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杜甫专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杜甫专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1:2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杜甫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5.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起笔照应标题,交代了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后文的内容。
B.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俯仰之间,动静相衬,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王维的宁静内心高度吻合。
C.颈联运用叠词将晚春的寂寂、万物的欣欣向荣传神显现,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D.尾联有版本作“故乡归未得,排闷强裁诗”,看似跳跃,其实与前文有内在的衔接,也未为不可。
15.本诗貌似闲适,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剑南:这里指蜀地。青袍白马:这里指诗人当时身居闲官卑位。金谷、铜驼: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破坏。棣萼:语出《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了诗人身在蜀地、心在洛阳的现状,“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
B.“青袍白马”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C.尾联直抒胸臆,愁苦至极的诗人本想写诗遣愁,但诗成吟咏,更觉凄凉。
D.整首诗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竞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延客之状,居幽而地僻,访客稀少,且自己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B. 颔联写惊讶之情,此宾因杜甫文幸名闻海内前来拜访,让诗人受宠若惊。
C. 颈联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重复,也使得诗句平仄协调。
D. 全诗写“宾至”,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15. 题为《宾至》,可否改为《客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其二)
杜甫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携家居夔州时,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宓子:孔子弟子。姓宓(fù),名不齐,字子贱。“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终军:汉人,年十八赴长安,入关时关吏付与繻(繻,出入关卡要道的凭证),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还,弃繻而去,后果然有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字面上题水楼,实际上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滞留他乡的飘零之感。
B.诗人借用宓子贱鸣琴治单父的典故,意在夸赞终明府在夔州善于理政。
C.诗人借用终军过关而弃符信的典故,意在勉励终明府应有高远的志向。
D.首联先说宓子再说终军,颔联先说终军再说宓子,交相对应,错落有致。
15.有人高度评价诗歌尾联,赞其“光景绝妙,寄情无限”,请结合尾联内涵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峡中览物
杜甫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注释】此诗是作者大历元年在夔州时作。三辅:作者曾任华州司功,华州属三辅,其地在长安附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追忆华州时期的生活,“诗兴多”是山水触发情思所致。
B.诗人看到巫峡便联想起华山,见到蜀江便联想起黄河,可见其思乡心切。
C.颈联上句照应蜀江,下句照应巫峡,章法严谨,对仗工稳,符合律诗特点。
D.本诗有强烈的时空意识,过去的华州与今日的夔州既有联系,也有对比。
15.有评论家认为本诗七八句“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阐述理由。(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常征君
杜甫
儿扶犹杖策,卧病—秋强。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
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养病。征君:古代未曾做官的人。见及:前来问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极言自己病体之弱,“儿扶”还须“策杖”;下句极写卧病时间之长,超过“一秋”。
B.颔联叙写自己由于久病无力,近来很少梳洗白发;身体消瘦,寒衣穿在身上也显得又宽又长。
C.颈联点题:故人担忧“我”的病情,特来问候;临别之际,彼此伤心,相对泪下,黯然神伤。
D.此诗前几句自叙病态,凄恻动人;后几句送别常征君,情深意挚。全诗层次分明,章法谨严。
1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昼 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15.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侯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5.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远游
杜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本是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著处:处处,到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其一)
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②。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③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④。
【注】①观,即作者弟弟杜观,之前他来信言将由长安冒着战乱来到夔州看望杜甫。②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的诗句。③战伐:征战,战争。④秦:代指家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千山暗”和“万里春”,是诗人借景象表达内心的暗淡和对功名的向往。
B.颈联写孩子们好奇地问叔叔的情况,诗人高兴地一一解答:叔叔将穿越战区而来。
C.尾联“泊船”与“巫峡”呼应,“归秦”与“终南”衔接,首尾照应,堪称天衣无缝。
D.全诗既表达了对弟弟即将远道而来的喜悦,也借此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
1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叹庭前甘菊花
【唐】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6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秦州杂诗①(其十七)
