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刘震云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句顶一万句(节选)
刘震云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因老马常常欺负老杨。欺负老杨并不是打过老杨或骂过老杨,或在钱财上占过老杨的便宜,而是从心底看不起老杨。
看不起一个人可以不与他来往,但老马说起笑话,又离不开老杨。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杨家庄卖豆腐也卖凉粉的老杨。但外人并不知其中的底细,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
打铁的老李给他娘做寿,祝寿那天中午,老马和老杨皆去随礼吃酒席。老杨早起卖豆腐走得远,吃酒席迟到了几步;马家庄离镇上近,老马准时到了。老李觉得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便把老杨的座位,空在了老马身边。老李以为自己考虑得很周全,没想到老马急了:“别,快把他换到别的地方去。”老李:“你们俩在一起爱说笑话,显得热闹。”
老马问:“今天喝酒不?”老李:“一个桌上三瓶,不上散酒。”老马:“还是呀,不喝酒和他说个笑话行,可他一喝多,就拉着我掏心窝子,他掏完痛快了,我窝心了。”又说:“不是一回两回了。”老李这才知道,他们这朋友并不过心。或者说,老杨跟老马过心,老马跟老杨不过心。遂将老杨的座位,调到另一桌牲口牙子老杜身边。
杨百顺前一天被爹打发过来帮老李家挑水,这话被杨百顺听到了。吃酒后第二天,卖豆腐的老杨在家里抱怨老李的酒席吃得不痛快,礼白送了。不痛快不是说酒席不丰盛,而是在酒席上,跟牲口牙子老杜说不来。老杨认为自己去得晚,偶然挨着了老杜。杨百顺便把昨天听到的一席话,告诉了老杨。卖豆腐的老杨听后,先是兜头扇了杨百顺一巴掌:“老马绝不是这意思。好话让你说成了坏话!”在杨百顺的哭声中,又抱着头蹲在豆腐房门口,半天没有说话。之后半个月没理老马。在家里,再不提“老马”二字。但半个月后,又与老马恢复了来往,还与老马说笑话,遇事还找老马商量。
四十多年过去,老杨中风了,瘫痪在床,家里的掌柜换成了大儿子杨百业。四十年过去,老杨过去的朋友要么死了,要么各有其事,老杨瘫了之后,无人来看他。这年八月十五,当年在集上卖葱的老段,提着两封点心来看老杨。多日不见故人,老杨拉着老段的手哭了。见家人进来,又忙用袖子去拭泪。
老段:“当年在集上做买卖的老人儿,从东头到西头,你还数得过来不?”
老杨虽然脑子还好使,但四十年过去,当年一起做事的朋友,一多半已经忘记了。从东到西,扳着指头查到第五个人,就查不下去了。但他记得卖驴肉火烧的老孔和卖胡辣汤兼卖烟丝的老窦,便隔过许多人说老孔和老窦。
老段:“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你总记得吧?”
老杨松了一口气:“他,我当然记得,死了两年多了。”
老段笑了:“当年你心里只有老马,凡人不理。岂不知你拿人家当朋友,人家背后老槽改你。”
老杨赶紧岔话题:“多少年的事了,你倒记得。”
老段:“我不是说这事,是说这理。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吧,你倒不往心里去。当时集上的人都烦你卖东西敲鼓,就我一个人喜欢听。为听这鼓,多买过你多少碗凉粉。有时想跟你多说一句话,你倒对我爱答不理。”
老杨忙说:“没有哇。”
老段拍拍手:“看看,现在还不拿我当朋友。我今天来,就是想问你一句话。”
老杨:“啥话?”老段:“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个朋友吗?”又说:“过去没想明白,如今躺在床上,想明白了吧?”
老杨这才明白,四十年后,老段看自己瘫痪在床,他腿脚还灵便,报仇来了。老杨啐了老段一口:“老段,当初我没看错你,你不是个东西。”
老段笑着走了。
老段走后,老杨还在床上骂。
杨百业问老杨:“老马是个赶大车的,你是个卖豆腐的,你们井水不犯河水,当年人家不拿你当人,你为啥非巴结他做朋友?有啥说法不?”
老杨叹了一口气:“有,不然我也不会怵他。”
杨百业:“事儿上占过他便宜,或是有短处在他手里,一下被他拿住了?”
