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76(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76(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2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7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土地本位让位给商本位,“差序格局”也有了新的因素。
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关系社会,姻亲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并没有受到重视,正如谚语所说:“嫁出去的姑娘就像泼出去的水”,姻亲关系被看作是一切由姻缘与血缘关系联结起来,比较松散的一层较远的亲属关系。随着文字下乡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削弱了传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现代社会,长辈与晚辈大多是分开住,女性的力量不亚于男性,这也促使了与丈人家庭交往关系加强,此外,姻亲之间直接挂钩的利益较少,所以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
随着经济利益的渗透,“差序格局”的边界再一次扩大,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简单来说,拟似血缘实际上就是:“感情+利益”的关系,以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通过“认干亲”“拜把子”等行为将过去的业缘关系转化为非正式的血缘关系即拟似血缘,这种“差序格局”的关系网扩大意味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掺和其中。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称呼上仍然用类似亲属称谓;其次,在单位或企业中的“裙带关系”;第三,在利益纠纷上采取“无讼”的方式。一旦成为“自家人”,上级与下级或平级之间的关系就亲近起来,各种事情便可以看人而定,各种利益也就“唾手可得”。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大机器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执行,基本温饱解决,农村出现多余劳动力,于是这些多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形成了一股潮流---“民工潮”。在城市发展好的老乡往往会带着刚来的老乡一起发展,形成“老乡带老乡”的场景,抑或是企业中高管帮亲戚“走后门”的裙带关系。但受传统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当矛盾发生在他们中间,只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利益为尺度的情况下,这明显损害了其核心利益,于是为了避免矛盾发生,企业往往会回避其亲缘关系。表现为拒绝亲友来企业工作或是对到企业工作的亲友明确提出规章制度,实行非特殊主义的安排,团体格局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差序格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消解,“差序格局”从农村迈向城市。尽管“利益”开始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
(选自辛勇亨《浅析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此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
B.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可见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C.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因素。
D.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往往渗透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其目的是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均围绕“差序格局”开展研究,但研究的背景和结论有所不同,材料二对费孝通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拓展补充。
B.现代保甲制度曾与传统结构格格不入,而今“团体格局”渗入到“差序格局”中,使“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内涵。
C.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虽然让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但“利益”尚未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亲疏关系的重要尺度。
D.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人们更重视以生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D.夫礼者,所以定亲疏。(《礼记》)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在新时代的特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沂州道上
邓友梅
赶车人个子魁梧,黑地里看不清脸相,问过我俩的来处后,骡车就摇晃着出了村子。
风悠悠地吹着,一团团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
坐在我对面黑影中的是顾彤,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人。我俩来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社主任。顾彤望望四周,充满感慨地说:“这条道,我十年没走了。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这两天,看到这久别的景象,他的影子又在我眼底活了过来。”
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
一九四七年夏末,我们那个纵队奉陈毅将军的命令从鲁中插到鲁南敌后,破坏敌人的重点进攻。
西进第一天,火药烟似的黑云连成一片,从西北方压下来。风带着沂河两岸的砂石,滚卷过鲁南平原。我们用毛巾包上脸,走一二十步睁眼看看前边的人。夜里,风小了,翻了海似的大雨砸下来,转眼就没了路。我们把绑腿解下来,从头到尾连成一根长索,抓着走路。沂蒙山虎啸似地吼着。离我们三四里地远有部队在打阻击,我们却连枪声都听不见。到天亮,总共才走了二十来里路。上级命令休息两小时,分班做饭。
我在连里当文书,通讯员给我送来一茶缸煮黄豆。这时,从我们的来路上,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一个人。这人好魁梧的个儿,长脸,高颧骨,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
他走到我面前,看看煮黄豆,爽快地说:“同志,给我吃些行不?”
