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部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帝①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帝不便走马,曰:“事必无成,只增辱耳!”答仁求自扶,帝以问王褒,褒曰:“答仁,侯景之党,岂足可信!”答仁又请守子城②,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既而召王褒谋之,以为不可。答仁请入不得,欧血而去。于谨③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使铁骑拥帝入营,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给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帝因述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掊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一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子城:指月城、瓮城等附着于大城的小城。③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 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B.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C.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D.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指给事于宫门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骈丽,亦作“骈俪”,对偶文句;也指骈体文,形式要求严格,多用偶句,讲求对仗。
D.训典,上古典籍晦涩难懂,专门有人对其字义、用典等进行注释训诂,故称之为训典。
12.下列对《资治通鉴》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帝面对危机,斗志全无。魏军围城,他首先乱了心神,焚烧藏书,砍折宝剑;面对谢答仁的积极请战,表现得没有主见。
B.元帝用人失察,偏信王褒。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之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生性残忍,为政严苛。他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元帝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常命左右昼夜不停地在身边读书,即使在熟睡中,若有人读错或欺骗他,他也会马上惊醒过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因述餐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4分)
(2)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4分)
14.王夫之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哪些问题 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春秋》记国家存亡,以察来世。虽有广土众民,坚甲利兵,威猛之将,士卒不亲附,不可以战胜取功。晋侯获于韩。楚子玉得臣败于城濮,蔡不待敌而众溃。故语曰: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先轸不能战不教之卒,造父、王良不能以弊车不作之马趋疾而致远,羿、逢蒙不能以枉弓射远申微。故强弱成败之要,在平附士卒,教习之而已。 ”田单为齐上将军,兴师十万,将以攻翟,往见鲁仲连子。仲连子曰:“将军之攻翟,必不能下矣。”
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齐婴儿谣之曰:“大冠如箕,长剑柱颐;攻翟不下,垒于梧丘。”于是田将军恐骇, 往见连子曰:“先生何以知单之攻翟不能下也?”仲连子曰:“夫将军在即墨晏之时,坐则织篑,立则杖臿,为士卒倡,日‘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何党矣!’故将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潘淄上之宝,黄金横带,驰骋乎溜、渑之间,是以乐生而恶死也。”田将军明日径立矢石之所,引枹而鼓之,翟人下之。故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枝体也,田将军之谓乎!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智伯曰:“吾闻田恒新得国而爱其民,内同其财,外同其勤劳,治军若此,其得众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武威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 之将也。
(节选自《说苑 指武》)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将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B.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C.田将军日/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D.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将军,古代武官官名,也泛指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文中指全军最高统帅。
B.金,文中指筑营,与“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垒”用法不同
C.什伍,古代户籍的基层编制,文中指军队基层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D.旋踵,调转脚跟,指退缩,也比喻时间极短,“死不旋踵”是很快阵亡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侯在韩原之战中被俘获,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蔡国没等到敌军进攻就全军溃逃,即使他们土广民众,兵精将勇,也无法取得胜利。
B,由单在即墨城的时候,面临国家灭亡、无家可归的绝境,依然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
C.田单率领齐国军队攻打翟国,久攻不下。鲁仲连认为他因富贵权势而变得贪生怕死,听了鲁仲连的分析后,田单马上作出调整,最终获胜。
D.《太公兵法》.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将领对待士卒要有慈爱之心,磨砺其节操,要让旗号鲜明、行阵牢固;而当今很多将领不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强弱成败之要,在乎附士卒,教习之而己。(4分).
(2)由将军明日径立矢石之所,引枹而鼓之,翟人下之。(4分).
