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李白 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李白 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5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李白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
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
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
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
16.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赠钱征君少阳①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②。
(注)①此诗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李白曾在另一首诗中说其“眉如松雪齐四皓”,对其很推崇。②姜尚钓于渭水上游的磻溪,适逢文王前来打猎,遂同车而归,立为师。
1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诗一上来就写“酒”,再交代时间,描绘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钱少阳的征君身份。
B. 颔联中“两鬓各成丝”一句的“各成丝”,是说钱少阳和诗人李白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
C. 颈联中“秉烛唯须饮”,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昼短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的味道。
D.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要求,颔联、颈联对仗,首联、尾联不对仗。此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好诗。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注】,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游冶郎:风流少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莲女隔着荷花与人谈笑风生,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正如王昌龄所写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B.颔联勾勒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写出了采莲女内心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C.岸上的游冶郎三三五五地在垂柳下驻足,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色所吸引,不愿离去。
D.尾联写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眼前落花纷纷飞去,诗人不免搔首踟蹰,愁肠空断,一种对时光飞逝、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15.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6分)


四、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3~14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14.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伎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枻,同“楫”,船桨。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
B.五、六句诗人自比海客,堪称仙人,借黄鹤之典,表达陶然忘机之情。
C.七、八句将屈原、楚王的两种典型人生做了鲜明的对比,语有警意。
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
15.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古风·其五十九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释】华池:此处指王母的瑶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托物言志,以荷花自喻,表达人生的感慨和理想。
B.荷花生于幽泉之侧,分外明艳动人,暗示了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俗的才华。
C.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D.诗歌的末两句,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用人不问实际才干,只看门第的愤慨。
15.“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一句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4.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C.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D.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15.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注]
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赢。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盛赞升州,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写升州历史悠久和江山多娇。
B.颔联巧妙称颂王忠臣人贤名高,天子“借”此“忠臣”以治国抚民。
C.颈联借用“一边静”“万里清”的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
D.诗以赞其地起,以颂其人承,以言时局转,以抒己怀收,脉络清晰。
15.本诗的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别
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①书。
【注释】①紫泥:用之以封玺书。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的“远”字,既写出了江水浩渺、了无涯际的阔大景象,又渲染了离别之情。
B.“虚”字,写小船仿佛飘浮在空中一般,表现出了水天一色、风平浪静的景象。
C.“访”,即“拜访,探望”,写诗人到闲居的朋友那里看望,表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
D.尾联将友人比作被贬长沙的贾谊,“降紫泥书”是说友人还会被朝廷起用。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5.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释】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千金”二句:韩信少贫,有漂母见其饥,哀而饭之。后信为楚王,报以千金。羁绁(xiè):用绳子拴住。鞲(gu )甘上架鹰的皮套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韩信当年甘心受辱,并非没有志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将来有所施展。
B.诗人认为韩信得遇高祖,方能叱咤风云,拜将封侯,借此自然引出诗人对当时处境的感慨。
C.“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是说老虎被摧残,苍鹰受束缚,隐喻自已的志向无法实现。
D.这首咏史诗融叙事、议论、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意境悲凉激越,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世。
15.“长风人短袂,两手如怀冰”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
(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风②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诗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
B. 张诗“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
C. 李诗尾联写了兰花需借助清风,才能将淡雅的清香传给知音。
D. 两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用词贴切自然;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
15. 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溧水道中哭王炎
李白
王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
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
未成霖雨用,先失济川材。
一罢广陵散[注],鸣琴更不开。
[注]广陵散: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琴曲,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起笔运用比喻手法,写王家都是当世杰出人才,不幸的是王炎却英才早逝。
B.颔联写王炎去世引起的反响,即各地的故友亲朋都纷纷前来吊唁并为哭泣。
C.“霖雨”指甘雨,时雨,“济川材”指渡水之木;这里用来指王炎本来可堪大用。
D.尾联写王炎与嵇康一样,死后《广陵散》还会有人再弹,那鸣琴也会重新打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15.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①,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15.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小题。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
