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阿来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
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黑之后,母獐之所以在我们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是因为幼獐就在附近,母獐不忍离去。
B.天快亮的时候,银巴提枪钻进树林去了,“我”和秦克明呆在原处,后来就听到了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
C.银巴看到“我”和秦克明用饼干喂幼獐,虽有些吃惊,但也很快理解并接纳了我们的做法,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D.当我们看到母獐给幼獐哺乳的情景后,感到“胸口发紧发热”,说明我们被动物间的母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
2.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
D.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5.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
6.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置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
B.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
C.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反映昔日灾难之重。
D.小说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区的央金,反映了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令人感伤。
8.小说前后多处交替写到了央金姑娘的“哭”与“笑”,请简要分析这些“哭”与“笑”的内涵。
9.作家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作者“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瘸子
阿来
一个村庄无论大小,人口多少,造物主都要用某种方式显示其暗定的法则。比如,人口不能一律健全,总要造出一些有残疾的人,但也不能太多,比如瘸子。机村只有两百多号人,为了配备齐全,就有了一个瘸子。
早先那个瘸子叫嘎多,是个脾气火暴的人。每年秋天,机村人都要跟飞禽与走兽争夺收成,嘎多被安排在护秋组。他扶拐的双手空不出来敲锣轰雀鸟,便被安排去扶那些被风吹倒的草人。他扶起一个草人,就骂一句:“呸!”
草人在风中挥舞着手臂。他一脚踢去,草人就摇摇晃晃地倒下了。这回,他骂了自己:“呸!”
他再把草人扶起来,但草人像瘸子一样歪着身子在风中摇摇晃晃。瘸子把脸埋在双臂中间笑了起来。随即,瘸子坐在地上,笑声变成哭声。再从地上站起来时,他的腰也佝偻了。他常常顾自长叹:“可怜啊,可怜。”
天下雨了,他说:“可怜啊,可怜。”
秋风吹拂着金色的麦浪,“哐哐”的锣声把觅食的雀鸟从麦地里惊得飞起来,他说:“可怜啊,可怜。”
腿瘸之前他晚上护的是自己家地里的秋。一次一头野猪被火枪击倒在麦地中间,受伤而愤怒的野猪用长长獠牙将他掀翻了。那天晚上,一半以上的机村人都听到了他那一声绝望的惨叫。
腿瘸之前,他可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哪。脾气为什么好 就因为他知道自己本事小。
后来,村里出现了第二个瘸子,人们都叫他小嘎多。
那年二十六岁的小嘎多,搭着一条褡裢去邻村走亲戚。路上,他碰见一辆爆了胎的卡车。卡车装了超量的木头,把轮胎压爆了。小嘎多人老实、手巧,爱鼓捣些机器什么的。所以,他主动上去帮忙,换好轮胎,司机提出要载他一程。
这辆卡车装的木头真是太多了,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车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小嘎多把腿伸在两根粗大的木头之间的缝隙里,才算坐稳当了。他坐在货厢上,风呼呼地吹来,风中饱含着秋日森林干爽的芬芳。满山红色与黄色相间的秋叶、在阳光下显得那么饱满而明亮。
在一段爬坡路上,卡车的一只轮胎“砰”的一声爆炸了。小嘎多没有感觉到痛——卡车摇晃的时候,车上的木头跟着晃动,使得他伸在木头之间的双腿发出了碎裂声。他的脸一下子白了,惊呼一声,就昏了过去。
医生保住了他的命,但像锯木头一样锯掉了他的半条腿。他得到了一条金属的假腿——那个卡车司机所在的单位负责了所有开销。这一切,都让老嘎多自愧不如。
小嘎多也进了护秋组,小嘎多对老嘎多说:“你那也就是比较严重的皮外伤而已,你的骨头好好的,就是断了一条筋嘛,要是到医院,人家轻轻松松就给你接上了。”
小嘎多叹口气,卷起裤腿,解开带子与扣子,把假腿取下来放在一边,眼里露出伤心之色。
老嘎多就更加伤心了。
老嘎多开口了,他没有自怨自怜,语气有些愤愤不平:“有条假腿就得意了,告诉你,我们这么小的村子里,只容得下一个瘸子,你、我,哪一个先让老天爷收走还不一定呢!”
