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五夜望月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十五夜望月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品读诗歌,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语言应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思维能力: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词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审美创造:品读诗歌,想象诗词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建(约767一约830) 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等职。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三、初读感知1、品读古诗,多读几遍。《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题解】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原标题全称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杜郎中”即诗人好友杜元颖。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中庭/地白/树栖鸦,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 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第一句重点写诗人所见。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既写出了鸦雀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诗意: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第二句重点写诗人所感。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今夜/月明/人尽望,诗意:今天晚上,明月当空,人们都在望月、赏月。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虽然同是望月,但是那思乡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不知/秋思/落谁家。诗意:不知道那无尽的秋思会降落在哪一户人家。第四句抒怀。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写作特点:《十五夜望月》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古诗大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精彩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给人的印象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联想,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主题归纳:《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人的思想感情。 五、知识拓展描写清明节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 村。”(唐 杜牧《清明》)描写端午节的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 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宋 苏轼《浣溪沙·端午》)描写重阳节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背诵古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