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9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9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3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9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刚出版的《黑池坝笔记(二)》,自然是7年前《黑池坝笔记(一)》的延续。这些碎片式的随笔,是诗人陈先发在黑池坝湖边散步时内心的“游思”,与黑池坝既有关又无关,体现出一种断想短章式的复合文本形式。套用宗白华先生“散步美学”的说法,这无疑是陈先发的“散步诗学”,而在我看来,这种散步诗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诗学。诗人始终端坐在“语言的轮椅”上,以诗一般的语言谈论写作、诗歌和诗歌语言,以语言的灵性带动思辨,“融语言灵性与思想于一炉”,由此建立起个人的语言史和思想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恰恰是在语言问题上,形成了诗人与诗人、诗作与诗作的根本区别。正如论者所说:“陈先发式的写作,一直注重语言的‘在场’。在他看来,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在《黑池坝笔记(二)》中,陈先发更加坚定地“通向语言之途”,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以此对诗人、写作、世界和时代旁敲侧击。
语言的神秘性意味着世界的神秘性。“一个诗人对世界和语言要完成双重的体验。一个小说家呢?对世界重在体验,对语言则重在理解,他最核心的需要,是语言的工具理性。而诗人须更深地参与语言中禁忌的、混沌的、神秘性的一面。”这种语言神秘性似乎是对世界神秘性的模仿,在“坝上记事”中,陈先发多次述说这种神秘性,比如那个令人费解的“巫师”老乔,奇异本领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那些精神病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刺绣作品,因为他们更能直观世界和语言的神秘。
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按陈先发的意思,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能够“清算语言的遗产”,“恢复与拓展语言的表现力”,能够“把字和词的沙子拧成语言的绳子”,“形成不可复制的个体语言特性”。个体化的语言并不意味着独语,而是意在提醒诗人自己,必须要有语言危机意识,慎重对待一切习以为常的公共性语言对个体语言的“驯化”。另一方面,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上,陈先发更强调语言的生成性。他借王尔德的话 “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而不是思想的孩子” 表明,语言孕育思想,语言的创造性就意味着思想的创造性。他的这种笔记体写作同样如此,正是借助语言的召唤和催生,语言学、诗学、社会学、心理学、现象学哲学等各路思想纷至沓来,如奔马、闪电,亦如流水、落叶。
语言的未完成意味着作者写作和读者接受层面的创造性。陈先发不仅强调诗人写作的主体性和个体性,更深谙读者的接受美学之道。“诗将世上一切‘已完成的’,在语言中变成‘未完成的’,以腾出新空间建成诗人的容身之所,这才是真正的‘在场’”,而“作者在一首诗中的完成度越高,读者就越难在这首诗中抵达他自己”。换言之,未完成的诗歌语言为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阅读,是凝视语言的发现力而抑制语言带来的每一种情绪冲动”。可惜的是,今日之读者不少还陷在“情绪冲动”的圈囿里。
(摘编自江飞、陈先发的“散步诗学”)
材料二:
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需要历时性地探索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理论的历史生成规律,从语言之维重新勾勒中国现代诗学及诗歌创作的“语言史”。同时,需要共时性地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的新诗语言原理,全面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原理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风貌,揭示这些语言艺术原理的美学价值和推动新诗形式发展与创作实践的现实意义。
要全面发掘、整理和提炼中国现代新诗的语言艺术原理。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也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而现代新诗的语言艺术原理正是随着现代新诗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并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语言艺术理论的复杂性在于:其提出者是多元的,既有创作新诗的诗人,也有专业的诗论家和语言学家:其借用的思想资源是多样的,既有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观,更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语言观;其理论形态和话语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工具性的诗歌语言观,也有本体性的诗歌语言观,既有经验的感性的只言片语,也有相对科学的严谨的学理表述。因此,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献和诗学理论中,细致而全面地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新诗语言艺术原理。
