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术语,误读由布鲁姆提出。他认为本文的意义依阅读行为而产生,阅读行为使文本内在的差异关系活动起来,使意义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产生。这样,本文的阅读一方面是实现文本意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它还对文本有合理的、必然的倒转。基于此,他认为:“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所暗示的,是一种异延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许多相对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偏激的理论,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正读,是在一种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而此时的读者也是“理想的读者”。
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本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阐释学理论家狄尔泰曾说:“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它。”按阐释学家的方法解读后的本文带有自我的烙印,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一些文本或艺术品来说,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源泉不断被清除,以至意义从遮蔽它的所有事件中透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在那里源源涌现,揭示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因素。
(摘编自张璐《论文学增值的途径——文学误读》)
材料二:
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产生“误读”现象,而“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凸显鸡声和脚印,再由鸡声及茅店再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桥板再到霜。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早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对此诗的“正解”。
其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信息的符号形式,具有二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信息,属深层意义,它熔铸了作家主体的情绪、体会,负载情感意味,且模棱两可。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开放性,使得所营构的境象存在多面性,本身即具有“潜在的意义系统”或“信息容量”,它们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能指、所指阈限。这种开放性结构,从纵向上讲,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会造成艺术评价的差异,所谓“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从横向上讲,诗歌一经面世,就要面对所有的读者,当它们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向的读者时,它们就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如北宋科学家沈括读了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就指责杜甫诗中的古柏“无乃太细长乎”,因为他计算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他以精确的科学记数来解诗,拘泥于生活的真实。
其三:诗歌语句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语言精练是诗词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便是语句的浓缩性。在中国古诗词中,缺失主语、使用倒装句式、采用典故、频繁类比等手段都可增强诗词语句的浓缩性。如对“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的理解,人们常常把它解释为“水边的枫叶”。事实上,这里的“江枫”指寒山寺外的两座桥,即江桥与枫桥。句中省略定语“江”和“枫”的中心语——“桥”。“江枫渔火”实指此两桥下的渔火,与“火红的枫叶”无关。由于这一省略,遂成误解。这应属于解读中的“反误”现象。
诗词鉴赏的结果不外乎三种。一是“正读”;二是“误读”,包括“正误”和“反误”。“正读”现象让人欣慰,而“误读”现象应区别对待,不可盲目。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同时,应把握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其实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一旦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就可能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摘编自蔡雪妹《论古典诗歌鉴赏中的误读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布鲁姆的观点过于绝对、偏激,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正读是“理想的读者”在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
B.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常常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某些作品来说,误读的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
C.诗歌“误读”的产生是由诗歌意象具有跳跃性、诗歌语言结构具有开放性、诗歌语句具有浓缩性这三大因素引起的。
D.诗词鉴赏中,对“反误”要宽容,但不可纵容;允许读者“误读”,但对“反误”不能不置可否,不能无原则地鼓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误读”相关,材料一阐释了其内涵等,材料二则主要探究了其产生的原因。
B.文学作品有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分别属于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表明了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开放性。
C.由于读者的阶层、文化背景的不同,诗歌表现出灵活性,因此,诗歌阅读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接受活动。
D.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完全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还是林黛玉,不是薛宝钗。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B.克里斯蒂娃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C.克罗齐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时代都有重写文学史的欲望,这是由每个时代的语境和话语权所决定的。”
D.童庆炳说:“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4.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但现在却被用来比喻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读者广泛接受。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读者为何广泛接受。(4分)
5.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神游者”和“多情人”,有人认为都是苏轼,有人认为都是周瑜。李老师赞同前一种说法,否定了后一种脱离作品的分析。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底片上的泰山
闫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吃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磷,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臭,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
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但是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性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典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吃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揉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8.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超然客公众号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
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4分)
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快!(节选)
南帆
统计可以证明,“快”是日常用语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快!”我们时刻催促别人,也时刻被人催促。没有人明白我们急着赶到哪儿去。但全世界的人都在互相招呼:“快一点!”
