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7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7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23: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7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实。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因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好了。
尊重观众,是中国戏曲的一贯作风。比方说,《坐楼杀惜》中刘唐的自报家门就是。刘唐一上场,就对观众说:某,赤发鬼刘唐是也。这原本是不应该的事,因为宋代的刘唐不可能和我们说话。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们说话,就不该害怕当时官府的差人听见,然而当刘唐说到“奉了梁山”几个字时,却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然后才压低了声音接着说“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可见,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能真实的,还是尽量真实。更何况,在中国艺术看来,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
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因此它的舞台表演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造型观,不是力求形似的“具象造型观”,而是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意象造型观”的要义,是“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象,不过是传情表意的手段,是可以不必斤斤计较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面对假想物空着手进行的形体表演)虽然也有虚拟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从喝酒、吃饭、睡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过意似,则“旦角上马如骑狗”,或者揩眼泪时袖子和眼睛隔着几寸远,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摘编自易中天《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材料二:
相对于西方的写实戏剧,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即舞台演出形式,倾向于与生活原型拉开距离,以一种经过虚拟、象征或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
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如开门没有门,双手作开门状表示;骑马没有马,用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等等。虚拟表演可以形成一种虚拟的舞台时空。从根本上说,这种舞台时空不是实际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它们是一种“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存在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想象之中。虚拟表演还可以为观众创造一种虚拟的动作对象。如人物上楼梯,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楼的动作,楼梯是没有的,但观众却能理解那是上楼梯而不是别的,因为演员通过表演已使楼梯存在于观众的心目中。
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它可以指现实中的桌和椅,但更多时候则象征皇宫、官府、帅帐等其他地方。如桌上摆一官印则象征着舞台环境是官府;桌椅旁立一竿绣旗,则象征帅帐等等。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脸谱艺术不是忠实地描绘和再现人的五官的本来面目,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加以改造和创新,将角色的形象虚化成了象征性的脸谱符号,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服饰的颜色和样式也具有象征性:黄“蟒”象征皇帝,白“靠”(甲衣)象征儒雅英俊的武将,等等。
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嗓音宽阔洪亮,性格粗犷豪爽,动作节奏鲜明大方,恼怒时即大喊“哇呀呀……”;而以小生表现的王金龙,说话要用小嗓,走路要迈方步,举止文雅,风度潇洒,高兴时的笑是“啊!啊!啊哈哈哈……”这些表现形式,用的是夸张手法,它要比生活中的原型更强烈,更典型,更具观赏性。
在漫长的戏曲发展过程中,这种“写意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戏曲通过演员的虚拟、象征的动作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去营造一种空灵变换、似与不似的戏剧情境,观众的想象力被最大程度地激活,戏曲艺术的写意特征也就形成了。
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因此,戏班在表演时就不可能过多地依赖布景和道具。民间戏班“撂地作场”的演出方式,不允许他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条件去搭建复杂的布景。久而久之,中国戏曲就形成了写意性特征。
(摘编自刘筠梅《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剧注重虚拟性,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性,因此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