要还原、解析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理论的历史生成特点和规律。为了实现“诗体的大解放”,创造“国语的文学”,胡适主张并践行了以白话取代文高,以“语言的自然”(自由)打破古典诗歌的语言束缚(格律)。这次语言解放树立了白话的正宗地位,但也造成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异。为了矫枉救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格律诗派吸纳古典诗歌和民间歌谣的语言特性,京派文人对诗语形式做了更深的学理求证,并大量翻译外国诗歌,试验外国诗体,推动了新诗第二次“语言解放”;三四十年代,经由三次“大众化”讨论和新民歌、朗诵诗、街头诗等运动,新诗语言的民间化、大众化特征日趋鲜明,自由化、散文化与格律化并行不悖。新时期,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被引入国内学界,在诗歌创作领域掀起第四次“语言解放”。诗学理论批评也发生了“语言论转向”。在每个时期,诗人、诗论家和语言学家都通过对西方语言、中国古典语言和中国民间语言这三种语言资源的不同配置,从各自的写作经验和专业立场出发提出自己对新诗语言的看法。
(摘编自江飞《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
材料三:
“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界的泰斗《中国新诗总论》的文编谢冕一开讲就说明了自己的初心。谢冕始终关注着中国新诗领域的理论与批评。他介绍,中国新诗的创立,不是先有创作,而是先有理论。在从不成熟慢慢地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中国新诗的理论价值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访谈的最后环节,对于“中国新诗今后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这一话题,谢冕表示,《中国新诗总论》中体现了一个核心思想——“诗言志”,即诗歌要表达人民的志向和愿望。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诗歌的这一伟大传统没有中断,今后的中国新诗依然会秉承着这个传统继续发展下去。
(摘编自《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回望中国新诗百年理论蝶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步诗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断想短章,更是诗人陈先发对创造、对生活、对时代精神的思考。
B.与小说家不同,诗人追求选用的语言与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在神韵和情感等方面高度一致。
C.语言的独创性就是用独特的方法组成语言,而这种语言形成了一种不可复制的语言风格。
D.诗人创作时应该留给读者再创造空间,读者阅读时也应该被作品带来的情感变化所左右。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面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原理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风貌,有助于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
B.由诗人、诗论家、语言学家等提出的新诗语言艺术理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新诗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
C.胡适对现代诗歌语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造成了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弊端。
D.中国现代诗歌语言借用中国古典语言和民间语言以及西方语言等语言资源,各时期它们占的地位和分量不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是一篇评析创作者陈先发语言特点的小论文认为陈先发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
B.材料二直接入题,指出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的要求,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方法。