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次句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有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C.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D.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13.诗歌颈联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4~15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 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 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 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 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李白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
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
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
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
16.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5.C(对“日观”的理解错误)
16.诗人刻画了一位怀抱白鹤、浮云相伴、现身青崖、云深身没、仙风道骨的高士隐者形象。诗人突出白色,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移动,先是“初行若片云”,白色飘逸轻盈;再是“杳在青崖间”,青色映衬,清晰可见;飘过天门,行至日观,最后隐身层云。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赠钱征君少阳①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②。
(注)①此诗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李白曾在另一首诗中说其“眉如松雪齐四皓”,对其很推崇。②姜尚钓于渭水上游的磻溪,适逢文王前来打猎,遂同车而归,立为师。
1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诗一上来就写“酒”,再交代时间,描绘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钱少阳的征君身份。
B. 颔联中“两鬓各成丝”一句的“各成丝”,是说钱少阳和诗人李白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
C. 颈联中“秉烛唯须饮”,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昼短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的味道。
D.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要求,颔联、颈联对仗,首联、尾联不对仗。此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好诗。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1)双关。颔联中“春风余几日”语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少阳年华老去,既表达伤春之感,又隐含人生迟暮之意。(2)用典。尾联,如果钱少阳也像姜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这里借用姜尚的典故,劝勉钱少阳年老而仍可出仕建功,同时也隐含了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3)欲扬先抑。颈联中“秉烛唯须饮”写秉烛饮酒,含有无奈、不得已之意,这是“抑”。“投竿也未迟”中写水边垂钓,牵引出姜尚的典故,诗意转折,表明钱少阳仍可以出仕建功,实现自己帝王之师的抱负,这是“扬”,更好地突出了钱少阳及诗人自己的志向。上句的“抑”就是为后一句的“扬”作铺垫。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注】,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游冶郎:风流少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莲女隔着荷花与人谈笑风生,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正如王昌龄所写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B.颔联勾勒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写出了采莲女内心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C.岸上的游冶郎三三五五地在垂柳下驻足,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色所吸引,不愿离去。
D.尾联写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眼前落花纷纷飞去,诗人不免搔首踟蹰,愁肠空断,一种对时光飞逝、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15.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6分)

答案:
14.C
“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色所吸引”理解错误,游冶郎实际上是爱慕采莲女而不
愿离去。
15.诗人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活泼、大方、明艳、娇美的采莲女的形象。(2分)诗人直接描写采莲女的笑声、新装与香袖,表现出采莲女内心的欢乐,突出采莲女的活泼、明艳和大方。(2分)又用岸上游冶郎的驻足,从侧面衬托出采莲女的娇美和明艳。(2分)

四、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3~14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14.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3.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14.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指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6分,每点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伎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枻,同“楫”,船桨。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
B.五、六句诗人自比海客,堪称仙人,借黄鹤之典,表达陶然忘机之情。
C.七、八句将屈原、楚王的两种典型人生做了鲜明的对比,语有警意。
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
15.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14.B(3分)
15.(6分)①这两句诗是李白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表达的是诗人淡泊清净的人格追求,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②功名富贵在诗中指的是楚王的“台榭”,而诗人推崇的是屈原的积极人生。③诗人醉心于眼前的游乐,表达的是对现实失望后,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消极颓废。(其它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古风·其五十九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释】华池:此处指王母的瑶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托物言志,以荷花自喻,表达人生的感慨和理想。
B.荷花生于幽泉之侧,分外明艳动人,暗示了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俗的才华。
C.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D.诗歌的末两句,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用人不问实际才干,只看门第的愤慨。
15.“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一句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答案】D 【解析】“愿托华池边”,表达的是诗人希望受到重用的理想。
15.【答案】冒、罗用得巧妙。(2分) “冒”字不仅写出荷花初出水的动态,而且写出荷花亭亭玉立的风姿。(2分) “罗”是网罗、环绕之意,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茂密的荷叶为轻烟笼罩的景象。(2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4.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C.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D.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15.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6分)

答案:
14.D(A项,写的是坚贞不屈;B项写的是自大;C项写的是清高,D项和此诗表达的是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因此选D。)
15.《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每点2分,共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注]
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赢。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盛赞升州,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写升州历史悠久和江山多娇。
B.颔联巧妙称颂王忠臣人贤名高,天子“借”此“忠臣”以治国抚民。
C.颈联借用“一边静”“万里清”的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
D.诗以赞其地起,以颂其人承,以言时局转,以抒己怀收,脉络清晰。
15.本诗的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4.C
15.尾联意为:你应该还需救赵良策,不要忘记我这个侯赢的存在。(2分)诗人借典故自比侯赢,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2分)尾联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格调陡升。(2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别
