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王维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
[注释]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B. 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C. 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D. 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15.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刘司直使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燕,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萄逐汉臣。
应使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烟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B.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C. 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萄(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D. 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15.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②。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③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②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③适,偶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至四句写英灵来投、隐者改志,可见当时士人积极用世的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五至六句点“落第”之题。金门是汉代皇帝召见贤士之地,金门远,则是名落孙山了。
C. 七至十四句说送别之意。诗人置酒饯行,不舍难离,友人则因落第而与诗人产生了隔阂。
D. 全诗围绕“落第”“还乡”展开,有劝慰,有惜别,但更多鼓励,整体基调令人振奋。
15.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请结合诗句对“反复曲折”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悬知:料想。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1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渡河到清河作
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写景诗。首联选取大河、积水、天涯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开阔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
B.随着船行,原来看见水天相接之处忽然分开,远远望去拥有万千人家的郡邑轮廓呈现在诗人面前。
C.下了船再走进城镇近观,宛然可见一片片的农家桑麻,诗人在此勾勒出城乡自然和谐的画面。
D.全诗语言凝炼自然,于清新淡雅中独具匠心,营造出一份诗中有画的意境,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15.这首诗的尾联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15.“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9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5.首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献始兴公①
王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 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C. “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
D. “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本诗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前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①
王维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②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王缙
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
【注】①卢象:诗人,王维之友。崔处士:崔兴宗,王维内弟,隐居未仕。
②科头:不戴帽子,把头发挽成髻。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林亭清幽雅静的环境,表达了两位诗人对崔处士的敬慕之情。
B.崔处士久居山林,或独酌美酒,或潜心读书,不修边幅,不拘礼节,不问功名。
C.王维用“松”来表现人物品格的方式,与陶渊明《饮酒》中“菊”的手法相同。
D.两诗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王维描写崔处士的外貌举止,王缙则记叙人物的事迹。
15.如何理解两首诗中“白眼看他世上人”与“门外时闻长者车”两句对崔处士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简要分析。(6分)
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解:
(1)储光羲:王维友人,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2)要欲:好像。
(3)方将:将要,正要。
(4)了自:已经明了。
(5)空复情:自作多情。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写诗人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起坐”一词非常生动传神,写出了对友人到来的渴望。
B.三四两句写诗人坐立不宁,在无比期盼的等待中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可见诗人心情之欣喜。
C.五六两句写景,晚钟从皇家宫苑传来,稀疏的春雨刚刚洒过京城,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夜幕降临,诗人的心情也变得阴郁,愁绪不断滋长。
D.七八两句写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表达出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失落。尾联十字,如一声长叹,虽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
15.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6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五言咏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心态。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颁联运用对比手法。“遍”表松茂鹤多,“稀”表访者稀少,两者对照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C.尾联落在“归”字上,暗合其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意蕴相近。
D.夕照满山,柴扉紧闭,炊烟袅袅,人们采莲而归,无不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12.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作简要赏析。(8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人荥阳界注
王维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秋晚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注]本诗作于诗人贬官济州过荥阳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秋天早上就已经乘船驶人荥泽,可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
B.“河曲”一句与《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展现出的景象有相似之处。
C.最后一句借悠悠白云和一片孤帆,表达自己因贬官而产生的前途渺茫之感。
D.诗人对荥阳作了多方位描绘,声色结合、画面多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5.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展现了荥阳的“雄藩”气象?(6 分)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王维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
[注释]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B. 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C. 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D. 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15.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
15. 【参考答案】