C.材料三虽为访谈录,但特点并不明显,而主要介绍谢冕对诗歌理论的认识及对诗歌创作发展方向的理解。
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所不同,但都采用的是先提出观点再分条论述的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是一致的。
4.“散步诗学”是材料一提出来的理解陈先发诗学主张的一个重要概念,请给它下个定义。(4分)
5.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如何创造新时期中国诗歌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公粮
凡一平
八分玉米地横七竖八,在热气腾腾的山谷中,像烧煳了的一块馍。
山谷中的玉米全都横七竖八,跟他的八分玉米地一样。这是被暴风雨侵袭和山洪洗劫后的结果,未全熟的玉米被风雨和洪水接连侵犯,成片地倒下,而那些幸免于难的玉米,虽然竖立着,但枝秆和叶子也是被打得七零八落,像仗打完后活着站在阵地上的官兵,无不血迹斑斑或遍体鳞伤。经历过战争的顶牛爷,看着眼前的惨象,忍不住将玉米与生命做比对,或联想在一起。他欲哭无泪,心如刀割。
八分玉米地是顶牛爷合法拥有的地,是村委会在土地调整时,代表政府分给他的。之前他一分地都没有,因为历史和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当过国民党的兵,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村里,地已经分光了。粉碎“四人帮”后包产到户那年,因为顶牛爷是单身,年纪已属老龄并纳入五保户之列,就没有给他分地。而顶牛爷拒做五保户,不领救济粮款,坚持要地。坚持了十年,在他七十岁的时候,终于得了一块地——就是目前的这块地。
这块国家的土地,使用需要纳税,就是要交公粮。顶牛爷从取得并耕种这块地的那年起,年年足额以粮抵税。他已经交了十五年的公粮了。
今年的公粮就在这块地里,从这块地里出来和出去,像往年一样。还有一年要吃的粮食,也要寄托在这块地里。在遭受暴风雨和洪水袭击洗劫之前,顶牛爷是这么认为的。
此时此刻,眼前的玉米地如此糟糕,像是腐烂了的一床竹席。收成是肯定大打折扣了,但争取时间,见好就收,把损失降到最低,顶牛爷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已经在做。
只见他抽完一支烟,喝了几口水后,站了起来。
他又一次进入玉米地,继续收玉米。
山峪中所有的玉米地,目前只有顶牛爷一个人在收玉米。其他的各家各户,都不见人影,就像他们不在乎收成一样。也或许他们仗着人口多劳力壮,全家出动一两天就收完了。但是他不行,他是单身户,只有一个人,而且老了。虽然能干活,但肯定慢好多。因此,他必须早下地。
他这么起早贪黑干了四天。
这天,八分地的玉米全部收完。约十六箩筐带苞叶的玉米集中倒在堂屋的地板上,堆成一堆,像座小山。苞叶被顶牛爷用双手撕开、拧断,扔在一旁。他重视每一苞经过他手上的玉米,慢撕细拧,小心轻放,像呵护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玉米的苞叶撕开后,水便渗漏了,从叶瓣和米粒缝里滴出来,濡湿顶牛爷的手。这些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
今年的脱粒,玉米被水泡过,硬度不够,竹签会戳坏颗粒,造成饱满度削减。顶牛爷放弃了竹签的辅助,纯粹地用手脱粒。他先用指尖钩出一粒两粒,钩出一行来,然后顺着开出的沟缝,主要用拇指慢慢地捻,将米粒捻松动后,掰开、剥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小心慎重,像拔牙一样,生怕把米粒破坏了。一包玉米在他手上,被他辗转操持,像一名玉匠抚弄一块玉石一样。他对待每一苞玉米都是如此。玉米终于全部脱粒了。
在交公粮这件事情上,顶牛爷是孤独的,这点他知道。他特立独行或我行我素,像山林中一只被排挤的猴子,更像是草场上一头不合群的牛。他这些年来上交的公粮,一直颗粒饱满,色泽明亮,不含水分和杂质,像是足金一样,让验粮干部十分满意。他的公粮成为上岭村各家各户的标准或者标杆。只要是谁家与他同去,验粮干部就拿他的做样板,参照取舍。一致的认可,不一致的否决、拒收。因此,村里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意与顶牛爷一同去交公粮。
今年情况特殊,就是说十分糟糕。玉米减收,而且溃烂较多,要想像往年一样保质保量是不可能的了。但公粮却是必须保质保量的。仍然是在晒台上,顶牛爷在筛玉米。沉甸甸的筛子在顶牛爷手上,被他盘旋、转动,像一个使用中的石磨。小的和较坏的玉米粒从格子中盘下去,像泥沙俱下。留在筛子里为数不多的颗粒,饱满结实、干脆光泽,粒粒像是一个模淘出的金子。他整个选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淘金。
交公粮的日子终于到了。一早,顶牛爷就把打包好的公粮挑出家门。但他发现,粮所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交公粮。远远看见粮所蓝干部。
蓝干部说:顶牛爷,你来做什么?
顶牛爷看着公粮,说:交公粮。
蓝干部说:今年起不用交公粮了,你不晓得?
顶牛爷惊愣,说:不晓得,没有哪个讲给我听。他转念一想,说,不会吧?人人都要交公粮的,光我一个不用交不好吧?
蓝干部以为顶牛爷耳背,大声说:所有人都不用交了。国家的政策出台了,取消所有的农业税,就是讲,所有种粮的农民,都不用交公粮啦!你把公粮挑回去吧,自己吃!
顶牛爷更惊愣了,说:为什么?
蓝干部说:国家富了,为了让农民更富,不需要农民再交公粮了。打多少粮食,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你听明白了吧?
