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类而言,一个成为乐园的沙滩必须具有形式主义的空旷:没有季节性繁殖的鸟兽带来的视觉以及道德上的干扰;涛声近在咫尺,却传递着内藏其中、只可意会的静谧;孩子们既可以在此建筑工程浩大的沙堡,也可以就近找到丰富得近于无限的万物。
礁岩间,残留的水洼里保护着暂时滞留的鱼苗,以及和它们一样害羞的紫红色或棕绿色的藻葵。虾特别精巧,石英质般剔透。小得像蜘蛛的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数是些微型体;这些缺乏经验的小生命,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的规律。
退潮时的大海,等于为食客提供了一张享乐的餐台和铺在上面的平整桌布:因为,贝类的美味。是的,贝类是如此迷人的食物,以至于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肉色在我们看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即使以贩卖为目的的采贝者,也难以抵抗即时的诱惑,虽然职业就是在礁石上敲敲打打撬走牡蛎,但在劳作过程中,他们也会奖励自己,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一一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
(节选自周晓枫《壳》)
1.下列各句中“像”的用法与画波浪线句子中“像”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小得像蜘蛛的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
B.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它像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这佛光可以幻化为海市蜃楼。(梁衡《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C.在故宫里,这样曾经专属乾隆的书房还有很多,像乾隆花园里的遂初堂、得闲室、三友斋等。(三联周刊《中国人的理想书房》)
D.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咔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哦,香雪》)
2.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他们)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
A.在故宫内外乾隆使用过的皇家书房中,“长春”是个常见的名字--宫里还有养性殿的长春书屋,宫外的长春园、万寿山等处都有长春书屋。
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C.任何一门理论学科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一一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一一提壶开水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组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核电的发展史印证了一句话:"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术,为什么“自己干”如此重要?___①___。就像体育运动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工业技术能力也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实践才能被掌握。
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从美、法等发达国家引进核电站的发展中国家很多,为什么只有中国成功实现了消化吸收,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能青出于蓝?不是因为“核电老师”们偏心,给中国多教了几手,___②___。“引进”并不会天然带来“吸收”,就像有的国家只是引进了产品,不久之后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有的国家真正引进了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者的区别是本国是否坚持“自己干",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国际创新学界用"吸收能力"这个概念来诠释这种区别:( )。在核电发展上, ___③___,最终决定了中国拥有超强的“吸收能力”。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国家自主研发的水平,同时也决定了它消化和吸收外来技术的能力
B.一个国家自主研发的水平,无疑也决定了它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的水平
C.一个国家消化和吸收外来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了它自主研发的水平
D.一个国家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的能力,无疑也决定了它自主研发的能力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中"木叶"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B.楼内词人正在把酒,因即将离别远行,侍酒的女子满斟酒杯,显出庄重的颜容。
C.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D.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
7.词中提到岳阳楼和长安两地,分别对抒发感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夜
叶绍钧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得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往那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哭了起来,“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弟兄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的。”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一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有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原载1927 年10 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时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是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画横线句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老妇人在悲哀、惶惑中满怀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担忧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遭遇危险。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钩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的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让人无法看到希望。
