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中央民族学院设立了少数民族语文专业,该专业于1952年首次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服务祖国”的信念和对首都北京的向往,让刚高中毕业的戴庆厦 ① 地踏上了北上之路,也踏上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征程。大学期间,戴庆厦“服从分配”,进入了没有人报名的景颇语班。在学习中,戴庆厦很快就爱上了景颇语,从此与之相伴一生, ② ,无怨无悔。
治学中,戴先生极为重视“田野调查”。依据长期的田野调查研究让他认识到,研究汉藏语独立于印欧语的眼光,这一认识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权威理论发起挑战。事实证明,戴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上,戴先生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语言田野调查。景颇族有个谚语“小毛驴跟着驴妈妈赶街”,说的是小毛驴跟着驴妈妈赶集,路上走得很认真,但空去空回,不像驴妈妈能驮一大包货回来。戴先生最喜欢拿这个谚语催促弟子们走出门去,踏踏实实地做田野调查,要求他们务必拿回语料,不能 ③ 、空手而归。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打开饭菜,挑选视频,开吃。有网友调侃,吃饭时没有刷到一部称心如意的剧,这顿饭等同白费。网友给这些“下饭”视频、音频和文字起了一个新名字——“电子榨菜”。视频无论长短,文章不限题材, ① ,就是好“榨菜”。
互联网上的“电子榨菜”品类丰富,任君挑选。个人口味不同,选择“电子榨菜”的品类也不同,就会带来 ② 。有人吃饭喜欢看男女主谈甜甜的恋爱,比自己约会吃饭更香;有人爱跟着美食博主一饱眼福,看看烧烤串串里的人间烟火气;有人喜欢带来“5分钟快乐”的脱口秀,跟着感慨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中悲、大悲、超大悲”。“电子榨菜”在三餐中让我们短暂逃离现实世界,以影像、文字、声音为陪伴,获取口腹与情感上的双重满足。
但是,“电子榨莱”终究只是“榨莱”。2012年开播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名叫“五郎”的大叔在屏幕里独自探访小店,专心而安静地吃饭。那种在喧嚣世界中安然享受美食的状态,仿佛在告诫年轻人: ③ 。当然,这需要强大而富足的内心力量。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5.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分析“电子榨菜”得名的合理性。(3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水龙吟·寄陆放翁①
刘过
谪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②。
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③。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想见鸾飞,如橡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④。
【注】①此词为陆游归居山阴后刘过所寄赠答词。刘过为陆游晚辈,二人同有整顿乾坤、誓斩楼兰的英雄气质和身在江湖、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有“桃花净尽菜花开”句,以“桃花”喻弄权的小人。③安道,指戴安道。东晋书法家王子猷雪夜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即夜乘小船寻访。④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常住洛阳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
6.下列对本词内容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阙主要铺叙归田生活,先以一“好”字写总体感受,接着从快乐程度、生活情趣等方面分别表现归田生活的乐趣。
B.上阙最后三句意思是任菜花葵麦之地开出桃花,增添春色,似是看破世事的无奈之语,实为对朝廷无可奈何的反话。
C.下阙前两句,以戴安道比放翁,以王子猷自比,既表现诗人对陆游的思慕,欲至山阴拜访,也暗含希望陆游出山之意。
D.全词构思新奇,笔力雄健。语言朴素通俗,但寓意深微;多用典故,扩大了词的容量和内涵,大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7.本词上阙极力铺叙归田生活之“好”,为何结尾处又希望陆游“未可向、香山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
C.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
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
B.“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C.小说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3、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
4、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 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B. 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C. 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D. 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
B. 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当”含义不同。
C. 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
D. “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
B. 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
C. 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
D. 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2)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279练)
【基础训练】
1.【答案】①义无反顾 ②不离不弃 ③走马观花(每空1分,成语意思符合语境即可。)
2.【答案】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分)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分)而在中央民族学院设立的少数民族语文专业(1分)于1952年首次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1分)。(4分,不是单句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答案】长期的田野调查研究让他认识到,研究汉藏语要有独立于印欧语的眼光,这一认识使他必须向权威理论发起挑战。(共三处语病,每修改正确一处得1分,全部修改正确得4分。原句语病有:“依据长期的田野调查研究让他认识到”句式杂糅,可删去“依据”或删去“让”;“研究汉藏语独立于印欧语的眼光”成分残缺,可加上“要有”;“不可避免地必须”语意重复,可删去“不可避免地”,其他修改正确亦可。)