顶牛爷点点头,像是明白了。他低着头,看着不再是公粮而是属于自己的粮食,既高兴又难为情,像看着一条独自捞到的无人分享的大鱼。
今天这个日子出大太阳,中午炽热的阳光直照空旷的粮所。
站在粮所中的顶牛爷,像一棵孤独的玉米。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成片倒伏的玉米,既体现出收成的艰难,也为后文顶牛爷用心准备公粮的情节做了铺垫。
B.面对受了灾的玉米地,顶牛爷欲哭无泪、心如刀割,因为玉米不仅是他的口粮,也是要上交的公粮。
C.小说插叙了村里大多数人不愿意和顶牛爷一起去交公粮的事情,突出了村民们思想觉悟方面的落后。
D.小说结尾通过人物对话,既简明地交代了农民不再需要交公粮的政策,又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7.关于文中顶牛爷给玉米脱粒、筛选玉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用大量篇幅,细致地描写了顶牛爷收获粮食的劳动过程,体现出劳动者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B.“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收成不好。口粮没有着落,也没有救济款,顶牛爷深感凄凉。
C.通过顶牛爷剥玉米时小心谨慎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十分热爱庄稼的勤劳纯粹的农村老汉形象。
D.繁复艰辛的劳动过程与后文不交公粮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落差,情节富有张力,极具感染力。
8.从准备去粮所交公粮,到孤独地站在粮所,顶牛爷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时总是善于选取,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社会。”请据此简要说明顶牛爷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反映的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变化。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 )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
5.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铸剑
鲁迅
一个煮牛的大金鼎便摆在殿外,注满水,下面堆了兽炭,点起火来。黑色人站在旁边,见炭火一红,便解下包袱,打开,两手捧出眉间尺的头来,高高举起,擎到鼎上,动着嘴唇说了几句不知什么话,随即将手一松,只听得扑通一声,头坠入水中去了。水花同时溅起,足有五尺多高。黑色人伸起两手向天,舞蹈着,忽地发出尖利的声音唱起歌来,那头即似水上上下下,转着圈子。
突然,在黑色人歌声沉下去的时候,水安静下米,头不再浮上来了。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
黑色人从从容容地伸开臂膊,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最后只能躺着呻吟,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特别的寂静倒使殿上殿下的人们警醒。他们中的一个首先叫了一声,大家也立刻迭连惊叫起来;一个迈开腿向金鼎走去,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拥上去了。
“阿呀,天哪!咱们大王的头还在里面哪,唉唉唉!”第六个妃子忽然发狂似的哭嚷起来。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足无措,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
大家定了定神,便在殿门外商议打捞办法。约略费去了煮熟三锅小米的工夫,总算得到一种结果,是:到大厨房去调集了铁丝勺子,命武士协力捞起来。
器具不久就调集了,铁丝勺,漏勺,金盘,擦桌布,都放在鼎旁边。武士们便揎起衣袖,有用铁丝勺的,有用漏勺的,一齐恭行打捞。好一会,一个武士的脸色忽而很端庄了,极小心地两手慢慢举起了勺子,水滴从勺孔中珠子一般漏下,勺里面便显出雪白的头骨来。大家惊叫了一声,他便将头骨倒在金盘里。
“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他们泪眼模胡地四顾,只见武士们满脸油汗,还在打捞。直到鼎里面只剩下清汤,才始住手;将捞出的物件分盛了三金盘:一盘头骨,一盘须发,一盘簪。
“咱们大王只有一个头。那一个是咱们大王的呢?”第九个妃子焦急地问。
当夜便开了一个王公大臣会议,想决定那一个是王的头,到后半夜,还是毫无结果。大家却居然一面打呵欠,一面继续讨论,直到第二次鸡鸣,这才决定了一个最慎重妥善的办法,是:只能将三个头骨都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又过了不少工夫,才看见仪仗,什么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黄钺之类;此后是四辆鼓吹车。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着,并且渐渐近了,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都会感觉到他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先驱者的命运问题,也就是一切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鲁迅所要注入的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的现代精神。这样一种怀疑精神表现在他的艺术上又是如此的复杂:悲壮的、崇高的和嘲讽的、荒诞的悲凉的两种调子交织在一起,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又互相撕裂。
(选自钱理群《<故事新编>漫谈》,有剧改)
[注]莫邪之子眉间尺持雄剑为父报仇,未能成功。侠士晏之敖(黑色人)自称可以杀楚王,但要借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眉间尺信任他,自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鼎水的变化暗示复仇过程的展开。从水花飞溅到水安静下来,再到鼎水沸涌,这表明眉间尺的复仇正式开始。
B.黑色人将自己的头颅砍下,二人合力咬死了大王的头颅,作者借助这个情节告诉读者反抗暴力需要同仇敌忾。
C.想办法打捞王头,恭行打捞王头,决定哪个是王头,这一连串情节表明大王身边各色人物看似恭敬,实则盲从倦怠。
D.文章结尾处的“男男女女”,正是鲁迅作品中多次提到的看客形象,他们愚昧无知,对义士的复仇之举毫不理解。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这里借神态描写,刻画了眉间尺和黑色人成功复仇后的满意、欣慰的心理。
B.文章多处运用反讽,比如“瞻仰国王的大出丧”“武士的脸色忽而很庄重了”等等,在嘲讽荒诞中引发读者深思。
C.王后等人在大王头颅被砍掉之后的惊骇窃喜与后面的惊叫哭嚷形成强烈的对比,生动呈现了一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D.小说结局复仇者与仇敌合葬,这与前面激烈的复仇过程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否定了传统文化中侠义道的精神意义。
8.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黑色人的形象特征。
