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刘禹锡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刘禹锡专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18: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练字当头熟中生巧——2023届高考复习专题之刘禹锡专练
刘禹锡金句选粹
刘禹锡(772年-842年),出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永老见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其七》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词二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浪淘沙》
文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素善韦执谊。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劾禹锡挟邪乱政,群即日罢;韩皋素贵,不肯亲叔文等,斥为湖南观察使。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才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牲牢:牲,古代祭神用的牛、羊、猪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太牢原指牛、羊、猪三牲;后也专指祭祀用的牛。
C.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同义。
D.户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大司农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刘禹锡考上进士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得到任用,参与商议国事。
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改任连州刺史。
C.刘禹锡上书进言,意见中肯。他针对当时学校出现的弊病上书言事,陈述人才培养的方法,建议改变不合古制的祭祀做法。
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刘禹锡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人雅士的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5分)
(2)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5分)
5、王叔文称刘禹锡“有宰相器”,但观其一生甚为坎坷,请简要概括刘禹锡仕途不顺的原因。
二、刘禹锡诗歌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 。
2、.《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 , 。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 。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三刘禹锡诗歌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交代了“不愿老”的表现。
B.在诗人看来,年老既有短处也有长处,年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年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
C.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于衰老不要有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D.诗歌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辩证地谈论对“老”的看法,转折自然,说服力强。
2.诗中“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两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①。
【注】少微星:本是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作者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了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4.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赠日本僧智藏
刘禹锡
浮杯①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②潭水黑,新秋放鹤③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④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⑤。
【注】①浮杯;指南朝宋时一位高僧乘坐木杯漂浮渡河的典故。②降龙∶指西域僧人涉公以秘咒降服神龙的典故。③放鹤∶指晋代高僧支道林虽然爱鹤,但出于仁爱将所养双鹤放飞的典故。④真如∶佛教用语。真,谓真实;如,谓如常。⑤宁馨∶晋宋时的俗语,犹"如此""这样"之意。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智藏法师留学唐朝的举动,并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
B.智藏法师饱经雨雪风霜,历尽崎岖坎坷,但都被诗人用"浮杯"典故一笔带过。
C.颈联既是巧妙的安慰,又是对朋友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D.诗歌多处运用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表达了对智藏法师高超的佛学造诣的赞美。
6.请简要分析诗中智藏法师的形象特点。(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刘禹锡
楚关蕲水路非赊,
东望云山日夕佳。
薤叶照人呈夏簟,
松花满碗试新茶。
楼中饮兴因明月,
江上诗情为晚霞。
北地交亲长引领,
早将玄鬓到京华。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同时表达了对东去赴任的李郎中的劝慰。
B.植物生长葱翠茂盛,松花新茶泛着清香,美景乐事折射恬然之意。
C.虽然是送别,但诗人对朋友没有依依不舍,而是满怀深情地祝福。
D.全诗格律谨严,语言清新自然,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意味深长。
8.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庙庭①偃松诗 刘禹锡
庙庭有偃松,裴公②命畚土以壮其趾,使无欹,使不仆 予窃感嘉木之逢时而成咏
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
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
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
谢公③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注】①庙庭:指宰相官署庭院 ②裴公:指宰相裴度,曾多次提携诗人,此时屡遭排挤,欲归隐以避祸 ③谢公:东晋宰相,曾隐居东山
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偃松势轧枝偏处境危困,裴度尽心扶持,诗人对他的高尚情怀十分钦佩
B.诗人乍见偃松重新焕发生机,惊叹之余流露出对偃松无媚俗姿态的喜爱
C.“入”“含”两字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偃松,意趣天成,意蕴幽远
D.“偃松”与“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病树”均寄寓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
10. 一般认为,“偃松”是诗人自况,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①立沙际②,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候吏:驿站管理者。②沙际:水边。
11、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手法。
12、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①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14.“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 C
2.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的机关是吏部)
3.D(序中并未提到“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 )
4.(1)(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5分。关键词“夷:中原以外各族,少数民族”“僻陋:偏僻简陋”“举目:抬眼所见”“殊俗:不同的风俗”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朗州”1分)
(2)登记那些用来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建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5分。关键词“籍:登记”“资:钱物、财物”“营:建造”“具:置办”“粲然:明显的、鲜明的”各1分)
5、客观上,无意间卷入官场纷争,很难独善其身。主观上,锋芒过露,得势之时得罪了不少人;性格刚直,不认输不服输。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被从武陵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为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他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往近处安置。”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时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建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山怀古》等诗,被江南文人雅士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赠为户部尚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表现”错误,“不愿老”的意思是不愿意衰老,而第三到第六句是对“老”的弊端的描写,这是“不愿老”的原因。
2、.答案: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已近傍晚,微弱的霞光照样可以映红整个天空。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桑榆晚”代指日暮,以日暮喻人衰老,形象生动;③“桑榆晚”和“微霞尚满天”形成对比,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鉴赏】
本诗是一首酬和诗。诗歌前六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以及“不愿老”的原因,身体随年龄的增加而日益衰弱,基调低沉。后六句转而写年老“皆幸矣”,阅历增长,明白的事理也多了,扭转了低抑情调。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气势高扬,以日暮晚霞作比,余晖尚可映红整个天空,年老的自己也可有所作为,表达了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的精神。纵观全诗,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性和说服性。最后两句尤为精辟,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白话诗歌:
谁都不愿意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要频繁缩短,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把书废置一旁是为了爱惜眼睛,多次炮制中药是因为身老体衰。人老了经历过的世事多,了解的事理也就多了,见过的人多了,就如同汇水成河一样,人世就看得更清楚。细细想来老了也值得庆幸,继此想下去心情就自由自在了。不要说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已近傍晚,微弱的霞光照样可以映红整个天空。
3、. BC
4. ①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5.A("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错误,"浮杯万里过沧溟"是写智藏法师渡海来唐的艰辛,突出其性格的坚毅;"遍礼名山适性灵"是写智藏法师学习佛法,修养心性。)
6.①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智藏法师不远万里,渡海来唐,为学习佛法,走遍名山。②一心向佛的虔诚信仰。智藏法师学习佛法只为修养心性,参禅悟道,探寻佛学的真谛。③卓越精深的佛学造诣。智藏法师的造诣超过了唐朝当时的大多数学者。(每点 2.分)
C
①劝勉李郎中早日返回京城;
②借劝勉朋友,表达自己返回京城的愿望;
③流露出被贬楚地的惆怅。
9、D(“病树”寄寓了新老更替的常理)
10、偃松“枝偏根危”,与诗人仕途不顺的遭际相似,寄寓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感慨,; 偃松受“扶持”,与诗人受提携相似,借以表达对裴度的感戴; 偃松重焕生机,正可象征诗人不为逆境所困,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
1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1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3.D
14.①对春天离去的怅惘哀伤。首联以迎春送春的对比,表达了伤春之情。(或以残花凋零,兰露如泣,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②对人生易老,年华已逝的悲叹。借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抒发对年华已逝的悲叹。③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的郁闷。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理想落空的郁闷。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误,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和痛苦。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颔联“残妆”“含露泣”等词写暮春时节兰花凋零、兰露如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和失意。
颈联“容颜改”写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表明时间流逝,借此作者抒发了对年华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叹。
颈联中“心事违”指不得志,结合注释“‘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可知,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和他们一样,被贬他乡,客居异地,人生困顿,理想落空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