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7(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7(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3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 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 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卜雹各1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 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 报的关注。
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 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 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 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 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 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大气这 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 ,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 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预报技术的发展。
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集合 预报的创新之处是不再使用单一的初值启动计算,而通过一组初值的集合来进行判断。集合中的 每个成员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从这些相差不大的初值集合成员就可以 得到一个预报结果的集合,即“集合预报”。除了对初始场进行集合外,还要对模式的物理过程 和模式本身进行集合,以降低单一预报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 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即各成员初始场相差不能过大;其次,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目的是在不出现系统性误差的基础上,确保大气的真值大概率被包含在集合成员之中。
集合预报产品最初级的应用是通过集合预报结果可以获取集合均值,再由气象专家进行会商, 并对可能的错误和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单一结果。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 某一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集合预报的最大优势是在服务于决策时,能做到不错漏天气系统变化 任何一种可能,力争“万无一失”。目前,集合预报技术在我国台风与海洋预报中有很好的应用。
(取材于许小峰、段吴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近年来,气象指数承担着帮助人们“消化”天气预报的角色。不同的气象指数,目标受众不 同。想要指数贴心、好用,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用心,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充分认识自身需求以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采访对象:王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报:目前有哪些气象指数?它们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公众可 以在哪里查?
王静:中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 有10余种,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 生产生活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 法,对压强、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部 门的官方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
中国气象报:这些指数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王静: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直观地表现为数字和等级,以加 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做到因天制宜,明明白白生活。如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 院长期合作,在全市各区设置花粉观测点,通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等发布花粉 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另外,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气候, 不适应气候,不保护气候。上海市气象局调查显示,如果用空调指数科学调整空调使用时间,模 拟出的结果为1台1.5匹空调全年至少可节约330度电,少排放0.3吨二氧化碳。
中国气象报:气象指数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静:气象指数的研发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我们也在不断努力简化气象指数术语,使其更接地气,真正方便人们生活。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预测天气的一项是( )(3分)
A.殷墟甲骨文拓片上记载了商君命人占卜是否下雨的卜辞:“食日,至中,日不雨。”
B.《论衡》记载:“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
C.《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了“东风解冻”“虹始见”等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气特征。
