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孔乙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孔乙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23: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 节 名 称 5.《孔乙己》第一课时 编号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人 上课 时间
教 材 分 析 《孔乙己》选自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提示除要求学生学习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以外,还特别指出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孔乙己》是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且为教读课文,学好这篇课文将对其他三课,特别是两篇自读课文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篇小说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孔乙己以及一群咀嚼别人的伤痛来换取所谓的低俗的快乐的“看客”形象,蕴含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文主义关怀。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精神食粮。这篇小说语言凝练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丰满,情节设置精妙合理,于喜剧的氛围中演绎着人世的悲剧,可以称得上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教学时,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其思想资源和文学资源。
学 情 分 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能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能够初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也能够初步欣赏小说精彩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初步感知了孔乙己的形象。然而,小小说,大世界。小说往往通过刻画一个人,展现一类人的遭遇;通过构建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示整个社会的风貌。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要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可能有一些难度,此方面需要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课 时 目 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 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和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 学 重 点 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和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 学 难 点 梳理小说的情节,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 法 或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 学 媒 体 选 择 分 析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文字 字词 A E 读准词语,解释意思 4 自制
文学 初步认识孔乙己 G F 初步认识孔乙己 12 自制
文字 情节 G I 理清情节 5 自制
填 表 说 明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教学过程
环 节 及 学习内容 对应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课 堂 导 入 1、回顾初中学过的鲁迅文章的名称。 2、简介科举制度。 一个像范进一样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和弱者的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生花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孔乙己》 3.单元导读 了解科举制度 明确读小说的方法。
自学指导 目标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完成《优化设计》第14页一、字音字形、重要词语 说出《孔乙己》的三要素 知道这些词语的音、形、义。 读写相关词语,知道词语的意思。 梳理小说的三要素
小组讨论 目标2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 了解课文内容和初步认识孔乙己
展示 汇报 目标2 了解课文内容和初步认识孔乙己
教师 讲解 目标2 理清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 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当堂检测 1.选出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省略号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 ( )
作 业 布 置 选做题:P20读读写写 必做题:P1914.一、二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