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6(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6(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2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6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文心雕龙·诠赋》谓赋“铺采搞文,体物写志”,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再者,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进行辞赋创作,雅趣所至,多有题咏。皇甫谧《三都赋序》认为赋“文必极美”“辞必尽丽”,器物与辞赋的联姻,是“物之魅”与“文之美”的结缘。
辞赋中的器物与器物上的辞赋共同构成了辞赋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其最终表现形式仍是文学作品。曹丕《典论·论文》曰“诗赋欲丽”,刘熙载《艺概·赋概》曰“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因为赋在修辞上的鲜明优势,与器物相关的作品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追根溯源,敷陈器物材料。枚乘的《七发》有一节专写音乐,重心落在“琴”上,古人以桐木为琴,选材是制琴的第一步,接着再进入到演奏的阶段。琴在汉代极受贵族、文人士大夫喜爱,桓谭《新论·琴道篇》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而由蔡邕焦尾琴的典故,既可见选材之难,又可见蔡邕精于琴道。琴是士人言志的重要器物,嵇康《琴赋》甚至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他们都重视书写制作乐器的材料的生长环境,至于其他器物题材赋也多如此。
二是曲尽其妙,提升器物品格。唐代李德裕曾作《画桐华凤扇赋》,序曰:“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春暮,有灵禽五色,来集桐华,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有名工,绩于素扇,以赉稚子,余因作小赋,书于扇上。”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而扇上有鸟,全文先写鸟之高洁,既而针对班婕妤《团扇诗》的哀怨,作者认为扇用以消暑,而不去做女性的道具,与班氏哀怨天凉“弃捐箧筒中,恩情中道绝”不同的是,作者说,“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扇有了更高的价值,其品格得以升华。唐时张九龄《白羽扇赋》,以“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作结;元代赵孟頫《纨扇赋》曰“苟行藏之任道,愿俟时乎安之”,都已脱离宫怨,注入沉雄之气,在反复铺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气格。
三是争奇斗巧,广纳异域器物。中国自古以来就与西方世界有着物质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西方不少器物也流入中国,并进入辞赋写作领域。汉末曹丕曾作《玛瑙勒赋》《车渠椀赋》,《玛瑙勒赋》序文曰:“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车渠杭赋》序文:“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玛瑙勒、车渠杭在当时都是新奇之物。及至明清,新器物涌入中国者更多。新器物、新科技是近现代文明的象征,它们进入作品,赋予辞赋新的生命。赋的铺排令新来器物的一切特征、性能全面展示出来,带来奇趣,更添新知。
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体,北朝魏收说“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北史·魏收传》),器物是物质文明的表征,研究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蒋晓光《器物之魅与辞赋之美》)
材料二:
画像石(或砖)在当时的建筑、雕塑、壁画上,都是五彩斑斓的。今天不断发现的汉墓壁画和泥俑证实了这一点。后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描述当时地面建筑的雕塑绘画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与这种艺术相平行的文学,便是汉赋。被后代视为类书、字典、味同嚼蜡的这些皇皇大赋,其特征也恰好是上述那同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赋体物而浏亮”,从《子虚》《上林》到《两都》《两京》,都是状貌写景,铺陈百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尽管有所谓“讽喻劝戒”,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山如何,水如何,树木如何,鸟兽如何,城市如何,宫殿如何,美女如何……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尽管是那样堆砌、烦琐、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不无刻意描写,着意夸扬。这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等的艺术精神不正是完全致的么?味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汉代文艺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辞赋与器物的关系,既包括辞赋可以描写器物,也包括文人可以在器物上创作辞赋。
B.刘熙载认为诗歌这种体裁不适合表现较为复杂纷乱的内容,而赋这种文体正好可以。
C.赵孟頫《纨扇赋》正因为大量使用了铺排、烘托手法,所以提升了“纨扇”的气质品格。
D.汉赋虽然有讽喻劝诫的功能,但它更重要的目的还是要尽量夸饰地去描摹各种事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文人都精通琴道,他们在咏琴的作品中特别重视写制琴的材料,借此表现选材的困难以及自己对琴道的精通。
B.古代咏扇的诗赋较多,但不同的作者赋予扇不同的寓意,通过扇寄托不同的情感,其诗文中扇的品格也不同。
C.汉代的赋和汉代的画像石、壁画等艺术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可以体现汉代的繁荣、自信与活力。
D.汉赋虽然具有堆砌、烦琐、拙笨、呆板等不足,甚至被后代视为类书、字典,但我们并不能抹杀其文学价值。
3.下列选项都是清代文人所作的赋,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夫之《孤鸿赋》 B.纳兰性德《自鸣钟赋》
C.陈子龙《别赋》 D.张惠言《游黄山赋》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赋”这种文体“体物”特点的看法,有什么异同?(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梓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跋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迪马大叔听从唐 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 .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 .“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 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D .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 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穿小说全文。
B .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
D .小说在塑造唐 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
