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4(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1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了让五言诗创作和批评走上正轨,钟嵘尝试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文体类属看,诗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钟嵘继承了陆机“诗缘情”、 《毛诗序》“诗者咏吟性情”以及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认为诗作为文体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抒发情感。故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这里所谓的“性情”“吟咏”“怨”即表达了钟嵘关于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质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诗咏性情”的传统观点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共识,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而裴子野《雕虫论》所谓“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则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特别强调了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再从诗体类属来看,五言诗作为众多诗体中的一种,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之后,已经发展成熟并取代了四言诗的主导地位。因此,钟嵘在回顾和总结五言诗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他的“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毫无疑问,钟嵘的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它一方面顺应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五言诗的某些本质属性。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文心雕龙·明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南齐书·文学传论》:“五言之制,独秀众品。”
这样,从文体类属的诗者“吟咏情性”和诗体类属的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两个层面,钟嵘为我们寻找到五言诗的本质属性。此即为五言诗创作和批评之根本“准的”。
(摘编自林英德《钟嵘〈诗品〉体论探析》)
材料二:
钟嵘是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诗学批评家,他因不满当时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混乱局面,为确立诗歌评论的合理标准而撰《诗品》,因此《诗品》中对刘宋各诗人五言诗创作的品评体现了他独特的诗学思想。
“雕而无露”的自然思想。作为中国诗学理论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自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钟嵘的《诗品》便是以“自然”为理论核心,并且赋予自然“雕而无露”的内涵。一方面,这种自然观认为诗歌创造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反对“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另一方面,钟嵘的这种自然观,并不是彻底否定文采,而是希望对辞藻适当地进行雕琢、锤炼而至于“自然”。被后世尊为最得“自然”之精髓的陶潜,钟嵘认为他的诗“文体省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因而从“雕而无露”的自然观出发,把陶潜置于中品。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便相对全面地表现这种独特的自然思想,钟嵘评谢诗云:“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可见,谢诗能够由“辞彩”而返于“自然”,做到雕琢而不露痕迹。钟嵘欣赏谢灵运这种“琢磨之极,妙即自然”,因而把他置于上品。任何诗歌都需要通过主观的情思,因此完全“自然而然”的诗歌是不存在的。诗歌的“自然”必定包含着创造,而这种最高明的创造是不留雕琢痕迹的。
