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蒋子龙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蒋子龙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18: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蒋子龙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党委扩大会一上来就卡了壳。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电机厂已经两年多没完成生产任务了。必须彻底解决,要派硬手去。派谁?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局长霍大道透彻人肺腑的目光,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睛,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手里正摆弄着一支香烟。自从十多年前在“牛棚”里一咬牙戒了烟,他从未开过戒,只是留下一个毛病,每逢苦苦思索的时候,喜欢找别人要一支烟在手里玩弄,间或放到鼻子上去嗅一嗅。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对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
乔光朴手里那支香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一堆碎烟丝。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热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一请求太出人意外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的“美缺”。乔光朴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地扫过全场,仍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今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
这家伙,话说得太满。这无疑是一些眼下最忌讳的语言。许多干部喜欢说一些漂亮的多义词,让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解释。什么事情还没有干,就先从四面八方留下退路。因此,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动地抬起眼睛,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一九五八年,乔光朴从苏联学习回国,被派到重型电机厂当厂长,石敢是党委书记。两个人把电机厂搞成了一朵花。石敢是个诙谐多智的鼓动家,他的好多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揪住了辫子,在“牛棚”里常对乔光朴说:“舌头是惹祸的根苗,我早晚要把这块多余的肉咬掉。”六七年秋天一次批判会,台子高高搭在两辆重型翻斗汽车上,散会时石敢一脚踩空,笔直地摔下台,腿脚没伤,舌头果真咬掉了一半。从此,石敢成了半哑巴,公共场合从来不说话。局里几次要给他安排工作,他借口是残废人不上来。今天一早,乔光朴派人借口有重要会议把他叫来了。
乔光朴把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告诉了石敢,希望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长时间不吭声,用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
乔光朴急了:“老石,难道你躲在干校不出山,真的是由于怕了?”
石敢不想辩解地点点头,认账了:“我只有半个舌……舌头,而且剩下的这半个如果牙齿够得着也想把它咬下去。”
“你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党委书记,我要回厂,你不跟我去不行!”
石敢摇头:“我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
“胡说!”乔光朴真要恼了,“你明明是个大活人,怎说是消耗完了?掉个舌头尖思想就算残废啦?当初你咬下舌头吐掉的时候,难道把党性、生命连同对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也一块吐掉了?"
石敢被刺疼了,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
当他们两个回到会议室的时候,委员们也就这个问题形成了决议。霍大道对石敢说:“老乔明天到任,你可以晚几天,休息一下,身体哪儿不适到医院检查一下。”
石敢点点头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党委扩大会上众人沉默不语,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这一冲突为主人公的亮相设置了背景。
B.小说中的霍大道是乔光朴的上级,他熟悉乔光朴的个性,欣赏乔光朴毛遂自荐、不留退路的工作作风,满足了乔光朴让石敢任党委书记的请求。
C.小说应和当时时代,塑造并热情讴歌了改革家乔光朴这一光辉形象,同时也对当时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了批判,带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D.石敢说的“我早晚要把这块多余的肉咬掉”这句话,凸现“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摧残,从侧面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增加了小说的深度。
2.小说写了乔光朴和石敢的对话过程。请简要分析这一对话过程中石敢的心理活动。
3.《乔厂长上任记》被誉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小说中,改革家乔光朴的形象鲜明生动。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乔光朴这一改革家形象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是星期二
蒋子龙
今天一接班我就发现住院部的气氛不对头,老护士们的脸上都笼罩替一种严肃、神秘,甚至还有点恶作剧般的神色。医院越大,秘密越多,咱新来乍到,不敢多嘴多舌,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老护士们支使。
“小董,今天是星期二,快给‘特护’换衣服、换褥子!”
“小董,今天是星期二,快把一○一号病房打扫干净,尤其是那块玻璃,千万要擦干净!”……
这真怪了!星期二是个什么日子?是耶稣受难,还是灶王爷上天?再说哪个一○一号病房?全楼就十个病房六十张床位,我怎么就没听说还有个特护病人?
