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窗》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09: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窗》教学实录
李文忠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研中心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窗》。这篇文章属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小说之林”。这就是告诉我们,《窗》的体裁是小说。大家了解小说吗?
生1:小说里面有人物。
生2:小说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应该是记叙文的要素。小说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要素和记叙文不同。
生3:小说一般都要叙述事件。
师:很好,人物和事件确实是小说成其为小说的必要因素。大家过去学习过小说吗?
(师生共同回忆:《社戏》、《三颗枸杞豆》、《“诺曼底”号遇难记》、《最后一课》等课文。)
师:不过,这些课文我们没有当成小说来学习,比如七年级第一个单元中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学习的目的是让我们“亲近文学”。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开始以单元的形式来学习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家已经提到其中两个要素:人物和情节。“情节”和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事件”密切相关,是指事件的变化和经过。大家感到陌生的是环境,环境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诺曼底”号遇难记》里黑暗中的大海:一种是社会环境,如《最后一课》里法国战败被迫将两个地区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背景。
师:现在,我们抓住这三个要素来学习《窗》。首先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读后复述故事情节。
(生朗读文章。师个别指导。和个别学生合作完成复述。)
生1:两个病人住在同一个病房里,一个靠近窗户,一个远离窗户。每天上午和下午,靠窗的病人就把他看到的窗外的景象描述给另一位病人。
师:打断一下,我有个问题,那位用耳朵听的病人为什么不到窗户跟前看一看呢?
生1:因为他“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师: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应该在复述中交代。下面复述的同学要注意。
生2:这段时光对两个人来说都很愉快。有一天,远离窗户的病人突然想:“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个念头折磨着他,他常常彻夜难眠。
师:“折磨”这个词用得好,正因为折磨所以彻夜难眠。
生3:一天晚上,靠窗户的病人开始剧烈地咳嗽,可是他找不到电铃的按钮。另一个病人却一动不动,没有帮助他,靠窗户的病人就这样死去了。
生4:第二天,医护人员抬走了死去的病人。过了几天,另一个病人提出要求,要到临窗户的位置。等医护人员走了后,他往窗外一看,只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这四位同学复述得很完整。他们复述之前,我请两位同学帮我做一件事,什么事呢?请这两位同学告诉大家。
生:让我们统计同学们在复述过程中使用“窗”这个词语的次数。
师:那现在请你们公布统计结果。
生:一共用了10次。
师:看来“窗”在故事中很重要。那请大家告诉我,小说用“窗”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生1: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窗”展开。
生2:“窗”是全文的线索。
师:所谓线索,就是发挥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大家看,“窗”给两人带来快乐,又给其中一个人带来烦恼,最后给另一人带来灾难,正是这扇“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文章,然后说说两个病人各有什么性格。
(生读文章后回答问题。)
生1:临窗的病人心灵美好。
生2:临窗的病人品德高尚。
生3:躺着的病人很自私。
生4:听故事的病人太卑鄙了。
师: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结合文章的细节。比如文章倒数第4段,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一段。
(师生齐读文章。)
师:我有一个疑问,一个病人死了,医护人员为什么竟然“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生1:因为是重病,死在预料之中,所以不奇怪。
师:你是说,重病人随时会死去是个常识。那文章写这个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生1:应该是突出临窗病人心灵的美好。
师:怎么突出的?
生1:生病了没有难过,还在想美好的生活。
生2:生了重病,还在为病友描述窗外美丽的生活,当然心灵美好。
师:一个随时可能被死神带走的病人,为了唤起同伴生活的勇气,面对一堵冰冷的墙,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这就是善意的谎言。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段“谎言”,感受他心灵的美好。
(师生阅读文章。)
师:“泓”是什么意思?
生(齐):道,片。
师:这是个形声字,左面表示和“水”有关,右面就是“弘扬”的“弘”。
师:“漫游”的“漫”是什么意思?
生(齐):到处。
师:“漫”常见义项有四。(1)遍布。和大家理解的“到处”有关,比如漫山遍野。(2)水过满而外流。比如水漫过了堤岸。(3)随意,无拘无束。比如漫笔、漫谈。(4)长。比如长夜漫漫。这里用的是哪个义项?
生(齐):应该是“随意”。
师:“争奇斗妍”的“妍”什么意思?
生1:美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前面是“奇”,后面应该是“美丽”。
师:很好,你能通过词语结构推断意思,以后大家都可以试一试。
师:面对光秃秃的墙,靠近窗户的病人描绘了哪些景物?
生(齐):湖水、公园、水禽、孩子、情侣、鲜花、比赛。
师:临窗病人“描述”得怎么样?