14.请简要概括智伯放弃伐郑的原因。(3分)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夏,四月,丁酉,王嘉为丞相。嘉以时政苛急,郡国守相数有变动,乃上疏曰:“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其后稍稍变易,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怀危内顾,壹切营私者多。二千石益轻贱,吏民慢易之,或持其微过,增加成罪,言于司隶、刺史,或上书告之。众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则有离畔之心。前山阳亡徒苏令等纵横,吏士临难,莫肯伏节死义,以守、相威权素夺也。孝成皇帝悔之,下诏书,二千石不为故纵,遣使者赐金,尉厚其意,诚以为国家有急,取办于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难危,乃能使下。孝宣皇帝爱其善治民之吏,有章劾事留中,会赦壹解。故事:尚书希下章,为烦扰百姓,证验系治,或死狱中,章文必有'敢告之'字乃下。唯陛下留神于择贤,记善忘过,容忍臣子,勿责以备。二千石、部刺史、三辅县令有材任职者,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阔略,令尽力者有所劝。此方今急务,国家之利也。前苏令发,欲遣大夫使逐问状,时见大夫无可使者,召蠡匡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临事仓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嘉因荐儒者公孙光、满昌及能吏萧咸、薛修,皆故二千石有名称者,天子纳而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B.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C.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D.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酉,干支纪年法,干,即十天干,支,即十二地支。在文中指丁酉这一年。
B.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以万石为最高,"二千石"又为郡守的通称。
C.顾,此处意为反省,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义不相同。
D.名称,文中意为名声、声望,现用来指识别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的专门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时,官员多无苟且之心,但随着政治逐渐严苛,稍有不慎就会被罢免,这使他们开始为自己打算。
B.孝成皇帝鉴于苏令造反时,吏士无人以死尽节的教训,派遣使者安抚郡守的情绪,重树他们的威权。
C.孝宣皇帝爱护官吏,有弹劾他们的奏章就留在宫中不予批复,之后的弹劾奏章都交付专门机构查办。
D.苏令造反时,朝廷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征召尹逢,尊授他为谏大夫,派遣他去驱逐叛贼并调查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众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则有离畔之心。(4分)
(2)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4分)
14.王嘉对皇帝任用贤才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宗颇好田猎。谷那律为谏议大夫,尝从太宗出猎。在途遇雨,太宗问曰:“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意欲太宗弗数游猎,大被嘉纳。赐帛五十段,加以金带。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乌获,捷言庆忌,人诚有之,兽亦宜然。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矣。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孝元帝郊泰畴,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以万乘之尊,暗行荒野,践深林,涉丰草,甚非万全之计。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察兆庶。”太宗曰:“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诚。”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太宗将幸栎阳游田,县丞刘仁轨以收获未毕,非人君顺动之时,诣行所,上表切谏。太宗遂罢猎,擢拜仁轨新安令。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田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B.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C.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D.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油衣,是从蓑衣发展而来的,古人把油脂涂在蓑衣或布帛等材料上制作而成的一种“高级雨衣”。
B.特进,古代官职名,西汉后期才设置,本不是正式官名,是奖励功臣的勋官,地位略同三公。
C.《书》,即《书经》《肖书》,《师说》“六艺经传旨通习之”中的“六艺”就包含这部作品。D.关东,在明清以前多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如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外出打猎遇雨,谏议大夫谷那律作出的防雨回答颇耐人寻味,意在说明瓦比油防水效果好,太宗听后大加赞赏。
B.唐太宗到同州沙苑打猎,魏征进谏,借助古书记载,用周文王和后羿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旁敲侧击,来警示太宗。
C.汉文帝也有像普通人一样寻求刺激、喜欢冒险、放飞自我的一面,大臣袁盎直言劝谏,理智地阐明了这种行为的危害。
D.魏征通过文帝、武帝和元帝的典故,委婉劝谏唐太宗放弃驰骋游猎、搏击猛兽的个人爱好,要关爱百姓,一心为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
(2)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诫。
14.司马相如、薛广德和刘仁轨三人谏阻君主游猎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文本一: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亲汝,汝何故疏我 ”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
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 ”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 ”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节选自《宋史 曹彬列传》)
文本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平江南》)
【注】觌(di):相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B.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C.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D.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也泛指各种礼器。
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所以叫顿首。
C.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词如“忝列门墙”。
D.知制诰,古代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的官职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出使吴越,既坚持原则拒绝借公务谋取私利,为人处事也讲宄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在宫门外等候李煜回宫整理行装时,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
C.曹彬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打败李煜,况且太原还没有平定,自己不会被封为宰相。
D.太祖严词拒绝了徐铉暂缓进兵的请求,认为李煜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臣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4分)
(2)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4分)
14.为了实现太祖“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的战略主张,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 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 ” 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其晏子是耶!”