8 .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9 .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
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
(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
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
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
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
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4分)
5.“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选文一:
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
同米西结婚,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只要她知道我是个怎样的人,就决不会同我来往了。我却还要埋怨她向那位先生卖弄风情呢。不行,就算她现在嫁给我,而我知道那个女人关在本地监狱里,明后天就要同大批犯人流放出去服苦役,难道我能幸福吗?不仅不能幸福,而且内心也不能平静。那个被我糟蹋的女人去服苦役,我却在这里接受人家的祝贺,还要带着年轻的妻子出去拜客。或者,我瞒住首席贵族,同他的妻子无耻地勾搭,同时又同他一起出席会议,统计票数,看有多少人赞成、多少人反对由地方自治会监督学校和类似的提案,事后又约她幽会,这是多么卑鄙呀!”他自言自语,由于内心发生的变化而暗自高兴。
“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监狱里来看她,看昨天那个女犯人,把全部真相都告诉她。”
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她认罪,为了赎罪他什么都愿意做,甚至愿意同她结婚,——他一想到这儿,心情异常激动,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选文二: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
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象在瞧他,又象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分。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可如今我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选文三: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糟蹋无辜少女玛丝洛娃到无耻地勾搭首席贵族的妻子,聂赫留朵夫这个贵族出身的纨绔子弟身上充满了贵族阶级的罪恶。
B.玛丝洛娃眼睛发呆的表情是因为当听到聂赫留朵夫决定要跟自己结婚的表白后,再次唤醒了她对肉体和情感遭受践踏的屈辱和恐惧。
C.文中两次写到玛丝洛娃说自己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是“一百卢布”,这既有她对聂赫留朵夫侮辱自己尊严的控诉,也是职业性的表达。
D.林黛玉拜见王夫人,看到的多是“半旧的”引枕、坐褥、椅袱等,这和那些家私全新的暴发户、全旧的破落户相比,更能显示贾府的贵族之气。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昨天与今天,两种不同感觉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B.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酒醉的状态下,表面上是交代她激动的原因,实际上是为玛丝洛娃无所顾忌地发泄压抑已久的情感创设条件。
C.王夫人让座时再四携黛玉上炕,黛玉再三推让的描写,表现出林黛玉进贾府后,“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这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有关。
D.“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为下文《西江月》词写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打了伏笔。
8.选文二是聂赫留朵夫再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时,与她的对话,试结合文本材料简述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三节选文在表现男主人公人物形象时写法各有不同,试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6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参考答案】C
【解析】C项:因果不成立。由材料一第四段可知,赵孟頫的 纨扇赋 是因为借纨扇而生发“苟行藏之任道,愿俟时乎安之”的道理,使纨扇“脱离宫怨,注入沉雄之气”,从而抬升纨扇的气格的。而且原文说“在反复铺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气格”,可见“烘托”不是“抬升气格”的原因,“铺排”最多是次要原因。“抬升气格”主要是因为赋的内容,而不是赋的手法。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再者,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进行辞赋创作,雅趣所至,多有题咏”可知正确。B项:由材料一第二段刘熙载的话“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可知正确。D项:由材料二第二段“尽管有所谓‘讽喻劝戒’,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可知正确。
2.【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以偏概全。材料一只是通过蔡邕“焦尾琴”的典故说明制琴选材难和他精通琴道,并不能得出“古代文人都精通琴道” B项:由材料一第四段可知正确。C项:由材料二第一段及第四段“这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等的艺术精神不正是完全一致的么?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可知正确。D项:由材料二第二、三段相关信息可知正确。
3.【参考答案】B
【解析】材料一第五段主要论述赋具有“争奇斗巧,广纳异域器物”的特点,从四个选项中所给的四篇赋的标题来看,只有“自鸣钟”是来自异域的新器物,故选B。
4.【参考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上为“总分总”式结构,中间展开部分为“并列式”结构。先总述辞赋与器物之间关系密切,然后从三个方面分述与器物相关的辞赋的三个特点,最后指出研究器物与辞赋之间关系的意义。②论证手法上,大量使用“举例论证”的手法,通过古代很多的辞赋作品来论证观点。③论证语言上,多引用古诗文中的句子,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语言显得典雅。(三个要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一点2分。)
【解析】信息类文本的“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行文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三个方向去考虑问题。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做分析。
5.【参考答案】①相同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赋”这一文体可以敏锐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②不同点:材料一侧重于论述赋在“敷陈器物材料”“提升器物品格”“广纳异域器物”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而材料二侧重于论述“赋”通过描写大量事物而反映出来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相同点、不同点各2分。)