我把茶缸递给他,他就地一坐,一会儿就吃光了。放下茶缸,他问:“咱们连上有药没有?我这胳膊还没包扎呢。”
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湿了的土皮夹,又从皮夹里抓出一张复员军人证明书,上面印着:临沂县支前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我们连的卫生员上个星期牺牲了,留下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救急包在我皮包里。我把红药水倒在手巾上,轻轻给他一抹,手巾被一件硬东西挂住了。他浑身紧张了一下,用力推开我,两眼注视着伤口,两根指头捏着一块弹片,狠命一拔,随手扔到泥里,抢过药水,往伤口浇,拿救急包按住,又用破袖子一裹,一声不响地走了。
我们连队有任务,不能帮他。但到了休息站,我们捡了一匹骡子,指导员命令我拉着它等那位同志。
我找个树下坐好,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睡着睡着,一阵机枪声惊醒了我。四架野马式飞机在东边开阔地上空俯冲,响起一阵阵枪声。地面有一个人,一会儿倒下,一会儿跳起来往这边跑。
他看见我,怔了一下,随即又倒了下去,这次却没再爬起来。飞机又在他头上扫射了好久,然后盘旋了一周,嗷嗷嗥着,朝西边飞去了。
他还没起来。我把骡子拴在树杈上,想过去看他。还没出树下,就听他喊:“别动,飞机还要回来。”
果然,话音刚散,一架野马式飞机从我身后掠过来,又在开阔地的上方旋了一圈,这才飞走。
飞机消失后,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过来,正是那位同志。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
我拆了些树枝,把我俩和骡子都伪装起来,扶他骑上牲口,在青纱帐里走。走着走着,忽然,头顶上嗖嗖两枪,四周看去,糟了,五十米开外有十几个敌人,正往我们这儿跑。他一下子就跳下来,伸手从我皮带上拉出手枪,夹在左胳膊弯里,右手抽出匕首,喊 道:“快,上去!”
我说:“你先上!”
他说:“你上去拉我!”
我两手按住骡背,往上一窜,刚迈过一条腿,那骡子就像疯了似的,尖叫一声,撒腿飞跑。我喊“吁”,拉缰绳,揪棕毛,怎么也不能使它慢一步。
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
又跑了一阵,看见连队了,我大声喊:“快拦住,快拦住.....”
大家拦在路上,那骡子原地转了个圈,颓然倒下来,我看见它屁股上有一道匕首划过的血痕…..
说到这里,顾彤长吁一声。
“可惜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不然,这次倒可以打听一下。”顾彤沉默了片刻,又叹气道:“不过若真打听出他还活着,我也没勇气去见他,这些年自己进步得不快啊!”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落在地上连声音都没有。
到了岔路口,车停住了。我们感激着跳下车。赶车人咳了一声,沉闷地说:“你说的那人没死,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叫陈宝田。”
“陈宝田!”我惊叫道,“我们要访问的就是陈宝田!”
顾彤问:“你怎么知道的?”
赶车人笑道:“我怎么不知道?”
顾彤定睛一看,怔住了。我也怔住了。可不是吗,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彤和“我”来临沂采访,看到的“黑云”等景物与连队西进时相似,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
B.从“狠命”拔出弹片等描写,可见陈宝田性格坚忍;从先送走战友、再独自轻松脱围等情节,可见其临危不乱。
C.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
D.开篇写“黑地里看不清脸相”,结尾写景物逐渐浮现,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真相即将揭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两次写到下雨均富有意味,第一次写夜晚大雨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
B.顾彤是讲述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感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
C.小说先写了吃黄豆、树下休息等相对平静的场景,接下来的飞机轰炸、陷入敌围等情节却令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笔法上张弛有度。
D.小说开篇写到“赶车人个子魁梧”,而顾彤感慨“那人高大的身影”,先埋伏笔;结尾再点明二者同为一人,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8.“沂州道上”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画线部分在刻画陈宝田形象时,既有不变之处又突出其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多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往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古琴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认为古琴是“博物馆艺术”,这个见解有部分道理。其实,世界上很难再找到一种乐器能像古琴那样保存那么多的千年古谱,保存那么多不同流派代代相传的古曲。如果能按博物馆的要求,将它们原样保存下去,始终有人能够演奏,不是一样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古琴要生存,必然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发展。“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古琴不能一直躺平,做“博物馆艺术”。必须承认,今天古琴的生存环境与明清时代相比已有很大差异。它既要面对商品经济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大冲击,又背负着久远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既要走舞台,通俗以娱人,又要作为自我修养、自娱性的乐器继续生存下去。
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真正危机,是以西方音乐文化价值来作为自身发展的参照系,具体表现为:艺术流派风格的失落、轻“琴道”“琴德”而重单纯的演奏技巧,甚至在取音、节拍、书奏和审美取向上也唯西方音乐标准是从。我们的古琴艺术家和古琴爱好者,在剧变的时代也应该坚守一些“不变”的传统,如以简约为美,重精神内涵,追求音乐的意境、韵味和内在情趣;散板自由节奏、有板规则节奏与不规则节奏的自由运用;确定音与不确定音的有机组合等等。若我们都能在“琴道”“琴德”方面加强自我的修养,那么任何外来的影响都将被传统所融化,而不是传统被外来的东西所取代。
古琴作为传统艺术,绝不能为了媚俗而朝流行时调的方向发展,而是应该像《五知斋琴谱》那样创造出能反映一个时代艺术高度的作品。我以为,新时代古琴的发展途径有二:一是对传统琴曲的继承与发展,一是琴曲上的新创作(独奏或合奏)。不管哪种途径,都要坚持一个基准,就是明清以来琴师们代代相传的古琴意境、韵味与情趣传统。这些传统非但不能丢,而且在新的条件下要加以新的发挥。只有这样,古琴音乐才能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摘编自吴钊《明清琴乐多元发展的思考》)
材料三:
古琴的制作一般选用桐木和梓木,依人身凤形独木斫成,其结构分寸十分考究。琴身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扁平狭长;底为梓木,面用桐板;底平,面穹,中空。底部有两个共鸣孔,名曰“凤沼”“龙池”,凤沼取“凤凰来仪、沐浴自如”之义,龙池取“龙潜深池、迹隐而声发”之义。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整,则代表地,取“天圆地方”之说。琴身全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琴身一侧有13颗用以标记音位的圆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中间第七徽象征闰月。琴肩(凤翅)最宽部分为8寸,象征一年有8大节气凤腰为琴身最窄的部分,宽4寸,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琴身厚为2寸,象征阴阳二义。古琴原为五弦(周朝时增为七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第级,内合“金木水灭王”行,外合“宫商角微羽”五音。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接滑三种音色,泛音涕天,圆润清澈;燕音法地,深沉凝重;按音法人,变幻无穷,三种音色象征“天、地、人”三才和合。
(摘编自杜保明《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清微淡远、平和雅正的审美意趣的古琴被儒家视为音乐中的典范,并被赋予教化百姓、端正人心的功能。
B.薛易简与嵇康对古琴的作用都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C.如果以西方音乐文化价值作为发展参照系,就会使古琴丢失“琴道”“琴德”而变得俗气。
D.对于古琴来说,意境、韵味与情趣传统是最重要的东西,传承与创新琴曲应当以此为基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琴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其美学思想兼具儒道两家思想特征,有着独特的趣味。
B.“心物相合、心琴合一”是种境界,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此境界
C.古琴历史悠久,它像一个博物馆,保存的古谱之多、流派之丰是其他任何乐器所不及的。
D.古琴制作的选材、器形结构等都十分讲究,说明古琴是一门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佐证“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
B.“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汉]蔡邕《琴操》)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D.“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颍师弹,起坐在一旁。”([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4.三则材料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下面这段文字是《红楼梦》第86回“黛玉论琴”的片段,请结合材料分析该文段体现出了哪些琴学主张。(6分)
“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注]
丁玲
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
“妈呀!肚子饿!……”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 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
D. 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 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C. 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
8. 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7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以偏概全,选项中的内容“中国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错误,原文为“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
2.【D】在传统社会伦理中,人们更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社会关系。
3.【A】墨子主张“无差别地爱”,不分厚薄亲疏,这与“差序格局”提倡的以“己”为中心、讲究关系亲疏的观点相矛盾。
4.①观点明确,结构清晰。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我们社会格局呈现“同心圆水波式”的性质;第二、三两段分别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个方面展开论述。②论证方法多样。先后采用了喻证法(第一段以“同心圆水波式”设喻)、引证法(第二段引民间俗语“一表三千里”)、例证法(第三段以大观园中的人物为例)等,使论证有力,说理透彻。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最基本”“最重要”“再进一步说”“不但……也”“不是……而是”等词句的运用,体现了学术类著作的科学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②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③产生“业缘”关系。④差序格局逐渐从农村迈向城市。⑤尽管“利益”开始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每点1分,答出4点满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D
7.(3分)A
8.(4分)参考答案:
①“沂州道上”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②“沂州道上”也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 (6分)参考答案:
①不变之处:“长脸,高额骨,大眼睛” 等外貌特征。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表现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与感激之情, 也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2分)
②变化之处: 面容变得更憔悴,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突出陈宝田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解放后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3至)
③变与不变,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3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就会使古琴丢失‘琴道’‘琴德’”错,理解过于绝对,原文信息是“若我们都能在‘琴道’‘琴德’方面加强自我的修养,那么任何外来的影响都将被传统所融化,而不是传统被外来的东西所取代”,可见只是说有这样的危险。
故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就能”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信息是“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可见并非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此境界。
C.“是其他任何乐器所不及的”错,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信息是“有人认为古琴是‘博物馆艺术’,这个见解有部分道理。其实,世界上很难再找到一种乐器能像古琴那样保存那么多的千年古谱,保存那么多不同流派代代相传的古曲”,可见只是说有人认为古琴是“博物馆艺术”,作者说这种见解有部分道理,选项把它误作为一个全称判断,表述绝对。
