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48:42

文档简介

如皋市2022-2023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小地方”中看到“大世界”,看到社会和人类的问题,看到共通的人性,是新世纪以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尽管当前世界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但从文学意义上谈论“地方性”仍然很重要。文艺创作应该有来自“地方”的切实的生活经验。
这里所说的地方性经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地之子”融入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生命中,获取富有生活质感和生命热情的生活经验,只有如此,文学才有进入人心的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二是要体现出地方性的风土人情,也就是地方色彩。
“地之子”的生命体验与人的精神、情感、命运相关联,也联系着地方的风土人情、地方的气韵色彩。闻一多说过:“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同时又贯以一种共同的时代精神,然后并而观之,各种色彩虽互相差异,却又互相调和,这便正符那艺术底金科玉臬‘变异中之一律’了。”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包含着地方色彩的地方生活经验,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怎样理解地方色彩呢?我们不妨把“地方色彩”理解为地方文化形式,它包含地方的语言表达形式、特有的民俗、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审美形式等。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这两个问题。
“地方语言”或者说方言是体现地方色彩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刘半农认为“方言”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今天,纯粹的方言写作似乎有太大的局限,但优秀的作品不能没有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韵致,张炜小说的胶东风情,贾平凹小说中的西北味道,都在证明着地方语言的审美力量。张炜曾对“语言”充满敬意地写道:“大概不仅仅是职业习惯,我总是急于寻找一种语言。语言对于我从来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人生之路上遭逢的万事万物之所以缄口沉默,主要是失却了语言。语言是凭证、是根据,是继续前行的资本。我所追求的语言是能够通行四方、源发于山脉和土壤的某种东西,它活泼如生命,坚硬如磐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他就撒落在野地上,潜隐在万物间。”这种与野地、山脉、泥土息息相关的语言,自然包含有地方的文化经验和气息。这是富有生命力量和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我们强调文学语言地方特点的原因所在。
地方语言传达着地方文化的气息和源于泥土的活力,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却是构成地方文化经验的重要文学内容。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包含着风景、仪式、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内容。地域的、不规范的民间文化,对于作家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包含的生动的、鲜活的地方文化经验往往给文学带来审美活力,并且启示当下的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倾向,重视切实的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把握生活的变化、文化的变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王光东《小说家要善于从“小地方”看到“大世界”》)
材料二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不断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萃取题材。作家视野开阔,视点下沉,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各种写法多元并举,其中尤以现实主义为创作主潮。
新时代长篇小说中,一些作品血肉饱满、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细加品味,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都是在继承现实主义基础上,或饶有新意或富有深意。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这方面就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长篇小说《人世间》展现一户普通人家的相濡以沫和不懈打拼,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时代气韵。作品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坚持和光大了现实主义传统。长篇小说《主角》以一位秦腔女艺人的人生起伏为切入点,把台上的“戏”与台下的人生连通起来,营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体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
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手法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现实题材讲究以生活故事和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现实,现实主义手法为此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证。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与文学精神、当代作家的文学素养与写作追求、文学读者的欣赏习惯与阅读需求等方面来看,现实主义文学一定会涌现更好的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现实主义精神将生生不息,现实主义文学亦将绵绵不绝。
(摘编自白烨《新时代文学的新拓展与新经验》)
材料三:
第22章:馍也蒸得好,不含浆、不塌气、不炸背、不烂底。说一声“拔笼”,两个人站在高凳子上,朝下抬一笼,气是圆的,馍是圆的,抬一笼,气是圆的,馍是圆的。七八笼拔下来,任谁都得把今天的好馍夸上几句。
第27章:老师为啥看上你了,一来觉得娃乖,小小的就活得没别人顺当。娃可怜,但可爱。有些娃看起可怜,也可憎得很很,一身的瞎瞎毛病,老师不喜欢。二来觉得你有潜力。就在你们这班秦腔学员里,你都是最好的。在女娃娃里面,你是能真正挑起梢子的人。别人没这个眼力,看不来的!眼力那玩意儿是教不会的!那是道行,你还不懂。三是老师看你能吃苦。这是唱戏这行的本钱。不吃苦中苦,哪能人上人哪!
