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09:53: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简介写作背景。
(屏幕展示文字并配红军长征的画面。)
2.关于七律。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课件展示)。
律 磅礴 崖 岷
(2)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诗的节奏、重音和韵脚。
(3)学生齐读。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2)自主质疑,合作释疑。
(3)理清全诗的思路。
(4)再次诵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三、师生合作,精读品析
1.诗歌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幅画面的内容。
明确:腾跃五岭 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
3.首联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第二句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4.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
5.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夸张手法,颈联是纪实。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本诗的写作特色。
(1)长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敌的武装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诗只以“万水千山”贯穿全篇,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明确: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都一一罗列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折射出生活的实质。《七律 长征》以“万水千山”为线索,选取了长征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地点,使人能感受到长征中红军战士所经历的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以及长征中所创造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进而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典型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2)为了表现长征精神,诗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除了对偶之外,夸张手法的巧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诗人通过写山来反衬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那巨人般的胸襟和伟大气度。
2.怎样认识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诗词?
屏幕显示柳亚子先生《沁园春》一词中对毛泽东诗词的评价: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明确: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之感。其诗词不同于任何文人笔下的作品,也不隶属于文坛上哪一个流派,它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晶。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用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所以才这样光彩夺目。
五、拓展赏析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问题探究:
1.怎样体会这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这首诗勾画了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3.毛泽东写诗善于用典,“不可沽名学霸王”中“霸王”指哪一位历史人物?你能说出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吗?
4.“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结尾两句可谓神来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三、四题。
2.收集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至少两首),了解内容,体会其诗词的艺术风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