D. 民间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谚语。
2.根据上下文,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2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同等代表性 B. 特征一致性 C. 适度离散性 D. 结果单一性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
B. 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
C. 天气预报发展历经“经验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阶段,终将实现绝对精准。
D.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各地气象部门研发“气象预报指数”应该力求因地制宜。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的技术发展是如何互促互进的。(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虫声远近

月明之夜,听到细细的虫声,唧唧—唧唧唧唧一像谁在叩门,叩城市之门。
这是在城市的某栋寓所里。我知道是蛐蛐叫声,就在我房门边。我意外得要命,也惊喜得要命,好像有旧友来访。
想着这一只蛐蛐究竟是怎么进了我的屋子,想来想去,可能是我滨江小镇家里的一只蛐蛐在夜间爬进了我的包裹,然后书童似的一路跟着我上高铁,转公交,进入一栋清寂的寓所里。
这只蛐蛐,有着和我同样湿润的方言,有着和我同样习惯白日沉默夜晚独自沉吟的生活方式。
在我小镇的那个家里,楼下有树有草坪,房前是一条清瘦小河,虫子们在广阔天地中热火朝天地生活。有时入夜,虫声汪洋恣肆,或如部落篝火狂欢,或如宫廷里钟磬齐鸣。那时我想着,还有一个低处生活的昆虫王国,那里子民兴旺,那里车水马龙,那里锅碗瓢盆婚丧嫁娶,那里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就禁不住莞尔。一入夜,我们乡下人就把自己宽广的生活像折扇一样收拢,把空间和时间腾让给小小的昆虫;昆虫又那么乖巧,只得一隅便可欢歌一乡 人与蛐蛐,同在清秋凉夜里,同享天地月色水汽。
我小镇的书房里,也到访过蛐蛐,好像有两只。那时是深夜,小镇寂静得像一本已合上的书,我在书桌边,听着一呼一应的虫声,有时想,在我不在书房时,这两只蛐蛐会不会用细长的触角翻书,用牙齿读字。它们把书本搭建出的空间作为音乐大厅,伴着我的灯光,在那里展示歌喉。深夜读书,或在电脑上敲字,有虫声近在咫尺相伴,此境胜过童子焚香,胜过知音剪烛。

从前教书时,给学生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总觉得苏轼写漏了什么。跟学生一起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读着读着,我似乎听到了月色里有虫声。是的,依据我的乡居经历,在乡野的秋夜,除了月色,除了竹树的影子,一定是有如珠如雨如茂密秋草似的虫声。
童年时常伴着奶奶去姑妈家,在有月光的晚上,我们缓缓步行,也像苏轼和张怀民那样走在乡下的月色里,虫声,清脆明亮,带着露水和草木的气息,带着河流的气息,带着砖瓦泥土的气息,一路把我们密密包围,好像我的裙子上也落满了虫声,奶奶的银发上也挂满了虫声。
我们沿着河堤走,没有月色时,水是白的,路是黑的,我们弃白择黑而行。河堤的树荫里,堤吸的草丛中,人家的屋檐下,虫声像一道道细光破黑而来,为我们引路。虫声淹没了我们的脚步声,我们像在夜色里浮游。我们仿佛看见,虫子们在夜露里梳洗身子,喊饮清凉,擦拭翅膀。
我们走在虫声里,走在人世的夜路上,内心安妥。有虫声的地方,就是清凉太平的人间。“虫声新透绿窗纱”,中学时代第一回读到这诗句,竟有认祖归宗一般的欢喜。原来虫声也是可以入诗的。从前一直以为寻常虫声,如我们乡下孩子一样粗鄙,是跟风雅沾不上边的。猛然间却发现,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是一直活在诗里的。当城里孩子在欣赏贝多芬、莫扎特之时,我们乡下孩子在月色水汽之间,在泥土草木之上,听着天籁之音。虫声透过窗纱,透过外婆门前的木槿篱笆,经过我们稚嫩敏感的耳朵,最后入驻诗文,百年千年下去。
有时凌晨醒来,窗外天光微蓝,室内虫声已歇,我睡在亘古流淌的长江之侧,船声、水声、草木摇曳之声都近在耳畔。渺小卑微的自己于古老的长江而言,恰似一只小虫暂时卧睡在松软的土穴里。

《诗经·七月》里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农历九月十月的虫声,细听能听出深长的归意。
在我小镇的家里,有时读书到深夜时,忽听得虫声暮雨而似的,从楼下走廊里攀上来。叫——聊,唧——仰,节奏已然缓慢,透着一丝清寒之气,听得我放下书,惘然若有所思,迟迟不能入眠。掌着一盏灯,觉得自己正枕着虫声,我的小楼正枕着虫声,我的小镇正枕着虫声,静谧的人间也正枕着虫声……虫声托起我们,虫声托起世界。我们和世界,一起在清凉的虫声里荡漾,一刻长久如同永恒。
十月的大地,白露凝结成霜,寒气笼罩四野。豆大的蛐蛐们不对歌求偶了,不结伴合奏了,也不激情四射地语惊四座了。天气一凉,树叶一落,生命掉转马头,只向着归处。它们拖家带口,住进墙角下的缝隙里,住进家具破损的裂缝里,住进草屑瓦罐之间,开始蒙古长调一样低低地唱咏———在夜半之时,整个村庄静得像一只古瓮,这时,灿蛐们叫起来,那声音在静夜里缭绕回旋,似乎有了颤音,掺央着古老而幽怨的叹息。
听着这样的虫声,觉得世界再大再远也不想去一探究竟了。远方再诗意,都不如静夜里的一盏灯、一本书。这时,你愿意像蜗牛一样,慢腾腾伏在草丛里,在低洼的江湖间,收回触角,蜷栖在一座小小的壳里。
在我的城市寓所里,临窗远眺,皆是楼宇接楼宇。一种身为寄客的漂泊感常常令我默然,可是,在那几个秋夜里,忽然响起的虫声,令我如行乡间小路,身心怨觉有了依归。听着一维缕细细的虫声,蒙胧恍惚中,手中的书页也漫漶进往事里——那一行行的文字,化作旧时故乡的一片片水田、一哇哇庄稼、一座座临水的农舍,一列列放学归来的少年。我闭上眼细听,虫声正从田埂间,从庄稼叶子下,从乡村人家的屋檐下,从放学少年的脚趾间,一段段奏唱起来。
它是《诗经》里的那只蛐蛐。在清寂的月明之夜,一线虫声,像河流系住村庄一样,摇漾着,将我柔柔地系在灯火人间。
(取材于许冬林同题文章)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虫子们在广阔天地中热火朝天地生活 热火朝天:热烈欢快明亮:响亮通透
B.虫声,清脆明亮,带着露水和草木的气息 明亮:响亮通透
C.蒙胧恍惚中,手中的书页也漫漶进往事里 漫漶:模糊
D.将我柔柔地系在灯火人间 系:系绊,束缚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虫声叩城市之门而带给作者惊喜写起,引出对虫声陪伴自己的小镇生活的回忆。
B.作者描述在虫声萦绕中行路的经历,勾画出一幅清新可爱的乡村夜行图,语言灵动自然。
C.虫声令作者回想起往事,身心有了归处,她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美好的少年时代。
D.文中多处引用诗文,在关联拓展中叙写虫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化韵味。