第73章:她一边唱“一缕幽魂无依傍,星月惨淡风露凉”(秦腔《游西湖·鬼怨》),
一边慢慢朝下“卧鱼”。这就是那个长达三分多钟的下蹲控制动作。身子几乎是一个关节一个关节软卧下去的,但又不能让观众看到关节的生硬折叠。她是一匹锦缎。这匹锦缎像是被魔力所控制而点点柔软下沉着。当身子旋扭到三百六十度,呈“犀牛望月”状时,恰似一尊盛着盈盈波光的“玉盘”,琥珀粼粼,却点滴未漾……
(摘编自陕西籍作家陈彦《主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世纪以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生活,能够看到社会和人类的问题,看到共通的人性。
B.文学作品必须接地气,融入土地和人们生命感知,获取相关生活经验,才能深入人心。
C.纯粹的方言具有审美效果,最能体现地方色彩,也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
D.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具有现实主义风格,饶有新意,富有深意,受到读者青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当前世界文化、地域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作者认为“地方性”会冲淡文学意义。C.闻一多的观点和鲁迅先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文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家张炜所追求的文学语言包含有地方的文化经验和气息,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徐怀中的《牵风记》以千里挺进大别山为背景,刻画了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和牺牲的革命者,洋溢着解放战争中英雄们的精神之美和人性光辉。
B.徐则臣的《北上》以大运河为主题,在百年历史源流中书写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在世界视野中重新勘探、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品质和现代意识。
C.李洱的《应物兄》通过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与精神状况的考察透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转化中的繁难,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深思。
D.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充满想象力和理性思维力。
4.结合材料一分析陈彦小说《主角》中的“地方色彩”。(4 分)
5.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梁斌
时间一天天过去,敌人看到第二师范的学生们还是没有低头的意思,于是更加严密了岗哨,将第二师范墙外团团围住,像铁筒一般。
苍茫的暮色,从四面八方,从各个角落里漫散开来。江涛考虑着问题,在迟暮中走来走去。饥饿把困盹神都赶跑了,仰起头望着天上的星河,轻轻地说:“天上的星星,都变成烧饼,斗争就胜利了!”
倏忽间眼前闪过一溜通红的火光,走过去一看,是一个老兵,怀里搂着枪,趴着墙头在抽烟。见江涛走过去,也不躲闪,也不惊惶,瞪着眼睛看着他。
江涛懵懵懂懂地像是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皱起眉头寻思了一刻,一下子想起来说:“你是冯富贵?”
老兵睁起了圆眼睛,低下头仔细看了看江涛,说:“是……你……”说了半天,还想不起他的名字。
江涛说:“我是江涛,严运涛的弟弟,你忘了?”
老兵在黑影里,把手巴掌一拍,说:“嘿!咱算是他乡遇故知,我就是冯大狗,论乡亲辈你还得叫我哥哥。来,丑不丑一合手,亲不亲当乡人!我看你过来吧,咱俩坐在墙根底下说会话儿。”
江涛看这人还有几分义气,把两手一拄跳墙过去,和冯大狗并膀坐在墙根底下。冯大狗说:“我看你还是回家吧!在这里闹腾个什么劲儿?”
江涛说:“不呀,这师范学堂是官费,要是解散了,我这一辈子再也上不起学了!”冯大狗歪起头眯缝起眼睛问:“你们算是什么教门?”
江涛说:“我们没有什么教门。”
冯大狗说:“没有教门,为什么死乞白赖地闹共产?”
江涛说:“目前不是为共产,是为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我们的国家才会不被灭亡,就有自由民主的一天。”
冯大狗睁起眼睛想了想,看着天上,谈到国家的危难,他也动了深思。摇摇头说:“唉呀!说不清的道理,咱也闹不清上头为什么不叫抗日?”
江涛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包围我们?”
