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
②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
③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
④“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
(摘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
材料二:
①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
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
③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
④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一般的幽美。
⑤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
(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
1.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心理距离”具体指
。(2分)
2.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材料一,功利的“我”如果不能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不能发现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的奇光异彩,也不能领略到难以企及的一些审美之境。
B.依据材料一,与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美学理论相比,形式主义审美观存在明显不足,它忽视了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
C.依据材料二,欣赏艺术,只有保持足够的时空距离才能够让人领略作品的魅力,时间隔得越久,作品产生的美感越强烈。
D.依据材料二,古代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都建立在时间距离基础上,时间距离美化、诗化了对象,增加了诗作的美感。
3.下列不能用来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常常褪去了迷雾尘沙的干扰。
B.在回忆之路上,走得愈远愈是有味,这是苦味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
C.一个人,跋山涉水饱经磨砺,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才会有各种滋味的回忆。
D.人们重温旧事时,便会发现生命中最美的往往莫过于有些段落勾起的回忆。
4.结合材料“心理距离”二重性的观点评析以下鲁迅关于小说鉴赏的看法。(4分)
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5.有人认为,相比材料一,材料二论证存在一些明显的逻辑谬误。请在材料二②③④⑤段中任选一段,从逻辑合理性角度加以评析。(5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走进写作间的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了。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态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
(选自陈忠实《俯仰关中》,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托尔斯泰的写作间没有装潢,也没有像样的书架,这与他巨大的名气形成鲜明对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B.托尔斯泰庄园故居三面围着的稠密的树林,更衬出那棵挂着金黄色铜钟的没有一片绿叶的大树的凄凉。
C.评论家郑重地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摆到书架上,说明他已由最初的惊讶,转而对作家的行为充满敬意。
D.第 段作者写自己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但第 段又说雨刚停,再次强调了天气的反复无常和变幻莫测。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②段以下雨开头,既写出了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又与文章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另外写“雨”也为了与文中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
B.第③段景物描写,写出托尔斯泰庄园故居的建筑特点以及所处环境,表现出托尔斯泰热爱自然的特点,引出下文对花草园中那棵合抱粗的树的写作内容。
C.文中写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双靴子”,意在表现托尔斯泰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
D.文章最后一段情景交融,作者以雨后景物的明媚,暗示了托尔斯泰的精神力量,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8.第⑤段中写到:“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4分)
9.文章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最近就有人把“艺术”预先定义为“与文学音乐绘画之类一样”,再将建筑套进去,发现原来建筑“其实就是‘非艺术'”这样的讨论,就正如把黑马、黄马预先定义为马,再将白马套进去,发现白马“其实并不是马”一样的不足为训。要判断建筑的艺术属性,并不能简单地就此得出结论,它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②首先,要给“建筑”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想,“建筑艺术”一词所指的“建筑”,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应该是对象除了具有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分量的精神性。这就是建筑复杂性的第一个表现,即所谓“建筑”的双重性。
③问题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这种双重性之不能一概而论上,例如低标准公寓楼、仓库、车库和水塔,物质性特强,精神性趋近于无;一般的学校、医院、商店和办公楼,精神性就有所升高;博物馆、美术馆等则处于高段;至于宫殿、寺庙、园林和纪念堂更高;而凯旋门、塔和纪念塔等,就已经没有什么物质性功能要求,精神性则特别高扬,可以认为和纯艺术已没有太大的质的区别了。当然,这整个分解也只是一个模糊的、相对的概念。
