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6(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6(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4分)
5.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光下
蔡东
①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色针织衫,背是挺直纤瘦的,我心里踏实了些。快走到座位时,她转过头来,在这个时空里,她依然记得我的脚步声,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
②小姨,你有白头发了。这句话脱口而出,暗地里埋怨自己不会说话,随之却发现,我俩耸起的肩膀都松开了。
③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透明杯子里绿莹莹的,薄片正舒展成叶子,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倒吸一口气,赞叹说真好看,一边却说,不用来这类地方,在哪里说话不是说。
④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文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不光是体态的年轻感,她精神头看上去也不错。她的眼睛一点也不黯淡,眼神里充满对此刻和未来的热情。
⑤几棵散尾葵,几株马醉木,室内就幻化出一片清新的小森林,看多了,也觉得不过是一种崭新的流俗。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哪怕今天看她一眼我就听见心底的声音,如之前的某个人生阶段,现在的我也需要她。
⑥我曾为我妈感到些许遗憾,老天爷偏心,小姨才是姐妹中长得最好看的那一个。有她在的时候,我眼睛挪不开,偷偷盯着她看,仰慕她俏丽的单眼皮和飞扬的长眉,还有月光一般的皮肤。一度不知怎么形容那细白若有光的皮肤,比雪色柔和,比奶脂透亮,我甚至分不清楚,月光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还是从她脸上轻轻荡漾出来的。我和她年龄相差十几岁,辈分上她高我一辈,但我们亲密得更像姐妹。
⑦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是瘦的,疏疏淡淡干净的几笔,忽如一夜,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接着,白天长了,细细窄窄的河流变宽了,充足光照中,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蝉声在浓绿中突然静默又骤然响起,她喜欢说,一大早天就这么蓝,中午得热成什么样!当河边的色彩变得丰富,夏天就过渡到了秋天,毛衣上的静电噼里啪啦的。到了深秋时节,河水分外沉静,风掠过,几朵云从水里浮起来。我们用纸片叠小船和飞机,任由它们随水流走,我们百无聊赖地躺着,看到英俊的狼狗把吃不完的骨头埋进土里,然后永远地忘记了。
⑧她说,你长大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说,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说心还没老。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渍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这或许是过往从事某个职业的印记。她说,这些年奔走多地,最早做保洁,后面跟古法经络的传承人学习,专治亚健康,也做过老板的住家保姆,干活麻利,其他时候笨笨的就行,雇主要管理,她不想走太近,就注意保持距离感,包吃住挺好,手里一直有活钱,只是跟坐牢一样不自在,半年就辞掉了。我问她现在靠什么吃饭,她说,前几年开始做育婴和产后康复,就是伺候月子,熬夜免不了的。
⑨她说,跟你妈一直有联系,她刚得心脏病那年我回去看她,问起你来,说早出来上班了。她等着我也说点什么。到底在外生活多年,自觉遵守新礼节,不主动打听私事。但她的眼神是急切的,是与比较和窥探无关的,单纯地想知道我过得好不好。
⑩茶已经放凉。她站起来,说沙发窝得人难受,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
推开门,尚未汇入人流中,我们像被什么撞了一下。不知道哪条街的桂花开了,金桂的香那么重,风都吹不动,空气变得很稠密,站在里面,一下子就被花香染了一身。不似幽冷的兰花香,飘飘忽忽,闪躲着什么,桂香浓郁,强烈,无所保留地让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
洒水车缓缓走过,喷出的水流落在路面和路旁的绿化带上。她指着前方说,快看快看。我循着她的视线,看见一道小小的彩虹,阳光和水滴造就了它,缺了小半边,依然梦幻鲜艳。
在饭店门口的台子上,她拿起菜牌翻翻,大大方方放下,往前走出去一段路才对我说,钱不是这样花的。她说多年来有强制储蓄的习惯,备着应急和养老。
她问,你家里能做饭吗?我点点头,能做,就是东西不全,不太像个家。她试探着问,要不去家里看看?我想起那个进门堵着一堆鞋子的住处,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问,现在爱吃什么?我说,你做的都好吃。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菜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运用比喻等手法,生动地写出“我”与小姨会面的拘束和紧张。
B. “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我”的窘迫难堪:小姨依旧关心“我”,而“我”却主动疏远她。
C. “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运用通感写出金桂的浓香熏染着周围的一切事物,“我”也为之沉醉。