“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钟嵘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性,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以雅、怨为主。在《诗品·序》的开篇,他便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性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感召,四时景物,社会万象,都可以成为人们创作诗歌的缘由,因此这种雅、怨情感的抒发也成为诗歌创作的根源。刘宋时期的诗人把情感作为诗歌表现的范畴,同时情感的抒发也产生许多诗篇,通过钟嵘对刘宋诸诗人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他“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首先,钟嵘的“情”多以“悲怨”为主,是仕途不得志的人生状态下的情感宣泄。同时钟嵘也指出这种怨愤之情是在苦难的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刺激下产生的,从而使诗歌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钟嵘评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可见钟嵘对陶潜的品评,着眼于其拟古和咏史诗中现实苦难和个人遭遇刺激下的怨情,同时也挖掘出其诗歌表现的深层社会内涵。颜延之出身于次等士族,在仕途上颇为不顺,钟嵘对他的评价是:“情喻渊深,动无虚发,一字一句,皆致意焉”可见苦难的人生际遇使他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性。鲍照是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作品最直接地体现了他的真情实感。他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促使他写下《代贫贱苦愁行》等许多诗作,钟嵘谓“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便是对其不遇之志的同情。其次,钟嵘也重视诗歌中“雅”的情性。如他说颜延之“经纶文雅”,说谢庄“气候清雅”,而认为鲍照“颇伤清雅之调”,可见他反对过度的怨愤,而重视诗歌所表现的“雅”的情性。
“自然”和“情性”是钟嵘诗论的双翅。“自然”作为钟嵘诗歌风格论的第一要义,与关于诗歌本质论和发生论的“情性”联系密切,二者共同构成钟嵘独特的诗学理想。
(摘编自武金芝、赵彦辉《从〈诗品〉对刘宋五言诗的评价看钟嵘的诗学思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体类属看,钟嵘诗学思想是对陆机、孔子等人诗学思想的继承,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情感。
B. 虽然“诗咏性情”是当时的共识,但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认为诗歌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C. 钟嵘认为五言诗要吟咏性情且有滋味的品评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为诗歌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准的”。
D. 陶潜的拟古诗和咏史诗中那些抒写个人怨情的诗歌,符合钟嵘的“情性思想”,因而被置于中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对五言诗的品评上,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认为五言诗是诗歌中最出众的。
B. 钟嵘认为,诗歌应做到“雕而无露”,即不能对诗歌加以雕琢,而应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C. 读谢灵运的诗歌,既能欣赏到作者的“辞彩”,又能感受到诗人的主观情思,体会其“自然”之美。
D. 鲍照是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代表,因其作品书写了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而备受钟嵘的推崇。
3.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的一项是( )
A.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D.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下面是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的一首诗,请结合材料中钟嵘有关五言诗的论述对这首诗做一个简要的评价。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条河流的意象
刘功业
红色的凌霄花,雪白的广玉兰,到处都是珠玉一般的馥郁清香。一边是婺州古域,一边是金华新区。霏霏细雨中,极尽温柔和缝绻的婺江,就如此地向我张开诗一样的怀抱。
江是三条,水是一脉。三江六岸的金华,因为人文的气息而愈加深厚。因为一个诗人的名字而呼唤声声。东阳江、金华江、婺江,都如此地牵系着我的目光,让我透过历史的云烟,总是和那条叫做大堰河的诗中之河叠印在一起。那个如丰沛的河流一样温暖情深的女人。那条如女人一样温暖情深的河流