杜甫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②窥井:求食。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边”指秦州,这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B.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C.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15.请从明写暗写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6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卿晔①
杜甫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②。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③虽自弃,魏阙④尚含情。
【注】①李晔,唐宗室之后,故诗中称“王子”,时以罪贬岭南。此诗是杜甫送李晔返京时所作。②承明,承明殿,代指长安。③晋山,指山西绵上山,晋文公封赏流亡时的从属,介之推未获提名便隐居于此。④魏阙,指朝廷,语出《庄子 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照应题目直叙其事,写诗人前来送别,思归心切得李晔即将返回陷入战乱的长安。
B. 颔联中“沾衣”指李晔涕泪沾襟,“泪”中既有回京的喜悦,又包含罪贬岭南的委屈。
C.“走马向承明”写李晔骑着马向长安疾驰而去,表达了他回归京城的急切心情。
D.“暮景巴蜀僻”,是诗人的自况之语,自己暮年时节客居在巴蜀这样偏僻边远的地方。
15. 诗歌最后两联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闻觱篥
杜 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15.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5.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卫八处士①(节选)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注】①本诗作于759年春,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三年多。48岁的杜甫在回华州途中拜访了故友卫八处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参二星东西相隔,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诗人以此表达分离是人生常态的感慨。
B.“今夕何夕”意为今夜是什么好日子呢,反问中表现出重逢旧友的兴奋喜悦之情。
C.“共烛”与“访旧”两个冷情境与“热中肠”形成反差,表现诗人内心悲喜交加。
D.本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写拜访旧友,但诗人的心境以及文字风格均不同。
15.诗人只字未提动荡的社会背景,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干戈乱离的时代气息,请简要分析。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 阁夜①
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 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15.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


十九、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C.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兼有直抒胸臆,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D.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诗人笔下的景色多彩纷呈,总体上描绘的是清幽的哀景。
15.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6分)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貶官。曲江: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赏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东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 (6分)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杜甫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5.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
15.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2分)
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起笔照应标题,交代了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后文的内容。
B.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俯仰之间,动静相衬,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王维的宁静内心高度吻合。
C.颈联运用叠词将晚春的寂寂、万物的欣欣向荣传神显现,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D.尾联有版本作“故乡归未得,排闷强裁诗”,看似跳跃,其实与前文有内在的衔接,也未为不可。
15.本诗貌似闲适,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答案:
14.B B项颔联诗人的内心感受与王维这句诗中不同。
15.①颔联写诗人无意与流水相争而愿与白云一起悠闲,看似恬淡,实则写出了诗人原有的满腔抱负及竞争之心。只因流水缓缓、白云悠悠,并因客观形势才暂缓入世之心。②颈联融情入景,写出内心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③尾联更是通过皱眉的神态将自己对江东战事的关切、忧虑时局的苦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赏析:
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剑南:这里指蜀地。青袍白马:这里指诗人当时身居闲官卑位。金谷、铜驼: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破坏。棣萼:语出《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了诗人身在蜀地、心在洛阳的现状,“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
B.“青袍白马”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C.尾联直抒胸臆,愁苦至极的诗人本想写诗遣愁,但诗成吟咏,更觉凄凉。
D.整首诗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4.A(A项“‘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分析错误。)
15.融景生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双关。“棣萼”一语双关,既实指棠棣花,呼应了上句的“梅花”,写出时光流逝;又代指兄弟,写出离别之久。内涵丰富,表达巧妙。用典。用《诗经·棠棣》中的词句,以“棣萼”代指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答对偶等手法,言之成理可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竞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延客之状,居幽而地僻,访客稀少,且自己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B. 颔联写惊讶之情,此宾因杜甫文幸名闻海内前来拜访,让诗人受宠若惊。