8.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些诗句将无形的乐声描摹得生动可感,本文描摹虫声也颇有特色。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6分)
(1)有时入夜,虫声汪洋恣肆,或如部落篝火狂欢,或如宫廷里钟磬齐鸣。
(2)忽听得虫声暮雨似的,从楼下走廊里攀上来。
9.本文题目“虫声远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其文化本质而言,即是以“共同体”为依托对中华民族所进行的持续文化塑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共在生存智髮-的价值自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总体性文化力的价值诉求。
“共同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在生存智慧,回应了人类对“我们如何能在一起”的终极追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从共同体的连接纽带来看,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从共同体的聚合范围来看,则有家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地域界限,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人才、技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然而,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催生了“私人化浪潮”,它带来了选择的自由、支配的乐趣、尝试各种生活方式的机会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甚至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导致既有共同体的破坏乃瓦解,“我们如何能在一起”成冷紧迻的时代课题。
人类社会始终致力于对共同体价值的理论吁求和实践探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学就曾率先发出了对“共同体”的价值追问:我们需要何种城邦共同体以实现正义、民主和公共善?德国社会学家滕龙斯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马克思哲学在反思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时,努力探寻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应然的价值张力,旨在实现对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的积极确证,即“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基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和人类历史对共同体的价值求索,我们认为共同体是人克服个体局限,去追求共生、共在和共同创造的价值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的本 质性确证和价值性升华。如果从共同体连接纽带的价值序列来审视,则呈现出了“血缘-地缘-文缘”依次递进的模式。血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物质性存在,依凭人的生理特质纽带,揭示出人因血缘关系而发生的生命联系;地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社会性存在,依凭人的生活地域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生活场域而发生的社会联系;文化共同体诉诸人的文化存在,依凭人的共同精神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而发生的文化联系。只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精祌文化依赖关系,共同体的聚合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精神丰盈、价值富足与文化认同,共同体的解休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价值失落、道德贫瘠与文化归属缺失,甚至会导致整个文明的解体。
民族共同体就是沿着“血缘一地缘一文缘”的递进模式而构建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发端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在共同生活的地缘联系中形成了彼此承认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利益联系,进而在长期的历史枳淀中形成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塑造着全体成员的文化生命,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双重特征的民族共同体。中国的民族国家依凭的不是国家的政治强力,而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化认同始终是聚合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正如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论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民族危亡关头最能催发深刻的民族自觉意识,近代以来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的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共同体”名义对中华民族进行的文化塑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累的深入研判、对近代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深刻反思、对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宏伟愿景的深邃洞察中所得出的重大民族构建方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于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唤醒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生命,激发中华儿女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合力。
