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7 16: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中国
古代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夷夏文明的交融);大一统帝国的起源与建立。
中华文明的崩溃与扩大(胡汉文明的交融);大一统帝国的崩溃与重建。
中华文明的内敛与外溢(农牧文明的交融);大一统帝国的收缩与扩大。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隐忧(农牧文明的交融);大一统帝国的鼎盛与危机。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民族交融:中华文明的起源、扩大和不断丰富
中外历史纲要(上)之中国古代史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2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思想文化
政权更替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对立和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隋朝,结束了分裂状态,形成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唐灭亡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民族交融
唐朝时期,对周边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隋唐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景象, 隋唐时期,创立并发展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政治体制
大一统发展及制度创新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魏颁布均田令
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
经济发展
儒学、佛教、道教有了新的发展
文化发展
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大放异彩,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单元综述 时空坐标
单元知识 串线织网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



分裂中孕育统一
西晋
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
东晋
士族专权
十六国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
南朝、北朝
南朝
北朝
宋、齐、梁、陈;江南开发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串线织网
单元知识 串线织网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
开通大运河
二世而亡
唐朝
建立
兴盛
衰亡
李渊建唐
贞观之治
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民族政策开明、疆域辽阔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
南唐、后蜀、南汉、北汉等十个政权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由盛转衰、
集权削弱、
打击唐朝统治、朱温灭唐
串线织网
单元知识 串线织网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形成
唐朝: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串线织网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道、佛的融合与发展
频繁的中外交流
卓越的科技成果
佛学研讨
丝绸之路
兴盛的文学艺术
文学、书法、绘画、雕塑
农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
单元知识 串线织网
串线织网
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不断交融
①政治: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②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
③思想文化:佛、道兴起,儒学新发展;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
②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③思想文化:文化政策较宽松,出现三教合流趋势,儒学复兴;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表现
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中,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但历史在动荡中前进。
①蜀国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②吴国当地居民与汉族共同开发江南,
③东汉以来五胡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其中局部统一的有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1、民族交融的趋势:
2、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单元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单元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中,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但历史在动荡中前进。
1、民族交融的趋势:
2、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3、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
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
②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迁的北方人民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农业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220

