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产剧“出海”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在亚洲部分地区的广受追捧。近几年,国产剧“出海”日益声势浩大,《人世间》《开端》《山海情》等作品在海外播出并广受好评。
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一派 ① 的景象,“一枝独秀”或许是偶然,但“百花齐放”的背后则必定有着基于现实土壤的文化逻辑。首先是本土的国产剧创作已经悄然崛起:现象级作品涌现,形成大众广泛参与讨论的社会文化热点, ② 的跟风乱象明显减少。当“劣币”不再驱逐“良币”,优秀的国产剧生产与观众健康积极的审美习惯培养就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伴生。其次是互联网 ③ 的容纳空间给所有的电视剧产品提供了同台竞技的机会,这让线性传播时代相对垄断的电视频道资源变得聊胜于无。冷剧可以忽然被热捧,老剧也会重新被发现,时光和眼光似乎让一切皆成可能。
从传统到现实的各种题材齐头并进,丰富了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网络平台、电视平台协同传播,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得多元;其姿态也因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而变得自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结构相同的排比句式。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广播剧被称为“耳朵里的戏”,其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声音来塑造听觉形象。与有声书往往只有一个主要播讲人串联整个文本不同, ① ,还有专门的演员负责旁白,以及编剧、导演甚至后期特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广播剧来说更是如此。富有质感的配音、渲染氛围的配乐、恰到好处的音效,使读者可以尽情想象,“脑补”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因此,相比于影视剧,一些广播剧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细腻,适合刻画人物心理,诠释影视剧里难以进行视觉化呈现的画面。正因此,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作为一种“伴随媒介”,广播剧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解放了人们的双眼,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有声读物一样,它具备适合多线程办事的优越性,听众可以一边听剧一边散步、运动或通勤、做家务等。而且与欣赏电影、戏剧不同,听广播剧既无需耗费大段时间, ② 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追剧。对于喜欢阅读、热爱观影但没时间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更便捷的替代性选择。况且像与《三体》《盗墓笔记》《甄嬛传》这些经典IP联动的广播剧,同样能让听友获得酣畅淋漓的艺术体验。有网友说:“一副耳机,就是一个世界。一部作品,就是一次疗愈。”对于不少爱好者而言,如果说短视频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 ③ 。
(节选自程红《诞生近百年的广播剧,何以重焕新生》)
4.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此 B.诠释 C.融为一体 D.酣畅淋漓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20个字。(3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安顺道中
陈荣昌①
征车连日入山行,颇觉山中不世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
石升屋上都为瓦,垱②立峰尖便近城。
最好郊原新雨后,沿途不断是蛙声。
(注)①陈荣昌,字筱圃,号虚斋,云南昆明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②垱(dàng):小土堤。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颇觉”一词有厌倦世俗之意,体现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之情。
B.颔联“禽学人语”“马代牛耕”描绘山林景象,尽显作者归隐之志。
C.颈联“以石为瓦”“垱立峰尖”是作者一路之所见,体现了地方特色。
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出同样的喜悦之情。
7.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嘛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渔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描摹了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颇具画面感和冲击力。
B.面对眼前已经死去的母亲和被母亲临死前照顾得很好而睡得香甜酣畅的孩子,冉娜觉得必须把孩子抱回家。
C.小说以“穷苦人”为题,反映了西玛和冉娜两家窘迫的生活状况,寄寓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命运的深同情。
D.冉娜夫妇的选择与其家庭现实形成反差,冉娜的忐忑不安又与丈夫的毫不犹豫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关于女主人公冉娜的心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冉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对不起西玛,应该早点去看她。
B.冉娜开始时希望丈夫早点回来,后来因自己抱来两个孩子而担心丈夫回来揍自己,就希望他不要回来了。
C.丈夫回来了,冉娜不关心丈夫是否遇到了危险,竟然问打了多少鱼,这说明她内心慌乱,以致语无伦次了。
D.抱回两个孩子后冉娜一直忐忑不安,是因为她对丈夫不够了解,认为丈夫不会接受家里再多出两个孩子。
3.底层人的生活往往是“惨烈”而“温暖”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4.本文结构紧凑,请简要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秦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即位三十五年,犹不息。厌先王宫室之小,乃于丰镐之间,营作朝宫,谓南山林苑申作前殿阿房,又兴骊山之役。方士韩容侯生,齐客卢生,相与谋曰:“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利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以慢欺而取容谏者不月两朱道滋甚吾党久居,且为所害。"乃相与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吾异日厚卢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诽谤我,吾闻诸生多为妖言以乱黔首。"乃使御史悉上诸生,凡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卢生不得,而侯生后得,始皇闻之,召而见之,大怒曰:“老虏不良,诽谤而主,乃敢复见我!"侯生至,仲台而言曰:"臣闻禹立诽谤之本,欲以知过也。今陛下奢侈失本,淫佚趋末,宫室台阁,珠玉重宝,锦绣文采,妇女倡优,钟鼓之乐,酒食珍味,衣服轻暖,舆马文饰,所以自奉,丽靡烂熳,不可胜极。黔首匮竭,民力单尽,尚不自知,又急诽谤,严威克下,下喑上聋,臣等故去。臣闻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万丹朱而十昆吾桀纣,臣忍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侯生曰:“陛下之意,方乘青云飘摇于文章之观,自贤自健,上侮五帝,下凌三王,弃素朴,就末技,陛下亡征见久矣。臣等恐言之无益也,而自取死,故逃而不敢言。"始皇曰:"吾可以变乎?"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尧与禹乎?不然无冀也。陛下之佐又非也,臣恐变之不能存也。”始皇喟然而叹,遂释不诛。后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以慢欺/而取容谏者/不用而失/道滋甚