艾青,这个开着五家酱园的浙江富商之子,赴欧留学学财会专业的未来的账房先生却瞒着家人去学了西洋的油画和雕塑,从而被西方印象派艺术和象征派诗歌所吸引。成为中国现代派的最重要的开山诗人,实为新诗之幸也。从开拓和创新的意义来说,从诗歌的表现力与感受力来说,从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来说,艾青,比他的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显然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我走在金华的细雨中,以诗人的名义,以诗歌的名义。这是一个城市照亮世界的多么神圣的旗帜
眼前掠过的那些风景,都充满了诗意。中学,小学,中心城区,偏远村镇,常见挂牌的艾青学校。那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扶持的重点学校,也是民众心向往之的高雅殿堂。这样的学校周边,自然地充盈着日月星光的明亮和美丽。连带着那些房舍。都高贵了许多。通达四方的道路,都拥挤了许多。
通往艾青故里傅村镇畈田蒋村的道路,青葱里,是一条诗歌之路。艾青的诗句,村民们、孩子们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白墙青瓦的老宅,回绕着诗韵琴声。最宝贵的财富,是那些艾青各个年代的诗集,拂去历史的尘烟,唯诗歌永存。
村野田畴,水系环绕。一座叫碧水山庄的农家院,紧挨着今天奠基开始筹建的艾青诗歌公园。一场艾青诗学论坛,成为美的盛宴。艾青笔下的双尖山,在河湖的对面,隐约在一片烟雨迷蒙中,给人以诗意的想象。我爱这土地。成为艾青一生最宏阔、最深厚的主题。浪漫的抒情,自由的精神,洒脱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自然的象征,散文化而又有节制的诗体……凡此种种,都离不开那个昂然独立天地间的大写的人。王光明、孙绍振、吴思敬、谢冕、骆寒超……一位位发言者,都有对一个诗人和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土地之爱、阳光之爱,都像这自由的发声,真诚而宝贵。
在艾青诗歌节上,我遇到一位名字如星儿一样明亮的当地志愿者,女孩来自全华郊区——飘着茉莉花香的农村。她从福建一所大学刚毕业,暑假后就要到上海大学读文化学的研究生。她性格独立、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一边在报社实习,一边参与了多个城市文化设计项目。街头播放的金华普法动漫片,是她的作品。金华湖海塘文创策划方案的二等奖,也是她的作品。让因水而生的金华,因水而梦,因水而美,是所有金华人的奋斗。
金华,不仅是一座商业之城,更是文化之城。初到金华,很多当地熟悉的诗人朋友会随便问到一句话,就是:你对金华怎么看 或者金华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走过街头,公交站头,立着一块公交文化馆的牌子。小巷深深,家学渊源的书香之家随处可见。街边一座小店,元宝一样饱满丰实的手包云春,透着商家的厚道。从细微之处,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感受到书香,感受到诗意,这才是全华的成功之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生追求自由和阳光的艾青,对意象的使用,有着独特的痴迷和贡献。生命对自由的向往,让诗歌的语言有了更丰富的抒情意味。正是举着向太阳的火把一路行走,才让这片深爱的土地充满了希望。
从八咏码头上船。又从八咏码头下船。两岸风光,江上美景。这一来一回,就仿佛穿行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之中。八咏之诗,与那个当过东阳郡太守,又号称齐梁文坛领袖的沈约有关。他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四病八声”之说,和谢眺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诗无定句,句无定字。现代新诗,不也是这样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吗 语言不断地因时而变,诗,当然也要日日常新。墨守成规,无疑是自我束缚。
天上霏霏的雨。地上漫漶的河。水,成为一切生长的源泉,生命的滋养。如同我们同样享受着日光月华的普照或浸润。这多像诗歌的应有之意:只要语言不灭,诗歌就生会长存。在民间。在万物,在我们俗常的底层和高处,在我们心灵的隐秘与开敞。这种被美重新打造的品体,以天然的素质,又以人的主动赋予,入情入心,轻柔无声,而又钟罄和鸣。因为有了诗,我们的世界,才光芒永在。
江南。一座水乡城市的意象,又该是怎样的呢
(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条河流的意象”,这“河流”既指艾青诗中之大堰河,也指金华三江,旨在说明河流对金华的影响。
B.在金华“常见挂牌的艾青学校”,表达金华人对艾青的喜爱和敬仰,同时表现艾青对金华的主要影响。
C.文章借写艾青诗学论坛,一是表达了作者对艾青诗作的深刻理解,二是褒扬艾青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D.文章较详尽地介绍一位当地志愿者的情况,充分表现了她独立个性和才华,以此表达对她的欣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借“红色的凌霄花,雪白的广玉兰”的馥郁清香,拟人化地渲染了诗情画意般的氛围,凸显了金华的诗意。
B.文章以点带面,“公交文化馆的牌子”、小巷深处的“书香之家”“手包云吞”以细微之处来体现金华的文化意蕴。
C.文章把“语言”和“诗歌”的关系比作“水”和“生命”的关系,意在表明:只要语言不死,诗歌的生命就会长存。
D.文章多次写到“细雨”,这与金华的诗意特征相吻合,在赋予文章诗的韵味的同时。也使文章行文脉络条理清晰。