老杨:“事儿上占便宜拿不住人,有短处也拿不住人,下回不与他来往就是了。记得头一回和他见面,就被他说住了。”
杨百业:“啥事?”
老杨:“头一回遇到他,是在牲口集上,老马去买马,我去卖驴,大家在一起闲扯淡。论起事来,同样一件事,我只能看一里,他能看十里,我只能看一个月,他一下能看十年;最后驴没卖成,话上被老马拿住了。”又摇头:“事不拿人话拿人呀。”又说:“以后遇到事,就想找他商量。”
杨百业:“听明白了,还是想占人便宜,遇事自个儿拿不定主意,想借人一双眼。我弄不明白的是,既然他看不上你,为啥还跟你来往呢?”
老杨:“可方圆百里,哪儿还有一下看十里和看十年的人呢?老马也是一辈子没朋友。”又感叹:“老马一辈子不该赶马车。”
杨百业:“那他该干啥呢?”
老杨:“看相的瞎老贾,给他看过相,说他该当杀人放火的陈胜吴广。但他又没这胆,天一黑不敢出门。其实他一辈子马车也没赶好,赶马车不敢走夜路,耽误多少事儿呀!”说着说着急了:“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还看不上我,我他妈还看不上他呢!一辈子不拿我当朋友,我还不拿他当朋友呢!”
杨百业点点头,知道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这段文字精约平实,就像讲故事般讲述了杨百顺、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老马和老杨之间那简单又复杂的微妙关系。
B.小说中,参加完老李家酒席的老杨,心中并不畅快,而听了杨百顺的话,他更是将信将疑,生气愤怒,但又不想“破坏”自己心中与老马的关系,于是用打孩子的这种行为掩饰,但潜意识的真实想法还是很难遏制,于是在家不提老马,“半个月没理老马”。
C.小说中“老段笑着走了”,一个“笑”字,悄然汇聚成一个立体、可感的形象,生动鲜活地打读者眼前走过。可谓“一笔作百十来笔用”,言简而意丰。
D.老段本意或许不是来嘲笑老杨的,他喜欢老杨的鼓,但是老杨没有把他当朋友,老了之后来看望生病的故人,再聊一些事情,但是不小心戳到了老杨的痛处。
2.小说以“杨百业点点头,知道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结尾,这样处理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奎生
刘震云
房东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来了,脸上都带着红晕和兴奋,兴奋之中有企盼的满足。房东家的二女儿说:奎生来了。
我惊奇:奎生是谁?奎生一来大家就这么兴奋?
二女儿不高兴地说:你连奎生都不知道哇?
这时房东大哥告诉我,奎生是当地有名的金鼓乐鼓手。我问为什么敲鼓,房东大哥:村里死了人了。
于是,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晚,奎生在山西南部的李堡村为老太太王枝花的丧殡敲起了他的震动土塬和乡亲的路行鼓。
后来奎生告诉我,他五岁丧父,六岁随母嫁于河东。上了三年学就辍学了,从此割草,放牛,吃剩饭。九岁离家,拜当地著名艺人为师。一九七八年,奎生的师傅因病逝世,十九岁的奎生,从此成了这个松散艺班的班主。第二年,奎生因率班在一次喜宴上敲喧天的威风锣鼓连续七个小时将几千名村民震呆,从此名声大噪。
奎生个头不高,像所有名人一样,没开始敲鼓点之前,他坐在条凳上不理人,对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充耳不闻,只是偶尔与身旁掌板的同伴低声说一句什么。天黑了下来,一个三百瓦高挑的大电灯泡亮了。奎生向身边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掌板的同伴将他的板子举了起来,立即,像音乐厅穿着燕尾服指挥手中的指挥棒高举起来一样,班中所有的艺人都各就各位,抱起自己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手中高举的板子。
终于,高举的板子落下了。随着一声清脆的竹板响起,六七个人手中的笙、笛、铙、钹、唢呐、大鼓同时响起。音乐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是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几代人都从音乐中得到了满足。几千人屏声静气,听得如醉如痴。听了一段,又是一段;走了一山,又是一山。
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
终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时,奎生扔掉烟屁股,站起来,从同伴手中拿过一杆唢呐。他一站起,连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听众都一下觉出,他所有同伴刚才声音嘹亮、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吹奏,都一下子成了伴奏。所有伴奏的声音,一下子压低许多,缓慢许多,在等待奎生唢呐的吹出。由于有了这压低与缓慢,使奎生唢呐中发出的第一声声响,就格外嘹亮、彻底、撕裂金帛与撕裂云霄,把我们等待已久的心灵,一下子消解和冰释。他吹奏的是什么,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气氛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在一种气氛下我们可能是懦夫,在另一种气氛下我们就是英勇无畏的战士。我们甘愿沉浸在这种音乐中,去生,去死,去随这音乐的吹奏者爬过一道又一道的高山,一座又一座的土塬,过一道又一道的冰河,看遍一山又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
但是,奎生没有让我们兴奋过久,一曲终了,他把唢呐放到了桌子上。他没有在乎我们兴奋沉浸的情绪,任我们在兴奋的泥潭中挣扎,不能自拔。这时,他的同伴又继他之后吹起来,唱起来,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应该在另一种音乐的抚慰下往回走了。于是,我们神经也都松弛下来,笑了。奎生的吹奏既然听过,同伴的吹奏对于我们已不在话下。我们一下似乎成了奎生的知心朋友,也可以和他平等相处然后和他一样俯视他的同伴了。于是,人群中松动了,咳嗽声,议论声,像蜜蜂一样“嗡嗡”响起。这时我们又感谢奎生。奎生是神,我们是人,我们还是回到“嗡嗡”的人的议论声中去吧。
