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1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3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舍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闺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挥一挥扎清楚的染,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围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围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
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拾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糊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奏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人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乡土社会里,家的规模可随着事业的扩张而扩大,可以汇聚起兄弟伯叔的力量。
B."生活堡垒"一词,形象说明了夫妻感情的凝合力量能使家庭成为获取安全感的地方。
C.乡土社会里的家,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配轴在夫妇之间,两轴都非临时性的。
D.乡土社会里的家,因事业发展需要很追求效率和讲究纪律,因而不讲究个人情感。
3.下列不能体现上述两则材料中关于我国乡土社会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家有干口,主事一人
B.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人大分家,树大分枝
D.立德立身门风正,克勤克俭家业兴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和西洋的家庭有哪些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
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
帐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进帐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外套的前襟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
其实,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要我把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挥手,把下巴架在了硬领上。我朝他鞠了一躬。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似乎还有困难,”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他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去。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
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到达温泽里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没结婚之前,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
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可怜的米考伯太太!
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猜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
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6点钟,我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着力刻画两个童工及其父亲这些小人物群像,说明“我”很快融入新生活。
B.跟米考伯会面心里局促不安,表明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开始并不想见米考伯先生。
C.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目睹他们窘迫的生活,“我”感受到纷纭复杂的人生。
D.小说不仅表达了对善良、天真、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赞扬了童工的自食其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过着幸福孩提生活的大卫·科波菲尔被迫停学做童工,小说就是这样在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突显故事的张力。
B.“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文中多处反复暗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推动了情节发展。
C.米考伯太太一再述说娘家的辉煌,从3点钟“急得死去活来”到4点钟“吃吃喝喝”,极具戏剧化地展现了一个耽于幻想,债多不愁的乐天派形象。
D.小说描写住宅破烂,房间空空,件家具也没有,让社会下层小人物性格在与环境互动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富有暗示性与象征性,激发读者情感,隐喻主题。
8.小说开头划线部分中的两个“我”如何理解?这样讲述有什么效果?
9.狄更斯善于用艺术夸张突出人物的特征,请以米考伯先生为例对此作说明。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稳固娴熟的政治、学术话语,还是鲜活灵动的网络、生活语言,都可以在多元话语的融通中为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已不再独享支配地位,图像、声音、音像、超文本等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类媒体应深挖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以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打造独特的感官盛宴;注重共情、共动、共享,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参与、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故事的感性认识;在叙述的主体上,多元主体共同讲述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甚至也可以搭建与不同国别媒体的合作,借由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摘编自史卫文《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