8.请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9.文章的结尾写道:“江南。一座水乡城市的意象,又该是怎样的呢 ”请结合文意,简析这样结尾的妙处。(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园尚安
刘庆祥
①再一次睡在老宅里,已经是十五年后。一觉醒来,宽大的玻璃窗透进清晨的微光,抬 眼目视上方,是雪白的天花板,我意识到,这是在老宅新建的房子里。
②再闭上眼睛,曾经的记忆又出现在眼前。檩子和苇箔浸润了油烟,散发着暗亮光泽。 一条被称作“净木”的房梁,通体没有疤痕,熏成了古钢色,成人一抱粗细。早展醒来,我时常望着那架粗大的房梁出神。有时候,我会努力想象它作为一棵大树时的样子,它又来自何方?脑海里会生出一片茫然。
③颈椎毛病让我微微不适,我习惯性地用力摇晃几下脖子,怀念起母亲做的长条枕头, 城里用的扁平枕头,始终没能适应。新房里,是一应全新的家具。床垫偏硬,躺在上面,恰如火炕的坚实可靠,有种放平身心的踏实。一夜无梦,再次醒来,是久违的轻松舒典。目光转向窗外,已经天光大亮,屋外开阔的饮落里,是一片自小看惯的黄色土地。
④这所宅子,承载着刘氏家族八十余年历史。八十年前的一个春天,16岁的父亲,推着一辆独轮车,一边是农其家什,一边是销盖,销盖上坐着腿有残疾的奶奶,爷爷身背细软之物徒步跟随。他们烦黄河而下,目的地是二十公里外一块黄河新淤土地,那里已经有了一个地名,叫张怀荣屋子。张姓是最早流落此地的人家,此后,有人投亲而来,聚居成一族大户,所谓大户也不过三五户人家。
⑤此后数年,我的父亲和爷爷一直过的是“走耕”的日子。农忙时节,到黄河口耕种、 除草、保苗管理:农阔时,回到利津老家,做点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人种天收,秋季一副担子或一辆手推车,将一年收获运回。遇黄河泛滥年份,大河漫流,黄河口一片泽国,汛期过后,一年艰辛化为乌有,荒原上满目凄凉。前来秋收的人们,变成了拾荒者,他们打捞起高处线存的庄稼,捡拾些胡绿豆、野豆子带回家,贴补贱年。胡绿豆、野豆子都是荒年“代食品”。两种食物,耐火极强,不怕蒸煮,口味苦涩难当,食用过量会造成通便不畅,甚至可致死,研磨成粉,掺入其他主食一起烹制方可食用。
⑥母亲过门时,正值冬季农闲。一番热闹过后,安静下来,发现一家人寄居在别人家的偏房里,家徒四壁。结婚倾尽了一家所有,接下来的春节,正面临“吃不上饺子”的窘境。母亲是姥爷唯一的女儿,遗传了姥爷刚强秉性,三日回门,来到娘家,只字不提一个“难”字。她出嫁后,一直不愿认这门穷亲的姥爷,终没忍住对女儿的牵挂,悄悄来到刘家,只在门口看了一眼,没等一家人做出反应,遂转身离去。第二天,家门口来了一辆马车,送来半车年货,赶车人是家里的长工大换。
⑦那时候,象征一家烟火气息的奶奶,已经埋尸黄河口荒野。除夕夜,原本两个男人的 家庭,因多出一个女人,有了延续香火的希望,也平添了几分烟火气和温度。新婚不久的父亲,特意在桌子上多摆了一副碗筷,那碗筷属于“天堂”的奶奶,奶奶孤独地待在二十公里以外的黄河口,那是张怀荣屋子地界上的唯一一座新坟。
⑧老宅上第一代低矮的土屋里,曾经共同生活着一家十口人。每到吃饭,八个孩子就会在锅台前排成一条长龙,等待父亲亲自盛上的第一碗粘粥。十年后,不知不觉,兄弟姊妹像一颗颗漂泊的种子,离开故土,各上旅途,故园变成回望中的风景。这十年间,家境有了起色。我当兵第二年,老宅上建起了第二座房子,在村里形如“龍盖子”的低矮土屋中,俨然一种鹤立鸡群之象。数十年,它伫立村子西头,昭示着刘氏家族的气象。
⑨一次,父亲不在家,六弟尚小,正独自蹲在门前菜园子里玩儿,一位老者从门前路过,指着房子提到了曾祖那个陌生的名字:“刘长山家能有今天,真是没想到啊!”这话恰被六弟听到,直到多年以后,六弟还经常提及此事。
⑩近年,村里新建房屋,都是高大宽敞的红色砖瓦房,老屋在时光变迁里日渐萎靡。尤其交母离世之后,房子无人居住管理,在风吹雨淋中迅速老去。它像二个老人,孤独地站立在路旁。渐渐地,它成为兄弟婷妹的一桩心事。球子,随着一场大雨降临,偏房开始坍塌、矫败,正房也变得发发可危。应大哥喜唤,兄弟垃妹再次齐聚老宅。我看到它的第一眼,首先想起的是那位老者的话,心中兴起“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感慨。
老宅上重建一所新房吧。“大哥说,于是老宅上又伫立起第三代房子。是年中秋,逢国庆节长假,她弟八人携同后辈二十个小家庭从各地赶来,庆视新房安居。院子里十几张小桌排开,以家庭为单位就座。一家团聚,和乐融融。
半年后,我与妻子再次来到老宅,在新建的房子住了七天,这是我当兵离家以后住得最长的一次。我和妻子说:“以后我们要经常回来,因为这里有我生命的根,是我安心之处。”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第④段写父亲初到张怀荣屋子时推着独轮车的情景,在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沧桑感。B.新婚的父亲特意在桌上多摆一副碗,表达怀念的同时蕴含着他对幸福生活的满足。C.六弟提及老者的话时是一种自豪,作者想到老者的话时则有一种事无常的伤感。
D.在对刘氏家族史的描述中,透露出自己对祖辈父辈坚韧品格的肯定与钦佩。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对老宅房梁的回忆照应了第①段中一觉醒来“目视上方,是雪白的天花板”,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B.经历过八个孩子在锅台前排成长龙等待父亲盛粥的艰难,国庆长假新屋里十几张小桌排开的和乐更显珍贵,由此凸显作者情感。
C.文章在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存哲理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带有很强的抒情性,这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异曲同工。