D. “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运用拟人手法写明月,融情于景,含蓄隽永。
7.文中多次写到小姨的美丽和快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先描写小姨的侧影,突出她的干净利索和挺直纤瘦,表明她体态还很年轻。
B.第④段写小姨依旧爱美,用手机拍杯中茶,眼神明亮,表明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C.第⑥段穿插回忆,写小姨年轻时眉眼俏丽,皮肤细白有光,“美”在我记忆深处。
D.第 段写街边的小小彩虹,给小姨带来了几许惊喜,表现了她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8.这篇小说的戏剧性并不强,最后以“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结尾,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好处。(4分)
9.小说标题为“月光下”,“月光”在文中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3 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 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 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背篓情
李复威
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已排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一些肩负背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的。
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溜的木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
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老大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
“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胸脯,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送这一趟多少钱 ”“便宜得很,5 元钱。”
“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
“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老人点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一些,该算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就算7元钱。”我点点头。
暮色笼罩下的广场灯火已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进站似乎还要等候一阵子。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面。我乘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 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纹,泛着黝黑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
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的像是……北京话,你这是去……’“回北京。”
“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打工 ”
“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大学。”老人流露出兴奋的神情。我略感诧异,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兴趣,“老人家,您儿子上的哪所大学 "
“就是你们那里的,叫……北京……大学……’
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来。稍停片刻,我仍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上了这所大学,你儿子了不起,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了不起。"
他使劲摇头:“跟我扯不上边。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这都是他中学老师的功劳。他们一准认定娃儿是块好料,铆足了劲精心打造。校长支持,县里头也来人关照。娃儿倒也明事理,学习起来跟干农活抢场似的……”说着,老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张孩子和校长.老师们的合影。我一看孩子长得清癯秀气,连连夸好。我问老人,相片上的孩子为什么还背个背篓 老人告诉我,那就是娃儿平时上学用的书包。娃儿也是背着背篓去北京的……他听娃儿说,这是全国顶呱呱的大学,全省只有七八个学生考取这所学校。乡亲们开玩笑说,这算得上是个“头名状元”,是他“祖坟上冒了青烟”。村里还打算出些钱让他去送孩子上学,“我不去,风光一阵子是安逸,那得花费多少盘缠,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呀!”