材料二:
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由她主持的“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在香港和内地广受好评,这部纪录片成本很低,摄制团队仅有5人,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制作者在地域选择上很成功。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的脱贫奇迹,更有各地令人惊叹的壮美山河。
“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密不可分。《无穷之路》的制作者说,脱贫最大的受益人是普通老百姓,因此他们尽量选择一线村民作为受访者,这些村民朴实的讲述是扶贫工作最有力的见证和回应。为了承诺坚守近40年的“溜索医生”邓前堆,《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谢兴昌,带领乡亲致富、为妇女争取权益的佤族咖啡农叶萍……他们的善良和奉献、勤劳和拼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构成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主持人陈贝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的采访像聊家常,她态度真诚,说话接地气,访谈有人情味儿,当地人很自然地向她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最打动受访者和观众的,是陈贝儿及摄制组脚踏实地的真实体验。《无穷之路》之所以能感动无数观众,包括部分过去对内地有偏见的港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的扶贫记录。在3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辗转数千里,跨越6个省份,深入探访了十几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陈贝儿攀爬四川“悬崖村”1500米钢梯时的颤抖、在云南海索渡怒江时的惊惧、在宁夏荒漠戈壁上“吃沙”的狼狈……她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会观众瞬间“代入”,更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
(摘编自流景《〈无穷之路〉:令港人重新认识祖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飞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形象传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B. 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它淡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让传播更加快捷、多样。
C. 不同媒体类型有不同的叙事资质,多模态叙事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模态的不同资质,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
D. 陈贝儿以平实的语言风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百姓的亲切交流中表达最真实的感受,让《无穷之路》极具共情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媒体既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丰富了它们的传播模式;既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B. 根据尚克和艾贝尔森的观点,叙事非常重要,讲述中国故事就是在构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具体认知、理解和认同。
C. 我们要打造中国媒体海外布局,借力海外媒体宣传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为中国故事代言,让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
D. 《无穷之路》没有聚焦政治热点,而是以平视的角度观察生活,这样的讲述方式赢得了香港、内地观众的理解、信任。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冬奥会开幕式通过电视直播,以虚拟影像与场景演员表演互动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力量,演绎中华文化之美。
B. 孔子学院创办10多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万余场,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C. 纪录片《创意黄山·美在徽州》展现了一个守正创新的新黄山,先后在法国电影节、纽约电影节中收获大奖。
D. 《做客中国》节目,邀请三位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讲述中国的乡村文化。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4分)
5. 学校团委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并希望你能以《无穷之路》为例来发表演说。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载的故事
阿占
新婚不久,满载带船去捕曹白鱼。出了八仙湾,黄海三十海里,不偏不倚,满载断定水底有鱼,东北风一起,必形成鱼汛。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满载站在天海间,丹田之气上行,顶出了这句古谚。他让船扎了锚,不再兴师动众地往南跑,只等风向突变,下个两三网,当即可以挂旗返航。
谁知老天跟这个大丈夫开了玩笑,连续数天,就是不肯送来东北风,以至于误了整整一个曹白鱼汛。胡老大听说之后,驾着小船来到作业现场,怒斥何故,满载百口难辩,跳入海中,从海底捞出成把的曹白骨头——因为没有东风,曹白鱼被闷死在了海底。从此之后,满载名声大振。
四海为家,说的就是打鱼的。那年满载带船到了渤海湾,船靠秦皇岛,进港时舵手一疏忽,没有松舵,船尾剐蹭了别人家的船尾。那条船上的伙计隔船破口大骂,全是脏话。满载紧着赔礼,谁知那家伙好脸不吃,越骂越凶。满载的暴脾气上来了,越过船帮子,伸出手去,一把将其逮在半空。另一只手变作耳刮子就要扇下来的时候,满载把自己叫停了。他说:“我不打你,叫船老大来说理。”