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 “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公曰:“然则何若 ”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 ”公曰:“诺。”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 ”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惟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 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惟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命。
(选自 《晏子春秋》,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B.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C.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D.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民,指一般的民众,其含义相当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黔首”。
B.流涕,文中指流眼泪,后来也可指流鼻涕,词义的变化可以看出语言的演变。
C.海内,古人认为国土四面环海,称国内为海内;文中指的是晏子所在的齐国。
D.敢,谦辞,冒昧之意,与《左传》中“敢以烦执事”的“敢”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让百姓为自己建造大台,百姓痛苦不堪,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他们将劝谏的希望寄托到晏子身上。
B.齐景公问古代圣明君王的品行,晏子说他们公正、不偏私;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而对百姓有恩惠。
C.要改变齐国不利的局面,晏子认为需要齐景公放下身段,用丰厚的财物,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少劳役,向百姓致歉。
D.齐景公以忠爱君主为由要厚葬梁丘据,但晏子认为,只有一个梁丘据忠爱君主是有问题的,劝止了不合理的厚葬。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子曷为至此 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4分)
(2)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4分)
14.在齐景公修筑大台这件事情上,晏子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扬 请简要说明。(3分)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今之人循绪。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胆,重裘而立,犹惜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骑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弗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麋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故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非冗言也,故在主而已。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只能解释为“善良”。
C.“与关而枕之” 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 两句中的“关”字意思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 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毁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4分)
(2)楚国虽贫,岂爱一骑屨哉!思与偕反也。(4分)
14.贾谊在文中借楚昭王和豫让的故事给诸侯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文言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帝①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帝不便走马,曰:“事必无成,只增辱耳!”答仁求自扶,帝以问王褒,褒曰:“答仁,侯景之党,岂足可信!”答仁又请守子城②,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既而召王褒谋之,以为不可。答仁请入不得,欧血而去。于谨③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使铁骑拥帝入营,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给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帝因述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掊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一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子城:指月城、瓮城等附着于大城的小城。③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 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B.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C.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D.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指给事于宫门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骈丽,亦作“骈俪”,对偶文句;也指骈体文,形式要求严格,多用偶句,讲求对仗。
D.训典,上古典籍晦涩难懂,专门有人对其字义、用典等进行注释训诂,故称之为训典。
12.下列对《资治通鉴》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帝面对危机,斗志全无。魏军围城,他首先乱了心神,焚烧藏书,砍折宝剑;面对谢答仁的积极请战,表现得没有主见。