小嘎多好像有些伤心,又好像不那么伤心。看着老嘎多慢慢变远的背影,他的心里生出了深深的怜悯。第二天下地时,他怀里揣着个小瓶子,有两三口白酒。到地头坐下时,他就从怀里掏出这酒递给比他老的、比他可怜的瘸子。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秋天,老嘎多忍不住了,说:“看你这样子,敢情从来没有想过老天爷要把你收走。”
小嘎多脸上的笑容很明朗,的确,他一直都是这么想的:“老天爷的道理就是老的比小的先走。”
老嘎多也笑了:“呸!你也不想想,老天爷兴许也有出错的时候。”
“老天爷又不会喝醉。”
说到这里,小嘎多才意识到自己还很年轻,不能就这样在护秋组里跟麻雀逗着玩。
他说:“我不想干这么没意思的活,我要学发电。”
老嘎多笑了,这是小嘎多第一次看见老嘎多脸上的肌肉因为笑而挤出好多深深的皱纹。后来他就把笑容收拾起来,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人高兴的事情。小嘎多心里对这个人再一次生出了怜悯,他想,对一个小村子来说,两个瘸子好像是太多了。
如果老天爷真要收去一个……那还是把老嘎多收走吧,因为对他来说,活在这个世上好像太难了。有了这个想法,小嘎多立即去找领导:“我是一个瘸子,我应该去学一门技术。
几天后,他接到通知去县里的水电培训班报到。出发前一天他还拿着铜锣在地边上驱赶雀鸟,不一会儿就碰上了老嘎多,这家伙拄着一副拐,站在那些歪斜着身子的草人身边,自己也摇摇晃晃、一身破烂。
小嘎多就说:“伙计,站稳了,不要摇晃,摇晃也吓不跑雀鸟。”
“呸!”
“不要骂我,村里就我们两个瘸子,等我一走,你想我的时候都见不着我了。”
“呸!”
“你不是说一个村里不能同时有两个瘸子吗 至少在我离开的这半年里,你可以安心了。”小嘎多心情很好,从怀里掏出一个酒瓶,脸上夸张地显出陶醉的模样。
老嘎多的鼻头一下子就红了,他连酒味都还没有闻到,就显出醉了的模样。他想说什么,但什么都没说。他眼里有点依依不舍的神情,但很快,又被愤怒的神色遮掩住了。
小嘎多又说:“等我回来,等到机村的天空下又有了两个瘸子,若老天爷看不惯,让他决定随便收我们中间的哪一个吧。”
等到小嘎多培训回来,水电站就要使机村大放光明的时候,老嘎多已经死去了。
电站正式发电那天,当小嘎多合上电闸,电流把机村点亮时,他仿佛看见老嘎多就坐在这些人中间脸上堆着很多很多的皱纹。他知道,这是那个人做出了笑脸。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写到小嘎多对老嘎多的怜悯,第一次是因为老嘎多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致残,第二次是因为老嘎多对生活的悲观态度。
B.小说对老嘎多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刻画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矛盾性和双重性。
C.小说的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富有深意,如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小嘎多眼中美好和谐的风景既是他此刻心情的写照,却又暗含危险的突如其来,表现人物在命运前的无力感。
D.老嘎多和小嘎多,同样遭遇人生不幸,他们同病相怜却又互相愤恨,因为按自然法则,一个村子只能有一个瘸子。
11.小说开篇写到“造物主都要用某种方式显示其暗定的法则”对此你认同吗?请结合文本中的人物进分析。
12.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炯
阿来
春天的时候,布谷鸟叫之前,新一年的春耕已经是由高级社来组织了。机村的地块都不大,分散在缓坡前、河坝上。高级社了,全村劳动力集中起来,五六十号人同时下到一块地里,有些小的地块,一时都容不下这么多人。工作组就组织地里站不下的人在地头歌唱。嚯,眼前的一切真有种前所未有的热闹红火的气象。
高级社运行一阵,工作组要撤走了。
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一个,留在村里,回家守着自己的阿妈过日子;再一个,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就是真正的国家干部了。斯炯回到家里,给阿妈端回一大搪瓷缸子土豆烧牛肉,她看着阿妈吃光了等共产主义来到时就会天天要吃的东西,问阿妈好吃不好吃。阿妈说,好吃,就是吃了口渴。那时机村人吃个牛肉没有这么费事,大块煮熟了,刀削手撕,直接就入口了。斯炯抱着阿妈哭了一鼻子,就高高兴兴随着工作组离开村庄上学去了。斯炯的哥哥十岁出头就跟一个来村里做法事的喇嘛走了,出家了。
这一回,斯炯又要走了。
想不到的是,两兄妹不久就又都回到村里。先是斯炯的哥哥所在的宝胜寺反抗改造失败,政府决定把一座八百人的寺院精简为五十个住寺僧人,其他僧人都动员还俗回乡,从事生产。斯炯的哥哥也在被动员回乡之列。但斯炯哥哥不从,逃到山里藏了起来。上了一年学的斯炯接到任务,让她去动员哥哥下山。后来,村里人常问她,斯炯,你在学校里都学过什么学问啊?斯炯都不回答,就像她生命中根本没有上过民族干部学校这回事情一样。其实,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正在上政治课,有人敲开门叫她去楼下传达室接电话。她去了,连桌上的课本和笔和本子都没有收拾。电话里一个声音说,现在你要接受一个任务,接受组织的考验。这个任务和考验,就是要把她藏到山上的哥哥动员回家。
斯炯连教室都没回,就坐着上面派来的车去两百多里外的山里找人了。
在哥哥出家的宝胜寺四围的山里,斯炯进进出出七八天,喊得声音都嘶哑了,她那当和尚的哥哥都没有出现。斯炯以为,哥哥一定是死在什么地方了。所以,她还一个人哭了好几场。在山洞前哭过,在温泉旁哭过。最后一天,她对着一大树盛开的杜鹃花想,花这么美丽,人却没有了,就又哭了起来。这回哭得很厉害,下山的时候,她眼睛还肿着。学校发的那身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制服也被树枝划拉出了好几道口子,扎着两个大辫子的头发间,挂着一缕缕松萝。她对干部说,我找不见他了。