221

222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大一统秩序崩溃:大动荡、大分裂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大一统再造:大一统的发展与兴盛
大一统的
建立与巩固
南朝(420-589)
两大对峙: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
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一、政治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点2:士族门阀政治
1、含义:
2、形成的原因: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经济原因:土地兼并,庄园经济发展,形成割据。
(3)政治原因:
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
②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一、政治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点2:士族门阀政治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权利,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
(3)文化上:崇尚清谈。
(4)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1)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3)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削弱了
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4)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
(5)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3、 特点
4、 东晋士族门阀政治衰落的原因
一、政治
知识点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得到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
2、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劳动力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庄园经济在社会上占有主要地位,封建国家与地主及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融。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发展能量,为隋唐的经济繁盛提供了新的动力。
4、各民族经济生活交流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经济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点:4: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
①北魏统一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②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③孝文帝锐意改革,巩固统治。
2、内容:
①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②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采用汉制,
推行三长制。
③移风易俗: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尊汉礼。
三、民族关系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促进北魏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影响:
知识点4: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含义: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往来 ④各民族间的征战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3、 影响:
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关系趋于缓和,“胡”“汉”观念逐渐淡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关系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点6: 佛道盛行
1、佛道兴盛的原因:
(1)社会动荡,民众疾苦,需要精神寄托;
(2)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麻痹民众;
(3)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2、佛道盛行的危害:
(1)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安于现状;
(2)广修寺院,浪费钱财;
(3)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传统道德;
(4)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四、思想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知识点7: 隋朝大运河
1、开通大运河的原因
①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②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
③军事上,运输军队和物资的需要
④到江南游玩
2、路线:
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全国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促进运河沿岸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
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一、隋朝经济
知识点8:认识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 出现的原因
①前代积累的基础;
②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④统治者的个人素质;
⑤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⑥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文化繁荣。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一、政治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④统治者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居安思危;
⑤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
知识点8:认识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出现的原因
2、表现:
3、认识:
①封建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改变,统治者采取的宽松政策,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维护长久统治。
4、 启示: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一、政治
1、形成过程
朝代 变化 说明
秦朝 九卿中的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 为后世尚书省的源头
西汉 汉武帝时设内朝,处理军国大事,夺三公大权。以原属于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 —
东汉 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尚书令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曹操自任丞相,将原隶属少府的尚书吏部等属官变为丞相属官,将内朝官署转为外朝官署 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知识点9: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特点与评价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一、政治
朝代 变化 说明
三国时期 曹丕因尚书权力过大,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中书省建立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 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北朝,政出门下,门下省成为中央重要政治机构 门下省建立的开端
隋朝 隋文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发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在政事堂召开宰相会议,共议国事 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
1、形成过程
知识点9: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特点与评价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一、政治
知识点9: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特点与评价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既可以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后期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各司其职。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门下省通过,不能施行;
设立政事堂,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
(4)加强皇权:将相权一分为三,在程序上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的独尊。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一、政治
知识点9: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特点与评价
3、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
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
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一、政治
知识点10:客观看待唐朝的藩镇
1、积极——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唐的安全。
节度使和藩镇的设置,是唐朝在远离中央的地方进行战争的需要,保障了唐朝在边疆冲突中处于强势地位。即使是藩镇割据时代,藩镇也发挥了“拱卫”中央、甚至开疆拓土的重要作用。
2、消极——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财权,威胁中央集权,终至酿成安史之乱。此后,藩镇割据混战,造成社会动荡,进一步瓦解唐朝统一和中央集权。最终唐皇权被藩镇篡夺。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一、政治
知识点11:两税法
1、背景: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的标准,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2、 意义:
①两税法取代了战国以来的人丁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
②简化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加重农民负担。
③实行两税法后,田庄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二、经济
(1)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人头税占比越来越小,以两税法为标志。
(2)赋税内容:由以实物为主逐步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知识点12:两税法——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
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二、经济
知识点11: 科举制
1、 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3、内容:
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旨在选拔不同类型的官员,体现官吏选拔的多元性;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后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4、科举制的特点:
客观性、公平性、广泛性、延续性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三、文化
5、评价科举制
①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浓厚,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
②对世界的影响: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影响欧美文官制度的建立。
利:
弊: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⑤推动儒学的发展;
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知识点13: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②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④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鉴。
1、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战争 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 会盟
3、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意义:
①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使民族隔阂大为减少;
②国家的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③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
④开明的民族政策
⑤交通的便利
重点知识梳理——隋唐时期
四、民族关系
重点知识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
五、中外文化交流
a.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了安全保证。
b.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
c.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司。
d.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
e.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1、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1)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
(2)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4)交通畅通,四通八达。
2、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
(1)发展条件
重点知识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
五、中外文化交流
(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2)主要形式:
互派使节、互市贸易、“朝贡贸易”民族战争、僧人传播、书籍往来。
(3)交流内容
a.物质交流:中国传入西方丝绸、纸张和农作物。西方传人中国一一象牙、犀角、狮子、犀牛和金属器等。
b.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制糖法、医学药典、制陶技术。
c.艺术交流:胡服、饮食、音乐和舞蹈。
(4)交流特点:
本土性、民俗性、双向性、渐进性和回流性。
3、三国至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并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知识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
五、中外文化交流
3、三国至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4、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为后世朝代所沿用。
2.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的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3.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展。
4.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汉代以来征税由重人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人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5.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的变化。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开明和开放。东北边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疆域变得空前辽阔,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6.文化上的变化。佛教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比较开放。
重点知识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
六、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典型例题
C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
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
汉字书写体系成熟于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与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提及书法审美,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变化对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文化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
典型例题
A
2、《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排除D项。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是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十、尼姑、官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盲、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唐朝时期出现了重诗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
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