生(齐):非常生动,非常逼真。
师:文章使用的词语是——
生(齐):栩栩如生。
师:请大家从这一段中任选一个句子,进行扩写,效果就是要“栩栩如生”。
(生扩写,展示。)
生1:我扩写“水禽”。公园里有一泓湖水,微风吹来,湖面上泛起鱼鳞样的水波。一群群野鸭、天鹅在湖面上自在地游动。一两只野鸭突然窜出水面,在空中飞行了一段距离后又扎入水中。而天鹅非常优雅,高傲地昂着头,缓缓地沿着堤岸游动。
师:有了细节,使用了修辞,画面感很强。
生2:我扩写“鲜花”。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鲜花,主要是玫瑰花,玫瑰正在盛开,娇艳欲滴。不同颜色的玫瑰分区栽种,形成了不同的色带。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蝴蝶在这些花草上翩翩起舞。
师:动静结合,还有自己的设计,地面和天空都很美丽。
师:这是临窗病人含着泪的微笑,这是临窗病人忍着痛的欢歌,这样美好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景仰?当我们歌颂美好的同时,自然就要批判丑恶的存在。文中的两个人物确实不同,不过,批判丑恶之前,我希望大家关注一下他们共同的处境。请快速读课文,概括他们面临的共同的处境。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1: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生2:他们的内心都很痛苦。
生3:他们居住的病房很窄小。
师:最后一点很重要,如果病房宽敞住了很多人,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概括大家的意见,那就是两个病人都面临着困境。困境尤其能检阅一个人的品质,就像哈尔威船长就是在众人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承担起英雄的责任一样。这就是小说的环境,所谓环境,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特定的场合。
师:在这个不好的环境中,两个病人有没有过亲密的合作?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齐):有,一个栩栩如生地描绘,一个津津有味地倾听。
师:他们的关系也很和谐,美在心中流淌,爱在心间传递。可是,故事至此突然开始转折。我总是在想,不转折行不行?比如这样结尾:过了几个月,两个病人痊愈了,他们走到那扇窗前,其中一个愣住了,然后紧紧地拥抱住了那位说了谎话的朋友。因为,窗外只有一堵冰冷的墙。
生1:这样写就显得太平淡了,没有震撼力。
师:你是说为了具有震撼力,就得有比较,就必须让一个人变坏?
(生笑。)
生2:那样就和题目没有太多关系了。
师:你说得有道理。看来“窗”可能不仅仅是作为道具出现,还有别的深意。否则不如用“两个病人”为题目。那到底还有什么深意呢?
(生沉默,师提示。)
师:我们常说,眼睛是——
生(齐):心灵的窗户。
生3:透过“窗”,我们也看到了两个病人的心灵。
师:看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题目。回到前面的假设,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4:我觉得这样写更真实。
师:怎么真实?
生4:在那种环境中产生那样的想法,发生那样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师:我明白了,小说不是为了带给大家震撼就随意编织故事,小说是在反映真实的生活。我们也许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假如你的一位朋友家庭富裕,常常给你物质上的帮助,你除了感激之外,就一直这样心安理得地接受吗?你有没有点什么别的想法?
(生笑。)
生1:我会很忌妒他。
生2:我会想为什么我不能给他帮助,为什么接受帮助的总是我呢?
师:所以我假设的结尾不好,主要是不符合常人的心理,不够真实。
师:现在,我们再来走近那位丑恶的病人。他不是天生的坏人,仅仅因为一扇窗子的诱惑,就堕落为一个杀人的凶手。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像雕塑家手中的艺术品,要到整个故事结束,塑造才能完成。《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开始是不爱学习的,可是在最后一课上他不仅听懂了老师的话,甚至还听懂了鸽子的语言;韩麦尔先生也是不负责任的,他曾经为了钓鱼就给学生放假,可是面对亡国的危机,他那一句“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温暖了老人、孩子的心。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病人,面对“那光秃秃的一堵墙”,你会怎样想?
生1:我会后悔,会为自己的行为自责。
生2:我也是。
师:大家都这样。那假如你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是不是就不后悔了?
生(迟疑):是。
师:这个问题有些沉重,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完成作业。作业是:假如又有一位重病人住进了这个病房,临窗的病人会怎样做?请大家续写结尾。
(生思考,写作,交流。)
生1:那一位病人住进来的时候,正是临窗病人万分悔恨之时。现在,他又进入另一种折磨,无休止的懊恼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一个早晨,新来的病人萎靡的神态吸引了他,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刹那间,他作出一个决定。于是,他挣扎着坐起来,把自己听到的故事又讲给新来的伙伴。
师:心中的善开始复苏,爱得到传递。生活中善恶往往不那么分明,这样的变化真让我们感慨啊!
生2:新病人住进来之后,临窗病人非常警惕。他终日蜷缩在床上,一句话也不说。他忘不掉死去的病人,更忘不了他死去的原因。他对自己说:“就是窗外真的很美,我也不能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个夜里,两个病人都死了。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来了,静悄悄地把他们的尸体抬了出去。
师:巧妙地运用文中语句,很好。我想问你,为什么要设计这样暗淡的结局?
生2:好心没有得到好报,不应该警惕吗?这样也很真实。
师:我不会强迫大家接受什么观点,但我要告诉大家,文学作品往往就是让大家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远离丑恶,向往美好。我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文章中不是两个人,分明就是一个人,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他正向外张望,乐观的时候,他看到了春天;悲观的时候,他看到了墙壁。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常常面临困境,面临选择:经济贫穷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厚实的钱包,是据为己有,还是归还失主?力量单薄的时候,面对行凶的歹徒,是保全自身,还是挺身而出?这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将面临善与恶的交锋。恶就像歹徒,有时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击得粉碎。相比较而言,善是一颗珍贵的稚嫩的种子,就像世界上一切珍贵的物种一样,需要精心呵护才能长成大树。那么,热爱语文吧,语文可以为这颗种子浇水、施肥、播撒阳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