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实录
张永林
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海门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南通市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成员。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北大新学期开始的那个秋天,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管行李,自己轻装去办理报名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等这位新生办完手续回来,老人已经尽心尽责地看管行李一个小时了。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在主席台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生惊讶,赞叹。)
师: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就此事发出感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关于季羡林你们还知道什么呢?
生(纷纷):他是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语言学家,翻译家,被称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
师:伴随季老先生渊博学识的是他那谦逊、伟大的情怀。今天,我们有幸能一起走进季先生的作品,也走进季先生伟大的心灵。
二、赏析美景
师:对于“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最有价值的、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文中,“美”具体指哪一事物?它美在何处?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它的美?到书本上去找找,读出相应的语句。
生1:“美”具体指幽径旁的那株藤萝。美在它的形状,“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生2:美在它的幽香,“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这里还通过写嗡嗡的蜜蜂来写花香。
生3:美在它的颜色,“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师:这美丽的藤萝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众):很美。
师:仅此而已吗?
(众生思索。)
生1:它有直上青云的风度。
生2: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生3:这藤萝充满着活力。
师:是的,这藤萝不仅秀美,而且生机勃勃,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我们来自由朗读第8段,感受一下藤萝的美丽。
(生自在朗读。)
师:对一事物的认识光注意其外表是不够的,还得关注其内在。藤萝的外表无疑是美的,它的内心呢?讲到内心,通常指性情、品质等方面,联系下文找找看。
生1:它“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谐相处”。
生2:它“从无害人之意”。
师:看来,这株藤萝的美是一种广义的美,是大美,兼具内外两种美质的美,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师:作者对这美丽的藤萝持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1:喜爱,用作者的话说就是“顾而乐之”。
生2:还有点依恋,在第10段中,作者为有幸免于难的古藤而感到一点安慰,为嗅到香,听到声而感到世界值得留恋,这古藤在作者的眼里已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了,带给了作者无穷的情味。
(生鼓掌。)
师:说得真好,你看书已走进了文字,走进了作者的心灵,看来你是季老先生的知音。
师:我们面对的是一株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文明的见证,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一个从无害人之意只为人间增色添彩的美的化身。因此,我们在朗读第8、10段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喜悦,读出历经沧桑后的满足和依恋。
(生齐读。)
三、感受悲情
师:但有一天,美丽的藤萝被毁了,没了,永远地消失了。此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请读文章的第11—14段。
(生自由读。)
师:假如你心爱的东西被破坏,假如你最亲近的人突然永远离你而去,你将是怎样的感觉?
生1:我会哭。
生2:我会气上好几天。
生3:我会吃不下饭。
生4:我会做恶梦。
师: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1:我喜欢看课外书,有一次在数学课上偷看被老师发觉了,老师十分生气,一把夺过,当着同学的面撕得粉碎。尽管这事已过去多年,但我实在难忘,这毕竟是我积攒下的零花钱买的。
生2:我奶奶去年去世了,一想起她,我就想哭。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上三班,都是我奶奶为我做早饭,给我梳小辫子,陪我玩游戏……
(教室里静静的。)
师:文中哪一段是写被毁之后的藤萝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被毁后的惨状?
生1:第11段,吊死鬼、悬、摇曳。
师: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词语呢?能具体说说你的感悟吗?
生1:“摇曳”,就是摇荡,就是晃来晃去,说明它再也没有生存之根了。人与父母暂别,但有亲情在牵挂,而失根的藤萝就会永远地消逝了。
师:说得好,正如作者所说,失根的藤萝就像是失掉了母亲的孤儿。这里为什么把古藤虬干比作“吊死鬼”?
生1:上吊而死是非正常死亡,似乎有冤屈,这里暗合了藤萝是被迫而死的。
师:是的,被迫而死,最后成了“鬼”,这“鬼”冤魂不散,悬在空中,随风摇曳,悲情四溢。
师:藤萝是不会说话的。假若你就是那株藤萝,你能说说被毁后的感受吗?