4.①只要是能“下饭”②不一样就餐体验③我们需要用心(安静)享受美食。(每点2分)
5.①多是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形式陪伴人进餐(1分)。
②食物榨菜能使人吃更多的饭,而“电子榨菜”短暂逃离现实世界,获取口腹与情感上的双重满足(2分)。
6.(3分)D“语言朴素通俗”错。本词多用典故,语言深沉典雅。
7.(6分)
①词人了解陆游无法忘怀收复中原、一统江山的理想,“看来毕竟归田好”中“看来”、常读《离骚》都表明归田对于陆游来说可能只是“看似”很好,陆游其实并不能完全
放下世事,仍如屈原一般关怀祖国的命运。(2分)
②词人钦慕陆游的文韬武略,又与陆游同有心忧天下、整顿乾坤的爱国情怀,认为他当亲草檄书,报国杀敌,而不应当在归田中了此一生。(2分)
③上阙极写归田之乐,实际是运用反衬手法,“归田之乐”渲染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放翁不甘退隐、志在报国、至老弗渝的爱国情怀。(2分)
【综合训练】
1.A
【解析】B项,“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错,并未形成反差。C项,“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错,更多的是对父亲只图自保的不满并决心离开。D项,“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错,二人在教育孩子上的理念不同谈不上“前嫌”,且这一矛盾早已不存在。
2.B
【解析】“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分析有误,“扳指”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答案:任蕴清对儿子的态度发生转变,由反对儿子抗日到支持儿子投身救国。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每点2分)
4.答案: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每点2分)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
“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是对称结构,其中“其未乱”“其未有”都是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的谓语断开,排除AD。
“则无及已”中“已”通“矣”,是句末语气词,在“已”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前句,资本、依托。句意: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
后句,财物。句意:带着价值千金的财物。含义不同,判断错误。
B.前句,阻挡,抵挡。句意:天下无人能够抵挡。
后句,对等,比得上。句意: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C.前句,果真,如果。句意: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后句,确实,实在。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故选A。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错,原文是“韩、魏迫于秦患”,是韩、魏迫于秦威,不是山东诸国迫于秦威;“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于文无据,原文为“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楚王认为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不是“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且楚王并非不同意“合纵联盟”,原文为“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可见楚王同意“合纵联盟”,并且也认为“合纵联盟”对自己国家有利。
故选D。
8.(1)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物资可供十年使用。
(2)我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地方”,土地方圆;“带甲”,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支”,供给;“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带百万甲,千乘车,万匹骑”,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
(2)“自料”,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当”,对抗;“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恃”,依靠。
参考译文:
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楚国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苍梧,北边有汾陉一带的重镇郇阳,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甲兵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无人能够抵挡。秦国妒忌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派出两路军队进军楚国:一路从武关出发,一路从黔中而下。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请允许我让崤山以东的各国奉上四时贡品,奉行大王的诏令,将国家和宗庙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凭大王使用他们。如果大王真的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音乐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越国、代地的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所以说,实现了合纵联盟,楚国就能称王;实现了连横联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各个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以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奉养仇敌的做法啊!身为人臣却要主张割让主人的土地,来结交虎狼一样的秦国并使它强大起来,来侵略天下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侵略的祸患,这是没有顾及可能到来的灾祸啊。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没有比这种人更厉害的了。所以说,实现合纵联盟,那么各个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实现连横联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所达到的结果相距真是太远了,有亿兆那么多。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想坚定地遵守盟约,听凭大王的选择(决定)。”
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完会同意参加合纵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