“小董,你就别怔神了!”护士长把一团抹布塞到我手里,领我登上了中二楼,推开一扇写有“病人止步”四个红漆大字的玻璃门,眼前是座结构奇特的“楼外楼”:宽敞干净的圆形楼道,中间是个天井,光线充足,四周幽静。天井四周的石栏杆上摆着鲜花和盆景,围着天井有十间高级病房,编号是101,102,……直到11O,每个病房只有一张床,电视机、沙发倒很齐全。我简直看傻了,医院里还有这样优美的胜地,真像进了一座魔宫。护士长叫我只管擦101号病房上的玻璃,还要擦得让人看不出有玻璃一样。我一边擦玻璃,一边打量那位特护病人。猛一看着实吓了一跳,这与其说是病人,还不如说是死人:全身已经萎缩,既小又干,活象个蜡人。腿上输着葡萄糖液,鼻子插着氧气管,床边还放着心脏起搏器。我耐着性子看了半天,才发现这个人确实还有口气。这是谁呀?当我分配到这个医院以后,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说这里是大医院,省里的头头都在这儿看病。医院里很多人都跟省里头头有关系,你分不清谁是谁的人,不该问的别打听。可是这一会儿我的好奇心实在憋不住了,用最小的声音悄悄问护士长:
“他是谁?”
“副省长!”急性子的护士长声音象敲锣一样响,吓了我一跳,急忙冲她摆手。
“小点声。别让他听见。”
“怎么,他要坏?”
“坏不了,再耗一年半载不碍事。”护士长一边麻利地替病人换被褥,一边唠叨着:“科学这么发达,有的是进口好药,进口设备,要给一个人维持一口气还不容易。”
“进口好药、进口设备那么容易搞到?”
“你搞不到,我搞不到,卫生局长什么药搞不到!”
这倒也对,给副省长治病卫生局长还能不下本钱!我又问:“他到底得的什么病?”
“以前浑身上下都是病,现在什么病也没了。因为他已经感觉不出痛苦了,也可以说他已经死了。不,比死人多口气!”
“这已经不是人道,而是残酷了。他住院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了。”
“啊?”我赶紧用胳膊堵住了自己的嘴。
“哟,她来了!死小董,光顾跟你说话了……”护士长侧着耳朵听了听,三下五除二把病房整理好,使眼色叫我快躲进隔壁那间病房里。可能因为我是新来的,怕我嘴不严说露了馅儿,给医院惹出什么麻烦。
随着玻璃大门的一声响,楼道里传来脚步声。我隔着门上的玻璃看见医院的院长陪着一个又高又胖的老太太走过来。胖太太神情庄重,穿戴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个很有来头的人。
护士长从101号病房迎出来,笑着说:
“冯局长,您来了。”
噢,她就是卫生局长!怪不得哩……
老太太慈祥地对护士长点头微笑:“你辛苦了!”她不进病房,却站在101病房的门外边,透过门上的玻璃看着那位比死人多口气的人,转身问院长:“这一周来怎么样?”
院长道:“挺好,病势稳当,从目前的情况看不会有什么危硷。”
“让你们费心了,不要怕花钱,你们当然会体谅我这个病人家属的心情……”
原来她就是副省长的夫人,既然来探望丈夫,为什么又不进病房呢?难怪护士长一定要把那块门上的玻璃擦得看不出有玻璃一样。
冯局长庄重的脸上带着感激的神情,又对院长嘱咐了几句,院长点着头一一答应下。站了还不到十分钟,冯局长就由院长陪着离开了。
我发懵了,急忙问护士长:“哪有看病人不进病房的呢!”