④建筑复杂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大致有三个层级:最低的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充分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并上升为美感。建筑精神属性的中间层级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体现为进一步运用所谓“形式美规律”如比例、对称、对比、对位、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美处理。建筑精神属性的最高层级离物质性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富于深层文化意味的情绪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如亲切或雄伟、幽雅或壮丽、精致或粗犷,在有必要的时候,甚至表现神秘、不安或恐怖,达到渲染某种强烈情感的效果。
⑤前两个层级的要求较低,所得出的结果就是“美观”,重在“悦目”。最后一个层级的要求较高,除了一般悦目之美的意义外,更重在“赏心”。就其精神性价值而言,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在最杰出的纯艺术作品之下,而且不能为后者所替代。
材料二:
①建筑设计本身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认为,从低到高有三种境界。第一是创造使用价值,追求的是结实,以碉堡为代表。第二是创造价值,比如说你的设计卖出钱了。这两个价值,对应的是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在这之上,人类到了第三个境界,创造自我实现价值,称为意义价值。
②我们早期农业社会的建筑标准是建立在结实基础上的。那个时候只要有条件,用的材料是非常耗能的。工业社会把重点放在价值和形式上,也是耗能的。但是只有到了符号世界,才开始意识到,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目的,以及情感和体验都可以归为意义。当意义重要的时候,质料变得不重要了。也就是说,我可能穿一个材料很结实的衣服,穿一百年也不坏,但是如果我的重心放在符号意义上,我用报纸作为时装材料也一样可以,为什么非得把几百年不腐朽的金缕玉衣穿在身上?只要我高兴,什么质料都可以。所以我认为低碳的意义,在于质料背后,有没有设计,是否追求美好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低碳而低碳。
③在低碳理念背后是这样的价值观:质料不重要了,比它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只要我能够更加快乐,我用什么质料都可以,就好比点石成金,随便拿什么东西一比画都是艺术品。我认为在有德行、有磁力的艺术家手里,什么东画都可以当质料。低碳设计只不过在使用材料的观念上,正好结合了这个社会现在发展的建材潮流。它使低碳设计既创造了意义,也创造了价值,这是我的核心观点。
1.材料一第①段有人得出建筑是“非艺术”错误结论,下列归因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滑坡论证 B.前提为假
C.因果倒置 D.自相矛盾
2.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建筑的精神性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悉尼歌剧院——紫禁城——人民英雄纪念碑
B.人民英雄纪念碑——悉尼歌剧院——紫禁城
C.人民英雄纪念碑——紫禁城——悉尼歌剧院
D.紫禁城——人民英雄纪念碑——悉尼歌剧院
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材料一,因为建筑具有精神性,所以它是艺术的。
B.依据材料一,普通建筑重在物质性,几乎没有艺术性。
C.依据材料二,建筑的三种境界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
D.依据材料二,低碳设计应该体现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
4.两则材料立论角度与结论都不同,你认为评判建筑设计价值应该是“精神性价值”,还是“意义价值”?请简述理由。(3分)
5.列举你所熟悉的一栋建筑,写出其中蕴含的“精神性价值”或者“意义价值”。(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温馨的意味
梁晓声
那夜失眠,依床而坐,于万籁俱寂中细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8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个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我断定那便是母亲。于是我跑着迎上去,叫:“妈!妈……”
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
我小学五年级时,母亲仍上着班,但那时我已学会了做饭。从前的年代,百姓家的一顿饭极为简单,晚饭通常只是粥,用高粱米或苞谷楂子煮粥,很费心费时的。怎么也得两个小时才能煮软。我每坐在炉前,借炉口映出的一小片火光,一边提防着粥别煮糊了,一边看小人书。即使厨房很黑了也不开灯,为的是省几度电钱……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炉口映出的一小片火光,对我即是温馨。
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
参加工作了,将老父亲从哈尔滨接到了北京。一间筒子楼宿舍,里里外外被老父亲收拾得一尘不染。傍晚,我在家里写作,老父亲将儿子从托儿所接回来。经常地,听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楼阶:“一、二、三……”所有在走廊里做饭的邻居听了都笑,我在屋里也不由得停笔一笑。那是老父亲在替我对儿子进行学前智力开发,全部成果是使儿子能从一数到了十。
有天下午,我从办公室回家取一本书,见我的父亲和我的儿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我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能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父亲已知自己将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真的感谢上苍啊,当年那五六分钟,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后来我将母亲也接到了北京,而母亲也病着了。邻居告诉我,每天我去上班,母亲必站在阳台上,脸贴着玻璃望我,直到无法望见为止。我不信,有天在外边抬头一看,老母亲果然在那样地望我。母亲弥留之际,我企图嘴对着嘴,将她喉间的痰吸出来。母亲忽然苏醒了,以为她的儿子在吻别她。母亲的双手,一下子紧紧搂住了我的头,搂得那么紧那么紧。于是我将脸乖乖地偎向母亲的脸,闭上眼睛,任泪水默默地流。
如今想来,当时我的心悲伤得都快要碎了。没碎,是有温馨粘住了啊!
