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8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轮美奂的冬奥会闭幕式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的魅力。不仅仅如此,我们也得以有机会通过奥林匹克运动重新理解体育对现代中国人的意义。
过去几十年中,西方的体育媒体更多关注自我认同,并利用身份表征迎合体育受众实现自我、肯定自我的心理诉求,通过身份表征形成共鸣。而中国体育媒体则更关注集体认同,尤其是将中国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身份的象征,利用国家认同符号在体育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优秀竞技成绩,激发全体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任何可能的符合民族复兴话语逻辑的身体叙事,并经常是通过诉诸集体记忆形成共鸣达成以国家为对象的集体认同。
然而,在本次冬奥会上我们看到,中国媒体有意识地淡化了国家本位为特征的话语风格,而转换到了运动员本位的叙事逻辑上,传播目标未变,但手段却已经大不同。主流媒体掌握赛事直播版权,多路直播全景展现奥运赛场多精彩瞬间,而获得短视频和点播权的视频视角媒体则通过用户内容生产以及运动员入驻与用户直接互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在这样的传播互动的整体格局下,更吸引人的个体视角的成长故事成为了流量担当。为国争光仍然是最重要的动机,但对运动员个体命运的关注,及其喜怒哀乐的关心和刻画成为媒体叙事的重要特征。因此,运动员个体的性格和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例如在冬奥会短道比赛夺金日播放大结局的电视连续剧《超越》,在讲述几代运动员为国争光前赴后继地努力的同时,也真实还原了国家队残酷的遴选淘汰机制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带来的巨大身体和心理压力。而在咪咕体育的混合接力速滑比赛决赛解说中,原短道速滑世界冠军王濛的专业判断和快言快语更是刷新了国人对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不善言辞的刻板印象,“濛主”真实的个性呈现及其精准专业的解说预测使得她本人再次成为媒体热搜话题,也使得一直不温不火的咪咕体育在冬奥期间成为体育类下载量排名第二的App。
关注个体和尊重个性不仅仅体现在运动员的公共话语叙事上。甚至中央电视台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呈现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玩”得尽兴,“比”得开心这种话语期待频繁出现在了赛事解说中,奥林匹克运动能不能给参与者和观众们带来娱乐成为奥运会报道新的追求,争金夺银固然重要,但打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扶起滑倒的冰墩墩、尴尬的现场主持、好吃的食物让美国运动员感动到哭等等小故事、小细节的描绘,使得北京冬奥会的叙事充满人情味。这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也是媒体自觉地突破传统奥运报道的惯性,追求较强的互动传播效果使然。而普通人看奥运,除了期待奏国歌升国旗的激动时刻外,也更加希望能够通过感同身受,体验冰雪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释放压力,从而使得体育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公平公正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而社交媒体借助短视频这个利器将奥运营销的声场大大延伸,明星、运动员、视频达人、志愿者们纷纷参与到这场关于冰雪的世纪盛举之中,通过直播平台将赛场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从传播的现代性角度看,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不仅仅是办赛的成功,也是赛事传播、体育营销的成功,虽然在冰雪运动的持续发展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本届冬奥会的传播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和感受方式。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媒体传播的叙事逻辑之变》,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3月8日)
材料二:
回顾我们党百年以来的新闻政策,无论哪个时期,对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强调是毫不动摇的。前互联网时代,党的舆论工作主要由各级主流媒体承担,对象清晰,责任明确。这种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挑战,数以亿计的网友共同参与到社会舆论场的塑造中,党的舆论领导受到了舆论主体原子化、舆论来源碎片化等现实的挑战。
面对新的历史现状,新时期相关政策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提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管理能力。一是细化政策,实现高效管理。互联网技术自诞生以来就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自我更新,互联网时代中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如此。针对这种现象,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活动进行针对性管理,例如《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针对互联网文化产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针对新闻信息服务,《网络安全审查办法》针对国家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等。政策的细致化为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奠定了基础。二是专注民生,沟通线上线下。舆论的管理与引导不仅仅只是一项“线上”事业。通过互联网,新时期的中国普通民众也是舆论场的参与者,线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直接影响着线上舆论走向。因此,与百姓日常生活直接对接的基层媒体责任重大。