①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
②诗人与友人登山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
③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
15. (6分)两个字是“独”“空”。(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2分)(意合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刘司直使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燕,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萄逐汉臣。
应使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烟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B.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C. 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萄(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D. 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15.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14. B “形成对比”错,应为“时空角度渲染,时空的相互映衬。”
15. 激越雄健(雄浑豪壮等,意义接近即可)(2分)
①写景画面雄健,意境开阔:诗歌前四句虽然竭力渲染路途的险阻与凄凉,但“绝域” “阳关道”“ 胡烟”“ 塞尘”“ 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
②情感激越,慷慨豪壮:诗歌第三联“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意在勉励友人此去当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安边定国的理想抱负。激越雄健,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一点3分,从“意境”与“情感”角度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②。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③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②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③适,偶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至四句写英灵来投、隐者改志,可见当时士人积极用世的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五至六句点“落第”之题。金门是汉代皇帝召见贤士之地,金门远,则是名落孙山了。
C. 七至十四句说送别之意。诗人置酒饯行,不舍难离,友人则因落第而与诗人产生了隔阂。
D. 全诗围绕“落第”“还乡”展开,有劝慰,有惜别,但更多鼓励,整体基调令人振奋。
15.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请结合诗句对“反复曲折”简要分析。
【答案】
14. C
15. 要点:“反复”体现在多次表达对友人落第的宽慰①落第并不意味“吾道非”;②落第只是一时偶然,并不意味“知音稀”“曲折”体现在“宽慰”的含蓄和情感的变化:①这场考试是“英灵尽来”,都是谢安、伯夷、叔齐这样的高手,考中固然伟大,落第也是光荣;②宽慰的多次表达中,还间以对朋友“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艰辛赶考的理解及送别朋友“同心”而“违”的伤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悬知:料想。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分)
答案:
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15.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每点2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1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B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
15、“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幽咽”“呜咽”的意思,“冷”是“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渡河到清河作
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写景诗。首联选取大河、积水、天涯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开阔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
B.随着船行,原来看见水天相接之处忽然分开,远远望去拥有万千人家的郡邑轮廓呈现在诗人面前。
C.下了船再走进城镇近观,宛然可见一片片的农家桑麻,诗人在此勾勒出城乡自然和谐的画面。
D.全诗语言凝炼自然,于清新淡雅中独具匠心,营造出一份诗中有画的意境,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15.这首诗的尾联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3分)C (“下了船再走进城镇近观”错,诗人并未下船,而是乘船顺流前行)
15. (6分)答案示例:
①结构上,尾联写作者回首望故乡,却只看见洪波浩渺,水天又连接在一起,与前面诗句互相关联,相互照应,浑然一体。
②情感上,诗人因前面所见景观而联想到故乡,然而回望却是“渺漫连云霞\“,乡关何处 不免生出淡淡的乡愁。
③意境上,“旧乡国“本是人的起点和归处.可是回望却被隔绝在阔大浩渺的自然景观之外,使得意境更加开阔,别有一种人生况味。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15.“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4. 解析:“孤寂冷清、高远深邃”错误,“其五”的前两句通过“孤烟”“独树”营造了苍凉索寞、宁静平和的意境。
答案: D
15.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用典,“巷” 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9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5.首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解析】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
15.运用了想像、夸张的手法来写景(2分,答对一种手法得1分)。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2分):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2分)。(“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的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
字词解释:
⑴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⑵树杪(miǎo):树梢。
⑶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⑷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⑸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赏析:
《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诗人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人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超过先贤。此诗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的景物,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气象壮观开阔。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献始兴公①
王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 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C. “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
D. “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本诗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前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14. B
15. 不矛盾。
①作者厌恶官场,表现其清高、守仁的节操。
②所拜求之人具有一心为公、心系苍生的君子风格。
