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浩瀚宇宙,有太多尚待人类探索的奥秘,____①____。黑洞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它由质量巨大的恒星坍缩而成,引力极其强大。____②____,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在银河系中,按照理论,____③____,但遗憾的是,人类到目前为止仅仅探测到了几十个。
在黑洞内,所有的物质都会聚集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它就是奇点。而在黑洞的边沿是事件视界,所有越过事件视界的物质都会被吸入黑洞内,黑洞就像宇宙中的饕餮巨兽吞噬一切,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
人们对于黑洞的探索从未停止。19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为“黑洞”命名2019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近期,天体物理学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黑洞类型设想。此外,黑洞也常常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如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和《星际穿越》系列电影,都展现了人们对黑洞的无限遐想。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3.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暑的“终极”就是热射病。它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出现异常导致的疾病。 ① 。生鸡蛋是一个液态的状态,在给鸡蛋不断地加温后,它的蛋清和蛋白就变成了固态,这个过程称蛋白质变性。人体内包括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等,所有的组织、脏器、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参与组成的。而当人体的温度异常增高的时候,这些脏器内的蛋白质就会像开水煮鸡蛋一样发生变性,( ),体内的脏器也就不能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热射病会导致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加之 ② ,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如蒸桑拿、泡温泉,这里的温度都在40℃左右,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 ③ 。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旦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B. 万一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C. 一旦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D. 万一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5.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和萃芳馆主人鲁印山韵
袁宏道
爱看幽鸟曝新阳,每遇嘉阴即倒觞。
尽日竹烟消酒去,有时莺语入帘长。
春塘雨过波纹乱,花坞风回蝶翅香
行到碧桥深柳处,一帆凉月满吴航①。
(注)①吴航:吴地的船。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幽”饰“鸟”,突出了鸟的安静闲适;以“新”饰“阳”,写出了太阳的鲜洁明亮。
B.次句的“每”字,写出了诗人遇到让人愉悦的阴凉就饮酒的习惯,这是以行为表明对自然的喜爱。
C.“竹烟消酒去”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莺语入帘长”是说长长的帘子外面莺声悦耳。
D.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自然、闲适快乐的诗人形象。这一鲜明的个性体现在日常举止中,也融入了景物描写中。
7.这首诗运用多种感官写景,试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
“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老人说。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他见过不少重量超过一千磅的,还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而且他的左手还紧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这三样东西如同兄弟一般: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这手一定得松开。真没用,竟然抽筋了。鱼又慢了下来,以它惯常的速度向前游。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的个头儿有多大。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了。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但愿我是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智慧。
他舒舒服服地靠在木板上,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疼痛,那条鱼还在稳稳地游着,小船在黑魆魆的海水里缓缓前进。东边吹来的风在海面上掀起小小的波浪。中午时分,老人的左手不再抽筋了。
“鱼啊,这对你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他说着把钓线在肩上的麻袋上面挪动了一下位置。
他感到很舒服,但也很痛苦,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
(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真是不明白。可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那鱼挺直身子,又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忽看得见,一忽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就这么着吧,他想,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还有早已丧失的自尊,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在一旁优雅而缓慢地游着,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鱼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一般高。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方。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但他还是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银色的肚皮。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然后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我得准备好绳套和绳索,好把它绑在船边,他想。即使我们有两个人,往船里灌满水把鱼拉上船,再把船里的水舀出去,这条小船也绝对装不下它。我得把一切都准备妥当,然后再把它拖过来,捆得结结实实,再竖起杆,扬帆起航回家去。