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您为何还要出来“送站”打工 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哪样自己 ”
“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养这么一个'人物’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 听娃儿说,你们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想让他专心读书,送站挣钱补贴他一些。我现在还有一把力气,别攒着白白浪费掉了。我没告诉他……”
我问老人一天能挣多少 “没得准头,有多有少。我自个儿花销很少,除了鼓捣自家那块地,有点空就泡在这里。车站这边的人都认识我。他们都管我叫'大背篓’。”
“您的老伴 ”
“患了气喘病,出不得门。”
“您二老将来怎么办 还是得靠这个有出息的儿子。”
一听这话,老人撇了一下嘴,笑着“驳斥”我:“你这位同志落后喽。现在对头的说法,将来娃儿是娃儿,我是我,不能完全扯到一个背篓里。我只是想,让娃儿好好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我哪能去扯娃儿的后腿,惦记去享他的福哟。我在家的后山上种了些我们贵州独有的水果刺梨,销路可以,多了些收入。虽说当下的日子过得还
竖巴巴,但一年比一年顺溜 有盼头……”老人一脸心满意足的样子,皱纹都在微微颤抖老人说,最近孩子告诉他们,刚谈了一个对象,是同班同学,人长得标准,家境也好。“但我可是不大安逸。”
“为什么 ”我十分诧异
老人停顿了一会儿,往我身边凑了凑,细声慢语地说:“……唉,上大学刚开个头头,就紧忙着谈对象,同志,你寻思寻思,这要是不误读书,鬼才信!要我说,这么多人帮衬,上了这么好的学校,国家伸长脖子盼着,要长点大本事才行……想婆娘,就得忍着点……’
我被老人的直爽、风趣逗得咯咯地笑出声来。
火车要启动了。我和老人在车厢的窗旁告别。他一直在絮絮叨叨:“同志,要是在北京遇到我娃儿,一定劝劝他,别太早谈对象,好好学本事……”
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手大声地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
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背篓……”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 24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两次说“没得问题”,是强调自己身子骨很好,能胜任帮忙送站的工作。
B.“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的送站问价,体现了我对“老人”的同情心。
C.老人发现钱多后“扔下背篓追赶上来”,并举手大喊,表现老人的淳朴本性。
D.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送站者的职业特点,也表明他常年劳作,生活简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暮色下的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等场景,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谈话氛围,从而引出“我”与老人对话。
B.富有生活气息、带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以及在语言描写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老人形象。
C.老人靠“一把力气”来从事的底层职业和“打了补丁”的穿着,多次使“我”对他的言谈感到意外,形成有趣的反差。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既有“我”的直接叙述,又有“我”和老人的直接对话,还有老人的转述,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8.结合小说内容,简析题目“背篓情”中“情”的内涵。(6分)
9.小说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层层推进,两人的对话是如何不断深入的 (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解析】B项,“……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
2.C【解析】C项,“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
3.B【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
A项,“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
B项,“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C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
D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
4.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解析】“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现代文阅读II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具体内容和赏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我’却主动疏远她”错。此时的“我”因为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这是成年人保持距离的做法,而不是“主动疏远”。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表现了她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错。小姨和“我”的会面后心情很好,发现小小彩虹,表现了小姨的快乐欣喜,可以看出小姨善于发现美,这是她热爱生活的表现,不能说是“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8.①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我”和小姨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情节合理,结构完整。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前文写“我”与小姨久居城市,都学会了保持交往的距离,结尾处两人情感都发生了变化,都愿意走近对方,彼此关怀。③升华小说主题。“我”和小姨找回了曾经的纯真质朴,找回了成长中丢失的亲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可以把文本分成三部分:开端、发展、结局。第①段到第⑨段,侧重写“我”和小姨像城里人那样保持着交往的距离;第⑩段到第 段,两人内心的距离逐渐拉近;最后两段,两人才恢复了多年未有的“亲近”。分析时,可以梳理出三个角度;情节的合理性(结构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丰满以及对主题的升华等。
9.①用“月光”比喻小姨雪白有光泽的皮肤,将月光美与小姨美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小姨的爱和依赖。②往事如烟,记忆鲜活,过去的月光,是“我”和小姨友谊和心心相印的见证。③多年后,“我”和小姨在城市相见,美丽、温馨的月光,暗示“我”和小姨不仅亲情恢复如初,而且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情。④美好月色象征人世间的浓浓亲情。(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
2.D(A“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说法错误,原文为“儒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道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可见二者的人生态度与主张不一样。B“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说法错误,原文为“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文本只是在阐述儒家和到家的不同,并没与说儒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3.B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 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B“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符合“道家”思想。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 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现代文阅读II
6.B。不是同情心。
7.A。不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
8.父子情;家国情;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6分。每点2分)
9.①老人主动提出话题(写“主动搭讪”亦可);②老人不断纠正“我”的观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人的“答”与“我”的“问”,存在鲜明的反差、矛盾或否定,均可)③“我”的追问,引发老人的讲述。(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