B.中国艺术认为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C.虚拟的表演给演员和观众创造了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以及虚拟的动作对象,这是外国戏剧所没有的。
D.中国戏曲舞台上没有过多的布景和道具,其根本原因是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国画中的“意到笔不到”“逸笔草草”均体现了中国艺术不力求形似而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
B.戏曲谚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它是借助虚拟性的表演,调动观众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
C.中国戏曲舞台常采用桌椅、脸谱、服饰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为的是很好地体现中国戏曲艺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虚中写实”的写意性特征。
D.中国戏曲中把曹操化妆成白脸,而且眉眼细小、皱纹粗大、嘴上部还有两颗大黑痣,是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多疑、奸诈、阴险的性格特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曾跟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副对子:“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B.戏曲有时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曲调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获胜后的喜悦。
C.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不太关注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
D.关汉卿《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借异常的现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化石
于是
“麻醉的过程里,请您想一样让自己着迷的东西。”医生说,“这将有利于芯片和脑神经快速融合链接。”
六十九岁的M躺在手术台上,即将被植入脑部芯片。这将使她一劳永逸地更新大脑,加速学习,还能调节内分泌!理论上还能因此挣到更多钱,为日后更换义体做好准备。曲线救国。
“让自己着迷的东西。”M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块矿石。
铁灰色的团块上布满诡谲的绿色颗粒,晶莹,密集,涵盖光谱上绿色所属的一切范畴。虽被放置于展示柜中,但她能想像出来,它其实属于更辽阔的一片地底世界。它如造物般精致,有种近乎刻意为之的浑然天成,就连绿色颗粒的质感和不规则的排布都在强调这一点。M站在玻璃柜外忘记了时间,因为时间已全然地、纯然地融解于这块石头了。是她不存在。
麻醉随着呼吸起效,世界在瞬间消失。
醒来后躺在床上的M扭头看到邻床上躺着一位看不出年龄的男子。他们都穿着统一制式的病患服。他们几乎是同时醒来、转头张望的,很自然地迎合彼此,相视一笑,像从同一个梦里醒来。
M坐起身,用眼角余光打量男子的脸:皮肤光洁细腻,骨骼线条流畅,五官对称,形状姣好。一些从未有过的思绪突然跃现脑海,她猛然意识到芯片已启用,从医学到美学,从生物学到几何学,从历史到诗歌,对这张脸自己无论朝哪个领域去想都有无穷的信息。矿石。此时此刻的大脑就像被无数绿色颗粒点亮的黑暗地底。
男子抬起眼帘,袒露瞳孔的沙褐色以及好奇、渴盼的眼神。“我可以近距离看看您吗?”
“是要看看这城里已很罕见的衰老素颜吗?”
男子笑着点头。笑容的幅度和诚意都无可指摘。“生而为人,与其说不知如何占有,不如承认是不知如何失去。”M立刻想起20世纪出版的两本名著,被他说来,两句话竟像是天生就在一起的。他继续说道,“像您这样允许衰老保持自由的人,真不多见。您很有勇气。”
“您误解了。”M坦然地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引用哲学著作里的句子。“生而为人,我们和生老病死一样,都是自由的所有物,而非自由的拥有者。我没有勇气,只是还有一点时间罢了。脑部芯片不就是为了扼制衰老吗?据我看,您是这儿的老客户吧?”
男子点点头,看了看手背,又翻过来看了看掌心:“今天是更新肤色肤质。每隔三年来做一次保养,就像祖辈们给古董家具抹松节油那样。我们应该是同龄人。”
M端详这位同龄人的脸。“那您看吧。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凝视陌生人已被这个时代视为粗鄙失礼,只有隔着屏幕的凝视才能正大光明。男子索性走过来,伸出手指,轻轻抚摸她起皱的手背皮肤,然后是起皱的胳膊肘。就像当年她瞪大眼睛,想看清楚石头褶皱里的奇妙色点。“三十八年前,医生说,先去掉多余的脂肪吧?我说,先去掉时间!”
“然后呢?”M笑了。
“再去掉我!”他也笑了,“我把我剔除后,只需要把身体交给专业人士打理就好了,觉得人生轻松多了。”
“我和时间真的都不存在了吗?”M维持着让年龄显得格外明显的笑容。
男子维持着无龄感的笑容,无声地摇摇头。他们手拉手地坐了一会儿,像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在等待游戏的指令,各自怀抱着心爱的玩具:她的是大脑,他的是肉身。
男子躺回自己的床。“您恐怕还不知道这家诊所有多厉害。十年前我自杀过,但他们拯救了我,由内至外,全部换新。”
“您为什么要自杀呢?”
“因为那是唯一的、仅剩的、独属于我的权力啊。”男子仰卧着,“在那次拯救过程里,我太太仓惶中签了一份医患合约。我出院后细读才发现,从那次手术开始,我已失去对肉身的处置权。我就这样错失了唯一的自由——不,用您的理论来说,那根本就不是我的自由。”
“在血管换新术成熟后,有医生声称,如此保养下去,我的身体理应可以续存数百年。只要没有更换基因,我就依然是我。”
“甚至无法脑死吗?”大脑是个体的最终堡垒,存储一切属于个体的意识与意志,导引一切个体的感知与认知。脑死才是真正的死亡,与此相比,肉身存续完全没有个体性可言。
男子不再仰视天花板,慢慢地向她扭过头来,俨如崭新的发条玩具,动作到位且匀速。“在拯救我的过程里,他们在我的脑部安装了干预死亡的特种芯片,并且,将来如果我的脑部出现萎缩迹象,恐怕会直接换一个,据说手术更容易……”
M打断了他绵延的哀伤,“您该找些让自己着迷的物事,投入时间,投入自我。”
“您是在教我伪造未来吗?”