冯大狗说:“谁知道哩!叫俺包围俺就包围。要是跑了一个,俺团长还得掉脑袋哩!这是委员长的命令。”
这时夜快深了,墙外有军队的岗哨,墙里是学生纠察队,枪对枪刀对刀,双方怀着不同的心情。
冯大狗两手托着下巴昂起头,翘起乍蓬胡子看着天上。像有极深沉的回忆,呆呆地说:“我呀,当了十八年的兵了!学会了一点手彩儿,外号叫‘鬼头刀’。”
说完了,撅起嘴唇笑,又像得意,又像惭愧。
江涛说:“嘿!真厉害,那你就该阔起来。”
冯大狗说:“那时候,咱就是逞着年轻。砍一次人吃一顿好饭,喝瓶子好酒。稀里糊涂,也不知道杀了些什么样的人。昨天我听那位先生说,‘共产党是真正给咱穷人谋幸福的!’我才知道,我有了大罪。在那个年月里,我也许杀过共产党!咳!我真是混蛋,我怎么这么混蛋哩?”
江涛说:“哪,你就该回家。”
冯大狗撇起嘴说:“咳!那里回得去呀?你是知道的,我家里也有老婆孩子。直到如今,我还是个大兵,穿着这样破的军衣,穷得回不去家了!我想这一辈子不回家了,哪里黄土不埋人!”说着,眼泪顺着鼻梁流下来,说:“兄弟!我看你也是个好心人。”他握紧江涛的手说:“你有困难,傻哥哥我助你一臂之力!”
江涛听到这里,身上一激灵,说:“我们可以作朋友?”
冯大狗说:“没错儿!我这人就是爱交朋友。咱们既是乡亲,祖祖辈辈没有什么不好,怎么不能交朋友?”
冯大狗停了一下,看看周围还是静静的,他说:“我听说共产党肚子大,能盛开一个世界。我虽然是有罪的人,想是会原谅我的。咱们见的面不多,跟你的老人们可都熟悉,都是老实巴交的好庄稼人。”
江涛想:抓紧搞好这个关系,也许对将来的工作还有好处。就说:“好汉子说话一言为定!”
冯大狗说:“快马一鞭!”
…… ……
江涛趴着墙头拍了三下巴掌。冯大狗悄悄地走过来问:“是哪里来的?”江涛说:“是从锁井来的。”冯大狗走到跟前,一看是江涛,他说:“还得等一会换岗的才来呢!”
等了一会,换岗的还不来,天又下起一个点的雨来。江涛在雨衣里,听得楼檐下雨滴淅沥响着。抽根烟的工夫,冯大狗见离远来了一个人,他喊:“干什么的?”
那个人说:“老冯吗?等麻烦了吧?劳你多站一会,道儿实在难走,满街筒子净是泥水!”水哗哗响着,有人走过来。
不等换岗的走到跟前,冯大狗带着江涛离开围墙。两人向东一拐,走到河边,踏着河岸向北走去。
(节选自《红旗谱》)
注:梁斌 1930 年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当时驱逐反动校长的护校斗争,参加过爱国学潮,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解放以后,1953 年他开始写小说《红旗谱》,当年的“保二师学潮”成了作者的题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苍茫的暮色,从四面八方,从各个角落里漫散开来”给小说蒙上了一层阴暗的底色,也为后面二人的夜谈等情节做了铺垫。
B.“见江涛走过去,也不躲闪,也不惊惶”,表现冯富贵沉着冷静,既照应了前文“老兵” 这一身份,也因为二人是老乡关系。
C.小说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江涛这一革命者形象,使得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立体可感。
D.“等一会换岗的才来”“不等换岗的走到跟前,冯大狗带着江涛离开”,冯富贵对离开时间的把握很有分寸,表明他心思缜密。
7.关于文中江涛和冯富贵“夜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冯富贵让江涛翻过墙头和他说说话,既表现了他的义气,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
B.江涛拒绝冯富贵“回家,不要再闹腾”的建议,因为他仍要坚持斗争,取得最终胜利。
C.冯富贵称共产党为“共产”和“教门”,表明他并不真正理解共产党以及共产党的事业。
D.谈到“国家的危难”,冯富贵不由得“动了深思”,表明他具有中国人最基本的爱国心。
8.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又像得意,又像惭愧”的具体内涵。(6 分)
9.小说节选部分以“墙”为题具有丰富意蕴,请具体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动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 ①埙: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B.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C.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D.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策,即策论,指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如苏轼《教战守策》。
B.“籍其家得谷粟数万”中“籍”意为“没收”,与《鸿门宴》“籍吏民”中“籍”词义不同。
C.登第,又称登科,特指科举时代考取举人。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D.请祠,因祠禄官主管祭祀,充任祠禄官称奉祠,因故自请充任以处闲散之地称请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孝祥聪慧过人,颇受赏识。他年少时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十六岁时,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后来高宗称赞他词翰俱美。
B.张孝祥年轻气盛,意气用事。考中以后,张孝祥被宰相汤思退大力提拔,因不喜欢同任馆职的汪澈,往往凌驾于其上不顺从他。
C.张孝祥处事精确,为政谨严。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牟取利益,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将得到的几万斛粮食用来赈济百姓。
D.张孝祥待人中正,一心为国。当二位宰相发生不悦时,张孝祥认为臣子应当同心协力,以共同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为首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4 分)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4 分)