9.如果以“鲁迅的怀疑精神”为题写一则《铸剑》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9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答案】A(3分)
【解析】B.“在神韵和情感等方面高度一致”于文无据。C.由“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可知语言的独创性还包括思想的创造性。D.“读者阅读时也应该被作品带来的情感变化所左右”错,原文是“抑制语言带来的每一种情绪冲动”。
2.【答案】C(3分)
【解析】C.造成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弊端的是“这次语言解放”,而不是胡适。
3.【答案】D(3分)
【解析】D.“论证思路是一致的”错。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有所不同:材料一由陈先发的具体作品引人,从中归纳出其语言特点,然后逐条论述;材料二开篇就提出观点,然后具体阐明方法。
4.【答案】“散步诗学”是一种认为诗歌语言具有神秘性、独创性、未完成性等特征的断想短章式的语言诗学。(格式1分,特征1分,断想短章式1分,语言诗学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中国新诗的创立,是先有理论后有创作,因此要重视其理论价值,新诗诗学理论家要以谢冕为榜样,尽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始终关注中国新诗领域的理论与批评。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既要历时性地探索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理论的历史生成规律,又要共时性地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的新诗语言原理。③诗人要遵循中国新诗理论进行创作,要秉承“诗言志”的优秀文化传统,所创作的新诗要表达人民的心声。④诗人、诗论家要从西方语言、中国古典语言和中国民间语言中汲取养分,特别是要发掘汉语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承载力,归纳和总结新诗语言艺术理论。(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C.“突出了村民们思想觉悟方面的落后”分析错误。应是突出顶牛爷对上交公粮有着高度的责任心。
7.B .“口粮没有着落,也没有救济款,顶牛爷深感凄凉”分析错误。“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是为了突出顶牛爷为今年的公粮质量不及往年而感到内心不安。
8.①先是为今年的公粮没有往年公粮质量好而感到不安。但他还是精心筛选,选出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②对粮所的冷清感到疑惑。③误认为国家照顾自己,只让自己不交公粮而感到不好意思。④当得知政策改变,所有人都不用交公粮时,感到高兴与难为情。
9.①解放初期,因为顶牛爷回村晚没有分到土地,反映当时是将土地分给个人,是土地私有制。②改革开放后,土地分给个人经营,但顶牛爷因为是五保户而没有分到土地。反映改革开放后是将土地承包给个人经营,但五保户不分给土地。③在顶牛爷的坚持下,他终于分到了土地,他认真上交公粮。反映当时土地分给个人经营,但需要交公粮。④顶牛爷想上交公粮而被拒绝,反映当今社会,在国家富裕后,国家取消农业税,不再需要上交公粮。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错。由材料一中“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可知,“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
C.“他们相互借鉴”错。由材料二中的“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他们相互借鉴”于文无据。
D.“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错。由材料三“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可知,敦煌地区的调研证实猴曾为党项人图腾,不能证实哈努曼形象出现与否。
故选B。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错。由材料二“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可知,陈寅恪三重证据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证,外来观念和固有材料互证。
C.“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错。由材料二“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可知,原文主要是指用少数民族史料“先秦史”。
D.“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错。由“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知,第三重证据是无字考古资料。
故选A。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重证据”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是图像符号,属于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图像符号,是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是出土文物,属于传世文献互证,是一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的相互印证,故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故选D。
4.①一重证据法,“传世文献互证”;②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③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④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5.①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②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③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现代文阅读II
6.B.“作者借助这个情节告诉读者反抗暴力需要同仇敌忾”错误。从文中看不出“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来,王是眉间尺的仇人,黑色人只是出于侠义之心帮助眉间尺复仇成功。
故选B。
7.D.“从而否定了传统文化中侠义道的精神意义”错误。反而是精神意义得到了彰显,结局复仇者与仇敌合葬应该是仇敌的不幸和痛苦,复仇者的快意。
8.从容;智慧;果断;勇敢(自我牺牲)等。
9.①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崇高正义,但复仇的结局却是玉石俱焚;②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在老百姓眼里,却是一场闹剧;③表现鲁迅对当时社会革命道路痛苦而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