船老大来了,也是一副凶煞样子。满载问:“渔民出海两条船磕磕碰碰是不是经常的事?”船老大点头,目光仍凶。“做人先低三分,我已经向那嘴不饶人的家伙道了歉,他怎么还骂别人祖宗?”船老大不再吱声,转过身,一顿吼骂。满载做人不卑不亢,故事就这样传回了渔村。
最悬的一次,在外海。连日风平浪静,海里没货,满载不甘心回返,打算天亮后继续往西寻找渔场。西面常有不明海流,会形成黑洞一般的漩涡,这多半是海底状况恶劣所致。据说再粗壮的树干一旦被卷入,浮出水面时必是遍体鳞伤,仿佛长了硬硬的鬃毛。
海流狂暴且有骤雨助威时,最是危机四伏,无论大船小船,稍不留意都会被卷走。巨型石斑鱼被吸入涡流的事也发生过,那种徒然挣扎又无望脱身时发出的叫声,非笔墨所能形容。
海流随潮涨潮落或急或缓。通常每六小时起伏一次。按照以往的经验,满载会在平潮期驶过海流多发地,在第二次平潮到来的时候,再带着整船的鱼虾一起返航。
若是没遇上一阵能把船送去又送回来的平稳侧风——在返航之前不会停刮的侧风,满载怎敢妄动。他对于风向的预测很少出错,几年里因为没风而被迫抛锚过夜的事只发生过两次。
海上一丝风也没有的情况总是十分少见,却让满载碰上了。凌晨等风,满载睡不着,他站在甲板上,天海沉湎于黑蓝之中,忽然,空中一团云,眼见着伸展开来,状如彩虹,却是白的。满载觉得诡异,大叫不好,喊醒众人,立马起锚,寻找最近的避风港。渔伙计们不解,看这海面,两个小时不会有啥风浪。满载说:“只怕来不及了。”
话落不过十分钟,大海忽然晃动起来,层层浊浪由远及近,滚滚沸腾,一股恶风盘踞其上,鬼哭狼嚎就要送到耳边了。满载命船掉转,用船头斜对着风来的方向。这时天已放亮,不远处的一条船,稍晚了一步,转向的时候侧面迎风,被吹翻了。另外一条船,想收帆已经来不及,只能砍断了两根桅杆,船停下后不住地颠簸,整个船身几乎被巨浪覆盖。还有一条,顺风顺水地跑,结果让浪掀起屁股,螺旋桨打空车,再过来一排浪就完了。
满载和伙计们吓蒙了,自保都是未知,谈何救命。十米高的海浪直掀船舱。一开始他们还拿起水桶、锅盆往外舀水,后来就放弃了,暴雨纷披,天已经漏了,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了。
一船人就那么眼睛努着,头发竖着,撕心裂肺地吼着。漩涡就像陷阱一般,船一旦掉进引力圈,便会不可避免地被吸入深渊,卷到海底,在乱礁丛中撞得粉碎。
说来也怪,真的到了漩涡边缘,满载反倒比之前平静了许多。心一横,听天由命,丧魂失魄的恐惧消除了一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对末日景象的敬畏和赞美……
幸运还是降临了。暗流纵横交错,船漂进了其中的一条,借助惯性,往西漂了两个小时,又往北漂了四个小时,才顺流漂到了背风面,侥幸地抛下锚。
锚下了,船绝不能停。锚的拉力与风的野力较劲,彼此撕扯,一种可能是走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直接把船撕碎,五马分尸一样。唯有顺着海流的性子捋,来回遛船,分秒不敢差池。
两天过去,恶浪才退,满载带着六个人,从坟墓里爬了出来——他们原本黑亮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10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面对胡老大的怒斥,满载跳入海中捞出成把曹白骨头,这细节描写展现了满载经验丰富,为人质朴、刚直的形象特点。
B.面对凶煞的伙计,满载先是“赔礼”,继而“将其逮在半空”,意欲掌掴却又“把自己叫停”,这些描写反映了满载的心理变化。
C.大海是主人公活动的场所,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背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渔民与大海的斗争,可以看作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D.小说主要通过满载带领船员们历尽艰辛、从惊涛骇浪中死里逃生的经历,表达了对战胜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的赞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部分没有进行背景设定,而是写“满载带船去捕曹白鱼”,直接进入了故事发生的状态。
B.小说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而第三个故事转换为有限视角,靠满载带领读者走进情节。
C.小说第三个故事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海上极其恶劣的自然状况,极力渲染危机重重的紧张氛围。
D.小说所使用的句子大多比较短小,叙述语言整体上呈现出简洁、凝练的风格,这种语言富有感染力。
8.“海上遇险”故事中,主人公满载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
9.小说采用了“条块组合”的结构方式,把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这种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3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理解有误,网与网所罩住的人是可以重合的,如后文说兄弟两人各人有其妻子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网,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兄弟二人的两张网下重合的人。)
2. D(“因而不讲究个人情感”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并非不讲究个人情感。)
3.C(A项“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体现了每个网络都有其网络中心的观点;B项“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体现了势力的大小影响亲属圈子及地缘圈子的大小的观点;D项“立德立身门风正,克勤克俭家业兴”体现了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为了事业的稳定与发展,家庭需要有家法约束的观点;C项“人大分家,树大分枝”是说子女成年,要分家单过,此意义在文中无体现。)
4.答案示例:材料一先由中西方“家”的范围的不同,引出关于“家”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范围模糊的问题(1分);接着用比喻的方式分析该问题,提出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像是把石头丢在水面而形成同心圆波纹的观点(1分);然后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1分)继而从地缘关系的角度通过具体事例进行阐述(1分)。(或者“先引出话题(现象)——中国人“家”的概念界限模糊(1分);接着提出观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是差序格局(1分);最后分析问题(论证观点)——从亲属关系论证差序格局的特点一是‘己为中心’(1分);从地缘关系论证差序格局的特点二是‘富于伸缩’(1分)。”)(若只写出“引出话题——提出观点——分析问题”等类似的整体框架,未有分析,得1分;若能够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可结合答案要点中的关键词具体给分。对提出观点的分析中,应答出“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像是把石头丢在水面而形成同心圆波纹”或者“差序格局”这一具体观点。)