【解析】相同点:由材料一第一段中“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和材料二第二段“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第三段“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不无刻意描写”可以看出,两则材料都认为“赋”的“体物”特点体现在它可以敏锐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不同点:由材料一的二、三、四、五段展开部分可以看出,材料一更侧重于论述“赋”在“敷陈器物材料”“提升器物品格”“广纳异域器物”三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从材料二第三段“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
……汉代文艺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可以看出,材料二更侧重于论述“赋”在通过描写大量事物而反映出来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
现代文阅读II
6.A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错误。原文信息是“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可见修补的过程中迪马大叔还是很认真的,除了盛怒、牢骚、抱怨,并没有显现出反抗来,所以选项中“反抗的开始”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A 。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项,“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错误。文中说“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根据唐·罗洛的性格推断应该是心疼自己的坛子而非怕伤害迪马大叔,再加上后文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可见唐·罗洛性本恶,不可能怕伤害迪马大叔。
故选C 。
8.①“多好的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唐 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②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己发明的自信,还有乐观淡定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思路方面,上文信息有“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补的时候看吧。’”“‘能补好吗?’”“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可见结构上“多好的胶水”照应了对迪马大叔和胶水的介绍的文字。
表达效果方面,这句话使用抒情兼感叹的语气,虽然自己出不来了,但是总之是证明了坛子修复好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唐 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
这句话意在赞美胶水更是在肯定迪马大叔自己的成就。一直渴望得到大家认可的迪马大叔不失时机、发自肺腑地一句“多好的胶水”,是欣慰、自信、夸耀、自得。
人物性格方面,字里行间可见迪马大叔一直很期待自己研发的胶水得到赞赏进而广泛应用。被困在坛子里甚至有被饿死的威胁,迪马大叔依然是很开心的样子,可见乐观自信,淡定豁达的性格特征。
9.①符合人物形象。唐 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吝啬的唐 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同情。
【解析】题考查赏析结尾段妙处的能力。
内容上看,结尾段写被愤怒冲昏了头的唐·罗洛推到了坛子导致破碎,迪马大叔胜利了。这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结构上照应上文迪马大叔被困在坛子里出不来,他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了这个夜晚。
形象塑造上,突出了脾气暴躁易动怒的秉性,与上文“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形象遥相呼应。
表达效果上,“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使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唐 罗洛被喧闹声吵醒的愤怒,一直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自己把坛子撞碎的可悲结局,极富戏剧和讽刺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可读性,注意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揭露了作为农庄主的唐·罗洛吝啬无比自私自利的本性,“迪马大叔获胜了”可见作者是站在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立场上说话,可见情感态度上是憎恶凶恶的剥削者同情弱势群体。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A项,“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错误;C项,“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而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错误;D项,“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错误)
2.D(“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推断错误)
3.A (B项,强调中国特色;C项,强调探源内容;D项,契合材料二观点)
4.①材料一的古埃及文明,首先论证“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进而为论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奠定基础;②材料二的古埃及文明,是为了论证世界上的原生文明都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4分。每条2分)
5.①每一种文明,都与自己土地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呈现自身的独特价值;②探源文明的过往,其成果昭示本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③每一种文明都有存在价值,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4分。每条2分,任答两条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C(这里提到的“价钱”只是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激烈控诉,与职业无关)
7.A(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聂赫留朵夫意识到的并不是阶级地位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苦难,而是他身上的丑陋与罪恶)
8.(1)对话开始玛斯洛娃的心理是平静淡然的。(2)当聂赫留多夫说要和自己结婚时,她开始变得警惕而充满恐惧。(3)当被聂赫留多夫误解时,玛丝洛娃以讥讽与嘲笑发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痛苦和悲愤情感。(4)最后是彻底地控诉与痛斥。揭穿了聂赫留多夫利的自私与卑劣。(每点1分,共4分)
9. 选文一主要是心理描写,正面刻画男主人公进行救赎与自我救赎的心灵挣扎与变化过程;(2分)选文二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正面刻画聂赫留多夫迫切自我救赎的心理;又从玛丝洛娃的角度侧面揭示了他的虚伪与自私;(2分)选文三通过语言描写与对黛玉的心理刻画侧面表现出贾宝玉鄙弃功名、顽劣异常、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