③作者以此希望得到公平 对待,以施展才华,而非屈从私心。因此,不矛盾。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是借代手法而非比喻。“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此诗开头四句说,宁愿栖隐山林,宁愿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富贵享乐而阿谀巴结王侯。接着的四句进一步表明心迹,表示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自己坚持气节,不善圆通,在道德操守上,却能始终如一。不管出仕还是入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表达诗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诗的后半转到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的意思上来,而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诗人先以第三者从旁听说的口吻赞扬始兴公。大君子,指张九龄。他作为一个贤明的宰相,用人唯贤,而不结党营私;对于国家的官爵,不徇私出卖。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为老百姓着想。诗很自然地转入向张九龄陈情的本意。诗人恭敬虔诚地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这一“跪”一问中,包含着王维对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强烈愿望。但是,诗人决不是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并不希望对方为他而徇私情。最后两句即表明这种态度:若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则不是我所希望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的要求,也照应了上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精神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讲气节、重操守的品格,使诗歌在结构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所以,不矛盾。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①
王维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②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王缙
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
【注】①卢象:诗人,王维之友。崔处士:崔兴宗,王维内弟,隐居未仕。
②科头:不戴帽子,把头发挽成髻。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林亭清幽雅静的环境,表达了两位诗人对崔处士的敬慕之情。
B.崔处士久居山林,或独酌美酒,或潜心读书,不修边幅,不拘礼节,不问功名。
C.王维用“松”来表现人物品格的方式,与陶渊明《饮酒》中“菊”的手法相同。
D.两诗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王维描写崔处士的外貌举止,王缙则记叙人物的事迹。
15.如何理解两首诗中“白眼看他世上人”与“门外时闻长者车”两句对崔处士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A 。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林亭清幽雅静的环境”错。王维的诗歌确实写了林亭的清幽环境,比如“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但是王缙的诗并没与写林亭的环境。
故选A。
15. 不矛盾。(1分)这两句诗都表现了崔处士特立独行、远离尘世的高洁品格。(1分)“世上人”指追逐名利之徒,前句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崔处士不合流俗的品格。(2分)“长者”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后句以交往的朋友衬托崔处士甘于贫寒的形象。(2分)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鉴赏及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句中对人物的其他描写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再结合题干中的诗句分析其体现的人物特点,再理解诗人对人物的情感态度。题目是如何理解两首诗中“白眼看他世上人”与“门外时闻长者车”两句对崔处士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简要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理解“世上人”和“长者”是什么人,从而理解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此句写崔处士伸足而坐之仪态。古人讲究礼法,坐要有坐姿,仪态要端正,伸足而坐是不守礼法的行为。但是对于这位隐士来说,那些把世俗礼法奉为处事宝典的人,一律会被他白眼相待。因此被他以白眼相待的“世上人”,是时那些追逐名利之徒。此句以神态描写表现崔处士不合流俗的品格。而“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写崔处士在林中自斟自饮,不与世俗之人交往,能够同他交往的“长者”,一定是那些他能够看得上的品德高尚的人。此句以交往的朋友衬托崔处士高洁的形象。
由此分析,这两句话并不矛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崔处士特立独行、远离尘世的高洁品格。
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解:
(1)储光羲:王维友人,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2)要欲:好像。
(3)方将:将要,正要。
(4)了自:已经明了。
(5)空复情:自作多情。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写诗人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起坐”一词非常生动传神,写出了对友人到来的渴望。
B.三四两句写诗人坐立不宁,在无比期盼的等待中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可见诗人心情之欣喜。
C.五六两句写景,晚钟从皇家宫苑传来,稀疏的春雨刚刚洒过京城,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夜幕降临,诗人的心情也变得阴郁,愁绪不断滋长。
D.七八两句写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表达出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失落。尾联十字,如一声长叹,虽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
15.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6分)
答案:
14. B(3分)
15.(6分)
(1)细节描写。“起坐”写出对友人到来的期盼之情。(2)以景衬情。以晚钟、疏雨衬托此时诗人的情绪的沉郁直抒胸臆,尾联用“不相顾”、“空复情”表达友人不来的怅惘。(3)心理描写(幻觉),颔联写诗人在等待中以至于出现了幻觉,充分体现出其急切,诗人由“朝”及“晚”,一直在等待友人的到来,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写诗人一往情深(答3点,每点2分,手法和感情各1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五言咏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心态。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颁联运用对比手法。“遍”表松茂鹤多,“稀”表访者稀少,两者对照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C.尾联落在“归”字上,暗合其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意蕴相近。
D.夕照满山,柴扉紧闭,炊烟袅袅,人们采莲而归,无不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12.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作简要赏析。(8分)
答案:
11.(3分)D 【解析】夕阳满山,柴扉紧闭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12.(8分)颔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2分)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3分)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3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人荥阳界注
王维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秋晚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注]本诗作于诗人贬官济州过荥阳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秋天早上就已经乘船驶人荥泽,可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
B.“河曲”一句与《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展现出的景象有相似之处。
C.最后一句借悠悠白云和一片孤帆,表达自己因贬官而产生的前途渺茫之感。
D.诗人对荥阳作了多方位描绘,声色结合、画面多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5.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展现了荥阳的“雄藩”气象?(6 分)
答案:
14. A
[解析]“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有误。这一句对应的信息是“秋晚”二字,但结合“早入荥阳地界”“朝光市井喧”等句可以推知,全诗播写的应是早晨景象。“秋晚”理解为“晚秋”为宜。
15. (1)户口众多:“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2)物产丰富:“秋晚田畴盛”
(3)商业兴旺:“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
(4)人民生活富足:“鸡犬岸旁村”、“朝光市井喧”
(得分细则:答出1个方面2分:概括合理1分、有合理文本依据1分。三个方面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