C. 颈联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重复,也使得诗句平仄协调。
D. 全诗写“宾至”,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15. 题为《宾至》,可否改为《客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4. B
15. 不能。因为“宾至”显得尊敬、客气,而“客至”则显得热情、亲切。首联写老弱病衰,恕难再拜;颔联“岂有”“漫劳”两句表面自谦,隐含自负;颈联写贵客屈尊逗留整日,待客却餐食粗粝,暗含自伤之情;尾联写如果对方不嫌酒肴菲薄,还望乘兴再来,语气客套,暗含嘲讽之意。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受宠若惊”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题为《宾至》,可否改为《客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标题的作用。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先要明确表态:不能。然后再答出理由。结合整首诗分析《宾至》作标题的作用。首联的意思是说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其中“再”字,不但表明了对客人的尊重,也暗示了自己行动的艰难。从诗人的话语中,表现了诗人在繁琐的礼节和年迈多病之中,对这类应酬感到很不高兴。颔联的意思是说,我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其中。诗人用“岂有”、“漫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在物质上自己是一无所有的,也知道客人是来求得文章,然后搞死“佳客”,你来也是徒劳的,表现了诗人不亢不卑的品格,以及对来“宾”不满意与嘲讽。颈联的意思是说,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但我不能好饭好菜招待你,因为我是迂腐的书生,一生都是吃的粗米,而今你来,款待不周,只望包涵。从诗人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己一生贫穷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面对来宾所表现出来的自谦与无奈,暗含自伤之情。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宾至”显得尊敬、客气,而“客至”则显得热情、亲切。故诗题不能换。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其二)
杜甫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携家居夔州时,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宓子:孔子弟子。姓宓(fù),名不齐,字子贱。“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终军:汉人,年十八赴长安,入关时关吏付与繻(繻,出入关卡要道的凭证),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还,弃繻而去,后果然有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字面上题水楼,实际上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滞留他乡的飘零之感。
B.诗人借用宓子贱鸣琴治单父的典故,意在夸赞终明府在夔州善于理政。
C.诗人借用终军过关而弃符信的典故,意在勉励终明府应有高远的志向。
D.首联先说宓子再说终军,颔联先说终军再说宓子,交相对应,错落有致。
15.有人高度评价诗歌尾联,赞其“光景绝妙,寄情无限”,请结合尾联内涵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4.C (C项,“意在勉励终明府应有高远的志向”错,诗句强调“英妙时”,是赞扬终明府年少有为。)
15.[答案示例]上句写室外之景(远景),运用组合意象写出了山水迷离、云雨渺茫景象,表现诗人漂泊之感,郁结之情怀,缕缕之愁思;下句写室内之事(近景),动静结合描写出水楼清簟疏帘之内淡然观棋情景,表现诗人随遇而安的自我宽慰之情。全联借景抒情,以哀景却反衬了自己释然的幽邃深远之意,颇能体现景情曲折之妙。(任答两点,可得满分)
[诗歌鉴赏]首联“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缩英妙时”,夸赞终明府年龄不大,但治政有方。“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叙写终明府继承了终军的节操,善于治政,政绩斐然,而且水楼宴宾,风流倜傥,不让宓子。“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诗人将自己与席间名士作对比,意蕴深厚,其意甚苦,可嗟可叹。杜甫于大历元年春到夔州,到此时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里,固得友人照顾,生活较为安定,但他忧国忧民,思乡思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严重。面对席上的名士和终明府的僚属,他感触万千,客愁乡思油然而起。“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一笔宕开,意境顿见幽邃清远,且含而不露,恰到好处,令人回味不已。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峡中览物
杜甫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注释】此诗是作者大历元年在夔州时作。三辅:作者曾任华州司功,华州属三辅,其地在长安附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追忆华州时期的生活,“诗兴多”是山水触发情思所致。
B.诗人看到巫峡便联想起华山,见到蜀江便联想起黄河,可见其思乡心切。
C.颈联上句照应蜀江,下句照应巫峡,章法严谨,对仗工稳,符合律诗特点。
D.本诗有强烈的时空意识,过去的华州与今日的夔州既有联系,也有对比。
15.有评论家认为本诗七八句“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阐述理由。(6分)

答案:
14.A
15.【参考答案】不同意。七八句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这两句中的“风土恶”与颈联中的“舟中得病”有内在的照应,第八句表达出强烈的回归家乡、回到京城的意愿,从而抒发思乡心切之情。不仅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同时符合律诗的章法结构。“庸率”意为直白浅陋,此诗七八句直抒胸臆,并非庸率,借此断定这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过于武断。(共6分,每层意思2分,考生能依据诗意从其他角度分析,亦可酌情得分。)
或同意。七八句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作者在抒发归乡心切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眼下所居之地的不满,“风土恶”明显表达出作者的不满甚至厌恶,而离开此地便要“高歌”,不符合杜甫温柔敦厚的性格。“庸率”意为直白浅陋,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在情理之中,但直白地表达对本地风土的不满,有失含蓄。评论者据此推断此诗不是杜甫原作,是有一定依据的。(共6分,每层意思2分,考生能依据诗意从其他角度分析,亦可酌情得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常征君
杜甫
儿扶犹杖策,卧病—秋强。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
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养病。征君:古代未曾做官的人。见及:前来问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极言自己病体之弱,“儿扶”还须“策杖”;下句极写卧病时间之长,超过“一秋”。
B.颔联叙写自己由于久病无力,近来很少梳洗白发;身体消瘦,寒衣穿在身上也显得又宽又长。
C.颈联点题:故人担忧“我”的病情,特来问候;临别之际,彼此伤心,相对泪下,黯然神伤。
D.此诗前几句自叙病态,凄恻动人;后几句送别常征君,情深意挚。全诗层次分明,章法谨严。