B.元帝用人失察,偏信王褒。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之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生性残忍,为政严苛。他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元帝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常命左右昼夜不停地在身边读书,即使在熟睡中,若有人读错或欺骗他,他也会马上惊醒过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因述餐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4分)
(2)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4分)
14.王夫之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哪些问题 请简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
11.(3分)D(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
12.(3分)C(“惩处高祖时放纵舞警的官员”理解错误,“惩高祖宽纵之弊”是“鉴于或苦于高祖为政宽厚放纵的弊病”之意。)
13.(8分)
(1)(4分)元帝趁机(或:于是)述说他被萧智侮辱(或:萧智侮辱自己)的情状,对长孙俭说:“先前姑且欺骗你,就是想和你说说这件事,哪里有天子自己埋藏金子的事!”(注意“见辱”“向”“相给”“岂”的翻译。)
(2)(4分)元帝经常(或:曾经)说:“我做文人绰绰有余,做武夫就惭愧了。”评论的人认为这句话说得对。(注意“韬”“愧”“论者”“得言”的翻译。)
14.(3分)①目的不正,追求形式,自我夸耀;(1分)②时间不当,沉迷其中,不顾国事;(1分)③方法不对,关注枝节,而失大义。(1分)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春秋》记国家存亡,以察来世。虽有广土众民,坚甲利兵,威猛之将,士卒不亲附,不可以战胜取功。晋侯获于韩。楚子玉得臣败于城濮,蔡不待敌而众溃。故语曰: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先轸不能战不教之卒,造父、王良不能以弊车不作之马趋疾而致远,羿、逢蒙不能以枉弓射远申微。故强弱成败之要,在平附士卒,教习之而已。 ”田单为齐上将军,兴师十万,将以攻翟,往见鲁仲连子。仲连子曰:“将军之攻翟,必不能下矣。”
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齐婴儿谣之曰:“大冠如箕,长剑柱颐;攻翟不下,垒于梧丘。”于是田将军恐骇, 往见连子曰:“先生何以知单之攻翟不能下也?”仲连子曰:“夫将军在即墨晏之时,坐则织篑,立则杖臿,为士卒倡,日‘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何党矣!’故将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潘淄上之宝,黄金横带,驰骋乎溜、渑之间,是以乐生而恶死也。”田将军明日径立矢石之所,引枹而鼓之,翟人下之。故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枝体也,田将军之谓乎!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智伯曰:“吾闻田恒新得国而爱其民,内同其财,外同其勤劳,治军若此,其得众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武威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 之将也。
(节选自《说苑 指武》)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将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B.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C.田将军日/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D.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将军,古代武官官名,也泛指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文中指全军最高统帅。
B.金,文中指筑营,与“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垒”用法不同
C.什伍,古代户籍的基层编制,文中指军队基层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D.旋踵,调转脚跟,指退缩,也比喻时间极短,“死不旋踵”是很快阵亡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侯在韩原之战中被俘获,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蔡国没等到敌军进攻就全军溃逃,即使他们土广民众,兵精将勇,也无法取得胜利。
B,由单在即墨城的时候,面临国家灭亡、无家可归的绝境,依然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
C.田单率领齐国军队攻打翟国,久攻不下。鲁仲连认为他因富贵权势而变得贪生怕死,听了鲁仲连的分析后,田单马上作出调整,最终获胜。
D.《太公兵法》.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将领对待士卒要有慈爱之心,磨砺其节操,要让旗号鲜明、行阵牢固;而当今很多将领不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强弱成败之要,在乎附士卒,教习之而己。(4分).
(2)由将军明日径立矢石之所,引枹而鼓之,翟人下之。(4分).
14.请简要概括智伯放弃伐郑的原因。(3分)
10.B [解析]原文标点: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
11.D [解析]“死不旋踵”是死不退缩的意思。
12.B [解析]“但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认为自己己没有生还的可能”错误,“故将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是说将士都有敢战之心。
13.(1)所以强弱成败的关键,在于使士卒亲附,教导训练好他们罢了。
【评分标准】4分。“要”,关键。“附”,使动用法,使……亲附(归附)。“教习”,教导训练。每点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2)田将军第二天直接站在箭矢、飞石交集的阵地上,拿起鼓槌来击鼓,翟人被攻下。
【评分标准】4分。“明日”,第二天。“所”,地方,指阵地、战场。“引”,拿。“下”,被攻下。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田恒救援郑国。②田恒爱民,得军心。③智伯研判形势,认为很难取胜。
