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9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94(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9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批评以工匠的器物制作经验为喻说明创作规律,器物隐喻着中国文学批评中法度、典范等观念。中国文学批评的器物之喻并非偶发的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大量的以工匠制作器具比喻作者写作文章的例证。器物经验是人类最为普遍的原初经验,可以说,器物经验为文学经验奠定了基础。器物制作与文章写作之间存在一种亲和关系,它们虽采用不同材质,但在构思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和法度之规范方面是一致的。因而,引导我们进行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并非直接源于辞典或古籍,由器物制作积累而来的经验成为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用器物及其制作经验为喻,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器物之喻也成为中西诗学互相沟通的话语。器具制作经验的运用十分普遍,以器物作为艺术的参照物,这在东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韦勒克说:“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一样的性质。”古希腊人用“制作”来表达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柏拉图把工匠的制作活动和诗文、绘画的创作活动都视为运用技艺的活动。他认识到诗是由制作而来的,而工匠的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参照物,前者参照理念,后者参照实物。在他看来,理念之于器物,正如器物之于诗。希腊人对诗的理解同样受器物经验的支配,即通过形式和材料这对范畴思考器物与诗在制作上的相通之处。
(摘编自闫月珍《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材料二:
象喻批评,就是批评家运用比喻手法分析文学现象、评价作家作品,把原本抽象的文学理论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其特点是以显喻隐,以浅喻深,最终达到对文学作品理解和领悟的目的。
“象喻”的思维方式古来有之,《周易·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是人们对外在客观物象的具体描摹,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说明易象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八卦作为用来占卜吉凶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的物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容或抽象的思维,这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喻手法是相通的,尽管《周易》中的“象”还仅仅是一种符号,不具备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审美特征,但这种取象作譬的思维却是后世象喻批评的萌芽与发端。
真正的象喻批评滥觞于先秦,《诗经·大雅·悉民》有“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之句,以“清风”为象喻尹吉甫之诗静穆美好。象喻批评的广泛应用是在东汉至魏晋年间,扬雄《法言·吾子》曰:“圣人虎别,其文晒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以“虎”“豹”“狸”分别比喻圣人、君子和辩人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陆机《文赋》则有:“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这些都是早期象喻批评的典型之作。
可见,《文心雕龙》之前的象喻批评大都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丰富多彩的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言简意赅地评论作家和分析作品,大多没有经过缜密的逻辑分析,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但这些不落言筌、妙理自明的批评话语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后来刘勰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导夫先路。与早期的片断式感悟不同,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三万七千多言的鸿篇巨制,建构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刘勰着眼于逻辑分析,用谨严的论证过程完善了象喻批评的结构体系。
(摘编自冯晓玉《论刘勰象喻批评的说理方式》)
材料三:
先秦思想家以象喻方式言说,以“隐”的方式传达出丰富内涵,这对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常用如、若、犹、似、譬等词论说,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就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明确指出文之隐犹如《易》之爻象变互体。古代文论也有很多象喻不用譬喻词,比如,刘勰以“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来描述神思,在吟诵之间会发出珠玉般圆润的声音,在凝思之中会看到风云变幻的景象。刘勰通过象喻言说让读者领悟到何为“神思”,其言说效果“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领悟,感受到甚至比定性分析更清晰的内容。”