这样“嗡嗡”了一个钟点,轻松了一个钟点,等我们把松弛的唾沫都咽回肚里,把兴奋的汗水晾干甩净,这时奎生又出场了。他将一面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他的几个同伴也都将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人们又提起心,屏息静气。他将一面大鼓挂到了自己脖子上,奎生将鼓槌举到了空中,所有同伴都看着他,也将手中的鼓槌如树林般举向空中。随着奎生鼓点的落下,一下,两下,三下,众槌纷落,如雨打芭蕉,越来越重,越来越激烈;激烈之后,又还原成整齐,成了整齐雄壮、威风八面的威风锣鼓鼓点。十来面大鼓在一起对打,打着鼓,敲着鼓边,声音清脆悦耳,令人神情振奋,昂扬,沉落,感动。
问:这鼓叫什么名称?
答:五虎爬山。
这时所有的鼓手,真有如爬山的、山中初长成的雄虎,突然分开,又突然跳到一起对打;对打一阵,在旁边唢呐、笙、笛的伴奏下,又突然亮相,好不自如潇洒。这时的奎生,还原成了儿童模样,憨厚,天真,满头是汗,满头是土,满头是土与汗流成的汗道道,脸上带着满足与得意的傻笑。打鼓之余,鼓槌在他手上转花,令人眼花缭乱。他们抖肩、扭腰、提脚、掀胯,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我们的全身。这种金鼓乐,这种路行鼓,声声鼓槌,都敲到我们心的深暗处。我们可以长歌当哭,我们可以抚掌大笑,我们可以就此喝醉酒……
三星偏西了,散场了。散场的脚步声、议论声、寻子呼娘声之后,一切都停止了。这时的村庄,显得多么寂静啊。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房东一家的兴奋和企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收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奎生出场作铺垫。
B.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奎生坎坷的童年和学艺简况,丰富了文本内容,为下文奎生的出色表演进一步蓄势。
C.这篇小说和鲁迅先生的《祝福》都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讲述并参与故事,便于直接呈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D.作者站在乡土文化立场,再现中原乡村的丧葬民俗场景,让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5.在小说情节推进中,作者常常采用延宕手法,故意放慢叙述节奏,延缓事件进程,从而收到别致的艺术效果。请据此简析小说划横线处句子的艺术效果。
6.无论是奎生的唢呐声,还是“五虎爬山鼓”的演奏,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旌摇曳,魂驰神往。试分析小说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D.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8.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爹送来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
“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小说大量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11.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一个“爹”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2.小说如何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
一只布袋
刘震云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①“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拾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②“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千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老曹从老韩那找回布袋时,先是查验银元的数目对不对,这一举动将老曹自私多疑的性格特点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B.小说中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段来刻画老韩这一形象,人物非常有生活气息,既鲜活生动又真实接地气。
C.小说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叙事也采取了“凡事有原委”的传统模式。
D.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又娓娓道来,展示了浮生百姓的生活状态,具有现实意义。
14.言为心声,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达了老丁怎样的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
15.小说在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
D“不小心戳到了老杨的痛处”错误,老段并非不小心戳到了老杨的痛处,而是有意为之。
2.①人物关系方面:“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是指尽管老马从心底里看不起老杨,但他也离不开老杨,因为方圆百里内,活了一辈子的老马,并没有朋友,只有老杨明白他、欣赏他。同时,由于老杨遇事拿不定主意,所以遇到一个能力比自己厉害的、一下能“拿住”自己的老马,便十分依赖他,一直把老马当朋友看。