【评分标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春秋》记载了国家的生存和灭亡,可以用来考察后世(的事)。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有坚硬锋利的盔甲和兵器,有威武勇猛的战将,但士兵不亲近归附,就不能够大胜仗取得成功。晋侯在韩原被俘获。楚国成得臣在城濮战败,蔡国不等敌军进攻就全军溃逃。所以说:“文王不能驱使不愿归附的百姓,先轸不能使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作战,造父、王良不能让破车劣马快跑并到达远方,弈、逄蒙不能用弯曲的箭和无力的弓射中远处微小的东西。”所以强弱成败的关键,在于使士卒亲附,教导训练好他们罢了。田单做了齐国上将军,带领十万军队,将要来攻打翟国,(他)前去会见鲁仲连。仲连子说:“将军攻打翟国,一定不能攻下。”田将军说:“我凭借五里的小城,十里的外城,恢复了齐国的都城,为什么不能攻下翟国?(说完)上车离开不再与鲁仲连说话,决意攻打翟国。三个月却不能攻下。齐国小儿的童谣唱到:“大官帽如簸箕,长剑撑着下巴;久攻翟国不下,在梧丘筑营盘。”在这时田将军感到惊恐害怕,去拜见鲁仲连说:“先生为什么知道我不能攻下翟国呢? ”鲁仲连说:“将军在即墨城的时候,坐下就编织土筐,站立时就拿着木锹,作为士兵的榜样,说‘国家亡了,魂魄丧失了,归向何处呢!’所以将领有必死的信念,士兵没有生还的念头。现在将军在东边有掖邑的封地,西边有淄水一带的财宝,束着黄金腰带,在淄、渑两河之间驰骋,因此贪恋生存并且厌恶死亡。”田将军第二天直接站在箭矢、飞石交集的阵地上,拿起鼓槌来击鼓,翟人被攻下。所以做主将的,是士兵的主心;做士兵的,是主将的肢体。心中犹豫不决 肢体就不能发挥作用,说的就是田将军吧!晋国的智伯攻打郑国,齐国的田恒去援救郑国。(兵车上)有高盖时,(田恒)一定亲自站在那里;兵车和步卒有不能前进的,一定下命令帮助他们。营垒修成后才敢休息,水井挖成、炊灶砌好后才敢去吃饭。智伯说:“我听说田恒新近能够主持国政就爱护他的百姓,在国内同百姓分享他的财物,对外作战与士兵一起勤劳,像这样治理军队,他会获得众人的心,不可以(同他)对抗。”就撤离了郑国。《太公兵法》上说:“(将领)要表现出慈爱的心肠,建立威武的战功,来使他的部众竭尽全力;要训练部队的精神和锐气,磨炼将士的节操,来提高全军的士气;(军队)分为五队,使旌旗番号互相不同,不要造成混乱;行军布阵要坚不可摧,什与伍要彼此连接呼应,来禁止为非作歹的事。”(书中的)筑垒布阵的序列,战车骑兵的处置,部署兵力的形势,军内的法令,奖惩的方略,使士兵上刀山下火海、冲锋陷阵檎获敌将,至死而不退缩的策略,多与现在的将领不同。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夏,四月,丁酉,王嘉为丞相。嘉以时政苛急,郡国守相数有变动,乃上疏曰:“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其后稍稍变易,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怀危内顾,壹切营私者多。二千石益轻贱,吏民慢易之,或持其微过,增加成罪,言于司隶、刺史,或上书告之。众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则有离畔之心。前山阳亡徒苏令等纵横,吏士临难,莫肯伏节死义,以守、相威权素夺也。孝成皇帝悔之,下诏书,二千石不为故纵,遣使者赐金,尉厚其意,诚以为国家有急,取办于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难危,乃能使下。孝宣皇帝爱其善治民之吏,有章劾事留中,会赦壹解。故事:尚书希下章,为烦扰百姓,证验系治,或死狱中,章文必有'敢告之'字乃下。唯陛下留神于择贤,记善忘过,容忍臣子,勿责以备。二千石、部刺史、三辅县令有材任职者,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阔略,令尽力者有所劝。此方今急务,国家之利也。前苏令发,欲遣大夫使逐问状,时见大夫无可使者,召蠡匡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临事仓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嘉因荐儒者公孙光、满昌及能吏萧咸、薛修,皆故二千石有名称者,天子纳而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B.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C.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D.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举劾苛细/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酉,干支纪年法,干,即十天干,支,即十二地支。在文中指丁酉这一年。
B.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以万石为最高,"二千石"又为郡守的通称。
C.顾,此处意为反省,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义不相同。
D.名称,文中意为名声、声望,现用来指识别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的专门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时,官员多无苟且之心,但随着政治逐渐严苛,稍有不慎就会被罢免,这使他们开始为自己打算。
B.孝成皇帝鉴于苏令造反时,吏士无人以死尽节的教训,派遣使者安抚郡守的情绪,重树他们的威权。
C.孝宣皇帝爱护官吏,有弹劾他们的奏章就留在宫中不予批复,之后的弹劾奏章都交付专门机构查办。
D.苏令造反时,朝廷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征召尹逢,尊授他为谏大夫,派遣他去驱逐叛贼并调查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众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则有离畔之心。(4分)
(2)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4分)
14.王嘉对皇帝任用贤才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10.(3分)D
11.(3分)A(在这里“丁酉”是干支纪日)
12.(3分)C(“弹劾奏章都交付专门机构查办”的不是孝宣皇帝,且他爱护的是“善治之吏”)
13.(8分)(1)(4分)广大百姓发现二千石官吏容易地位不稳,稍不如意就产生背叛之心。
(评分标准:“众庶”“危”“小失意”“离畔”各1分,共4分)
(2)(4分)如今众位大夫中有才能的非常少,应该预先培养可造就的人才,才能使他们面对危难时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评分标准:“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畜养”“成就”“爱”各1分,共4分)
14.(3分)①选才不能求全责备;②要对尽力做事的人才给予鼓励;③在关键时期可以破格