温馨虽溶解在了日子里,却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我们不经意间便又想起它。
(摘自《课外阅读》2015年第8期)
6.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文中记录下的温馨画面。(至少三幅画面)(6分)
示例:温馨,在“我”把攒下的钱塞给母亲时她流下的泪水里;
7.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8.细读全文,说说对于作者来说,温馨意味着什么?(4分)
9.读完此文,相信你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许多温馨的画面,请你描述出其中一个,不少于50字。(4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2分)审美主体切断与审美对象现实自我、实用功利的联系,以旁观者态度看待审美对象。(或者审美主体将审美客体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等分离)。
说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客体)1分,切断(分离)现实自我、实用功利的联系(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1分。
2.(3分)B
3.(2分)C
4.(4分)鲁迅认为,中国人看小说将自身生活经验代入角色,狭隘局限地理解人物,不是鉴赏的态度。布洛“心理距离”二重性认为,欣赏既要脱离现实实际,又需要调动自身经验印证诠释作品,激起感情共鸣,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鲁迅否定了自身经验对艺术欣赏的积极作用(或以专业审美要求普通阅读受众),看法有些片面。
【解析】概括鲁迅观点1分,心理距离二重性观点1分,评析2分。
5.(5分)存在概念不同一、偷换论题、论据牵强、强加因果等逻辑问题,结合具体段落有理有据分析。
示例1:材料二第2段,作者以“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生活常识为例,得出“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的结论,存在概念不同一、偷换论题等逻辑问题。首先音乐、油画、电影,并不完全属于艺术,归类不严密;其次听清、看清不是欣赏艺术的目标,艺术欣赏的“审美”距离与为看清或听清保持适当空间距离不是同一论题,不能类推或简单替换。
示例2:材料第3段,开头“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与上一段结论“欣赏艺术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存在偷换概念、概念不同一的逻辑谬误。 保持适中空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不同一,“领略”与“产生”行为主体不同,性质不同;此段论据“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存在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的逻辑谬误,乡情未必随时间隔得久而浓烈,时间愈久乡情愈淡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乡情的浓或淡与时间长短并不存在必然关系,乡情浓淡与个体人情、情感经历体验、价值取舍紧密相关。
【解析】正确指出论证逻辑谬误,一点2分,结合内容具体阐释分析该谬误2分。给满5分为止。
现代文阅读II
6.D(“天气的反复无常和变幻莫测”错,第 段作者写自己领受到的明媚阳光并不是指真正的阳光,而是一语双关,将托尔斯泰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比作明媚的阳光)
7.C(“一双靴子”不能反映托尔斯泰追求简朴生活)
8.(1)托尔斯泰属于贵族,是久负盛名的作家,却愿热情而慷慨地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2)竟然有那么多穷人带着内心的酸楚和温暖的希望来找托尔斯泰倾诉。(3)这棵能把托尔斯泰与穷人平民“扯拉”在一起的树,好像懂得托翁的内心,随着托翁的去世,也寂寞而干枯了。(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9.(1)“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尔斯泰给自己庄园的命名,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2)明媚的阳光和自由生长的草地象征着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景仰和赞美之情。(3)题目是全文的情感脉络和结构线索。(6分。答出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3分)
2.A(3分)
3.D(3分)
4.示例:我认为应该是“精神性价值”。首先,建筑设计应该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应该满足设计者个人的“追求美好生活”,脱离实际的自我实现价值终究是孤芳自赏;其次,建筑设计还包括很多社会公共建筑,更重视建筑的社会价值、特定意义,而不是私人化的“追求美好生活”。(如果选择“意义价值”,或者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要自圆其说即可)(3分)
5.示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长14多米,纪念碑总高度37米以上,高大挺拔,庄严肃穆,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简短的碑文概述了近现代史上人民英雄的奋斗历史,体现“缅怀死者,激励生者”的主题;碑座四周镶嵌了鸦片战争到胜利渡江等十幅大型浮雕,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历史场景,富有感染力。(4分)
现代文阅读II
6.示例一:温馨,在“我”读小学二三年级时,傍晚看见母亲回家的古怪身影里;示例二:温馨,在我写作时听见父亲教儿子数楼梯的声音里;示例三:温馨,在一天下午“我”不经意间看见我的父亲和我的儿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的情景里;示例四:温馨,在父亲临死前,“我”躺在父亲身边,陪他走完人生最后旅程的诀别里;示例五:温馨,在“我”上班时,母亲贴着玻璃窗目送“我”的凝望里;示例六:温馨,在母亲弥留之际,母亲紧紧抱着“我”的心碎里。(答出三个给满分)
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比喻成温馨之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回忆往事时的美好心怀;开篇点题,突出了“温馨”二字;总领下文。
8.在作者心中,温馨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可以营造出来的,它溶解在日常生活的交替中。它是家庭的温暖、真挚的亲情,以及在困境中相依相守相慰的美好感情。有时甚至是某种忧郁、感伤和心碎。
9.示例一: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再也不想动了。妈妈见我这样,急忙跑过来抓住我的手,温柔地问:“儿子,怎么了?”“没事!太累了!”“不对!”妈妈边说边毫不犹豫地把嘴唇贴在了我满是臭汗的额头上!妈妈可是一向爱干净的呀!顿时我的鼻子一酸,幸福的泪差点儿涌出眼眶……
示例二:一位参加高考的女生走进校门前,突然小跑来到学校门口执勤的民警面前,怯生生地说:“叔叔我可以抱抱你吗,抱一下就行。”交警当时没有犹豫,马上给了对方一个熊抱。“叔叔,谢谢您!”“叔叔也祝你考出理想的成绩!”之后,女生快步走进了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