护士长撇撇嘴:“她现在需要的不是老头子这个人,而是老头子嘴里的那口气!有这口气就能住在省长的小白楼里,就能每月多拿三百多块钱……”
“这?!”我又摸不着门道了,真是医院大,奥秘也多。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医院中二楼从101到110十个房间都是高级病房,这里住的病人都是由卫生局长直接安排住进医院,并且都是高级领导干部,享受“特护”的待遇。
B.护士长说副省长“现在什么病也没了”,主要是出于对他的同情与怜悯,虽然“特护”一年多了,但他已经成为植物人,濒临死亡。
C.冯局长来探望丈夫而不进病房,因为一年多来,她几乎每周都来,已经对丈夫的病情了如指掌,并且医院照顾非常周到,不需要她太操心。
D.院长、护士长等人对副省长的特殊治疗并非出自对他的尊敬和对病人人道主义,而是为顶头上司卫生局长的个人利益效劳,这不能全怪医院。
5.小说对冯局长的描写着墨并不多,但刻画得惟妙惟肖,试分析一下冯局长的人物形象。
6.小说在很短的篇幅里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精神,尤其在悬念设置方面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指出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拆迁
蒋子龙
河口区建委主任简业修刚下班回家,听妻子说住在同福庄的妈妈感冒发烧了,反身就一溜小跑地下了楼,打开锁骑上自行车就朝同福庄方向猛蹬。
低矮的小屋子里满满当当,门后还生着蜂窝煤炉子,姐姐、姐夫挤站在屋子中间,市长卢定安和简业修的父亲简玉朴坐在床边上。简业修着实没有想到,叫了一声:“市长!”卢定安也就老实不客气地充老大:“你这家伙跑哪儿去了,老人病了到这个时候才露面儿。”简业修脸上挂火,自我解嘲地凑到床上去摸母亲的额头。大姐简业青说:“刚睡着,烧有点退,不像白天那么高了。”简业修问爸爸有没有事?老人摇头说自己没事。简业修稳住了神,这时候出于礼貌也得跟市长搭咯几句了:“怎么把您也给惊动来了?”
卢定安说:“没有人惊动我,是我自己赶巧了,来同福庄转转,顺便进来看看两位老人,有个难题老拿不定主意,你父亲是我的师傅,我想听听师傅的意见。”
简业修大为不解:“您的难题?”
卢定安苦笑一下,没有作答。简玉朴瞅个空插进来说:“定安想拆咱这儿的老房子。业修,天太晚了,你陪着定安吧。”简业修看看炉子:“媒拿进来了吗?我把炉子给封好,夜里可凉啊。”
简玉朴:“你快走吧,我还不会封炉子吗?”
“要指着你来封炉子,俩老人早就冻坏了。”卢定安说着站起身和简玉朴握手,“您多保重。
他们默默地走了一段路,卢定安突然问他:“你相信人有预感吗?”简业修摸不着头脑,只好含糊其辞:“有时候信。”卢定安眼望着天解释自己的想法:“我和你打小在这胡同里长大,天气一变热,我心里就打鼓。”
简业修笑了:“这算什么预感?是住小平房养成的后遗症,怕热,怕夏天,怕下雨……”
“你也这样?”
“一样,这也叫危房综合症。这些破房子的确该拆了,我既留恋这个地方,又憎恨这个地方。”
卢定安转头看着简业修,“你想过怎么拆这些旧平房吗?”
简业修老老实实地承认没有认真想过,同福庄又不在他的河口区里,即使在河口区也不是一个区能办到的,区里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卢定安说:“条件什么时候有呢?住在这儿的百姓还能等吗?以前我们不在位子上,想这件事情不现实,着急也没有用。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权力,我就想干成这件事……你认为怎么样?”
