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文化自信:阅读古诗,从中体会传统文化孕育的爱国主义情感。 2、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思维能力: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4、审美创造: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诗人范成大眼中的夏季乡村美景真是让人心情愉悦!你知道春天的乡村景色是怎样的吗?诗人杨万里被初春的乡村美景陶醉了,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宿新市徐公店》。 2.ppt出示课题: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新课 教学 一、古诗导读 (一)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南宋诗人,世称“诚斋先生”。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有《小池》《舟过安仁》等。 (二)指导朗读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和韵律。指名学生读,齐读。 (三)识字教学 课件出示本课一二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通过分析结构,多种方法识字。指导笔顺笔画,跟老师书空一类生字。 二、古诗赏析 (一)解诗题 如何理解题目“宿新市徐公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 (二)解诗意 1.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教师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引导学生说出清新与宁静 (2)质疑: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一径深”怎么理解?“未成阴”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这句诗? “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未成阴”是指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个清新、自然、宁静、朴素的乡村。 你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眼前浮现的画面吧! 2.大家读一读后两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奔跑。寻:再也找不到了。 讨论交流: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2)全班齐读,读出儿童的着急失望。 (3)你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眼前浮现的画面吧!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者)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3.古诗赏析。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4.稀疏的篱笆,天真烂漫的儿童,遍地金黄的菜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诗人把乡村生活描写的这么美。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练习 (一)拓展阅读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二)课堂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暮春之趣 在下面的选项中找出能确认时节的,打“√”。 (1)篱落疏疏( ) (2)树头新绿( ) (3)未成阴( ) (4)儿童( ) (5)菜花( ) 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先交流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自学,交流讨论,并提出质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背诵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 内容 宿新市徐公店 静态: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宁静安逸 树叶新长 动态:黄碟飞舞 儿童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