风驰电掣的轿车时速一百四十公里。每秒运算几亿次的计算机已经问世。母亲来不及揩净孩子嘴角的饭粒就匆匆赶到了车站。三菜一汤换成十元钱一客的快餐。艺术家正在抱怨被创新这条狗撵得连撒尿的工夫也没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虽然看不见上帝如何挥舞手中的指挥棒,但是,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
偶尔翻一翻唐诗宋词,顿时感到古人的生活速度慢了下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和消磨人生的百般滋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即使愁绪万千,即使壮怀激烈,也没见到哪一个手忙脚乱,喘不过气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管怎么说,时间还是有充分的保证。
然而,这种生活现在已经连根拔除。现代人身体里面的马达似乎越转越快。他们再也接受不了古人的生活速度了。看戏曾经是古人的莫大享受。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台上一个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若是在电视剧里面,她早就和小伙子卿卿我我了。一些人甚至觉得电视剧还是太慢。抽个休息日借回一摞子录像带,用快进键播放,仅仅在遇到说明剧情的对话时停下来听一听,大约十多分钟即可看一集。这才是令人过瘾的节奏。的确,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其实,古人的日子之中也有风驰电掣的时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骏马和飞矢都是神速的象征。如果再夸张一些,可以提到李白的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然而,古人体验的速度没有超出自然的节奏。水流花谢,月亏月盈,巨石滚下山巅,飓风掠过海滩,这时,慢或者快都看不出什么异常。如果企图突破自然节奏,那就必须动用某种魔术。《水浒传》之中,“神行太保”的每条腿拴住两个甲马,念动咒语即可日行八百里;孙悟空更加神通广大,一个筋斗翻出了十万八千里。当然,魔术仅仅是一两个人的事,改变不了整个世界。孙悟空蹿得再快,唐僧还是得慢腾腾地享用他的九九八十一难。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是机器,机器制造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速度。特别是蒸汽机出现以来,整个世界迅速地被调整到机器的节奏之上。木牛流马换成了十轮大卡车,鸿雁传书换成了电报或者传真。从联合收割机、冲床到飞机、电子计算机,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提速。如同古人那样,我们还在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然而,周围的日子仿佛正搁在一个愈来愈快的传送带上,就要让我们应接不暇了。
在散漫的农耕时代,日出日落或者春去秋来是人们计算时间的方式,这种粗糙的时间观念只能产生相应的速度。今日事今日毕,办事的速度是以昼夜交替为时间单位的。可是,自从“分”或者“秒”成为度量单位之后,世界不得不加紧自己的步伐。分秒必争,这种口号只能出现在钟表大规模普及的社会里。和蒸汽机一样,钟表也是现代社会的加速器。人们哪里是在替钟表上弦?其实,人们是在替世界上弦。
文本二:
孙绍振先生在评价南帆散文时说:“中国当代散文艺术积累最为雄厚的是抒情和幽默,南帆却不屑于抒情和幽默。他的散文以反抒情的冷峻见长;他虽然不乏幽默,但是在他的散文中,只是偶尔为之的点缀。他的风格特征是学者的智性。智性的抽象与审美感性的矛盾,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一大难点……”
读南帆的这类散文,特别容易联想到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的目光。比较一下,不同的是,波德莱尔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而南帆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的观察家和勘探师;相同的是,他们都对正在发生巨变的现实生活充满了观察的热忱,并记录下他们的思考。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2段采用铺排的手法列举第1段所说的“快”的具体表现,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B.“人们哪里是在替钟表上弦?”运用反问的手法,更加有力地写出了人们发明的钟表实际上是加快了自己生活的节奏。
C.古人的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而现代的节奏快,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今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美好。
D.整篇文章不乏幽默,如写“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以及“神行太保”和孙悟空的故事。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引用这些诗词是想告诉我们古人的节奏很慢。
B.“我们还在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是说我们从古人那里继承过来的就只剩下这些常规的不能改变的东西了,强调现在变化速度太快。
C.作者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没有超出自然的节奏,应该是因为这种体验符合心灵真实,没有超出想象的范畴。
D.评论者将南帆与波德莱尔相提并论,意在表明前者与后者同样对处于巨大变革的现实生活充满了观察的热忱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8.南帆在文本一中只是提到了古代人的“慢”和现代人的“快”,似乎并未表达自己的好恶,那么你能读出南帆的情感倾向吗?请找出你的依据,也谈谈你对“快节奏生活”和“慢节奏生活”的看法。(6分)
9.文本二中,孙绍振先生评价南帆的散文“以反抒情的冷峻见长”,“风格特征是学者的智性”,请结合文本一,具体说明“冷峻”“智性”的表现。(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是由……这三大因素引起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材料二只是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非只有这三个因素。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阅读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接受活动”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诗歌阅读不可随意发挥。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伊瑟尔强调的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重要性;B项,克里斯蒂娃强调文本创作是一个吸收前代基础的结果;C项,克罗齐强调时代决定文学史的写法;D项,强调‘误读’和文本有差异性,但文本对误读有规范。