简业修有点吭吭哧哧,卢定安不再是儿时的大哥,而是一市之长,他正经八百地向你征求意见,你说得对不对,符不符合他的心思,都关系非轻。但他最后还是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了:“这可是大动作,以您的年龄也许要在市长任上干两届。总得要干点让梨城人忘不了的大事。只要您下了决心,我在下边会全力以赴地贯彻执行。您要是想听我的真实想法,最好给我一周的时间,我给您拿出个关于平房现状的详细报告来。”
“好,我等你的报告。”
……
梨城副市长金克任习惯一起床随手就打开电视机,在洗漱和忙活清晨该忙活的事情时,间或扫一两眼电视屏幕。今天的早间新闻第一条是:“今天凌晨,我市平房区发生多起煤气中毒……”
(节选自长篇小说《人气》,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一个小小的工作片段,展现市长卢定安亲民近人、体恤民生、踏实肯干、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品质。
B.平房区出身的共同经历,使得卢定安和简业修两人对拆迁有着共同的认识,这也是两人之间能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重要原因之一。
C.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利落,三言两语,人物的心理跃然纸上。“定安想拆咱这儿的老房子”,一句话就流露出了人物对拆迁的复杂心理。
D.小说刻画卢定安这一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既从外部描绘,又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8.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简业修的形象。
9.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 山
蒋子龙
党委扩大一上来就卡了壳,这在机电工业局的会议室里不多见,特别是在局长霍大道主持的会上更不多见。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一种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算算吧,“四人帮”倒台两年了,七八年又过去了六个月,电机厂已经两年零六个月没完成任务了。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全局都快要被它拖垮了。必须彻底解决,派硬手去。派谁?机电局闲着的干部不少,但顶戗的不多。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饱满的嘴唇铁闸一般紧闭着,里面坚硬的牙齿却在不断地咬着牙帮骨,左颊上的肌肉鼓起一道道棱子。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他不仅估计到第一炮很快就要炸响,而且对今天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进亭副局长更是惊诧,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这家伙,话说得太满、太绝。如今稍负一点儿责的干部就喜欢说一些漂亮的多义词,让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解释。什么事情还没有干,就先从四面八方留下退却的路。因此,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我要请石敢一块儿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有人说:“你这是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乔光朴看看手表,像事先约好的一样,石敢就在这时候进来了。乔光朴站起来:“霍局长,我先和老石谈一谈。”霍大道点点头。乔光朴抓住石敢的胳膊,半拥半推地向外走。乔光朴把自己的打算,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全部告诉了石敢,充满希望地等着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是长时间的不吭声,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石敢到底说话了,语音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
“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摇头,“我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
“胡说!”乔光朴见好说不行,真要恼了,你明明是个大活人,怎说是消耗完了?在活人身上难道能发生精力消耗完的事吗?”
“我指热情的细胞消耗完了。”
“嗯?”乔光朴一把将石敢从沙发上拉起来,枪口似的双眼瞄准石敢的瞳孔,“你敢再重复一遍你的话吗?当初你咬下舌头吐掉的时候,难道把党性、生命连同对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也一块儿吐掉了?”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碰上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乔光朴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石敢点点头走了。
霍大道对乔光朴说:“刚才议论到干部安排问题,你还没有走,就有人盯上了你的位子。”
徐进亭先说:“电机的冀申提出身体不好,希望能到公司里去。”接着别的委员也都说出了曾托付过自己的人。
霍大道目光像锥子一样,气色森严,语气里带着不想掩饰的愤怒:“什么时候我们党的人事安排改为由个人私下活动了呢?什么时候党员的工作岗位分成了‘肥缺’‘美缺’和‘废缺’‘苦缺’了呢?冀申同志在电机厂没搞好,却毫不愧疚地想到公司当经理,我不相信搞不好一个的人能搞好一个公司。”
徐进亭问:“冀申原是电机厂一把手,老乔和石敢一去,不把他调出来怎么安排?”
霍大道说:“当副ㄏ长嘛。干好了可以升,干不好还降,直降到他能够胜任的职位为止。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大家还可以讨论。”
徐进亭悄悄对乔光朴说:“这下你去了以后就更难弄了。”
乔光朴耸耸肩膀没吭声,那眼光分明在说:“我根本就没想到电机厂去会有轻松的事。”
(选自《乔厂长上任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乔光朴放弃“美缺”,主动要求去陷入困境的重型电机厂,让与会委员震惊,也出乎局长霍大道的意料。
B.从乔光朴的话中可知,石敢曾经也是一员干将,“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因此心灰意冷,“目光冷冷”。
C.“我根本就没想到电机厂去会有轻松的事”,这说明乔光朴是了解电机厂的现状的,对困难是有预计的。
D.通过对机电局不少干部不愿作为及徐副局长的担忧等介绍,小说反映了“文革”之后改革事业的艰难曲折。
11.小说的标题《出山》有什么作用?
