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还比较容易。但作者写作的时代距今较远,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2.学会借助“阅读链接”理解文章内容,并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希望。
4.通过学习本文,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梦境中寄寓的美好希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回顾文章的脉络和分段,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既温习巩固了已有知识,又巧妙地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主旨。
1.鲁迅先生用了那三个词语形容梦境?指名说,圈出来。(美丽、优雅、有趣)
(1)出示段落,师生合作配乐读好的故事。
(2)朗读中体会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
(3)梦中出现了19种景物,体会省略号,说明景物更多。
(4)教师提问:这么写,是不是有点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景物排列的和谐。
(5)教师提问:这个梦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是作者的梦,是江南的梦、水乡的梦、故乡的梦。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老师引读,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提问具有开放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2.聚焦细节,出示句子。
(1)梦境聚焦到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等词语,说说这红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鲜艳、夺目、透出希望)
(2)结合资料,体会作者情感:鲁迅先生之所以写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是他的“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对“梦境”重点语段(五、七段)的研读,读懂第七段梦中充满希望的热烈的红色,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通过对关键语句的聚焦,读懂了鲁迅寓于“好的故事”中的希望,准确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时代背景:1925年的鲁迅在干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教师进行总结并出示时代背景。
(4)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哪些地方暗示了当时环境的黑暗。词语背后暗示了什么?(昏暗、碎散)
【设计意图:学生再读课文,通过寻找文中暗示社会环境与现实背景的细节,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掌握资料的另一种用法——运用资料了解背景】
三、读写结合,领悟情感
1.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梦境呢?
出示句子,齐读、引读:这样的梦境,那有什么烦恼、怅惘所言呢?
2.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美的梦境呢?
3.出示资料,结合资料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出示练习,完成写话:为何鲁迅在如此黑暗的现实中还要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完成角色转换,把写话练习的“鲁迅”换成“我”并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当学生读懂了鲁迅透露的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昏暗的矛盾,生发出对鲁迅创作初衷的探索欲望时,教师及时播放相关纪录片,帮助学生深化对鲁迅创作意图。后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也加深了其对于鲁迅其人其心的思考】
四、小结全文,升华主题
这就是鲁迅1925年写下的梦,这也是鲁迅先生1925年的希望,梦中看到的情景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升华】
五、作业布置,拓展所学
完成课后练笔,写一写自己的梦境,“它”也是一个好故事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梦境,既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拓展, 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