5.①西洋的家庭是界限分明的,而中国的家庭范围是伸缩自如的。②西洋的家庭功能单一,生育即是其主要功能;而中国的家庭除生育功能,还担负其他很多社会功能。③西洋的家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角;中国的家庭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角。④西洋的家庭夫妻间重感情的凝合,中国的家庭注重事业的经营。
(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说明‘我’很快融入新生活”错误,结合“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可知,“我”对童工生活感觉痛苦,并没有融入新生活。
B.“开始并不想见米考伯先生”错,由原文“其实,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可知,“我”局促不安是因为当时自己的处境,不是不想见米考伯先生。
D.“赞扬了童工的自食其力”错误,由原文“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可知,主要表达的是对童工生活的厌弃,没有赞扬。
故选C。
7.C.“展现了一个耽于幻想,债多不愁的乐天派形象”错,用夸张和戏剧化的手法表现米考伯太太的行为举止,突显她盲目乐观的形象,展现下层小人物的性格。
8.含义:第一个“我”是自认为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的“我”,第二个“我”是天真幼稚的“我”。
效果:运用对比手法,如今“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的“我”却对过去“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的事情感到吃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可知,理解两个“我”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一个“我”结合“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理解;第二个“我”结合“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理解。
分析表达的效果,要结合“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与下文“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两句话的对比性,突出“如今”与“过去”的不同,“我”被迫停学做童工,强调世事让人不可思议,对世事的失望。
9.(1)运用喜剧的手法描写米考伯先生的外貌,突显他虚伪、好炫耀、讲排场的性格;
(2)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米考伯先生的行为举止,突显他盲目乐观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外套的前襟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可知,此处运用喜剧的手法描写米考伯先生的外貌,突显他虚伪、好炫耀、讲排场的性格;
结合“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可知,此处运用动作行为描写,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米考伯先生的行为举止,突显他盲目乐观的形象。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失去绝对支配地位,是作者提出多模态叙事的背景和前提,而不是多模态叙事的目的。
2. D .“没有聚焦政治热点”错误。由原文“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可知,《无穷之路》关注的就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它只是在讲述时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策略。
3. B.材料一最后一段论述的是利用媒体特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而“孔子学院”不属于媒体。
4. ①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②开篇提出论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③接下来分析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做法和面临的挑战。④最后论述利用媒体的不同叙事资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5. ①多元话语的融通。例如《无穷之路》表现扶贫攻坚的政治主题,却采用了聊家常的生活化语言。②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例如《无穷之路》除了讲述故事,还在拍摄中注重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呈现视觉美感。③注重共情、共动、共享。例如《无穷之路》中陈贝儿实地体验中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令观众瞬间“代入”,更能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④叙述主体多元化。例如陈贝儿是香港人,让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现代文阅读II
6.C. “渔民与大海的斗争,可以看作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错误。“渔民与大海的斗争”表现的是渔民凭借坚强意志战胜自己遇到的艰难险阻,而不是表现“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7.B.“而第三个故事转换为有限视角”表述错误。小说没有采用有限视角,全文是全知视角。
8.①发现天气异常的预兆,内心警觉;②浊浪滔天,情势危急,恐惧而绝望;③灾难临头,平静坦然,心生敬畏;④与恶浪搏斗过程,冷静、勇敢而又备受煎熬。
9.①小说纵向塑造满载的形象,横向叙述捕鱼、冲突、遇险三个故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②三个故事分别展现了满载不同的性格侧面;在穿插变化中,全面塑造了满载这一形象。③前两个故事突出满载经验丰富、有责任感等特点,为遇险时带领大家脱险等情节做铺垫。④小说的三个故事各有波澜,整体上又以第三个故事为重心,作品张弛有度,节奏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