12.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英雄。小说是如何塑造改革英雄乔光朴的?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马
蒋子龙
老马,大名马步良,年已七十有五。身体羸弱,心脏不好,肠胃不好,睡眠不好,血压还有点高……总之浑身是病。幸好有个好老伴照顾,活得倒也滋润。这天老伴突然觉得喘不上气来,还咳了一摊血,送到医院一查,竟是肺癌晚期。
从老伴住院的那一刻起,他就抓着老伴的手不放,嘴里说个不停:“都怪我,都是为了照顾我把你累成这样的,我总以为你比我年轻两岁,身体也比我好,闹了半天你是强撑着!你可不能出事,花多少钱咱都治,咱有积蓄,闺女也有钱,他们都是孝顺孩子。没有你我可没法活,闺女忙,谁管我?咱俩不是早就说好了吗,我先走,你送我……”老伴的病情越来越重,不是一天比一天重,而是一刻比一刻重,老马神情凄惶,双眼迷离,不再出声,跟谁也不再说话,谁问什么也不搭腔,只是默默地抓着老伴的手,一刻也不松开。直到晚上被逼着回家睡一觉,至于睡着睡不着,那就另说了。
他走后,老伴强打精神嘱咐女儿,我不放心你爸,平时家里的药都是我管着,放药的抽屉里有个安眠药的小瓶,里面大概还有二十多粒,白天趁你爸在医院的时候你回家一趟,把安眠药片倒出来,数数多少片,再换上谷维素片。
送走老伴从火葬场回到家,女儿跟他说,以后就不要开伙了,跟我们一块儿吃,哪天累了不想动,我就做好饭菜送过来,好在只隔着一个门。老马哪有胃口,几天来都没有好好吃东西,仍然一点不饿,晚上只喝了多半碗面汤,就回到自己的家。家还是原来的那个家,却一下子变得特别空旷而陌生,实际上这也不是他的家了,小时候老娘在哪儿,哪儿就是家,老了有老伴就有家,老伴一走,家充其量就是个安身的窝。老马在火葬场没有掉泪,此时却悲从中来,躲进卫生间,关好门窗,打开水龙头,擗踊拊心放声痛哭。
直到哭够了,洗了个澡,出来换上自己最喜欢的干净衣服,坐在椅子上,对着老伴的遗像开始说话。老梁啊,算啦,还是像刚搞对象的时候叫你惠洁吧。世人都认为长寿好,可对老两口子来说,谁先走谁有福,长寿的那个反而受罪。老话说“过一不过三”,一对老夫妻先走了一个,剩下的那一个大多活不过一年,即使活过了一年也逃不过三年,我病病怏怏的,就不想再多受那一年的罪了!六号楼的老杨,比我大两岁,自年初老伴死后就不出门,谁劝也不行,理由很奇怪,怕丢人现眼,没脸见人,总觉得心里冤屈得慌,还老哭……谁都不理解,说他脑子出了毛病,我现在倒觉得有点理解他的感受。四号楼的大老王,跟我是一个单位的,每天早晨买一大堆菜、肉,有时还有水产,下午估计儿媳妇们快下班了,就出去溜了。两个儿媳妇特别团结,下班后都到老公公这儿来,两个人合计着把饭菜做好,两家人吃完,再各自带着明天中午吃的,当然也给老头剩一点。等儿孙们都走了,老王才回家,说回家早了看见儿媳妇们连吃再带,怕人家不好意思。他每个月把自己那点退休费花得精光还不够,老伴活着时攒了一点钱,等把那点存款花完,还不知该怎么办。说起来还是咱的闺女好,他两口子工作都不错,收入也不少,外孙子已经上了大学,咱们算是没有牵挂了,只有我是她的累赘。人想人是天下最苦的事了,特别是想死人。这些天我翻过来调过去,前思后想,决定跟着你一块儿走,比赖赖巴巴活着强。你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来。
他从抽屉里找出那小半瓶安眠药,从柜子里拿出整瓶的直沽高粱,他打听过了,就着水服死不了人,反而又吐又难受白折腾一通,用白酒送服安眠药则必死无疑,舒舒服服就睡过去了。他去卫生间,把体内的脏东西打扫干净,再穿上几乎没怎么穿过的那身西装,将安眠药全倒进嘴里,扬脖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白酒,险些没被呛着。随后慢慢仰面躺好,欢欣鼓舞地等着去见老伴了,给她个惊喜。
在去见老伴的路上并不舒服,肚子不好受,脑袋又疼又胀,有一段时间感到身体似乎是飞了起来,显然是要进天堂了……四外一片亮堂,想必天堂已到,他猛地睁开眼,没有万丈祥云,没有五彩霞光,跟人间差不多,心里还有点失望。女儿开门进来,一手端着豆浆、一手拿着烧饼、油条……他大叫一声,你怎么来了,你娘呢?眼睛瞪得老大,中邪一般。