B.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以慢欺/而取容谏者/不用而失/道滋甚
C.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以慢欺而取容/谏者不用而失道滋甚
D.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以慢欺而取容/谏者不用而失道滋甚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厌先王"的"厌"解释为"厌恶",与"夫晋,何厌之有"的"厌"的含义不同。
B.御史,秦以后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和“相如顾召赵御史”中的“御史”职能一致。
C.文采,同“文彩”,文中指华美的衣服。“文采斐然”中的“文采”与此义不同。
D. "文章之观"中的"观",指的是楼台亭阁等建筑之美,也用来指道教的庙宇。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穷奢极欲。比如他大兴土木,在丰地和镐京之间修建朝宫,在渭水南岸修建阿房宫,兴建了骊山工程。
B.方士卢生和侯生认为,秦始皇日益骄横,大臣们因畏惧而欺骗取悦君王,这样的国家一定会灭亡,秦国不是久居之地,于是相约逃走。
C. 侯生被抓后,面对秦始皇的诘问,列举事实,引经据典,指出秦朝灭亡的征兆早已出现:奢侈淫佚,颠倒根本,劳民伤财,言路闭塞。
D.秦始皇认为卢生与侯生诽谤,十分生气。听了侯生陈述的秦国的情况后,喟然而叹,下令释放了侯生。秦国果然在几年后亡国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异日厚卢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诽谤我,吾闻诸生多为妖言以乱黔首。(5分)
(2)上侮五帝,下凌三王,弃素朴,就末技,陛下亡征见久矣。(5分)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277练)
【基础训练】
1.【答案】①生机勃勃(词义相同也可,如“欣欣向荣”) ②粗制滥造 ③浩瀚无垠(词义相同也可,如“无边无际”)(每空1分)
2.【参考答案】从传统到现实的各种题材齐头并进,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正变得丰富;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协同传播,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得多元;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国产剧出海的姿态正变得自信。(以第二句分句句式为参考组织一、三分句,一、三分句每句2分)
3.【参考答案】①把偶然的优秀作品和层出不穷的经典国剧比作“一枝独秀”和“百花齐放”,生动地呈现出当下国产电视剧跨国界传播生机勃勃地状态,使语句更富文采。②分别将跟风滥造的电视剧和优秀的电视剧比作“劣币”和“良币”,生动形象揭示了国剧市场“逆淘汰”的不良状态被打破,开始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每点2分)
4.【A】而且
5.(1)广播剧有多个配音演员负责不同角色
(2)也不需要特定的环境
(3)那么广播剧则是抚慰人心的留声机
6.B.“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理解错误。“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见所闻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的说法于文无据。
7.①颔联“马代牛耕”“禽学人语”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开描写,描绘出一幅山间万象图,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②“禽学人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禽鸟之声拟作人声,体现作者对山间景物的热爱。
③尾联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闻所见之景,分别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展开描写,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写禽鸟学人语、作人声,把禽鸟人格化,写出禽鸟的活泼可爱,使诗句充满了情趣,表达作者对山间景物的喜爱。
尾联“郊原新雨后”,描写雨后晴景,沿途不断的蛙声,呈现一幅“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场景,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综合训练】
1.A(屋外环境描写没有用比喻的手法。)
2.C(A 冉娜是担心加重丈夫的负担,不是觉得对不起西玛。如果觉得对不起西玛,在见到西玛死的时候就该有愧疚的心理体现,而不是抱回孩子来之后再愧疚。见到人死的时候不觉愧疚,做了抱养孩子的好事之后反而愧疚,不合理。B 冉娜只是不知如何面对,不是不想让丈夫回来。D 不是不了解丈夫,不是"认为"丈夫不会接受,而是生活太难,“担心”丈夫无法接受。)
3.(1)底层人的生活因为穷苦而惨烈。他们的温饱都成问题,尤其是七个婴儿嗷嗷待哺;更没有好的医疗条件,街坊西玛只能在家中默默死去。(2分)
(2)①底层人的生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温暖。他们不但关心家人,而且尽力帮助别人。(2分) ②底层人的生活因为勤劳乐观而温暖。渔夫夫妇辛勤劳作,积极地面对生活的艰难;无论多么艰难他们都认为“总能熬得过去”。(2分)
4.①内外线索交织。小说以时间的变化作为外在线索,以冉娜的心理变化作为内在线索,串联全文,集中紧凑。②场景集中。场景集中在茅屋里,对渔夫打鱼的海上几乎没有正面描写。③人物聚焦。故事聚焦于冉娜,不枝不蔓。(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 (3分)【答案】C。(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以慢欺而取容,谏者不用而失道游甚。吾党久居,且为所害。)
6.(3分)【答案】B。(本题综合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辨析的能力。B 项“和‘相如顾召赵御史’中的‘御史’职能一致”错。《廉商列传》中“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
7.(3分)【答案】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这样的国家一定会灭亡”错,从原文“吾党久居,且为所害”来看,两人担心长居于此,会祸及自身,因而逃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异日厚卢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诽谤我,吾闻诸生多为妖言以乱黔首。(5分)
【译文】我往日如此厚待卢生,给他尊贵的爵位并任用他,现在竟然诽谤我,我听说读书人常爱胡言乱语去迷惑百姓。(“尊”,尊贵,或翻译成使动用法“使……尊贵”可得分;“乃”,竟然;“乱”,惑乱,各1分,句意2分。)
(2)上侮五帝,下凌二王,弃素朴,就末技,陛下亡征见久矣。(5分)
【译文】(您)往上侮辱了五帝,往下侵犯了三王(目无三皇五帝),厌弃质朴,亲近浮华。您亡国的征兆出现已久。(“凌”,欺侮,侵犯;“就”,亲近;“征”,征兆,各1分,句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