4.①将本来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为“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误读,但这种误读是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是读者在理解此诗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②这种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使读者实现了自我,是对已有结论的挑战,能使原诗句意义增值、新的理解涌现。(每点2分,能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①由于诗歌意象跳跃、语言结构开放、语句浓缩,不同的人对诗歌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才会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苏轼,而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周瑜这一现象。②诗词鉴赏有“正读”和“误读”,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但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不能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我们一般提倡“正读”。李老师认为前一种说法是“正读”,认为后一种说法是脱离作品的“误读”,所以在教学中赞同前一种说法,否定了后一种分析。(每点2分,能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3分)D(“感受一致”错误)
7.(3分)C“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错误
8.(4分)①布局谋篇上,“泰山”是行文线索,将照片中的泰山、杜甫等人的泰山及作者思考的泰山串联起来,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②主旨表达上,“泰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和思想寄托,借此表达了对泰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的独特思考。
评分标准:每条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诗歌经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本文选择“底片上的泰山”这个特定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②诗歌讲究韵律,语言凝练优美,本文语句多处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富有节奏感,有浓浓的诗意;③诗歌经常使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本文联想到与泰山相关的人和事,丰富了文章内涵;④诗歌言志,注重诗人的情感体验,本文抒情个性化色彩浓郁,情感含蓄隽永。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是受苏联文化和文学传统影响。)
2.B(并不是所有当代作家都已抛弃西方作家开始文化寻根。)
3.D(A项是谈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B、C两项是谈要创新,不是谈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D项是谈有足够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4.①选入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
②将大量的古诗文选入教材,更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每点2分,共4分)
5.①要有文化自信,创作心理上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③注重创新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6.C(“表明今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美好”分析错误,属主观臆断。)
7.B(“就只剩下”过于绝对,“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是说人类还在继续繁衍生息,生活还在继续,看上去一切都和从前一样,但节奏却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属于推理错误。)
8.第一问:南帆的态度是相对于今天的快节奏,更喜欢从前的慢生活。(1分)
依据如下:①文章开篇说“快!”是催促别人和被人催促的话语,这种感觉一定不是大家想要的;②然后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说了生活快节奏的表现,“母亲来不及揩净孩子嘴角的饭粒就匆匆赶到了车站”“艺术家正在抱怨被创新这条狗撵得连撒尿的工夫也没有”这种表达也能感觉到他对快节奏的无奈;③然后说到古代的诗,充满了温情,能感觉出他对慢生活的喜爱;④最后说到“周围的日子仿佛正搁在一个愈来愈快的传送带上,就要让我们应接不暇了”,能感受到现代人被快节奏生活追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忙乱。以上理由让人充分相信他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含着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共2分,每点1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
第二问:
参考答案一:我喜欢慢节奏的生活。慢节奏的生活更有诗情画意,更让人可以体会属于自己的生活,去感受美景,去感受温情,去体会浪漫;而快节奏的生活渐渐让我们变成生活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我们不知道被什么样的无形的大手操控着,旋转着,也迷失着。(共3分,观点1分,分析阐述2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二:我喜欢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共3分,观点1分,分析阐述2分,言之成理即可)
9.①“南帆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的观察家和勘探师”,他发现了我们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问题,“没有人明白我们急着赶到哪儿去”,反正就是一个“快”。作者的思考与认识是冷静而严肃的,不能不引人深思。②作者理性思考现代社会生活一味地追求“伙”的问题,认为是机器改变了生活,“周围的日子仿佛正搁在一个愈来愈快的传送带上”,让人们应接不暇,体现了学者的智性风格。(共6分,每点3分。必须结合文本分析阐述,否则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