正是由于“立象”的诗性特征,中国古代文论的语言是“文学”语言,而非西方古代文论的“理论”语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一种创作,出现了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文体,如陆机的《文赋》是赋体,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文体,钟嵘的《诗品》是诗话体。此外,还出现论诗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是较早出现的论诗诗,其中出现了大量意象。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中运用了不少象喻方式言说,如以“诗囚”喻指孟郊,形神毕现,极具诗性精神。
(摘编自张绍时《象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批评用器物以及器物制作经验比喻文学批评观念,说明器物制作经验提供了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取代了辞典或古籍,成为了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B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文学、绘画的创作与工匠制作类似,归根结底二者都需要运用技艺。不同在于工匠制作时离不开实物的参照,艺术创作则需要以理念作为蓝本。
C .八卦取象作譬,传说中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自然界客观的万事万物,来具体描摹复杂的内容和抽象的思维,这种方式和比喻修辞存在相似之处。
D .早期的象喻批评应始于先秦,真正的大量应用则不晚于魏晋。将象喻引用进文论的言说方式,关键在于“隐”,文论中都会以暗喻的形式来传达难以言说的文学观念。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工匠制作器具来比喻作家写作文章,将器物制作经验和文章创作经验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对早期象喻批评而言较成熟的象喻说理方式。
B .象喻批评能帮助我们理解领悟文学作品,它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评论分析作品,虽缺乏缜密的逻辑分析,但妙理自明。
C .中国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使得先秦思想家们更倾向于以“隐”的方式阐发道理,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比如《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把器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参照物,这在中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中西方古代文论都受器物制作经验的影响,可以想见,两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达形式上都类似。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以下表述没有体现象喻思维的一项是( )
A .《濒湖脉学》用“扬花散漫飞”来说明“涣散不收,浮而无根,至数不清”的脉象。元气涣散则为阳虚不敛,气血耗散,脏腑精气衰竭,肾气将绝。
B .《诗经·氓》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劝谏厉王:阻止人民批评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D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 王戎七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 .《文心雕龙》运用大量器物之喻来进行文学批评,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说明这种批评方式得以形成的原因。
5 .针对中国传统文学创作风格的“典”(典雅的风格)“华”(华美的风格)之分,刘勰用象喻批评的方式对“典”“华”关系进行了说明,请结合材料一、三,分析这种批评方式的好处。
《文心雕龙·定势》:“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七个坑
罗烽
九月十八日的后两天。
是九月二十日了。
古老嚣扰的沈阳城,仿佛是猎人手中的受创的肥凫,闭起眼睛,压制着战栗,忍受它的创痛。它是异乎寻常的安静着……
这一切,只会使饥饿的皮鞋匠耿大骇怕和恶心,在跑了三个亲戚的住所没有回响后,他打算到一条小胡同里找他的舅舅,再做一次最后的讨借。如果,这次仍然失望,他决定什么地方也不去了,回家去,喝几瓢凉水,躺下去,维持呼吸,能到什么时候就算什么时候。皮鞋匠耿大再一拐弯就进一条小胡同里去。当他走到二三十步,再想抽身向回转,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刺刀带着逼人的寒光,从眼前晃过去,他几乎喊叫出来。随后他就十分严紧地阖拢两眼,握紧了拳,扣住牙齿,等待死刑的处决。
“这边的来!”
皮鞋匠耿大的身子,好像被这震吼从悬崖上打落深谷里去。紧接着震吼又响了:
“猪啊!……你不死!”
耿大回过身来,那个兵早就把枪夹在左臂里,右手从地上拾起一把锋利的军用锹。这一次,他才注意到,在墙下,挖好了一个二尺口径的、三尺来深的坑。那个兵右手的铁锹向坑的左近的地上一插,说:“你……这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从那个兵的手里把铁锹接过来,他运着力气开始向下挖,这锋利的军用锹很使他得心应手,他暗暗地赞美着:“多么锋利的小锹呵!”同时,他又暗暗地猜测着:“不是干那个用吗?……是壕……呃,我的天爷,我情愿这样,一直挖到天黑。”
这个坑,很快就挖成功了,深度和口径好像皮鞋匠耿大事先测量过似的,简直和前一个完全相仿。坑的周围,锹印整齐地排列下去,而且异常光滑。
走过来一个,他是被骚乱隔在外边的排字工人。那一个兵的眼睛,渐渐在粗黑的眉毛下扩大,已经擒住排字工人的背影。突然他哗啦一下子扳开了枪机,同时,大吼一声,这声音如同独霸深山目空一切的猛虎咆哮:
“站下!”
皮鞋匠耿大不了解那个兵的用意,但,当那个兵用刺刀逼住排字工人,大头冲下插进第一个坑里的时候,皮鞋匠耿大就什么都明白了。铁锹在他手里打起抖来。轻巧的军用锹,现在在皮鞋匠耿大的手里变得非常笨重。
那个兵一边用他挂钉的皮鞋,顿踩着填在坑里的新土,一边命令着皮鞋匠耿大:
“你呀……那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就在那边挖完了第三个。
“你呀……那边再一个!”
他迟缓而且拙劣地挖完了第四个。
他默默地祷告着:
“中国人一个也别来啦,这里是一条死路!”