1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3分)B(“由于久病无力,近期很少梳洗白发”不正确。“白发少新洗”意为“白发少,新洗”;发白且越来越少,极言衰病之甚。)
15.(6分)意为分别之后,两人各自追逐浮萍,四处漂泊辗转,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
诗人以浮萍为喻,表达了对自己和常征君漂泊不定境遇的同病相怜,以及对别后能经常收到常征君音信的期盼。(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昼 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15.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6分)

答案:
14.B
15.①颔联实写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
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侯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5.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6分)

答案:
14.B(“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没有依据,酒和菊都是作者难以割舍之爱,它们在诗中起到衬托作者内心悲苦的作用。)
15.(6分)对漂泊异地,年老多病,艰难生活的感伤。诗人重阳登高,因病不能饮酒,也无心赏菊;一家人寓居夔州,生活无着,不由得黯然神伤。思念故乡,忆想亲人的情怀。听着黑猿的哀啼,看白雁南来,适逢重阳佳节,一家人流落至此,诗人心中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对因战争而音信茫然的弟妹的惦念。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身遭战乱,衰老多病,战争像逼命似地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衰亡,伤时忧国之情强烈萌生。(每条2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远游
杜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本是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著处:处处,到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3分)A(“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不正确。“贱子”是诗人的自称。)
15.(6分)
①意为恍惚中听到胡骑(安史叛军)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②表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其一)
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②。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③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④。
【注】①观,即作者弟弟杜观,之前他来信言将由长安冒着战乱来到夔州看望杜甫。②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的诗句。③战伐:征战,战争。④秦:代指家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千山暗”和“万里春”,是诗人借景象表达内心的暗淡和对功名的向往。
B.颈联写孩子们好奇地问叔叔的情况,诗人高兴地一一解答:叔叔将穿越战区而来。
C.尾联“泊船”与“巫峡”呼应,“归秦”与“终南”衔接,首尾照应,堪称天衣无缝。
D.全诗既表达了对弟弟即将远道而来的喜悦,也借此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
1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A
16.①“泊船”句表达了诗人与弟弟相见,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②“话归秦”表达了诗人想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③归乡要“款款而话”,即慢慢商量因为战争还未结束,表达了身不由己的苦衷。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叹庭前甘菊花
【唐】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4.B(B项,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反衬甘菊生不逢时。)
15.①表达作者对“众芳”细琐被采回摆放厅堂的现象的不满;②对甘菊花的遭遇表达了惋惜与同情。③同时,以花喻人,表达了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愤慨。(每点2分,酌情给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秦州杂诗①(其十七)
杜甫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②窥井:求食。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边”指秦州,这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B.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C.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15.请从明写暗写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C “度”,是踱步的意思,这里使用拟人手法,写乌云行动迟缓,暗示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日。
15.①前六句皆是写雨,其中“乱淋”明写雨之急骤;(1分)
②其他五句皆是暗写。“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写秋雨连绵;(1分)“山云低度墙”写秋雨之一场未断一场即到;(1分)“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写积雨成涝。(1分)
③诗歌通过雨乱云低营造了压抑、昏暗的意境,又通过鸬鹚觅食、蚯蚓避湿来渲染久雨后的苦闷,表现了诗人流落秦州的感时伤乱之情和个人身世之悲。(2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卿晔①
杜甫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②。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③虽自弃,魏阙④尚含情。
【注】①李晔,唐宗室之后,故诗中称“王子”,时以罪贬岭南。此诗是杜甫送李晔返京时所作。②承明,承明殿,代指长安。③晋山,指山西绵上山,晋文公封赏流亡时的从属,介之推未获提名便隐居于此。④魏阙,指朝廷,语出《庄子 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照应题目直叙其事,写诗人前来送别,思归心切得李晔即将返回陷入战乱的长安。
B. 颔联中“沾衣”指李晔涕泪沾襟,“泪”中既有回京的喜悦,又包含罪贬岭南的委屈。
C.“走马向承明”写李晔骑着马向长安疾驰而去,表达了他回归京城的急切心情。
D.“暮景巴蜀僻”,是诗人的自况之语,自己暮年时节客居在巴蜀这样偏僻边远的地方。
15. 诗歌最后两联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 B
15. ①颈联借景抒情,诗人客居巴蜀僻远之地,目睹江汉春日澄澈之景,表达了对平定战乱天下清平的期盼之情。②尾联借典故抒情,借介之推自弃于晋山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虽然不得志而流寓巴蜀,但仍然心向朝廷的忠贞赤诚之心。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闻觱篥