新时期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高效开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相较于其他行业,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与科技创新绑定更为紧密,信息传播方式在科技发展影响下可谓是日新月异。因此,新时期的信息传播活动需要保持高度科技自觉,迅速接受和使用诸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手段。作为信息化的“排头兵”,除了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主流媒体还应该将数字转型的相关经验与其他部门共享,深度参与到全社会的信息化过程之中,将对“新闻信息”的管理升级为“信息”管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的殷切期望。
(摘编自《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把握新时期党的新闻政策特点》,光明网2022年3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几十年中,西方体育媒体更关注自我认同,而中国体育媒体更关注集体认同。
B.在本次冬奥会上,中国媒体的叙事逻辑以运动员为本位,其传播手段发生了改变。
C.为了达到较强的互动传播效果,媒体在报道冬奥会时描绘了一些小故事、小细节。
D.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一直为我党所强调,而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却不能坚持此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濛为消除国人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以快言快语的风格来解说短道速滑项目。
B.中央电视台对冬奥会的报道发生了变化,开始将视角放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上。
C.百姓的生活状态影响了舆论走向,因为在新时期他们已经成为舆论场的参与者。
D.主流媒体不仅要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而且要深度参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管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北京冬奥会媒体传播的叙事逻辑之变”观点的一项是( )
A.海外网刊登题为“全球围观冰墩墩挑战4A失败画面,让网友直呼‘可爱又心疼’”的文章。
B.中国女子自由式空中技巧队老将徐梦桃赛前说:“为祖国拼金牌是使命也是荣誉。”
C.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带豆包参赛,她说这是她在冬奥村中最喜欢的食物,一天吃6个。
D.匈牙利短道速滑选手刘少林和刘少昂兄弟因为帅气颜值和东北口音登上了热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本届冬奥会在新闻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媒体上,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变化。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
冯骥才
我今年75岁了,人的年龄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往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下一个季节。你还觉得自己是中年人,可年龄上你已经是老年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自己,我们要活得明白。
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到了这个年龄一定要总结自己。
我的文学,我所写的这几百万字究竟怎样?五年前,我在北京办了一个展览,叫作“四驾马车”,它是我从事的四个方面的工作: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我说,不是四匹马拉着我,是我拉着四驾马车。这四驾马车,哪一驾马车我到今天都没有放手,因为它们都走进了我的生命,我放不开。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
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健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
我必须要去一趟麦积山,但是我走到彬县的唐代大佛寺,去年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我发现一个问题,高的台阶我上不去了。我的同行者说,冯骥才,照这么看,麦积山你绝对上不去。
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
所以我这两年写了四部非虚构的作品,包括我写韩美林的一部口述史。我还写了一部文化随笔《意大利读画记》,一部小说《俗世奇人·贰》,总共六部文学作品。媒体说了,冯骥才转型了,调头回到了文学。是不是我真要回到文学了?我不知道。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
文化遗产抢救不是冯骥才一个人做的,是我们一代人做的。我们在90年代抢救天津地方的城市文化;进入新世纪初,我们这一批学者发誓要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盘清家底的普查。
这第一批学者当时很年轻,现在都有点老了,潘鲁生、乔晓光、樊宇、曹保明、刘铁梁,这批专家都有点老了。乌丙安老师今年90岁了,他来了我很感动,我们十几年前一起爬到了晋中后沟村的山顶上。2015年我邀请了这些专家,重新在后沟村聚一聚,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
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人最有力量的是背上的脊梁,知识分子是脊梁中间那块骨头。”
我们做的事情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精英文化有《四库全书》做过整理。但是,我们七千年以上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地上的创造的多彩灿烂的文化从来没做过整理。这些文化大多数我们不知道。在普查时我说过一句话:“对大地上的民间文化,我们不知道的远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无论你是多大的一个学者,都是一样。”