②情节结构方面:结尾部分的“知道他俩一辈子该成为朋友”与文章开头部分“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等内容,对比、呼应,让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
③主旨表达方面:老杨、老马明明不过心但又“一辈子该成为朋友”,很好地体现“人生在世,能够说上话,温暖心灵的知己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孤独的”这一感触。④读者感受方面:结尾部分简短朴实的表达,意蕴深远,引人深思和回味。
3.(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可以和他人说的话,却不和他人说,这就难找到知心的朋友。像文中的老马,老杨把他当朋友,但他却打心底里看不起老杨,和他交往并不过心,所以,老马是孤独的。
(2)“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不可以同他人谈的话,却同他人谈,这就很容易说错了话。像文中的老杨,把老马当朋友,保持一份自以为是的友谊,跟老马说话掏心掏肺,殊不知在别人看来,这仅仅只是一种言语负担,终难走进他人的内心。
(3)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①处之有度,既不能“交深言浅”,也不要“交浅言深”;②志同道合的朋友,可遇而不可求,珍惜对你好的人;③与人相处,应不卑不亢,不必强求;④人无完人,不必求全责备,同时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交到比自己更优秀的朋友。
4.C“便于直接呈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分析错误,第一人称只能通过“我”对于他人神情、动作的观察来体现出他人的内心活动,属于间接表现。
5.①正当读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时,作者借助“第一处划线句”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乐队的表演蓄势。②正当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时,“奎生仍在条凳上坐着默默不语地抽着自己的香烟”,再次将叙述节奏放慢,延缓叙述进程,为下文奎生即将带给人们的巅峰体验蓄势。③两处延宕语句的运用,形成了顿挫疾徐的节奏变化,让读者在一张一弛的情节变化中增强了审美感受。
6.①衬托。通过同伴的暖场乐曲让观众如醉如痴,衬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②侧面烘托。“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在兴奋的泥潭中挣扎”,通过写听众的感受烘托出奎生技艺的高超。③正面描写(细节描写)。“还原成了儿童模样……脸上带着满足与得意的傻笑……鼓槌在他手上转花”,通过描写神态和动作,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备。④通感。“爬过一道又一道的高山……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灿烂的花朵”,以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写听觉,突出了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奇妙享受。
7.C
A.“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错误,老汪讲不清楚,不代表他肚子里没有东西,这不是无能的表现,且文中也没有写老汪迂腐,故A错误;
B. “酒后吐真言”“才真相大白”错误,老汪酒后并未说出乱走的真实原因,老汪“乱走”是因为“总想一个人”,所以心里“憋得慌”,要通过“乱走”来舒解。但“这个人”是谁呢?文中一直未有答案,离“真相大白”尚远,故B错误;
D. “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错误,小说以塑造老汪这个形象为主,其他形象大都一笔带过,“群像”说法不妥;至于“风俗画卷”,在全书中因涉及多种手工业,确有背景之意,但在本文中并未呈现,更谈不上“展开”了,故D错误。
8.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9.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10.C“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误,“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而不是“抽象的”。
11.①爱子心切。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②信心十足。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③坚强倔强。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12.①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③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13.A “将老曹自私多疑的性格特点充分地暴露了出来”错误。老曹只是急切想知道丢的东家的钱受否够数,这是人之常情,不是自私多疑。
14.①逼老韩说出分钱的意见;②为自己分钱找一个合理借口。
15.既表达了失而复得的激动与喜悦,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又”重复出现5次,富有气势,能引导读者思考文章的主旨: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行文简洁明快,情节推动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