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①书。
【注释】①紫泥:用之以封玺书。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的“远”字,既写出了江水浩渺、了无涯际的阔大景象,又渲染了离别之情。
B.“虚”字,写小船仿佛飘浮在空中一般,表现出了水天一色、风平浪静的景象。
C.“访”,即“拜访,探望”,写诗人到闲居的朋友那里看望,表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
D.尾联将友人比作被贬长沙的贾谊,“降紫泥书”是说友人还会被朝廷起用。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C项,“吾子”,非“我”的意思,而是“你”之意;这句也不是写诗人到朋友那里看望,而是友人到“我”这里看望“我”。)
15.描绘了友人日落看飞鸟归巢、面对澄澈潭水羡慕鱼儿自由跳跃的闲适画面(3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宽慰之情:暂过闲适生活,等待朝廷再重用的时机。(3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5.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诗人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
15.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每点2 分,3 点 6 分,如答“夸张”等其他角度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释】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千金”二句:韩信少贫,有漂母见其饥,哀而饭之。后信为楚王,报以千金。羁绁(xiè):用绳子拴住。鞲(gu )甘上架鹰的皮套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韩信当年甘心受辱,并非没有志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将来有所施展。
B.诗人认为韩信得遇高祖,方能叱咤风云,拜将封侯,借此自然引出诗人对当时处境的感慨。
C.“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是说老虎被摧残,苍鹰受束缚,隐喻自已的志向无法实现。
D.这首咏史诗融叙事、议论、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意境悲凉激越,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世。
15.“长风人短袂,两手如怀冰”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答案:
14.D(“平实无华,通俗易懂”不对,李白的这首《赠新平少年》诗用典、隐喻比较多,可见语言风格不能说是“平实无华,通俗易懂”。)
15. (1)“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描绘了一幅冬日北风呼啸、诗人衣衫不完,双手冻得寒冷似冰的画面。(3分)(2)“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写的是诗人渴望自己能像不受摧残的老虎、苍鹰那样叱咤风云、搏击长空,实现理想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渴盼受到朝廷赏识,从而建功立业的情感。(3分)(每问3分,大意正确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
(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风②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诗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
B. 张诗“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
C. 李诗尾联写了兰花需借助清风,才能将淡雅的清香传给知音。
D. 两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用词贴切自然;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
15. 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B
15. (1)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2)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忧叹。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溧水道中哭王炎
李白
王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
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
未成霖雨用,先失济川材。
一罢广陵散[注],鸣琴更不开。
[注]广陵散: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琴曲,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起笔运用比喻手法,写王家都是当世杰出人才,不幸的是王炎却英才早逝。
B.颔联写王炎去世引起的反响,即各地的故友亲朋都纷纷前来吊唁并为哭泣。
C.“霖雨”指甘雨,时雨,“济川材”指渡水之木;这里用来指王炎本来可堪大用。
D.尾联写王炎与嵇康一样,死后《广陵散》还会有人再弹,那鸣琴也会重新打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答案:
14.D D项,“还会有人再弹,那鸣琴也会重新打开”理解错误,根据“罢”“不开”可知,应是“无人再弹,那鸣琴也不会重新打开”。
15.①对故友英年早逝的极度惋惜之情。②对故友美好人品和杰出才华的高度赞扬之情。③对他们曾经的友谊的深切缅怀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15.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理解错误,表现的是诗人无法归乡,在秋夜的失落和孤苦。
1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①写山的连绵无边,突出离家之远、归乡之难;以流水自喻,说叫归乡无期;借浮云暗示自己漂泊孤寂;借明月表明自己的乡思之浓。②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凄寒的秋夜景象来突出羁旅之愁、乡思之苦。(具体解说意象4分,一个1分;总体说明2分,意思相近即可)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①,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15.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七、八两句是写席子可以给人带来享受,而非写农人享受清夜的欢娱。)
15.①编织的席子实用舒适,不比龙须草编织的席子差;
②具有不染尘的特点;
③借物喻人,表达对才高品洁之人的赞美。(每点2 分,共 6 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小题。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
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次句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有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C.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D.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13.诗歌颈联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2.D 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错,是对宋中丞的感谢和赞赏,及个人的旷达之情。
13.第一问:这两句写的是夜登南楼,诗人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一般优美动听;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中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视听结合,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视听结合将形象写得生动可感。比喻,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比喻贴切生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借景抒情、动静结合、通感,亦可酌情赋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4~15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 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 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 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 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B
【试题分析】B项,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更谈不上“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而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语言,B项鉴赏诗歌中的意象,C项鉴赏诗句的意境,D项鉴赏诗句的内容及语言。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鸣鞭”“弯弓”“插羽”等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斗志昂扬、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③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场星光暗淡,大漠雾气消尽,战斗结束,一片死寂,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④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每点2分,回答3点即可满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解答时可先答出手法,再结合形象特点分析。首句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写马壮是为了说明兵强,骏马奔驰表现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尾联用典,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