(摘编自邹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枣结构》)
材料二 :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二者在内涵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有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互用,其实不然。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其有国家意涵,是国家建设的主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这方面二者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带有描述叙事色彩的概念,为表达丰富的意涵,常常在其后加上尾级。比如,“中华民族”后加上“精神”“文化”等词语,所形成的新概念就表达了与“中华民族”不同的意涵。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结构来说,“共同体”是中心概念,“中华民族”从范围、内容和属性方面限制中心概念“共同体”。从概念内涵角度讲,“中华民族”本身就是民族共同体,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上“共同体”概念呢?事实上,这绝不是语意重复。“中华民族”后加“共同体”所构成的新概念,虽然与“中华民族”内涵近似,但更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含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彰显了构成中华民族的中国各民族不是机械共同体,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逻辑结构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深化,以更为宏观的共同体来理解中华民族,凸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从概念功能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与实质,有助于消解有关于中华民族的诸种论争。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摘编自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将会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破坏乃至瓦解既有共同体。
B.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与“社会”截然相反,前者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而后者只是暂时的、表面的。
C.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种类众多、形式各异,沿着从血缘共同体到地缘共同体再到文化共同体的递进模式发展。
D.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概念之间有部分重叠,但是不完全重合,属于逻辑学上的交叉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本质,点明其构建意义,材料二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B.根据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个体如果离开共同体,将失去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失去了个人自由。
C.如果以共同的精神文化为纽带的共同体解体,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就会价值失落、道德贫瘠,缺乏文化归属感。
D.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是为了消解关于中华民族的种论争,提升民族凝聚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精神共同体在同从前的各种共同体的结合中,可以被理解为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体。”
B.“个人责任的行使必须纳入社会责任的框架,因为我们的行为只有在兼顾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才可取得最显著的效果。”
C.“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D.“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4.材料一第四段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请分析下列文字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於、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芸谋差①
①那天已是掌灯时候,贾芸吃了饭收拾歇息,一宿无话。次日一早起来,洗了脸,便出南门,大香铺里买了冰麝,便往荣国府来。打听贾琏出了门,贾芸便往后面来。到贾琏院门前,只见几个小厮拿着大高笤帚在那里扫院子呢。忽见周瑞家的从门里出来叫小厮们:“先别扫,奶奶出来了。”贾芸忙上前笑问:“二婶婶那去?”周瑞家的道:“老太太叫,想必是裁什么尺头。”
②正说着,只见一群人簇着凤姐出来了。贾芸深知凤姐是喜奉承尚排场的,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只问他母亲好,“怎么不来我们这里逛逛?”贾芸道:“只是身上不大好,倒时常记挂着婶子,要来瞧瞧,又不能来。”凤姐笑道:“可是会撒谎,不是我提起他来,你就不说他想我了。”贾芸笑道:“侄儿不怕雷打了,就敢在长辈前撒谎。昨儿晚上还提起婶子来,说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的不知怎么样呢。”
③凤姐听了满脸是笑,不由的便止了步,问道:“怎么好好的你娘儿们在背地里嚼起我来?”贾芸道:“有个原故,只因我有个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只因他身上捐着个通判,前儿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连家眷一齐去,把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便把帐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了,像这细贵的货,都分着送与亲朋。他就一共送了我些冰片,麝香。我就和我母亲商量,若要转卖,不但卖不出原价来,而且谁家拿这些银子买这个做什么,便是很有钱的大家子,也不过使个几分几钱就挺折腰了;若说送人,也没个人配使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转卖了。因此我就想起婶子来。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适,方不算糟蹋这东西。”一边说,一边将一个锦匣举起来。