干部说,你没有完成任务。
斯炯问,我还能回学校去吗?
干部没有说可以回,还是不可以回,而是冷着脸说,你看着办吧。
斯炯对干部说,那我回家去,告诉阿妈,哥哥找不见了。
她回到机村的那天,高级社的社员们正在村子旁最大的那块有六七十亩的地里松土除草。那时,地里一行行麦苗刚长到一拤多高。全社的社员都在地里弯腰挥动着鹤嘴锄。这时,有人说看看是谁来了。
大家都直起腰来,看见斯炯正穿过麦地间的那条路。
好几个眼尖的人都说,是斯炯回来了。
斯炯空着双手,看都不朝麦田里劳动的乡亲们看一眼,就朝自己家走去了。有人就对她的阿妈说,看看,当了干部了,不朝我们看就罢了,也不朝自己的阿妈看一眼。
也有人说,像是很伤心的样子啊!
社长就对斯炯的阿妈说,你就回家看看吧。
第二天,斯炯还没有出来与村人们相见。
大家就在地里问她阿妈说,你女儿回来干什么啊。
阿妈就哭起来,说,她哥哥找不见了。他们要他还俗回家,生产劳动,他就跑进山里不见了。
第三天,斯炯就穿着那身带着破口的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色干部服下地劳动了。大家来和她说话,打探消息。
但她在山里喊哑了嗓子,人们问她什么,她都指指嗓子,我说不动话了。
斯炯就是这样回到机村来的。
机村的很多人物故事都是这样结束的。比如说雪山之神阿吾塔毗,故事的结尾就是,阿吾塔毗带着他两个勇敢的儿子,就是那一年到我们这里来的。哪一年呢?大概是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吧。
后来,斯炯的儿子胆巴问她,阿妈是哪一年回到村里的?
斯炯说,哦,很久了,我想不起来了。
儿子再问,她就说,真的很久了,都是生下你以前的事情了。
(节选自《蘑菇圈》,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嚯,眼前的一切真有种前所未有的热闹红火的气象”一句,表面上写出了眼前场景的热闹,但仔细品味,内涵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B.文中依次写到“布谷鸟叫之前”“工作组要撤走了”“一行行麦苗刚长到一卡多高”,既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又暗示了情节的发展。
C.斯炯的表现赢得了工作组的肯定,在撤走之后,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要么留在机村,要么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
D.斯炯一个人在山里哭了好几场,是因为她寻找了七八天,那当和尚的哥哥都没有出现,她以为哥哥一定死了。
14.小说中斯炯这一形象很有特点,请概括说明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15.小说中具体交代了斯炯哥哥逃跑到山上的缘由这一情节,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B“听到了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错,原文“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说明“羊子似的哀叫声”是母獐发出的不是幼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③使狩猎时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有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
3.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但在狩猎的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故事启发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如何越过隔阂,进入彼此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人们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改变,是动物灵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体认。
4.D
A.“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错误,从文中来看,“小家伙”未造成他们父子失和,而且他父子也没有失和;
B.“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错误,这一点在文章中没有体现,从后文“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可知,是来自家乡的语言、气息引起老人对小家伙的认同;
C.“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错误,“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是老头孤独的表面原因,他真正的孤独是因为离开了眷恋的狩猎生活,是因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5.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他离开儿子家,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6.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
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夜人。
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