14.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 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 高谢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 并是送君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先赞叹城楼的高峻入天,再叙写与友人重阳宴集、列酒畅饮,衬托出诗人气冲云天的壮志豪情。
B.颔联写远空飞鸟都仿佛低于鹳雀楼,作者登高以寄胸怀,刻画出一个大有高蹈入世之想的诗人形象。
C.尾联特举“今年”二字,突出其有别于往年;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全在于送别友人归去。
D.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携友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感,中间两联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差之不远。
16.宋人沈括称赞这首诗颈联“能状其景,景以情见”。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琵琶行》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送别时的感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是古代诗文中的常用意象,用以寄寓不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生活照亮艺术,人民滋养创作。人民是文艺的土壤,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培育,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 ① 的丰沛源泉。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对人民情感的深度决定艺术创作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实践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尊重人民意愿,文艺工作者才能大有作为,文艺创作才能 ② 。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艺术与人民从来都 ③ ,文艺不仅反映着人民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人民。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真心诚意地向人民学习,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21~22 题。
“种草”还是“种韭菜” 广告植入值得管一管。
时下,随着“种草”社交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在消费之前,通过平台搜索别人的分享笔记,或是通过短视频博主的分享,了解产品的好坏,防止上当受骗。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平台“素人博主”悄悄提供植入“软广告”的内容,正在让“种草平台”成为“韭菜平台”, ① 。
种草也好,测评也好,本质上是从消费者的视角来为产品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信息,因此, ② 。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行为,成为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一种新方式,本该成为各方“皆大欢喜”的良性循环。然而当越来越多品牌方安排素人博主发软广告,营造“有大量普通人在使用”的虚假氛围;当越来越多的博主瞄准不菲的推广费,在笔记内容、视频作品中夹带私货,令人真假难辨;更有甚者,由于一些博主没有专业能力对产品功效进行甄别,这让一些“三无商家”见缝插针,过分渲染,夸大功效,诱导消费者。凡此种种,不仅污染了互联网生态 ③ 。
21.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画横线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B.“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C.“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能言善辩,同学们都称呼他为“辩论家”。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出租车司机募捐书籍赠给乡村图书室、药店老板免费向群众赠送退烧药……总有一些“光”,让人倍感温暖;90 后老师为患儿开设病房课堂,救援人员徒手拉船转移内涝被困市民……总有一些“光”,让人热泪盈眶;重庆“摩托骑士”向山火逆行、数万名快递小哥驰援北京……总有一些“光”,让人满怀希望。
每个普通人的无私奉献,每个平凡岗位上的勇于担当,汇聚成 2022 年之光,汇聚成中国之光。
2023 年元旦,光明中学团委计划举办以“携光前行,一起加油”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以参赛者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2-2023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17分)
1.(3 分)C(文中表述:“纯粹的方言写作似乎有太大的局限”。)
2.(3分)B(“从文学意义上谈论“地方性”仍然很重要”。)
3.(3分)D(“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不是现实主义作品。)
4.(4分)①“娃乖”“瞎瞎”等陕西特色的语言,体现了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传达
着地方文化的气息和活力;②“蒸馍”“秦腔唱词”“卧鱼动作”等内容,体现了陕西的