④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忽见贾芸如此一来,听这一篇话,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便命丰儿:“接过芸哥儿的来,送了家去,交给平儿。”因又说道:“看着你这样知好歹,怪道你叔叔常提你,说你说话儿也明白,心里有见识。”贾芸听这话入了港,便打进一步来,故意问道:“原来叔叔也曾提我的?”凤姐见问,才要告诉他与他管事情的那话,便忙又止住,心下想道:“我如今要告诉他那话,倒叫他看着我见不得东西似的,为得了这点子香,就混许他管事了。今儿先别提起这事。”想毕,便把派他监种花木工程的事都隐瞒的一字不提,随口说了两句淡话,便往贾母那里去了。贾芸也不好提的,只得回来。
⑤那贾芸一径回家。至次日来至大门前,可巧遇见凤姐往那边去请安,才上了车,见贾芸来,便命人唤住,隔窗子笑道:“芸儿,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怪道你送东西给我,原来你有事求我。昨儿你叔叔才告诉我说你求他。”贾芸笑道:“求叔叔这事,婶子休提,我昨儿正后悔呢。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子,这会子也早完了。谁承望叔叔竟不能的。”凤姐笑道:“怪道你那里没成儿,昨儿又来寻我。”贾芸道:“婶子辜负了我的孝心,我并没有这个意思。若有这个意思,昨儿还不求婶子。如今婶子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
⑥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叫我也难说。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那园子里还要种花,我只想不出一个人来,你早来不早完了。”贾芸笑道:“既这样,婶子明儿就派我罢。”凤姐半晌道:“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烛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罢。”贾芸道:“好婶子,先把这个派了我罢。果然这个办的好,再派我那个。”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罢了,要不是你叔叔说,我不管你的事。我也不过吃了饭就过来,你到午错的时候来领银子,后儿就进去种树。”说毕,令人驾起香车,一径去了。
⑦贾芸喜不自禁,来至绮霰斋打听宝玉,谁知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贾芸便呆呆的坐到晌午,打听凤姐回来,便写个领票来领对牌。至院外,命人通报了,彩明走了出来,单要了领票进去,批了银数年月,一并连对牌交与了贾芸。贾芸接了,看那批上银数批了二百两,心中喜不自禁,翻身走到银库上,交与收牌票的,领了银子。回家告诉母亲,自是母子俱各欢喜。次日一个五鼓,贾芸先找了倪二,将前银按数还他。那倪二见贾芸有了银子,他便按数收回,不在话下。这里贾芸又拿了五十两,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不在话下。
(注)①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芸上前请安,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是因为她急着去贾母处,加上身边簇拥的人太多,根本无暇顾及贾芸。
B.贾芸特意花钱买冰麝,却声称是朋友所送,这样说可以适度掩饰送礼谋差的强烈意图,更容易让凤姐接受,而使自己避免尴尬。
C.凤姐“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得意的是贾芸的奉承之词彰显了自己的尊崇身份,欢喜的是所送的礼品恰是自己所需之物。
D.贾芸领到二百两银子后,迅即回家告诉母亲,一方面体现了贾芸如愿以偿的兴奋喜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家庭生活实在拮据。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小厮洒扫被叫停和周瑞家的关于“裁尺头”的对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凤姐的出场作了铺垫,彰显出她在府中非同一般的地位。
B.凤姐接收了冰麝,却只字不提派贾芸监种花木工程之事,这一细节在有力表现凤姐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C.选文部分贾琏虽未出场,却在贾芸谋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无论凤姐还是贾芸,都在借贾琏来遮掩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D.选文语言描写颇有兴味,贾芸与凤姐对话中的表层意思与他们真实内心巧妙错位,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具张力。
8.请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凤姐的形象特点。
9.贾芸是如何与凤姐沟通最终谋差成功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3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A
2.(2分)C
3.(3分)D
4.(3分)D
5.(6分)
参考答案:
①古代生活的重要活动,需要预知天气,促使人们积累生活经验,总结规律,进行天气预测。
②天气预报进入应用科学阶段,科学家绘制气象图,利用各种技术,可以预测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提升预报的准确性,更好服务生活。
③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日常出行活动。
④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有了更高的需求;集合天气预报有效消除初始场偏差,较直观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概率,更好助力于服务生产生活重要决策。
⑤现代生活要求天气预报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气象指数的研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更方便于日常生活。
【评分标准】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技术发展间互促互进的内容,每方面列出3条,每条1分。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D.