提拔人才。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宗颇好田猎。谷那律为谏议大夫,尝从太宗出猎。在途遇雨,太宗问曰:“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意欲太宗弗数游猎,大被嘉纳。赐帛五十段,加以金带。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乌获,捷言庆忌,人诚有之,兽亦宜然。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矣。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孝元帝郊泰畴,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以万乘之尊,暗行荒野,践深林,涉丰草,甚非万全之计。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察兆庶。”太宗曰:“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诚。”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太宗将幸栎阳游田,县丞刘仁轨以收获未毕,非人君顺动之时,诣行所,上表切谏。太宗遂罢猎,擢拜仁轨新安令。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田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B.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C.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D.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油衣,是从蓑衣发展而来的,古人把油脂涂在蓑衣或布帛等材料上制作而成的一种“高级雨衣”。
B.特进,古代官职名,西汉后期才设置,本不是正式官名,是奖励功臣的勋官,地位略同三公。
C.《书》,即《书经》《肖书》,《师说》“六艺经传旨通习之”中的“六艺”就包含这部作品。D.关东,在明清以前多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如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外出打猎遇雨,谏议大夫谷那律作出的防雨回答颇耐人寻味,意在说明瓦比油防水效果好,太宗听后大加赞赏。
B.唐太宗到同州沙苑打猎,魏征进谏,借助古书记载,用周文王和后羿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旁敲侧击,来警示太宗。
C.汉文帝也有像普通人一样寻求刺激、喜欢冒险、放飞自我的一面,大臣袁盎直言劝谏,理智地阐明了这种行为的危害。
D.魏征通过文帝、武帝和元帝的典故,委婉劝谏唐太宗放弃驰骋游猎、搏击猛兽的个人爱好,要关爱百姓,一心为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
(2)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诫。
14.司马相如、薛广德和刘仁轨三人谏阻君主游猎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10.B
11.D 解析:“山海关”错。
12.A 解析:"意在说明瓦比油防水效果好"错。
13.(1)(他们)割舍私情,委屈自己,听从臣下意见的原因,是一心为国,不为自己啊。
(本题共4分,"割"、"屈"、"从"各1分,整体大意1分)
(2)昨天的事是偶然的一时糊涂,不是有心那样做的,从今以后我会深深地把它当作警诫。
(本题共4分,"偶""故""诫"各1分,整体大意1分)
14.(1)司马相如主要从担忧君主安全的角度,兼及天子本分;
(2)薛广德是从关心民间疾苦,体恤下属的角度;
(3)刘仁轨从具体的不违农时的角度。(本题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文本一: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亲汝,汝何故疏我 ”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
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 ”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 ”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节选自《宋史 曹彬列传》)
文本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平江南》)
【注】觌(di):相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B.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C.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D.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也泛指各种礼器。
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所以叫顿首。
C.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词如“忝列门墙”。
D.知制诰,古代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的官职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出使吴越,既坚持原则拒绝借公务谋取私利,为人处事也讲宄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在宫门外等候李煜回宫整理行装时,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
C.曹彬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打败李煜,况且太原还没有平定,自己不会被封为宰相。
D.太祖严词拒绝了徐铉暂缓进兵的请求,认为李煜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臣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4分)
(2)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4分)
14.为了实现太祖“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的战略主张,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A 11. B 12.B
13. (8分)
(1)吴越人乘小船追来给曹彬送礼,三番五次,曹彬还是不接受。。(4分)
(2)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4分)