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经验,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方法,没有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事情。只有法国人,马尔罗做文化部长的时候,他做过法国的文化普查,但不是民间文化普查,他基本是文物普查。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概念要创造,方法要创造,标准要创造,理论要创造,思想要创造,尤其是思想。
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
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
(摘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虽已75岁,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内心深处依然蕴藏着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B. 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他在总结自己时,颇有功成名就之感。
C. 作者计划走丝绸之路,探索异域文化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
D.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渐退,于是招聚曾经共事的朋友,为要找回初心。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话题,第二段进一步延伸,强调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定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 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简洁流畅,娓娓道来,不刻意雕琢,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引用自己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特定的立场和观点,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深化了文章主题。
D. 文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冯骥才先生的演讲能给当下知识分子以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创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
(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
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对比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
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
(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的重要前提。
B.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C.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
D.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思维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优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
B.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
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
D.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B.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C.恩格斯说:“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
D.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4.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江如镜
朱斌峰
渔娘说今春的鱼们是听到江鲜美食节的消息提前赶来的。和悦洲人都愿意相信渔娘的话,可听到这话时,不无惋惜地说渔娘真的老了。
每年春江水暖时,江鱼都要怀卵洄游到环洲的江上,赴一场时令的约会。今春,蛰伏了一冬的江水表面上仍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嘁嘁喳喳起来,跟江鲜美食节的消息一起鼓噪着,开始暗潮涌动了。洲人从江面荡开的波纹里,从荻芽吐出的青绿上,看出鱼们正成群结队游来,就跟奔赴宴会似的。他们觉得今春的鱼汛要比往年早,江鱼要比往年多,可不肯相信鱼们是来赶美食节的市集的。
渔娘站在洲头,站在乍暖还寒的江风里,捋着额头的白发,眺望着江面,看上去已经站了许久了。渔娘早就老了,洲人记不清她的年纪,只晓得她总是立在那儿,望着江面上驶过的铁壳驳船,望着芦苇上掠过的水鸟,望着江对岸高耸的工厂管道,把晴好的天气望得暮色四起。渔娘早年是上江城里的医生,背着漆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枣红色小药箱,在一个黄昏沿江而下来到洲上,嫁给了渔业队的渔农,跟随她而来的还有一条白狗。她年轻时就好上了酒,总喝得醉醺醺的,据说是因为不想嗅到丈夫身上的鱼腥味,才把自己灌醉的,但她却跟丈夫养了个儿子。后来,丈夫跟白狗一起老去,她又养了黄狗陪着儿子长大。儿子长大后,高考落榜就去城里打工了,只给她留下了孙子。刚学会走路的孙子落入江里溺亡后,她又养了黑狗,那时她就总爱站在洲头打望了,也许是在等着孙子变成鱼游回来吧。洲人很敬重渔娘,她曾做过赤脚医生,是洲上唯一的接生婆,除了麻记江鲜馆的阿莲外,洲上的青壮年人都是她接到人世的,而那些不是她接生的伢子都飞去城里觅食了。因而,即便她说酒话打谵语,洲人还是肯信的,毕竟她是迎接他们来到洲上的人。
渔娘在洲头站着站着,天就黄昏了。麻记江鲜馆的阿莲轻手轻脚走过来,隔着黑狗望着渔娘。她的皮肤很白,身子很单薄,就跟细高个头的芦苇似的。她知道渔娘在跟江水说话,在等着鱼们游来,没敢吱声儿。阿莲来洲上时已经两岁了,是那年发大水时坐着木盆而来的。那场大水淹没了她的出生地,淹去了她的父母,淹去了她的记忆。她被一直没有成亲的麻六收养后,就长成洲上的阿莲了。她年近三十,看上去却像个宝里宝气的伢子。她总说江面是大镜子,能看到好多东西。她从不吃鱼,只爱用鱼骨在玻璃片上粘画儿。洲人本想说她傻,可听渔娘说她是个鱼变的精灵,也就半信半疑地缄口了。
一阵风吹来,把江吹皱了。
阿莲眨巴着眼睛望着渔娘,很想问问渔娘是不是想剪断江水这条长脐带,却没开口。渔娘慢慢把目光从江上收回,朝着阿莲笑:阿莲啊,你看见鱼儿了么?