“伪造……?”M再次想起那块矿石,嵌在深处的绿色颗粒无穷无尽,也许就是苍茫宇宙所有星系星子的高度镜像,绿色颗粒之间黑灰的坚硬,也许就是脑体中的所有黑洞。“如果我是您,我会去高原的地底,看看亿万年前的海星。毕竟,您拥有了我们无法企及的时间。”
“啊!多么荒唐!我是连‘我’都没有的人啊!再给我一百年,哪怕变成一块漂亮的琥珀,里面还是什么都没有啊!”
(选自《上海文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线救国”是指M选择先植入脑部芯片,改善身体机能后,可以积累资金更换义体,以实现生命的无龄和长久。
B.“刻意为之的浑然天成”与小说结尾处的“伪造”呼应,暗示这块化石很可能是人工制造,并非真正浑然天成。
C.“完全没有个体性”是说借助统一制式的技术更新肉身,使个体的独特性丧失,表达了叙述者对此的反思和叹惋。
D.“伪造未来”是男子对M所提建议的否定,表达他对失去自我性的哀伤,以及由此而生的对未来真实性和意义的怀疑。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巧妙,又蕴含深意,写出了生命在科技发展中所产生的异化、物化的状态。
B.以“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形容M和男子,表现出他们面对生命科技的复杂心情:既慌张又期待,既被动又享受。
C.面对M的疑问,男子“无声地摇摇头”,意思是说“我和时间”仍然存在,表达了其对这一状态的遗憾与无奈。
D.“各自怀抱着心爱的玩具”,意在表达他们都在羡慕着对方的生命状态,而怜悯着自己不完美的生命状态。
8.小说直接写到“化石”的地方不多,却以“化石”为题,请分析其合理性。(6分)
9.优秀的科幻小说在表现科学技术远景和人类未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时,常常蕴含深刻的人文思考。请说说这篇小说的丰富内涵。(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解明各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并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特性。
文化与文学的双边与多边关系研究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它对于深入地探讨双边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引领作用。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传递的过程中,诚如法国文艺学家布吕纳提埃尔所说:“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族一样,也会分解和合成。”例如,在早期中国诗向日本传递,并参与成为和歌“三十一音数律”形成和因素方面,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中国诗被“分解”并和“三十一音数”相“合成”的若干传递轨迹。
这一层次的研究,还特别注意到“中间媒体”的形态与作用。此处的所谓“中间媒体”,是为了解明异质文化传递中复杂的变异而特别确认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例如,从日本神话、传说等向物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我们也已经找到了它们的中间媒体——一种由文人运用汉文或准汉文创作的,类似于中国古传奇的文体。
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本土文化因子与异文化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本土文化与文学的新样式。这些新样式,它们应当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新的形式。
这一层次的研究,就双边(与多边)文化的关系来说,具有“定位”的意义。实际上,当我们要对“异质文化关系”作学术界定时,其概念的意义最后将落实在这一层次。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关系”?并不是说两个文本有相似之处,则它们就有了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中,确实内含着异质文化的因子——这些异质文化因子,程度不同地已经被“变异”而融汇于文本之中,只是研究者采用实证的手段使它得以还原。
(摘编自严绍璗《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材料二:
“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最初的起点。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经常是以已有的阅读经验、阅读积累为背景的。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现有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式的类同的平行比较,已经揭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许多普遍现象。然而,一旦要使这种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所谓“同”不是绝对的。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二种功能,是使比较的对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由此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比照式的平行比较模式。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中,平行比较有助于被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事物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比照式平行研究的对象,不必是类同的东西,也不是相反的、对立的东西。他们的关系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比较文学中,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三种功能,是使研究对象处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上的关系,但它们却有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平行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反比式的比较研究,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相反的颜色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它们的对立,使黑者愈见其黑,白者愈见其白。
(摘编自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关系研究”只能停留在表层形态,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B.本土文化与文学在异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新样式,仍属于民族文化与文学。
C.文本的相似不等于文本之间的事实关系,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肤浅、随意的。
D.要使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研究者就必须以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为唯一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论述有事实关系的“关系研究”,材料二侧重论述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
