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怎样从年代上区分
“沙俄”、“苏俄”、“苏联”?“沙俄”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
“苏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 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
“苏联”: 1922年到1991年解体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下图两人分别是?他俩的探索分别是?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为其守灵苏联第三任领导人
赫鲁晓夫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经济——片面发展工业,
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政治——个人崇拜严重,
社会主义民主遭到严重破坏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小修小补)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住阻碍社会进步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小修小补)经济改革农业改革工业改革2、改革措施: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经济改革突破点 因为当时农业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措施:原因: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经反复实践和深思熟虑就鲁莽行事,改革注定失败。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也为了实现超越美国的梦想,他实行了全国规模的生产大跃进。梁赞州领导人拉里奥诺夫为了升官,承诺本州向政府上交的肉产品从1958年的4.8万吨增加到1959年的15万吨。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赫鲁晓夫为了鼓舞士气,认可了他的计划。最后,拉里奥诺夫不惜以动用暴力手段不准州内百姓消费任何肉食、从邻近州武装抢购肉类、全州动员投入到“为牛肉而战斗”的疯狂行列中去,才算勉强完成了15万吨牛肉上交的政治任务。拉里奥诺夫当然成了苏联的英雄,被授予列宁勋章。但是,他面临的光荣使命是,第二年要完成30万吨牛肉的上交任务。他只好开枪自杀。 提出反对个人崇拜,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措施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政治改革全盘否定斯大林砸毁斯大林铜像要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苏联社会主义早期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功绩卓著,不能因其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而抹杀。显然,赫鲁晓夫的做法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我们应如何客观看待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
(提示:请从进步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想一想:但未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最终重蹈覆辙。进步意义:消极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权力高度集中,民主与法治仍很缺乏1、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评价赫鲁晓夫改革2、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事求是的精神、总体的规划、科学的实验,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实质)识图:请在下图中指出二战后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方位 改革类历史事件学习方法提示:(1)为什么改革?(背景)
(2)如何改革?(措施)
(3)改革效果如何?(结果或影响)东欧消费者的天堂——匈牙利改革2、改革措施: (1)经济上:(2)政治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1、改革背景 (1)照搬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促使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苏联模式与本国国情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3、改革的成效(影响):1.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2.经济稳步发展。
3.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
4.国家政局也长期保持稳定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 1、布拉格之春:走有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道路2、莫斯科寒流:1968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告终 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 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
国的改革历程中,你得出哪些认识。拓展延伸 (提示:可从实事求是、重视民生等
方面考虑) 1、从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
2、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实事求是,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治政策1960年,赫鲁晓夫联合国大会愤怒敲桌子 在1960年联大会议最后一天,赫鲁晓夫攻击当时菲律宾的一位代表,该代表称当时的苏联吞没了东欧的政治权及民权。当时赫鲁晓夫用双拳击打桌面,并脱下右脚穿的鞋,使劲用鞋敲击桌面。后来,赫鲁晓夫自己还搞笑地说:“原来这样做真有趣”。 名 人 轶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