(节选自《老人与海》)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溜”解释为“迅速滑动”,写出了大马林鱼游走时速度很快。
B. “紧缩”解释为“紧紧蜷缩”,写出了老人的左手抽筋十分严重。
C. “较量”解释为“较劲,角逐”,表现出了老人的坚毅、不服输。
D. “折腾”解释为“翻腾,反复”,表现出作者对大马林鱼的嘲讽。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开头,作者借用一连串动词和形象的比喻,写出大马林鱼身姿的巨大、漂亮、沉静,描写十分精当。
B. 选文(一)最后写到老人“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
C. 选文(二)中,几次写到了老人“感觉自己要垮掉”,这样反复描写使得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
D. 选文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反复周旋,最终成功捕获大鱼的过程。结构、情节可谓简单,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
3. 大马林鱼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选文分析。
4. 作家李湃曾说:“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海明威。”那么海明威的骨子里有什么不一般的东西呢?请结合选文,并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韩‘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 ,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摘编自苏洵《权书》)
【注】韩,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B.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C.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D.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寡者法欲简”中“简”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含义不同。B.“不然,则士不任战矣”中“然”与《逍遥游》“虽然,犹有未树也”的“然”含义相同。
C.“当敌之冲”的“当”与《苏武传》“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的“当”含义相同。
D.“亦已固矣”中的“固”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的“固”含义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善于治军的人,会使用多种方法让士兵效命,但其中都有符合道义的内容;他们还认为军队不是用来发动战争和进行掠夺的工具。
B.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环境,要分散兵力并缓慢行进,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
C.在背靠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时,要让士兵认为阵形牢不可破,以此坚定信心;在进攻时,要使士兵觉得有危险,这样他们更会拼死作战。
D.在战场上,敌人会故意用一些行为迷惑我方,这时我们需要冷静观察,切勿盲动,因为敌人真要有所行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发现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5分)
(2)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 (5分)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278练)
【基础训练】
1.①黑洞就是其中之一 ②黑洞无法直接观测 ③应该存在很多黑洞(每句2分,意对即可)
2.①将黑洞比作饕餮巨兽;用“无法逃脱”形容“光”也会被吸入黑洞,赋予无生命的“光”以“有生命”的动物或人物形态。②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黑洞引力之大。(每点2分,意对即可)
3.(示例)黑洞既是物理学家一直关注的研究对象,又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创作元素。(3分,酌情给分)
4.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分析所填句子,“变性”是“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两句应是一种条件关系,应选用“一旦……就……”这一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脏器内的蛋白质”变性并不是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只要温度湿度达到就会发生,因此“万一”使用是错误的。据此排除BD;
再比较AC,“这些”强调的应是“蛋白质”,而不是“生理功能”,应放在“蛋白质”之前,据此排除C。
5. ①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②夏天大量出汗 ③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本空前阐述了“热射病”的概念,后文是举例给生鸡蛋不断地加温蛋白质会变性,以此说明人体器官遇热与之类似,所以此空应是对“热射病”这一概念举煮鸡蛋这一例子来让人明晰。据此可写“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第二空,此处说“加之……”,说明是另一种情况的发生。结合后文“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可知,丢水是指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缺水,据此可写“夏天大量出汗 ”。
第三空,前文说“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此空应是陈述这样会出现的后果。结合文段中心话题“热射病”以及前文谈到的“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可知,此空造成的结果应是造成热射病发生。据此可写“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6.C.“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错误。“尽日竹烟消酒去”的含义是作者整日都在竹林里饮酒,因为作者在竹阴中流连的时间长,酒意似乎都已退去,不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
7.①“莺语人帘长”是从听觉写,写出了帘外悦耳的鸟鸣声传入室内,更增添了室内的幽静雅致。②“春塘雨过波纹乱”是从视觉写,写出了春雨落在塘里,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互相交织而显得零乱的景象,独具意境。③“花坞风回蝶翅香”是从嗅觉写,不仅写出了风吹来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感觉,还发挥想象,似乎那采花回来的蝶翅也带着花香,独具意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有时莺语入帘长”描写的是黄莺啼叫的声音,是从听觉进行描写,描写了黄莺的叫声穿过珠帘传入室内的景象,以声衬静,更增添了室内的幽静雅致。