阿莲仰起脸,眯起细眼:看到咯,看到咯,鱼们正从下江游上来,还是去年那些鱼。是啊。她们该回来产卵了……这条江里,菜花鱼产卵最多。
可是,她们游得比往年小心了,只摇着尾巴,身子像被捆住的粽子呢。
是啊是啊。她们晓得洲上要办江鲜美食节,晓得这回游来会被人吃掉的。那她们为啥还要来?
不能不来啊……每年她们都得来,不来这儿,能去哪儿产卵哦?渔娘,那你给鱼儿说说,让她们不要游来,行不?
渔娘叹了口气:那些鱼怎么会听我的?那年桃花汛,江里水流得急,一些旧家具、死牲畜上江漂来,鱼洄游被阻住了,可成千上万的鱼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用额头撞着那些水上漂浮物,把头都撞破了,就是不肯回头啊。
阿莲看着渔娘脸上的皱纹,觉得那里藏着好多秘密,便又问:洲上为啥要办江鲜美食节呢?
渔娘咳嗽:政府要在洲上发展旅游事业,想用这地界的江鲜吸引人呢。
哦……鱼们真傻啊,她们来凑这个热闹做甚?
鱼儿不傻,她们晓得自己是人间的一道菜……她们要以死渡生,以亡渡劫,以灭渡厄。
阿莲听不懂渔娘说什么,头疼起来,便甩甩头,想把渔娘那黑蚂蚁似的话从脑瓜里赶走。她顺着台阶走到江滩上,想把江里的鱼看得更仔细些。她看见那些鱼游得很慢,偶有水溅起,就惊惶地散开,钻入水草丛里,待水波稍平后,才头挨头聚起来,又排成队溯流游去。
洲头没了渔娘的影子,阿莲看着看着,直到江面变成大黑镜子,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才走回街上。她一见洲人就说:鱼来了,那是一队参加葬礼的鱼。洲人摇起头,心怨她的疯话晦气,他们相信鱼总是活蹦乱跳的,他们在翘首等待江鲜美食节的到来——冷清的和悦洲很久没有度过欢庆的节日了。
(有删减)
文本二:
朱斌峰小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镜子,镜像可以看作人与自己和他人关系。我有点担心,对于先锋式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梦幻迷宫式的叙事,真实和虚幻叙述界限完全被打破了,有可能会让人物主体性迷失在他精心结构的语境当中。第二个是疯人叙事,朱斌峰是非常喜欢使用疯人和狂人眼光观察世界的,从这个意义来讲,他大部分小说其实可看作“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里面,他的狂人代表觉醒者,同时也是真理的讲述者。朱斌峰的小说里面有类似的意思。
(王晴飞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春鱼汛早,渔娘说是鱼们为了江鲜美食节特意赶来的,而和悦洲的人却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意相信。
B.文章写渔娘背着漆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枣红色小药箱来到,点出了上个世纪那个充满奋斗激情的特殊年代。
C.那些不是渔娘接生的孩子纷纷到城里打工谋生,暗示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对和悦洲少了些情感的依恋。
D.鱼群洄游而上会赶上马上举办的美食节,看似像凑热闹,其实是奔赴死亡,所以阿莲说“那是一群参加葬礼的鱼”。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水“嘁嘁喳喳”表面上指江水流动的声音,同时也暗指其中的江鱼正在下游洄游,写法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
B.文章善于用生动的比喻来展现人物,比如渔娘“黑蚂蚁似的话”,说江水是条“长脐带”,皱纹里藏着“秘密”等。
C.作者小说叙事风格有一定的独特性,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狐疑、警醒、孤立、绝望的艺术特质,有一定的先锋文学色彩。
D.小说在语言和题材上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比如“伢子”是南方方言,人物称谓和生活场景也有渔乡特点。
8.文本二评价作者的小说人物和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有类似的意思”,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释文中狂人特质的具体表现。(4分)
9.题目为“一江如镜”,文章中阿莲也说“江面是大镜子,能看到好多东西”,请简要分析作者通过江面“这面镜子”可能想让我们“看到”些什么。(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8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2.C
3.B
4.①首先提出问题。第一段指出新时代党的舆论领导受到了挑战。②其次解决问题。第二段,从细化政策实现高效管理和专注民生沟通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提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管理能力;第三段,指出新时期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科技创新赋能。
5.①内容上:由国家本位转向运动员本位,将打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注重打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报道充满了人情味。②媒体上:不仅有官方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也有社交媒体的广泛参与,如运动员的个人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方式的传播。
现代文阅读II
6.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可知,作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并不那么准确。