14.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将被攻克时,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城破之时,曹彬安慰并用用贵宾礼接待李煜。(3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 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 ” 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其晏子是耶!”
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 “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公曰:“然则何若 ”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 ”公曰:“诺。”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 ”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惟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 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惟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命。
(选自 《晏子春秋》,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B.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C.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D.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民,指一般的民众,其含义相当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黔首”。
B.流涕,文中指流眼泪,后来也可指流鼻涕,词义的变化可以看出语言的演变。
C.海内,古人认为国土四面环海,称国内为海内;文中指的是晏子所在的齐国。
D.敢,谦辞,冒昧之意,与《左传》中“敢以烦执事”的“敢”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让百姓为自己建造大台,百姓痛苦不堪,受冻挨饿的人每个乡都有,他们将劝谏的希望寄托到晏子身上。
B.齐景公问古代圣明君王的品行,晏子说他们公正、不偏私;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而对百姓有恩惠。
C.要改变齐国不利的局面,晏子认为需要齐景公放下身段,用丰厚的财物,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少劳役,向百姓致歉。
D.齐景公以忠爱君主为由要厚葬梁丘据,但晏子认为,只有一个梁丘据忠爱君主是有问题的,劝止了不合理的厚葬。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子曷为至此 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4分)
(2)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4分)
14.在齐景公修筑大台这件事情上,晏子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扬 请简要说明。(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
11.C( “文中指的是晏子所在的齐国”错)
12.B( “对诸侯采取施恩和打压两种策略”错)
13.(1)先生为什么伤心到这种地步 大概是为了修筑大台劳役吧!我将很快停止它!(4分。“曷为” “殆” “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4分。“拳”“易”“若”“过”各1分)
14.①愿意为百姓请命。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劝谏国君。③不宣扬自己而将功绩归于国君。(3分。每点1分)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今之人循绪。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胆,重裘而立,犹惜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骑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弗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麋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故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非冗言也,故在主而已。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只能解释为“善良”。
C.“与关而枕之” 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 两句中的“关”字意思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 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毁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4分)
(2)楚国虽贫,岂爱一骑屨哉!思与偕反也。(4分)
14.贾谊在文中借楚昭王和豫让的故事给诸侯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10.(3 分)B(原文标点: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 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1.(3 分)C(“意思相同”错)
12.(3 分)C(“没有丢鞋的习俗”错)
13.(1)这一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救助饥饿的人。(4 分。 “是日”“衣”“振”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2)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同它一同返回楚回。(4 分。 “虽”“爱”“偕”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14.①为人主者应推己及人,关心百姓疾苦;②为人主者应以身作则,以上率下;③为人主者 应竭诚以待下。(3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