首联“幽鸟曝新阳”,颈联“春塘雨过波纹乱”是从视觉进行描写,描写了春日里小鸟静静的在阳光下晒太阳和春雨落在塘里、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互相交织而显得零乱的景象,描写生动形象,意境深远。
颈联“花坞风回蝶翅香”是从嗅觉进行描写,不仅写出了风吹来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感觉,还发挥想象,作者似乎闻到了那采花回来的蝶翅也带着花香,独具意趣。
全诗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美丽的春景图。
【综合训练】
1. D 项,“表现出作者对大马林鱼的嘲讽”错误,“折腾”写出了大马林鱼临死前在海水中不断翻腾的状态,表现的是它死前的挣扎和痛苦。
2. B 项,“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错误,“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体现的是他的硬朗和倔强。
3. 外表强大漂亮,姿态优雅,始终保持镇定与清醒,懂得搏斗技巧,懂得忍受痛苦,坚持不懈,是一个男子汉一样的强大对手。
4. 借小说中的老人形象,我看到了海明威骨子里不一般的东西。那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对手或困难时,即使身体极度疲累、痛楚,依旧能够与其较量、抗争的刚毅顽强、永不言弃的精神;那是在追寻自己的美好理想时,即使“感觉自己都要垮掉”,依旧能够与自己的内心、意志对抗的坚韧执着的高贵品质。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考试失利、技不如人等挫折,这样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海明威,用坚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去和对手,和自己较量,永不言弃,勇往直前。
5.A
6.C
7.B
8.(1)人数太少的军队容易遇到危险,人数太多的军队容易发生叛乱,“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最困难,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最危险
(2)准确地估计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在那里部署兵力进行依备,敌人不了解我军的又有什么值得忧虑呢,虚实,就会以为我们有用不完的兵力,那么即使我军的人数比敌人少
【译文】
古时候善于治军的人,虽然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起对敌人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着正义的原则。不是要用他们去发动战争,也不是要用他们去进行掠夺,而是要用他们应付国家的危难,所以越国依靠六千名志士,战败了强大的吴国。在韩原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被他赦免、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
人数太少的军队容易遇到危险,人数太多的军队容易发生叛乱,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最困难,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最危险。所以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规范约束要详细,规范约束详细,士兵就难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较少的军队,规范约束要简明,规范约束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如此,士兵就不能妥善地担当起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规范约束详尽的军队,即使平日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用兵打仗没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因为在别人土地上的进攻者与在自己土地上的防守者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城堡有两种情况是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种是城堡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的效果。面对着敌人的先锋,没有人会不知道固守的,但我们若运角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前进,即使明白地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防守。”他们也不会相信。准确地估计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在那里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不了解我军的虚实,就会以为我们有用不完的兵力,那么即使我军的人数比敌人少,又有什么值得忧虑呢?收卷军旗,停止击鼓,使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兵,有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墙,故意表示胆怯;然后乘敌人斗志松懈之时,突然发起攻击,敌人就会被打得大败而逃,那么即使城小,又有什么可忧虑呢?
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守备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就会挫伤士兵的锐气,浪费粮食军备,因而延缓取胜的时期;把全部兵力用于防守敌人出击的地方,那样士兵就不能再分开作战,敌人就会秘密行动,偷袭我们没有设防的地方。所以说,进攻时应该攻击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时也应该防守敌人所不攻打的地方。
背靠城墙打防御战时,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土兵不感到恐惧才行。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面临危境,就会拚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足要让士兵拚死作战才行。
平时同别人谈话,有一句话不符合常理,就会引起惊愕,进而产生猜忌。倘若敌人用可疑的表现来迷惑我们,反而安然处之不觉得奇怪,这就太鄙陋了。所以,聪明的人看到敌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现,一定谨慎观察,切勿盲动。可疑的表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见具体行动,而使我们在心里产生疑问,心里既然有了疑问,就应针对敌人的表现而进行谋划分析,这样就可以得知敌人的真实情况;一种是故意用虚假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从而产生疑问,这时切不可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要知道那正是敌人迷惑我们的诡计。因此,心里有疑问,要用分析谋划的方法来对付,看到敌人的可疑行动,要用冷静观察的态度来对付。敌人果真要有所行动,就不会让我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