3.请简要分析“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4.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析其效果。(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文进谏,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
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子其释之。”赵造谏,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文本二: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进谏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王曰:“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阴阳之宜。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便于事,何俗之不可变?"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王遂胡服,率骑入胡,辟地千里。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
B.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
C.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
D.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侍坐"指在尊长旁陪伴侍奉,"侍"与《鸿门宴》"张良西向侍"的"侍"字含义相同。
B.“辟危”指开启危险,“辟”与《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的“辟”字含义不同。
C.“修礼”在文中指实行礼制,“修”与《离骚》“余独好修以为常”的“修”字含义不同。
D."常经"在文中指固定的兵法制度,"常"与《师说》"圣人无常师"的"常"含义相同。
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武灵王在与肥义的对话中表示,实施胡服骑射的计划不会一帆风顺,总会受到世俗习惯及一般人的牵制阻挠,但他还是决定在赵国推行这一改革。
B.赵文认为推行胡服骑射违反了固有的礼法,赵武灵王以三代五伯为例,阐明治国应当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要勇于打破世俗见解,去除陈规陋习。
C.赵造反对胡服骑射,认为改变礼制会让国家走上歧途;赵武灵王肯定了他进谏的忠心,同时以夏、殷不改变礼治而灭亡的事实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D.赵武灵王在原阳设立骑兵基地,这引起牛赞的担忧,赵武灵王用做事应因时制宜的道理说服了牛赞,最终率领骑兵拓地千里,彰显了胡服骑射的效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2)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280练)
【基础训练】
1. 【B】B项和原文中句子的“像”均表比喻。
2. 【A】A项与例句都表解释说明,B表对上文总结,C表插入语,D表话题转换。
3.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是些体型微小、缺乏经验、在世时间段、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规律的生命。
4.A(“消化”与“吸收”有先后逻辑关系,上文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参照,据此可排除 B项和D项;根据后文谈中国核电技术,"最终决定了中国拥有超前的吸收能力"是承接本句的句子,表明"消化和吸收"能力应放在后面,据此可排除C项和D项。)
5.①因为技术对于实践经验有极高要求(因为掌握技术需要不断去实践)②而是因为中国重视技术实践(而是因为中国通过“自己干”掌握了核心技术)③中国能自主研发核电技术(中国有自主研发的水平、中国通过实践掌握了核心技术)(评分标准:一句2分,意思对即可。)
6.C(3分)
【解析】C项“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赏析错误。“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这两句是词人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告诉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样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因为自己是南下,并非西行,且元二是出使,而自己则是被贬,此处有自嘲的意味。
7.(6分)岳阳楼遥临君山,空天辽阔,是词人抒发情感的基点。词人在此登高望远,抒发了被贬南方的悲哀与痛楚。长安为汉唐旧都,词人借回望长安,形象地表达了对京都的思念和对朝廷的期待之情。(答出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词题为《题岳阳楼》,词中所写景色、所抒发的感情,都以岳阳楼为基点。岳阳楼地处潇湘,为古今名楼,登临此楼可一览洞庭湖上的空水漫漫、天淡云闲,也容易让人感慨迁谪之悲。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词中的“长安"是汉唐古都,这里借指北宋京城汴京。词人被贬南方,前途可畏,故频频回首,遥望京城,表达了对朝廷的一片眷恋之情。
【综合训练】
1.B (“震慑”有误,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写出了刽子手的动摇,也表现了这对夫妻革命者的和善,更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的残暴罪行。)
2.D (“因此”的结论有误。文章启示读者:革命者的血不会白流,光明终归战胜黑暗,黑夜即将过去。由小说结尾亦可推断。)
3.①字条上烈士遗言,表现了二人视死如归的革命壮怀,以及把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坚定信念;②阿弟不解,揭示了阿弟的市侩平庸以及对革命者的不理解,也暗示了社会环境;③字条解惑,有力推动了老妇人思想与性格的转变,使故事达到高潮,主题得到深化。(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4.①明线:老妇人从悲痛到愤怒,从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变化,暗线: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②暗线中映川夫妇虽友善和蔼却遭到反动派迫害(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下一代的期望)是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发展的动力;③小说双线交织,结构严谨,突出中心,节省篇幅。(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5.(3分)C
6.(3分)B(“开启危险”错。两个“辟”都通“避”,都是躲避的意思)
7.(3分)C(“以夏、殷不改变礼治而灭亡的事实”和“针锋相对”错误。原文“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的意思是夏殷虽然没有改变礼制,但一样灭亡了。这是用历史事实来表明治国应因时制宜的道理。“针锋相对”也不符合当时的场景,赵武灵王的回答可以说是“有理有据”
8.(10分)
(1)(5分)所以形势会跟着习俗而发生变化,礼法制度要随着形势的改变一起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俗”“变”“俱”翻译正确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2分)
(2)(5分)既然这样,那么反对古代旧俗不应受到非议,谨守旧礼陋俗未必值得称赞。
(“非”“循”“多”翻译正确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