【解析】“将我柔柔地系在灯火人间”是一种心甘情愿,是享受,故“系”不可能是“系绊,束缚”,而应指和灯火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身心有了依归,心灵获得慰藉。
7.C.
【解析】“她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美好的少年时代”错误,应是希望生命中永葆乡村的淳朴宁静、和谐美好,保有少年的纯粹欢欣、富有诗意。不是要回到故乡,回到美好的少年时代。
8.(1)以“汪洋恣肆”形容虫声宏大,自在无拘;把虫声比作部落篝火狂欢、宫廷里钟磬齐鸣,化虫声为具体情景,进一步描写虫声的热闹与欢乐、具有气势而又高低起伏。虫声满含活力,令人愉悦。
(2)把虫声比作暮雨,以“暮”写出虫声渐趋低沉,虫声中也有了暮雨中蕴含的情绪。用“攀”这一动词,化虫声为可视的动态,写出虫声由远及近,缓缓而来。虫鸣低缓,引发人们对生命变化的思考。
9.城市里近在身旁的虫声,令作者回忆起故乡小镇里虫声的热闹欢歌,写出虫声于我的陪伴,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回忆年少时乡村夜色中的虫声伴行,虫声带给作者依傍,令其内心安妥,感到世间太平,生活富有诗意;《诗经》中虫声含有的归意,引起作者倾听秋末虫声,虫声让其思考生活,感悟生命,感觉身心有了依归,获得心灵慰藉。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解析]A项,偷换概念,破坏乃至瓦解既有共同体的是“私人化浪潮”。B项,“截然相反”不当;C项,忽略“从共同体连接纽带的价值序列来审视”的前提条件,且扩大范围。
2.D [解析]D项,强加目的。
3.A [解析]A项强调精神(文化)共同体的突出地位,符合材料一观点。B项强调行使个人责任。C项对地缘和血缘进行阐释,与材料一观点无关。D项阐述中华民族的统 一体中存在的多层次的多元格局。
4.①承接上文对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和人类历史对共同体的价值求索的相关论述,阐释共同体的概念。②提出构建共同体“血缘一地缘一文缘”依次递进的模式,为下文论述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大同”的社会理想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共在生存智慧。②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体现出个体的精神丰盈、价值富足。③通过树立天下大同的理想,塑造全体成员的文化生命,体现出文化认同是聚合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
现代文阅读II
6.A.“无暇顾及贾芸”错,真正的原因是凤姐根本没把贾芸放在眼里。
7.C.“在贾芸谋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错,贾芸提及贾琏是为了引出自己谋差这个目的。
8.①喜奉承,尚排场;
②好端架子,专权独断;
③唯利是图,世故圆滑;
④工于心计,精明能干。
9.①放低姿态。初见凤姐,恭敬请安,笑脸应答,赢得凤姐好感。
②打感情牌。借母亲之名表达对凤姐的关心,拉近距离,转变了凤姐的态度。
③展现能力。通过赠送冰麝,展现了自己善于揣摩迎合的办事能力,投凤姐之所好。
④巧言奉承。借对凤姐治家能力、高贵身份的赞美,满足了凤姐的虚荣心。
⑤随机应变。在其送礼的真实目的被揭穿及凤姐故意拖延委派事务时,能够察言观色,自圆其说,顺势而为,摆脱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