可是,尽管他祷告着,一千遍,一万遍祷告着,一条路,总是要有人走的。现在就有人走过来了:一对年青的夫妇,女人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子。
“同胞啊!……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留着那男人临死前的呼声。
“同胞呵!……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这呼声,永久留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并像一把锥子锥着他的心,他的心!疚痛着……他的眼窝里涌浮着绞着心血的泪水。
那个兵把那可怜的孩尸,捉起两条腿从坑里提起来,然后,和埋大人一样,倒竖着,用脚侧扫进坑外的新土,孩子的小腿倒竖在爹妈的大腿当间,距离十分适中。
那情景,引起那个兵大大的发笑。
“哈,哈,哈……你的那边的,再一个呀。”
于是,皮鞋匠耿大慌乱地拾起铁锹,更迟缓,而且更拙劣地挖完了第六个坑。
日色朦胧下来,黯淡和死寂笼罩了这座古城。零星的枪声,大批的犬吠,开始复活了。
“那边的,再一个!”
“挖呵!挖呵!……”
他继续跟那块岩石拼命,每一锹,每一寸,都耗尽他最后一点力气,他的胸口,好像有一个熊熊的火把烘烤。除此而外,他失去其他的感觉。第七个坑,一寸,一寸地加深起来。
夜,渐渐地昏暗下去……
“太君哪!饶命啊!我是好人,我是看我外甥去呀!”
“太君哪!”耿大被这最后一声唤醒了。那呛哑的喉音分明是他的舅舅。于是他停下工作,伸直了腰,用他失神的眼睛通过浓厚的黄昏。
一股血如同冷箭,从舅舅的胸膛喷射出来,随着一声痛吼就向后颓倒了。
皮鞋匠耿大忍泣吞声地活埋了自己的舅舅。
他把坑旁的土,轻松地推到坑里边去,他是怀着一种万一的希望的。
很快地又走过来一个。第六个坑,比埋一条死狗还省劲。皮鞋匠耿大感激那个人——那一个吗啡鬼。
等了好久,“再一个”的命令没有再来。他想,该到他解放的时候了。同时,他期待着,再来一个像吗啡鬼那类的人,结束第七个坑。
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个人影儿。他更切盼地期待着……
“欧喂!你的……”
刺刀从他面前晃过去,于是,他不敢怠慢地抖擞一下精神,准备去挖下一个坑。
“猪!你的这边来,坑里边去!”
这话,好像一个不及掩耳的霹雳。皮鞋匠耿大发了一会怔,他就运足全身所有的力量,抡起那锋利轻快的军用锹,突然向那个兵的头部劈下去。枪,人,同时跌落在地上。
于是,第七个坑被那个兵占有了!
他从第五个坑里,拉着腿,扯出他舅舅的上半身,平放在坑边,他摸索着脸,他摸索着胸口,最后他又抱起肩膀来上下摇了摇:
“舅舅!……”
“完了,全都完了。”皮鞋匠耿大癫狂地自语着。之后他回到第七个坑的旁边,切着牙齿用刺刀向那个兵的腹部乱戳了十几下,于是扛起枪来走了。
然而,他没有决定到什么地方去。
黑暗,死寂,完全笼罩了这座古城。枪声,犬吠,逐渐加厚起来了。
(初刊于1936年9月10日《光明》第1卷第7号,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讨借不到东西耿大决定哪里也不去,表明大屠杀之后,他已经有了与死亡对抗的勇气。
B.“你救一救这孩子吧!”的呼声没有加剧耿大心灵的挣扎与不安,因为他后来继续在挖坑。
C.埋葬“吗啡鬼”比埋狗还容易,说明这样饱受毒品侵害的生命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D.耿大并没有立即沦为“坑中之物”,日本兵正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耿大因此获得了“死缓”的待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前三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本文语言简练而朴实,笔触冷静而细腻,高度凝缩而带点象征性地描写了中国人面对绝境时生与死的选择。
C.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延迟”式的故事运行特点增强了作品的内涵。
D.小说凄惨而悲壮,凝重而又充满热望,充分表现矛盾,是能够体现作家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
8.“挖坑”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耿大在挖坑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请探究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 “子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 “中庸之道” 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
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
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
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 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乜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豢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 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 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 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 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 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正是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时候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
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及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8.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 请简要分析。(6分)
9.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本文分析作者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9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中国文学批评用器物以及器物制作经验比喻文学批评观念”错,材料一是说“中国文学批评以工匠的器物制作经验为喻说明创作规律”;“取代了辞典或古籍”错,材料一“引导我们进行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并非直接源于辞典或古籍”是说“源于辞典或古籍”而不是“取代了辞典或古籍”。
B.“ 不同在于工匠制作时离不开实物的参照,艺术创作则需要以理念作为蓝本”错,材料一“工匠的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参照物,前者参照理念,后者参照实物”是说工匠制作参照实物,艺术创作参照理念。