B.“关系研究”的三个层次之间为递进关系,“平行研究”的三种功能之间为平行关系。
C.鲁迅留学时通过阅读日文译著了解西方文化,这里的日文译著即材料一所说的“中间媒体”。
D.中国人读到圣经中耶和华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时会心一笑,此即材料二所言的“‘发现’的喜悦”。
3.下列选项中研究案例与研究模式不匹配的一项是( )(3分)
A.双边文学关系研究:通过实证的手段还原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来自其师沈从文的文化因子,解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B.相类相从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王熙凤与克劳狄斯的相似之处,领会文学中“美”与“善”的关系——伦理上的“非善”也具有审美价值。
C.相映成趣式平行研究:通过大量经典作品的比照指出中西诗歌各自的情趣所在,“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
D.相反相成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德国反思“二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文学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的民族性。
4.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何其相似乃尔”,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5.如欲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加以比较探究,请你列出主要的探究方向。(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鸵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B.小说合理地使用插叙手法,补充了上一代的情感纠葛。既避免了单一叙述方法所带来的单调,又使得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C.泪鱼既是村民美好夙愿的寄托,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泪鱼的捕和放结构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D.《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7.关于文末结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地写出吉喜的苍老疲惫。
B.“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和开头构成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
C.阿甲渔村的受孕般的和平氛围,呈现出悲悯人性对人精神上的疗愈,透露出温情与希望。
D.喜剧性的结尾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播种恩泽也收获了回报,合乎人情人性,彰显主旨。
8.作者创造的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家乡的众多河流以其流动与丰盈给了迟子建创作源泉,成为她作品中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使其作品流淌着丰饶的生命之歌。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标题“逝川”的丰富内涵。(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7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
2.(3分)C
3.(3分)D
4.(4分)材料二首先对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进行阐释,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表演的虚拟性、象征性符号和夸张手法三个方面,用大量例子分析了写意性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写意性形成的原因。
5.(4分)①“出之贵实”是指戏曲源于生活,“用之贵虚”是指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
②“虚”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具体体现在: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夸张的表演。
现代文阅读II
6.(3分)B
7.(3分)A
8.(6分)①“化石”指M脑海中不时出现的那块矿石,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或“贯穿小说的重要物像”);②“化石”是人物的隐喻:在追求生命长久和无龄的时代,M的存在,在男子看来就像一块古老的矿石,而男子的肉身存续再久,他的人生也只能是一块透明的“琥珀”;③化石象征永恒和造物,有暗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作者对人类存在的主体性与时间永恒关系的思考。(每点2分,其他观点如合理,也应酌情给分)
9.(6分)①对人的存在及意义的思考——真正体现存在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而不只是肉身的存续;②关于科技发展对人的影响的思考——科学技术的无限制使用,可能使生命异化、物化,人虽无法拥有对生命的绝对自由,但应尽最大努力寻求和保持生命的自我性;③对人性的思考——人应该坦然地面对衰老和逝去。(每点2分,其他观点如合理,也应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
2.(3分)C
3.(3分)A
4.(4分)材料一:对中日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的层次。材料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相似、相同和相通的文学现象。
5.(4分)两篇小说都虚构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可以探究两篇作品在情节设计、叙述风格、主题内涵等方面的实质性不同。探究两篇作品的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作品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每点2分,其他观点如合理,也应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D【解析】“也不设置矛盾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置了矛盾冲突。
7.A【解析】“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错误,没有语言描写。
8.要点:①悲伤: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
②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②逝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悦。人们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悦悲伤无不被收纳其中。
③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统文化之河,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1点3分,2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