风土人情、民俗形式,给读者带来异样的审美活力。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5.(4 分)①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倾向,重视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
②作家视野开阔,视点下沉,继承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小题,18分)
6.(3 分)B(“因为二人是老乡关系”错,当时还不知道是老乡。)
7.(3分)A(“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不正确。)
8.(6分)①得意:是因为冯富贵回忆过去当兵的岁月中,因杀人而获得“鬼头刀”的外
号,内心感到自豪;②惭愧:既因为冯富贵杀了很多无辜的人,其中也许还有为穷人谋
幸福的共产党;也因为冯富贵在军队里混到现在“还是个大兵”,甚至“穷得回不去家了”。
③“又像得意,又像惭愧”,表现了冯富贵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立体。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9.(6 分)①“墙”指学校的围墙。墙外有军队的岗哨,墙里是学生纠察队;②“墙”是
革命者思想上的壁垒。革命者要善于斗争,善于宣传革命,勇于打破思想、认识上的“墙”,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③“墙”象征敌人的重重围困。这道墙最终被革命者越过,
暗示敌人的围困阻挡不了革命者的决心,预示着中国革命必将走向胜利。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3分)B
11.C(登第,特指考取进士。)
12.B(是汤思退不喜欢汪澈。)
13.(4分)(1)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
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
评分建议:“寻”“莅”“老于州县者”各 1分,句意通顺 1 分。
(4分)(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
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评分建议:“起”“简易”“济”各 1分,句意通顺 1 分。
14.①才智出众;②文章过人;③为政有道;④忠君爱国。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3分)B(“大有高蹈出世之想”表述错误。)
16.(6分)①颈联描写远望之景: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本来要以连绵高山围住平原
田野,但奔腾的黄河却使山脉断开,浩荡奔去。②运用概括描写,将山河的共同特点归
结在一起,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磅礴之势可见一斑。③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情
景交融。这山河的磅礴气势,显示出诗人开阔高远的胸襟和奔放激越的豪情,目光远大,
志向无羁。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1)别时茫茫江浸月 绕船月明江水寒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乱花渐欲迷人
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18.(3分)用之不竭 大放异彩 密不可分
19.(4分)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
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
评分建议:前后一致 2 分;递进关系调整 2 分。
20.(4分)①运用比喻修辞;②把“人民”比作“文艺的土壤”,照应前面的“滋养”和
后文的“培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民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小题,9分)
21.(3分)D(文中画横线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种韭菜”,网络语言,意思是将不懂的
人带进圈子,成为言听计从的小白。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定的称谓或着重指出
的部分;C项,表示讽刺、否定;D项,表示特殊含义。)
22.①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②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③也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四、作文(60 分)
23.见《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出租车司机募捐书籍赠给乡村图书室、药店老板免费向群众赠送退烧药……总有一些
“光”,让人倍感温暖;90 后老师为患儿开设病房课堂,救援人员徒手拉船转移内涝被困市
民……总有一些“光”,让人热泪盈眶;重庆“摩托骑士”向山火逆行、数万名快递小哥驰
援北京……总有一些“光”,让人满怀希望。
每个普通人的无私奉献,每个平凡岗位上的勇于担当,汇聚成 2022 年之光,汇聚成中国
之光。
2023年元旦,光明中学团委计划举办以“携光前行,一起加油”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
以参赛者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字。
一、审题
1.材料解读
材料的核心词是“光”。
材料第一段列举了关于“光”的三组事例并进行了精要的评述,从具体事件上让考生感
知什么是“光”,“光”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仔细分析可知:“光”是平凡人身上体现出来的
具体的行为动作,作用是给人温暖,令人感动,给人希望。其中的“……”表示列举未尽,
给考生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材料第二段揭示了“光”的内涵和意蕴,即每一个平凡普通人的奉献和担当就是“光”,