杜 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15.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4. C(“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错,“孤灯急管”与“风急浪湍”既是实写,也映衬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15.乐人吹奏的悲壮的“塞曲”令诗人感伤;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令诗人感伤;漂泊江湖的羁旅之苦令诗人感伤。(每点2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5.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4.D【解析】D项,诗的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15.(1)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三联分析,给出两联即可,每联分析2分)
(2)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2分)(意思答对即可)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卫八处士①(节选)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注】①本诗作于759年春,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三年多。48岁的杜甫在回华州途中拜访了故友卫八处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参二星东西相隔,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诗人以此表达分离是人生常态的感慨。
B.“今夕何夕”意为今夜是什么好日子呢,反问中表现出重逢旧友的兴奋喜悦之情。
C.“共烛”与“访旧”两个冷情境与“热中肠”形成反差,表现诗人内心悲喜交加。
D.本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写拜访旧友,但诗人的心境以及文字风格均不同。
15.诗人只字未提动荡的社会背景,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干戈乱离的时代气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C
15. ①似参、商一般的“不相见”竟是人生常态,融入时代乱离的色彩。②见面时悲喜交集,以至于反问“今夕复何夕”,可见社会动荡不安。③惊讶于亲朋故友离世之多,暗示着干戈乱离。④“焉知”二句既含有重见的惊喜,又含有活着的庆幸,体现乱离时代生存之不易。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 阁夜①
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 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15.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4. C 
解析: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
1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颔联描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明月等景物,抒发寓居他乡之情;根据注释②③可知,颈联中的“击柝”“无衣”是典故,所以此联是借典抒情。
参考答案: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十九、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C.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兼有直抒胸臆,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D.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诗人笔下的景色多彩纷呈,总体上描绘的是清幽的哀景。
15.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6分)

答案:
14.C(A,正面与侧面结合;B,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D,还有以壮景衬哀情)
15. 孔父伤时,王粲弃国,我这一生飘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6分。内容解释2分;情感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貶官。曲江: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赏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东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 (6分)
参考答案
1.C(3分)
2.(6分)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国家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兴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赏析:
《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写诗人在曲江看花饮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写诗人惜春的情绪。诗人说:一个花瓣被风吹落就感到减却了春色,透露出春天消失的消息,使人哀伤;可如今,正面对着“风飘万点”的残酷现实,怎不更令人愁苦 “减却”,减掉。“却”,去,掉。
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么被风飘走的花儿更值得爱惜,然而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吹走,将要飘尽了。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 即第四句诗所说:一片花飞愁,万点飘飞更愁,残花将尽愁上添愁,故“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莫厌”,不要嫌弃。“伤多酒”,因喝多了酒而伤身。“伤”,因………而伤身,因动用法;“多酒”,即多喝酒。“入唇”,入口,进嘴;“唇”,借代口,嘴。全句诗的意思说:不要嫌弃多喝酒而伤身还要喝酒。正面的意思即多喝酒来消愁吧!
只一落花,连写三句,反复层递地写,而且是不避伤身地借酒消愁,这究竟是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感于难以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翡翠”,小鸟名;“麒麟”,传说中的吉祥兽名,这里指墓旁的石刻。诗人的目光随着花瓣的飘落移到江面上,看到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居着翡翠,何等荒凉!目光落到花园边,看到原来雄踞高冢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上,多么寂寞!可见安禄山叛乱之后,曲江往日的盛况还远没有恢复。面对着一片惨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
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让虚浮的荣耀束缚住自己。“行乐”即享乐,是“莫厌伤多酒入唇”的一中变式说法。“细推”,仔细推究。“物理”,事物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诗中指大自然和人事的兴旺盛衰自有其规律,非一人之力所能。“浮荣”,虚浮而不实际的荣耀,这里指做官,暗指左拾遗的小官。
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体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