D.“ 文论中都会以暗喻的形式来传达难以言说的文学观念”错,材料三“中国古代文论常用如、若、犹、似、譬等词论说”“古代文论也有很多象喻不用譬喻词”,可见选项“都”表述绝对。
故选C 。
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它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错,材料二“大都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有“大都”的限制;“虽缺乏缜密的逻辑分析”,材料二“大多没有经过缜密的逻辑分析,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说的是“大多”。
C.“ 中国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使得先秦思想家们更倾向于以‘隐’的方式阐发道理”因果颠倒,材料三是说“以‘隐’的方式传达出丰富内涵,这对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可见选项逻辑错误。
D.“ 两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达形式上都类似”于文无据,材料一“器物之喻也成为中西诗学互相沟通的话语”“器具制作经验的运用十分普遍,以器物作为艺术的参照物,这在东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只是强调东西方文论与器物的关系,并没有对两者内容和表达形式做比较。
故选A 。
3.D.“ 道边苦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庸才,无用之才。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是透过表明看本质,与象喻思维无关。
4.(1)器具制作经验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经验,与文学创作经验有相似之处,这是《文心雕龙》能够使用器物之喻进行象喻批评的前提;(2)《文心雕龙》的象喻批评实际上是运用象喻思维的体现。这种思维古来有之,是刘勰象喻批评说理方式的萌芽和发端;(3)从先秦到魏晋一路传承下来的早期象喻批评,为《文心雕龙》的象喻批评打下了基础;(4)最后,刘勰在早期象喻批评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分析,建构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完善了象喻批评的结构体系。
5 .(1)这段文学评论用弓矢的缺一不可说明典与华的密不可分,较之直接说理更清晰,能更好地让读者领悟。(2)在说明典、华关系时,运用比喻,使得这样的文论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具有诗性精神。(3)刘勰将文学概念中的“典”、“华”与器物“弓”、“矢”联系起来,以器物为喻,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空间。
现代文阅读II
6.D 解析:A项“他已经有了与死亡对抗的勇气”不对,应是表明他决定不再抗争,坐等死亡:B项应是加剧了耿大心灵的挣扎与不安,“继续挖坑”是出于求生的本能。C项“受毒品侵害的生命是不值得被尊重的”价值观错误。
7.C 解析:小说中并没有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8.①无奈、恐惧。一旦获得生存的机会,耿大就不问所以按照日本兵的指挥挖坑。②同情与不忍。一旦得知自己挖的坑是埋葬自己的同胞,连小孩都不放过,耿大的身心承受着不断加剧的冲击。③痛苦和绝望。耿大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舅舅,目睹亲人了走向死亡。④忍无可忍(无比愤怒)。第七个坑是埋葬耿大的,耿大终于意识到除了反抗,别无选择,他选择了从沉默走向爆发。(每点1分,共4分)
9.①照应前文。沈阳城在日军的侵略下,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令人惊悚不已。②丰富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真实。作为普通百姓的耿大被动选择反抗之后,对于前途依然是迷茫的。③开放式结尾,富有深意,引人思考。在纷乱的战争年代,觉醒反抗的人又该有怎样的出路?前途仍然是迷茫的,作者直面民族的苦痛和屈辱,悲怆地审视战争。(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 C
解析:两个句子前后无因果关系。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是“成秩序,定天下”。
2.(3分) B
解析:不是说 “中庸之道” 没有绝对标准,而是强调心无杂念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干好别人认为的小事情也是可以成为“圣人”。
3.(3分) A
解析:A项强调应该在“质”与“文”两极中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材料一“取两用中”的观点;B项强调为人与功业的问题;C项强调社会关系与社会状态的问题;D项强调彼此转换的问题。
4.(4分)
①有“己”就有“人”,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
评分参考:根据材料分析每点2分,意思对应酌情给分。
5.(4分)
①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②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
③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
评分参考:观点必须来自材料,角度要明确,答对两点就可以给满分。表述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如把第二第三点合在一起写,也算是两个角度,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A
【解析】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仍然是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
7.D
【解析】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理想的受挫,对自己及当时现实的失望,以至于希望自己死在匡人或陈蔡人手里。
8.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
②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的慰藉。故人们不在身边,只剩下这张琴。
③古琴的寂寞无语暗示孔子的孤独和理想的受挫。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历史真实:暮年的孔子及其所经历的事和著述;艺术真实: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画面。
②心理描写的运用,把曾经经历的事或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自己经历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结合,由见到的雄鸡想到仲由;由曾经所见的场景,想象现在见到的情景,由孔子曾经登临泰山,想象他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