④就艺术表现来说,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
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B“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错误,不是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而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坚强与明朗。
①央金姑娘的“哭”主要表现她经历地震重回家乡灾区,回想死去的亲人以及自己的断腿的痛苦与悲伤,面对乡亲温暖的感动,跳舞时的精神宣泄。②央金姑娘的“笑”主要表现她回到灾区试图用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以及重见阿巴等家乡人的激动与欣喜。③“哭”与“笑”交织,表现央金返乡后情绪的多变与激动,既痛苦又想走出痛苦勇敢面对的复杂心理,真实深刻地写出了灾区人民难以平复的灾难记忆和伤痛。
9.①以人物关系表现“人性的温暖”。选文写地震十年后央金重回家乡,村人云丹带她上山,阿巴抱她下马,虽没有了亲人,但处处都有亲人般的温暖。②以生动细节表现“人性的温暖”。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等,表现对央金的关怀和体贴。③用有意蕴的事物来衬托“人 性的温暖”。虽然经历了大灾难,幸存者心中难免有创伤,但小说中粉红的冲锋衣、鲜红的西红柿、漂亮的云、清冽的溪水等美好的事物能体现出人物在悲伤中内心的温暖和坚强。
10.D“互相愤恨”错误。老嘎多是对生活和命运充满愤恨,他并不恨小嘎多;小嘎多也从来没有恨过老嘎多,他一直是对老嘎多充满怜悯之情。
11.不认同:①老嘎多瘸腿后,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常常顾自长叹“可怜啊,可怜”,甚至笑对他来说都成了奢侈,身死之前其实心已先死。②小嘎多同样遭受命运的打击,但他乐观、善良、坚强、积极上进,找领导提出要学发电,最终愿望成真。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③老嘎多与小嘎多对待命运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遭遇相似结局却迥然不同。生存还是毁灭,在于自己,怯懦者自卑自怜,走向毁灭;强者在经历挫折后振作精神,迎来新生。
认同:①老嘎多和小嘎多的性格都是天生的,老嘎多懦弱、自卑,小嘎多乐观、坚强、热情。这种性格在他们遭遇意外的前后都是一致的,这种本性是难以改变的。②他们俩都相信老天爷对自己命运的安排“老的比小的先走”③人物的结局也是符合造物主暗定的法则:一个村庄只能有一个瘸子,老的比小的先走,最终老嘎多去世了。
12.①人物上:小嘎多身上有着乐观、善良、热心、悲悯、积极进取的美好品质,虽遭厄运却没有改变。老嘎多虽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但在听到小嘎多要学发电时,他也为小嘎感到高兴。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②情节上,老嘎多、小嘎多都因意外致残,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但他们的结局却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小嘎多奋发自强学会了发电。最终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给整个机村带来了光明。老嘎多虽去世,却在天上露出了笑脸。
③主题上:人生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老嘎多和小嘎多遭遇到无妄之灾,他们无法抗拒。但苦难能激发人的精神,比如自尊、同情、悲悯、勇敢、自强,而这种精神能让人战胜苦难,超越苦难,帮助人类重新确认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C“斯炯的表现赢得了工作组的肯定”有误,依据原文“高级社运行一阵,工作组要撤走了。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一个,留在村里,回家守着自己的阿妈过日子;再一个,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就是真正的国家干部了”可知只是给了斯炯两个选择,并没有说斯炯的表现赢得了工作组的肯定。
14.①动作描写。给阿妈端回土豆烧牛肉写出了斯炯的心地善良;去两百多里外的山里找人,写出了斯炯的干练、雷厉风行,听从安排。
②心理描写。对着杜鹃花想到人的生命,刻画了斯炯敬畏生命、重视亲情的形象。
③神态和外貌描写。斯炯寻找哥哥时的衣服被划破,头发挂着松萝等外貌描写表现了她不畏艰辛。
④侧面衬托。从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侧面表现了斯炯能力出众以及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
⑤语言描写。“我找不见他了”写出了斯炯的直率、坦诚;把找不见哥哥的事情告诉阿妈表现了斯炯自尊心强,又重视亲情的性格特点。
15.①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斯炯接到领导的电话后去山里找哥哥以及离开民族干部学院交代了缘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主人公的形象。这一情节的交代既写出了斯炯的哥哥为了生活不愿回家的无奈,也衬托出了斯炯重亲情,敢于吃苦的性格。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这部分文字的交代,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