C.“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说法有误。根据后文“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可知,作者写上不去台阶并不是为了说明停止计划走丝绸之路,而是为了说明自己将实地研究更多地转换成写作实践。
D.“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消退”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以及文章结尾“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可知,作者的激情并未消退。
故选A。
7.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说法有误。原文中涉及地域特色较多的是“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健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但作者写这些一方面只是列举了地名,并没有具体描绘不同的地域风物,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下文自己在方向上的转变。
故选D。
8.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卒章显志,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作者演讲的标题是“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因此作者在全文结尾描述同样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能照应标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作者在文中写“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表达了自己想要一直为文化遗产和文学奋斗下去的信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以言简意赅的“我还有理想”结束,则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
“我还有梦想”,作者老骥伏枥,却仍志在千里。“梦想”一词,引发读者思考作者有什么梦想,还会为梦想做些什么,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梦想的思考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9. ①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②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③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中的“纯粹”“洁身自好”“理想”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
根据原文“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中的“创造”这一关键词以及作者在前后文描述的相关经历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
原文“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中,“支持我们的是思想”可知知识分子要有思想,根据“先觉、先倡、先行”“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强加因果)
2.C(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3.D(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史学无关)
4.①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材料—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怎么做)②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什么)(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A
【解析】“而和悦洲的人却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意相信”说法错误。从材料一“渔娘说今春的鱼们是听到江鲜美食节的消息提前赶来的。和悦洲人都愿意相信渔娘的话,可听到这话时,不无惋惜地说渔娘真的老了”可知,和悦洲的人不相信渔娘的话,是因为她的话过于离奇,不符合常理,人们认为这是渔娘老了的表现。在人们的印象里,鱼是不会为了江鲜美食节特意赶来的。所以,人们并不是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意相信她的话。
故选A。
7.B
【解析】B.“比喻……皱纹里藏着‘秘密’等”分析错误。“皱纹里藏着‘秘密’等”运用的不是比喻的手法,而是比拟的手法。
故选B。
8.①小说中的渔娘具有狂人特质:她讲今春的鱼们是听到江鲜美食节的消息提前赶来的,并且认为鱼儿是来以死渡生的;②阿莲也具有狂人的特质:她从不吃鱼,只爱用鱼骨在玻璃片上粘画儿,并且向人们说“那是一队参加葬礼的鱼”的疯话。
9.①人类商业至上的功利:洲人利用江鱼洄游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②对自然的尊重:鱼的洄游是生物链条的一环,需要我们更多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③对生死的思考:渔娘对生命的迎接和面对亲人的逝去,以及鱼洄游的执着和牺牲,都既是对生的礼赞,也是对死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