生1:无奈、悲伤、委屈。
生2:老师,我觉得还有“微笑”一词特别能打动人,更能表现出藤萝被毁后的惨状。藤萝本是充满希望地绽放着自己的笑容,天真无邪地笑对着世界,但它们在突如其来的情况下,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被砍断了,这不知后果的单纯可爱的微笑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令人产生无限悲怜之情,给人震撼。
师: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的悲剧。
(一生读。)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
生1:读得稍快了些,没有把作者的痛心和同情读出来。
生2:语速要慢一些,语调要低沉一点。
师:好,我们尝试着把这一段文字再朗读一遍。
(生读。读完,教室里悲情笼罩,一片寂静。)
师:作者浓郁的悲戚之情不仅表现在对藤萝的描写上,在其他段的字里行间也表露得淋漓尽致。
师:第12段中,作者自己说“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在你看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否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生1:不是。他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生2:是个有爱心的人。
生3:他是个珍爱、善待每一种生命的人。
生4:他是个富有感情,具有博爱之心的人。
师:这跟他喜爱藤萝一样,在他的眼里是生命创造了美,珍爱生命就是对美的维护。
师:作者把自己与“伟人”相比,反复强调自己是“没出息的人”、“渺小的人”,流露出作者一种怎样的情绪?这“伟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作者在说反话,在责怪那些所谓的“伟人”和周围的人缺少爱心。
生2:这里流露出作者的悲愤之情。
生3:还有鄙视厌弃之意。
生4:另外还有对无力护卫生命之美的自嘲,含有叹息、悼念之味。
生5:这些“伟人们”蔑视生命,冷酷无情。
师:作者的这种愤激、痛苦之情在1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能找到具体语句吗?
生1: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
生2: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
生3: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13、14段?
(一生读。)
师:读得怎样?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作者的悲愤、痛苦之情表达了一点,但不太浓厚。
生2:像“不敢”的“不”、“非走不行”的“非”、“万分委屈”的“万分”、“死守在这里”的“死守”等要读出重音,像“悲哀至极”、“哭泣、哭泣、哭泣……”等声音要延长,要读出哀转不绝。
师:说得好,你简直可以做朗读指导专家了。这里作者走进了藤萝,借藤萝之口哀鸣、控诉、呼号。其悲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现在我们再自由朗读这两段,感受一下作者的悲痛、悲切、悲悯之情。
(生自由尝试朗读、体悟。)
四、探究主旨
师: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样一个给人间增添美丽的生命永远地消逝了。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定也和作者一样悲、痛、惜、愤,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
生1:愚氓。
师:这“愚氓”究竟是些什么人?
生1:不知美的人。
生2:没有爱心的人,对生命缺乏情感的人。
生3:他们可能喜欢人工盆景,歧视这种自然美。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是有道理的,作者表面是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关照的是人,所谓幽径悲剧也就是人的悲剧。
师:文章说:“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生4: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师:芸芸众生追名逐利,美不再是生命的自然,在他们的眼里可能觉得其弯弯曲曲,杂乱无章,所开之花又毫不起眼,不如人工养育之花夺目。这样就自然不会有人来关注一株野生古藤的命运了。
师:那作者写这藤萝悲剧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批评愚氓之人吗?
生1:提醒我们关爱生命,珍重生命。
生2:警示人们不要重蹈覆辙,十年浩劫应该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师:生活中像作者这样的人多吗?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生1:不多。“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生2:第15段中三个“决不会有任何人”,反复强调这样的人太少了。
师:看来作者是孤军作战,力量太弱小了。作者想过放弃吗?
生3:没有。“我愿意把……十字架……永远永远……”
师:这“十字架”代表什么?联系基督教徒的仪式。
生3:信仰,就是珍视生命,悲天悯人。
师:从中你看出作者怎样的决心?
生3:爱美、护美。
师:作者通过幽径悲剧,谴责了愚昧灭美的行径,表达了爱美、护美的决心。
五、揣摩写法
师:这是藤萝的悲剧。可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较多的笔墨去写别的内容呢?请浏览课文1—7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生1:主要写幽径四季景色,还写到燕园其他美丽的藤萝。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生1:第7、8段的第一句话。其作用是衬托。突出了幽径藤萝在燕园里不寻常的地位。
生2:“每到春天,我在树下……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其作用是突出幽径藤萝在“我”心中不寻常的地位。
师:这株藤萝,无论是在燕园还是“我”的心灵,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位置。它是最美的。
师:作者反复突出藤萝的不寻常地位,又是为了什么?
生3:为下文表现悲剧作铺垫,使悲剧性更浓,悲剧效果更强烈。
师: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写幽径和燕园藤萝、幽径藤萝都是为后面的悲剧蓄势。
六、课堂小结
师:白岩松说季羡林先生拥有了人格这一最高学位,这赞誉并不为过,他那悲天悯人、爱满天下的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季羡林先生在文中曾经这样说过,“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如果对万物充满悲悯之心、关爱之情就是没出息的话,我,也愿做个这样没出息的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创造了世界的美丽。爱它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最后以王蒙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