关键语素是“奉献”和“担当”。后一句“汇聚成 2022 年之光,汇聚成中国之光”的阐释,
意即“时代之光”和“中国之光”,要求考生拓宽眼界、开拓思路、挖掘深度,行文中能够以
小见大,把立意的高度上升到时代、国家层面,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对青
少年思想道德的育人功效。
2.情景任务
本次作文属于情境驱动型作文。情境要求:2023年元旦,光明中学团委计划举办以“携
光前行,一起加油”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考生以参赛者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考生在行
文中有“代入感”,能够引发“同理心”和“共情感”。
3.评分提醒
①作文中要能够体现关键词“光”,并能够阐释“光”的具体内容,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和思考;
②行文要符合情境任务。形式上必须具有演讲稿的文体特征,内容上要能体现“场景意
识”和“互动效果”;
③行文中要能“以小见大”,体现“平凡、普通人”的“光”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关
联度;
二、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语言有特 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灵
色,言近旨 气,感染力强,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
60 分
远,言简意 观点独到,层次展开合理顺畅,评论精准深刻,
审题精准,
丰。 素材准确别致,有辩证思维,说服力强。
一等上 立意深刻
语言通畅、 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观点独到,
或新颖。
连贯、得体, 层次清晰,有一定的结构特色,评论深刻,素
54 分
言能尽意。 材贴切,说理透彻,思维逻辑合理,有较强的
感染力。
审题准确, 语言通畅、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观点正确,层
立意清晰, 连贯、得体, 次清晰,说理透彻,结构完整有一定的逻辑性,
一等下 51 分
有见识。 言能尽意。 素材多样有针对性,文章有多处亮点,有感染
力。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观点正确,评
二等上 48 分 论合理,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用例不堆砌,
审题准确,
语言通顺, 有差异性,剪裁精准,文章有 2 处亮点。
立意比较
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观点正确,思
清楚。
二等下 45 分 路基本清晰,结构基本完整,评论基本合理,
用例准确,剪裁得当,文章有 1 处亮点。
审题基本 语言通顺, 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观点基本
42 分 准确,立意 言能达意。 正确,结构基本完整,思路不很清晰,评论游
基本清楚。 离观点之外,论证不恰当。
三等
审题不完 语言不够通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观点牵
整,立意不 顺,偶有不 强,思路不清,评论不合理,有论证硬伤。
39 分
清晰。 尽规范准确
之处。
三等下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 对材料和提示语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
36 分 多有语病、 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标点随意。
语言粗俗、 全然不顾材料和提示语要求,评论观点有问
36 分
自说自话。 混乱,基本 题,写作水平差。
及以下
功差。
三、评分提示
1.优分作文是优秀思维品质的呈现,为了鼓励学生重视思考、端正文风,写出“言之有
物”的作品,在语言表达顺畅规范的基础上,若立意深刻独到,建议一等卷赋分。
2.优分作文也是优秀的语言素养的体现,同样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表达,写出“言之有文”
的作品,在审题准确的基础上,若语言表达素养高,建议一等卷赋分。如在行文中体现辩证
分析,批判“光”的反面:阴暗,自私自利、罔顾他人、明哲保身、独善其身等,属于立意
深刻,一类上评分。
3.结合高三阶段实际,为了充分发挥阶段考试效应,引导学生重视阅读、重视练笔,评
分宜重视语言表达素养、素材层次、文体规范、思维品质等角度,在审题准确的基础上建议
一等下赋分。
4.文章贴标签,有“光”但泛泛而谈,并未能阐释“光”的具体内涵,评分为三等中,
即基本及格。
5.没有完成情境任务,即不符合演讲稿的文体要求,评分为三等下,即不及格。
6.文章未能涉及核心词“光”,评分三类下,即不及格。
7.标题或行文中要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见解和立场,观点模糊、中心不明的,视为不
及格。
8.若文中涉及“光”,但不是写的“奉献”“担当”,比如“科技之光”“理想之光”等,
原则上不超过 36分。
四、个案处理
1.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23 分;三分之二篇幅与
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 5 分。
2.文体不明确,评分不超过 30 分。
3.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35 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
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17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 8 分;
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 1 分,扣满 5 分为止。不写作文题目的,扣 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