女儿放下早点,顺手把酒瓶子放进柜子里。昨天晚上自己一个人又喝酒了?怎么穿着衣服就睡了?以后馋酒在吃饭的时候喝,不能一个人喝闷酒。她又拿起安眠药瓶晃了晃,说道,安眠药没了,以后睡前我给您拿过来,一次只能吃一片,不能多吃……这时老马清醒过来,自己没有死,只是睡了一大觉,到天堂边上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他把女儿赶走,起来看了看安眠药的瓶子,又到放药的抽屉里翻了半天,没错,就是这一瓶,他数过一共二十七片,足以置人于死地,为什么对他无效?
(选自《小说月报》2021年第1期,有删节)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主人公老马的情况写起,具体交待了主人公的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同时还交待了他老伴儿的病情,不禁让读者心头一紧。
B.小说以主人公老马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老伴儿让女儿把安眠药换成谷维素片的情节虽没有老马直接参与,但仍是围绕老马展开。
C.“白天趁你爸在医院的时候你回家一趟,把安眠药片倒出来,数数多少片,再换上谷维素片”,临终前的交待反映了老伴儿对老马关怀备至。
D.结尾写“他数过一共二十七片,足以置人于死地,为什么对他无效?”,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为惨淡的故事增添了一点喜剧效果。
14.画横线的句子叙事人称发生了改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答案】
D “凸现‘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摧残,从侧面体现了小说的主题”说法错误,联系全文来看,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改革,歌颂敢于改革的人,并非抨击“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摧残。
①不敢追随乔光朴去担任机电厂的党委书记,对救活那个厂没有信心。②“文革”时的打击,使他心灰意懒,他担心自己无法重振雄风,所以借口“我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而予以拒绝。③乔光朴的责问让石敢内心受到震动,也对乔光朴的信任充满感激。④对自己今非昔比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充满顾虑。
3.①肖像描写。以霍大道为观察视角描写了乔光朴的眉弓、眼睛、双颊、阔脸,写出了乔光朴坚毅无畏、充满力量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小说中写了乔光朴摆弄香烟,把香烟捏成烟丝的细节,写出了乔光朴深思熟虑的形象特点。③对比描写。许多老干部对“美缺”梦寐以求,而乔光朴却主动请缨,锐意进取;许多干部喜欢说一-些漂亮的多义词,而乔光朴却立“军令状”,把话说得太满。同时,石敢与乔光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写出了乔光朴敢于担当忧国忧民的形象特点。
4、D
A项,“都是由卫生局长直接安排”原文没有体现。原文说“省里的头头都在这儿看病。医院里很多人都跟省里头头有关系”,101号是卫生局长安排的,并没有体现“都是由卫生局长直接安排”。
B项,“同情与怜悯”分析错误,结合“因为他已经感觉不出痛苦了,也可以说他已经死了。不,比死人多口气”分析,是对当时副省长情况的真实表述,没有带有“同情和怜悯”。
C项,虚设因果。她虽然每逢星期二去“看望”,但从不进病房,只隔着玻璃窗望一眼,她利用职权不惜耗费国家大量资财,来维持那个全身萎缩、腿上输液、鼻孔输氧、心跳靠起博器的副省长的残喘,因为她要的仅是老头子口里的那口气。她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既得的利益。
5.①以权谋私,她利用职权不惜耗费国家大量资财,来维持那个全身萎缩、心跳靠起博器的副省长的残喘。②虚伪冷酷。她虽然每逢星期二去“看望”,但从不进病房,只隔着玻璃窗望一眼。③贪婪。她要的仅是老头子口里的那口气,凭此她就能住省长别墅区的小白楼,每月多拿几百元钱,不时接受丰厚的“贡品”,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既得的利益。
