枞!又发现一窝,还是鸡枞,欢喜地拾起来。
眼前的这棵思茅松,松枝上挂了许多松球,在我的家乡,选择婚床要用结松球最多的松树,意为多子多福。有一枚不安分的松球掉至我足边,捡起它,查看松球里的种子。农人择种,往往要选颗粒最大最饱满的,重视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性。
近旁的藤蔓上开着一朵别致的花朵,花蕊之间的奇特构造,让人想到“勾心斗角”这4个字。有人说,这是百香果的花。林业专家正在幽默地叙述大自然的繁衍:花朵是勾心斗角的阴谋家,种子是各显神通的旅行者。它们落地生根,借着周围的生态环境,成为新的生态。
生生不息的森林生态,构成人类生机勃勃的生活的一部分。我恍然觉得,一粒种子,播撒进泥土,生根、发芽,开出花朵,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片森林。播撒进人的心里,也同样会生根、发芽,开出花朵,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片森林。应运而生的亚太森林组织也是一粒种子,他们播下保护森林生态的种子,借着风力,从北到南,不问东西,只管深情。
(有删改)
文本二:
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在强调抒情之外,应有更开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以生态散文为例,关于自然保护的散文数量可观,有不少的感悟,以文学的方式倡导生态文明。不过,总体上看有些生态散文可能还过于沉溺在空洞抒情的层面上。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串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的经典之作。
(摘编自于神《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的描写,既展现出万掌山林场的野趣,又在人与自然的热情问候中呈现出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B.作者饱含崇敬之意写思茅松树干高大参天,通过割松香的疤痕含蓄批判了人类为自身利益对自然的伤害。
C.作者写家乡选择婚床要用结松球最多的松树,这虽是习俗的沿袭,但也可以看出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D.文中多次引用林业专家的话,既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也有助于读者体验作者营造的自然诗意之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叙写思茅松种子从成熟到长成幼苗的自然过程,既体现了大自然替代有序的规律,也形显了题意。
B.作者进入普洱市区时天籁之声竞盖过闹市喧嚣,通过对比,以蝉鸣声音的穿透力渲染远离城市喧闹的宁静。
C.林业专家把花朵看成阴谋家,运用了比喻的修静手法传播专业知识,旨在塑造林业专家幽默诙谐的特点。
D.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他敢于批判习俗,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8.文本一中有三处内容与标题“长翅膀的种子”形成照应,但其内涵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认为,一篇生态散文不应沉溺在空洞抒情的层面上,而“应有更开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这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女性书法家娴雅婉丽的亮丽品性”错,引用卫夫人的话是为了证明“书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体结构和线条中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美”这一观点。)
2.A(“借助鲁迅对中国文字的‘三美’理论,便能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感受到书法之美”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观察、临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创作,从而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3.C(“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书法中‘生命意识’有重要影响”错,“列举欧阳询、褚遂良二人风烟俱色的书法特点”论证的是“虽然书法的标准还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之下,但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标杆已经确立,以妍媚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时代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已浸透到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
4.(1)整体是层递(承接)结构:先论证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进而(接着)分析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的原因。
(2)主体部分为并列结构:第2-4段分别从时间、空间、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分析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的原因。
5.①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②提高审美能力;③提升人文素养;④有益身心健康;⑤提升生命价值。
现代文阅读II
6.B.“而这也是先生迫不得已陪自己玩的根源”错。原文“先生的业余时间自然就有个如何打发的问题。先生有思考,也有答案”“要成为自己,先生形象地说就是要会‘玩’”,可见,先生“陪自己玩”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先生思考后的主动选择。
7.A.“与写白话文的人进行对比,突出白话文作者的水平浅陋平淡”错。原文是“先生创作的《笔生花赋》《杏花赋》《梅花赋》运用的文体是魏晋时期的骈体文”“这样的文体,别说写了,就是读都难。能用这样的文体写作的人,对白话文容易不以为然。因此,嘲笑白话文清汤寡水是他老人家嘴边上的事”,可见,原文把创作骈体文的先生与写白话文的人进行刻意对比,也不是为了否定白话文作者的水平,而是突出先生的清高孤傲。
8.内容上,表现先生睿智通达、率性洒脱的品性;结构上,照应上文先生修蓄电池,引出下文先生“陪自己玩”。
9.(1)先生“陪自己玩”是指玩音乐、玩文学、玩绘画等兴趣爱好。
(2)先生“陪自己玩”展现出先生率性洒脱、志趣高雅的品性。
(3)先生“陪自己玩”是追求身心自由的状态,是修炼自己,提升自己。
(4)先生用“陪自己玩”引领我做一个清高脱俗、追求人生真义的人。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合文意,从文中“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的信息可看出。另外“许多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文无据,材料中只是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并没有说这些问题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两者间的安全界限定会被打破,人类主体地位必然消亡”理解不当。根据材料二“界限的模糊或被破坏是否会威胁人类主体地位,这是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最深的焦虑和恐惧”的信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复制人类情感的后果只是担忧,并没有肯定“两者间的安全界限定会被打破,人类主体地位必然消亡”。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体现的是人工智能在进行文艺创作时的对人类的情感复制实验,并没有体现技术原理。
4.①文章开头指出人工智能介入文艺创作活动,并提出“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的观点。(1分)②主体部分从人工智能创作的生成机制和程序缺陷、主体性不足、缺乏情感与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人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2分)③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创作取得突破所需的条件。(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进行连接,体现文章论证思路;也可以直接说出“第几段”写了什么。
5.①南帆所举之例表明人工智能虽有极大的记忆功能,但还没有类似于人类的情感触动,难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②从材料一所述内容来看,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物思人、托物言志,有着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这是人工智能难以逾越的一大障碍。(事例解说2分,根据材料分析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含蓄批判了人类为自身利益对自然的伤害”曲解文意,割松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文中没有对人类的这种做法持有批判的观点。
7.A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通过对比,以蝉鸣声音的粗壮渲染远离城市喧闹的宁静”错,由文本一第九段“入普洱市区时……像一场声势浩大的合奏”可知,两种声音的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的声音的喜爱。C.“旨在塑造林业专家幽默诙谐的特点”错,由文本一第十二段“林业专家正在幽默地叙述大自然的繁衍:花朵是钩心斗角的阴谋家,种子是各显神通的旅行者”可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叙写林业专家讲专业知识,主要是为文章增添诗意之美。D.“就在于他敢于批判习俗,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错,由文本二“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贯串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可知,《瓦尔登湖》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其中贯串了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
8.①写松球“椭圆的小种子上长着两只小翅膀”,说明它们具备飞行传播的条件;(1分)
②“种子是各显神通的旅行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种子传播的“翅膀”是多种多样的,尽可各显神通;(1分)③“一粒种子”“播撒进人的心里”,也会“成为一片森林”,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人类保护生态的意识广博人心,就会形成生态保护的全民行动。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在文中找出能与题目形成照应的语句,结合前后文语境,分别体会其含意。第一处在文本一第五段,松球“椭圆的小种子上长着两只小翅膀”,对松球的外观进行描写,主要说明了松球的传播方式;第二处在文本一第十二段,“种子是各显神通的旅行者”,主要说明了种子传播的多样性;第三处在文本一第十三段,“一粒种子”“播撒进人的心里”,也会“成为一片森林”,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对“种子”和“森林”的含义进行了引申。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①文章打破传统散文以借物抒情为主的局面,人与自然万物平视,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②作者把视角投向人迹罕至的云南普洱万掌山林场,发人之所未见,开拓了写作空间。③综合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对自然的描绘人格化、泛灵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