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08: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龙岩红炭山学校“课堂三导教学------四环导学”导学案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新课 编号:0101 班级 姓名
编写人:成庆发 备课时间:2014.2.17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积累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过渡和对比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1、走进名家。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 (体裁),选自 (原名《旧事重提》)。作者鲁迅,原名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 、 ,他写的小说集有 、   ,散文集有 ,散文诗集有 。
2、《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宿儒( ) 倜傥( )( ) 敛( ) 脑髓( ) 攒在一起( ) 秕谷( ) 盔甲( ) 人声鼎沸(  )
4、整体感知: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探究交流展示
1、速读课文,依题目所示,用“//”将课文划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部分中重点突出的内容。(在原文相应的位置做好旁批)
2、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举出本文中一两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
4、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菜qí( ) 脑suǐ( ) yōng肿( ) 轻jié( )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4、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
五、作业
1、《名校学案》积累与运用部分
2、字词积累
课外拓展:鲁迅先生与三味书屋的小故事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 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故里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新课 编号:0102 班级 姓名
编写人:成庆发 备课时间:2014.2.8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2.体会本文动作描写的妙处。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第二、七和第十至二十四段,2、字词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二、探究交流展示
1.朗读课文第二、七段:
(1)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描写景物的?举例说明。
(2)本段重点描写了哪个地方的景物?本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简述本段景物描写的顺序。哪一句运用了联想的写法?
(4)本段用词极为准确、生动,如“肥胖”写出了黄蜂的体态特征,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请你再举一两个例子分析说明。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请品味其妙处。
3.朗读课文第十至二十四段:
(1)原文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在文中找出)
(2)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文中画出)?他的品格怎样?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3)探究质疑:鲁迅对当时的教育持什么态度?
三、巩固提升
请根据课文“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结构,仿写一段话。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
五、作业
1、《名校学案》阅读部分
2、比较阅读甲乙选段,回答文后(1)—(5)题。
【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乙】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作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托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体。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画诗,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又有谁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凭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们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洋溢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像。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去。
(1)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但甲文写的是 的景色,乙文写 的景色。
(2)用原文的词语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甲文可以用 概括,乙文可以用 来概括。
(3)用横线在甲文中划出总写句,在乙文第二段中画出议论、抒情的句子。
(4)两文描写人体验景物的程序不同,从甲文中“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由 到 来写景的,从乙文中“随我从桂林到阳朔神游一番,看个究竟”,可以看出作者是用 的方式,把读者引入画山绣水之中的。
(5)作者写景的目的不同,甲文写景是 ,乙文写景是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