6.①“我”发现“今天”的气氛不对头,医务人员都不断强“今天是星期二”,自然产生一种悬念:“星期二是个什么日子”。②等看到病人“不如说是死人”“活象个蜡人”时,又一次设置悬念“这是谁呀”。③冯局长来了以后第三次设置悬念“哪有看病人不进病房的呢”。直至最后“我”了解真相(身为副省长夫人的冯局长不惜花重金用进药品为丈夫治病,只是想要老头子的一气。这样她就可以照样住小自楼,每月多拿三百多块钱)后,才轻松释怀。④叙述者“我”始终处在一种幼稚、迷惑、不知情的位置上,这更增强作品的讽刺和批判力度。
7.D “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错误。文中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手法,但没有心理描写。
8.(1)孝顺有爱:听到母亲生病急着回家;(2)忠厚正直:见到市长后的态度言行可见他的小心谨慎但又诚恳不做作、隐瞒;(3)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吃过危房的苦,支持卢定安危房改造,并决定付诸实际。
9.内容上,结尾段在重大事故中结束文章,启人深思,增强警醒力震慑性,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拆迁路上的障碍,加快危房改造的进程;结构上与前文简业修、简玉朴封炉子的对话相照应,凸显了拆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表达上巧妙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看似无意间却生出令人惊骇的事故,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在担忧思考中升华深化了主题和中心,具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10.A“也出乎局长霍大道的意料”理解错误。从“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他不仅估计到第一炮很快就要炸响,而且对今天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可知,霍大道对乔光朴的主动请缨是有预料的,所以,A项中的“也出乎局长霍大道的意料”分析错误。
11.标题“出山”突出了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突出乔光朴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品质。
12.①形象描写。文中对乔光朴外貌的描写,凸显出乔光朴的坚毅与充满力量。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乔光朴的言辞掷地有声,行动沉稳有力。
③对比手法。与石敢局里的其他干部、冀申等人的对比,突出乔光朴的勇于担当和敢于作为。
D“为惨淡的故事增添了一点喜剧效果”错误,故事不全是惨淡,还有老伴、女儿、老马互相关爱的温情。
①由第三人称叙事变成第一人称。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和抒发情感,使老马对老伴儿的依恋之情更加真切感人。②让读者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便于读者感同身受。
15.①情节平实简单,没有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小说开端于老伴儿身患绝症,怕老马想不开喝安眠药自杀,让女儿将安眠药换成谷维素片;中间写老马思来想去,决定自杀见老伴;最后写老马吃的就是谷维素片,自杀不成功。②人物形象平实简单。小说塑造了彼此互相关爱的一家人:老伴儿怕老马自杀让女儿换药;老马想老伴儿,又不想给女儿添累赘,决定自杀;女儿物质上、精神上都为老马着想。这都是真善美在生活中平实简单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