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写作指导 学案
名言驳论导入,激发兴趣
任务一梳理一单元的部分文章段落,归纳驳论法
任务二虚拟论敌,严密逻辑思维
任务三辩论练习,小试牛刀
任务四学以致用,刻意练习
任务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学习目标:立足课文驳论,找到突破口,学习“驳论法”,并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一、名言驳论导入,激发兴趣
有言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从驳论角度思维,你会怎么表达?阐释理由。
生:有言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我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 者未必黑。我不否认环境对人有客观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主观。所以“黑”“赤”在于自己是否要选择坚持做“黑”“赤”这样的人。
生:我支持“近朱者未必赤”的观点。比如孔子注重修身,强调仁义礼智信,是君子中的典范,但其弟子三千,只有七十二贤人,并不是所有近孔子者,就变得和他一样优秀。甚至其中出现了让孔子发出“朽木不可雕也”无奈感叹的宰与。他每天也在“近朱”,但没有变得“赤”,关键是自己主观的行为选择。如果“近朱者赤”是一个正确的观点,那么孔子的弟子和他每天朝夕相伴,言谈举止应该深受其影响,那就应该各个精英,而不是三千弟子,只有72贤人,10哲。
生:我支持“近墨 者未必黑”,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和高洁之士,不就是“出污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 妖”,最好的写照。
生:我也支持“近朱者未必赤,近墨 者未必黑”。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热血青年为着这个国家投身革命,接受革命理想和思想的教育,成为了合格的革命战士。有的因为工作需要,打入敌人内部,潜入地下工作,周围全是“黑”,但他们照样坚守自己信仰,操持革命操守,忠于革命,甚至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有的同志,生活在周围同是“赤”色的革命同志中间,照样做出了叛变革命的“黑”事。所以,“赤”“黑”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个人主观。
师生总结:驳论,有的同学讲道理,有的同学举出事例,辩证性地驳斥了错误的观点。
二、任务一梳理一单元的部分文章段落,归纳驳论法
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敌论)不是。(反驳观点,直驳法)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敌论)不是。(反驳观点,直驳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自己的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提出己方观点,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证明驳倒对方观点,反证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②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敌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反驳观点,直驳法)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室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自己的观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
③“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他们炮制“天才论”,捏造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伪造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的“规律”,胡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的谬论,虚构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的无稽之谈,等等。所有这些,都曾经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理论”,谁反对,就会被扣上反对马列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敌论)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驳论据,直驳法)。……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自居,实践证明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自己的观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
④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敌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按照对方观点,举出很多在此观点下的做法,明显荒谬,归谬法)
⑤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敌论)。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剖析敌论的着眼点,推出“欲望”概念不同,偷换概念,呈现荒谬,归谬法)。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按照对方观点,呈现荒谬的自相矛盾,归谬法)。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用敌论错误的认知,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归谬法)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用敌方忽略的事实来反驳对方观点,直驳法)
《怜悯是人的天性》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驳论法类型
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为:
(1)直驳法,即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点、论据是错误的方法。比如①②③
(2)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比如,④⑤
(3)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比如①
2.辨析以上段落驳论对象的不同。
有的观点,是真有其人提出的,或真有人做的,真实存在,比如③④⑤
但有的观点,明显是作者虚拟对象,其实是作者为了逻辑表达的严密性,虚拟出的敌人,比如①②,这种我们称之为“虚拟论敌”。
三、任务二虚拟论敌,严密逻辑思维
以前学过的篇章有没有运用驳论法的?如果有虚拟论敌请标出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示例,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你想到了怎么写?
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世民以人为镜”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① “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① 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 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 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 进行限定(阐述如何兼听):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根据例题,我们可以看到,引入虚拟论敌,可以让我们的写作逻辑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四、任务三辩论练习,小试牛刀
1.某校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论题是“佛系是否是当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下面是自由辩论阶段正方选手的一段论述,请站在反方立场,写一段驳论性的文字,对正方观点加以驳斥。100字左右。
正方选手:
佛系让当代青年更注重当下,确切地看到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不断缩小,切实地感受到越来越接近的幸福。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节奏过快,处于转型期的青年人过于急躁走得太快,更功利地注重以成败论英雄,这让他们丧失了很多本应体会到的幸福。所以佛系这种注重过程的生活态度才是当代青年的幸福之道。
反方选手:我们对于“佛系”最大的理解就是随缘,但是当代青年真正能够做到万事随缘吗?你找工作,随缘?你读书,随缘?你结交朋友,随缘?随着随着,很可能就会随掉自己的青春。所以说佛系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丝的欢愉,片刻的享受。真正的幸福之道,是向着目标的方向努力前行,生命不息,前行不止。
2.面对生与义的选择?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某校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论题是“面临人生窘境,选择死是否就一定是对大义成全的唯一方式”。请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各100字左右。
正方选手:面临人生窘境,选择死就是对大义成全的唯一方式。中国的屈原在面对楚国日衰,救国无望,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窘境,本可以选择随波逐流,或投他主,或隐居,但他毅然决然选择怀石投汨罗江殉国,成就了他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称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其罪名是不敬神明。苏格拉底本来有选择出钱赎罪、或者逃跑的机会。但他在好友格黎东潜入狱中劝说他逃跑时,说服了朋友。他为了坚持“正义”,坦然赴死,以证自己的追求。
反方选手:我方认为,面临人生窘境,选择死不是对大义成全的唯一方式,活下来也是一种大义。苏武当年出使匈奴,为副使张胜的错误行为买单,深陷匈奴19年,曾经被匈奴人扔在雪地里,流放到北海无人烟处,都是为了逼迫其投降,他本可以一死了之,一死了事,或者选择投降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但是他在这些考验面前,坚韧顽强地活下来,因为他知道,他坚强地活,出彩地活,坚持不投降,恰恰是最好的大汉使者的大义。正如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时候,我们要看生与死的选择,哪个更符合正义,更有价值。
五、任务四学以致用,刻意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的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有人认为,教师是教育者,一切活动都应属于教育内容,教育学生重在教育方法。学生犯错,教师只能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体罚是属于当失去教育意义时的最终手段,具有完全的社会性质,校园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阶段,不应采取体罚。也有人认为,学校是很多人聚集的场所,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社会性质,只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存在管理的制度,体罚是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思想教育的保证。适当的体罚能让学生知道:谁犯了错,就要接受犯错的代价。
任务1: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发言,表明你反对体罚的主张。
任务2:选择正方(赞成体罚)或反方(反对体罚),写一篇辩论词。
任务3:给《中学生》杂志编辑部写一封信,表明你赞成体罚的态度和理由。
六、任务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全国高考Ⅰ)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