D.文章末段写再次回到老宅,以“这里有我生命的根,是我安心之处”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含着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传承。
8.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如何将全文内容融聚在一起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D
“陶潜的拟古诗和咏史诗……符合钟嵘的‘情性思想’,因而被置于中品”错,陶潜诗歌被置于中品是因为“他的诗‘文体省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
2. C
A.“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了钟嵘的一边”,意思是刘勰的观点与钟嵘的观点相比显得保守,萧子显的观点与钟嵘的观点一致,但并不能说“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
B.“即不能对诗歌加以雕琢”说法不当。根据原文“钟嵘的这种自然观,并不是彻底否定文采,而是希望对辞藻适当地进行雕琢、锤炼而至于‘自然’”,可见,钟嵘并不是主张诗歌不加以雕琢,而是适当地雕琢、锤炼。
D.“因其作品书写了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而备受钟嵘的推崇”说法不当。根据原文“认为鲍照‘颇伤清雅之调’,可见他反对过度的怨愤”可知,鲍照的诗歌并不是“备受”钟嵘的推崇。
3. B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明显用的是冯唐典故,不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
B.“垂钓”虽然用了姜太公典故,但毫无痕迹。根据文中“反对‘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B项最符合钟嵘“雕而无露”的观点。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明显用的是刘义隆典故,不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明显用的是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典故,不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
4. 材料二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来阐述钟嵘的诗学思想。材料中多处直接引用钟嵘《诗品》的句子来阐述观点;以鲍照之例论证了钟嵘诗学思想“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
5. ①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抒写了思妇夜织,怀念夫君之情,体现了钟嵘《诗品》诗歌“吟咏情性”的思想。
②结尾两句“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写思妇无尽的思念、无穷的遐想,都融化在这清寂、空旷的境界之中,哀而不伤,体现了“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
现代文阅读II
6.C(A项“旨在说明河流对金华的影响”错;B项错在“主要影响”;D项应为通过志愿者说明艾青的影响以及金华的特质)
7.A(“拟人化”说法错误)
8.”现实”指“两岸风光,江上美景”,“历史”指齐梁时期的“八咏诗”及与之有关的沈约。(2分)这充分说明了金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革新精神。(2分)
9.照应上文并回扣文题,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完整;用疑问句收束文章,留白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富有韵味;表达了对诗意金华和金华人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每项2分,共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A
2. D
3. C
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1分);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1分);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1分)和意义(影响)(1分)。
5. 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2分,举例和说明各1分)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2分,举例和说明各1分,)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2分)
现代文阅读II
6.B
7.C
8.既指作者因宅子重建而心安,又指因家族依然兴旺而心安,表达作者的欣慰与自豪。
9.①首尾呼应:②现实与回忆交织:③以宅子变迁和家族兴旺为线索,[作者以家族发展过程中的坚韧品格和慢慢兴旺的赞叹与自豪之情融聚全文。(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