D.“古琴制作的选材、器形结构等……说明古琴是一门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错,材料三有“底部有两个共鸣孔,名曰‘凤沼’‘龙池’,凤沼取‘凤凰来仪、沐浴自如’之义……琴身一侧有13颗用以标记音位的圆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可见古琴制作的器形结构能看出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说明”一词使用错误。
故选A。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BC均强调琴乐对人的仪节、心性等方面的影响和提升,体现“琴德”。
D.属于单纯的悦耳,不能证明“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一观点。
故选D。
4.①材料一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②材料二主要论述古琴在新时代面临的危机和前进、发展的途径。③材料三详细说明古琴的材质、构造,以及其中寄寓的文化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材料并整合归纳的能力。
先看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材料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总说,“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总领下文,“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
第二、三两段分别阐释古琴与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第二段说“(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第三段“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第四、五段照应上文,强调古琴的审美境界和艺术作用,“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往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再看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说明古琴历史悠久,应该保存下来,“古琴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实,世界上很难再找到一种乐器能像古琴那样保存那么多的千年古谱,保存那么多不同流派代代相传的古曲。如果能按博物馆的要求,将它们原样保存下去,始终有人能够演奏,不是一样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第二段阐述了如何保存,“古琴要生存,必然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发展”“必须承认,今天古琴的生存环境与明清时代相比已有很大差异。它既要面对商品经济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大冲击,又背负着久远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既要走舞台,通俗以娱人,又要作为自我修养、自娱性的乐器继续生存下去”。
第三段论述古琴面临的危机,以及如何应对,即坚守传统抵御外来侵袭,“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真正危机,是以西方音乐文化价值来作为自身发展的参照系,具体表现”“若我们都能在‘琴道’‘琴德’方面加强自我的修养,那么任何外来的影响都将被传统所融化,而不是传统被外来的东西所取代”。
第四段总结上文,从怎么做的角度加以分析,“古琴作为传统艺术,绝不能为了媚俗而朝流行时调的方向发展,而是应该……创造出能反映一个时代艺术高度的作品。我以为,新时代古琴的发展途径有二……”。
然后看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文段交待制作精细,古琴制作的选材、器形结构等都十分讲究,“古琴的制作一般选用桐木和梓木,依人身凤形独木斫成,其结构分寸十分考究”。
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①材料一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
②材料二主要论述古琴在新时代面临的危机和前进、发展的途径。
③材料三详细说明古琴的材质、构造,以及其中寄寓的文化内涵。
5.从功用上看:①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从美学追求上看:②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境界,操琴者的内心须平和闲适,抚琴时的环境须清静高雅。③古琴追求“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探究思考问题进行创新性解读的能力。
从功用上看: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分析,得出答案①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
从美学追求上看:由材料一第一段“‘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第二段“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得出答案②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境界,操琴者的内心须平和闲适,抚琴时的环境须清静高雅。
从艺术境界而言:由材料一第三段“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第三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得出答案③古琴追求“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现代文阅读II
6. C A. “都不愿意施以援手”错误,选文第四段“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说明并不是“不愿意”,而是无能为力;B.“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错误,选文第十九段“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说明他们的话还是起了作用的;D. “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错误,前文“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据此可推知,镇上应该没有采取“临时安置的办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糊弄和警告。
7. D“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错误,选文没有展示出抗争的心理。
8. ①自然洪水,也就是小说开头描述的逞着野性的大水;②苦难的洪水,也就是自然洪水过后,接踵而来的苦难;③愤怒的洪水,小说借李塌鼻之口、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
9. ①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水为原型,反映了“时代的声音”;②小说反映了官府和乡绅对灾民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③小说展现了底层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互助,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