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毕飞宇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毕飞宇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18: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毕飞宇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胡琴的乡下人
毕飞宇
风已经长指甲了,华灯初放就下起了雪,霓虹灯的缤纷把雪花弄得浓妆艳抹。雪花失却了汉风唐韵、颜筋柳骨,都不像雪了。
乡野的雪全不这样。雪瓣从天上款款而至,安详,从容,任何时刻都见得永恒,哪像城里头这样浮躁过。卖琴人抬起头想看一眼城里的天,天让高层楼群和霓虹灯赶跑了。
第二天清早,卖琴人出现在小巷。他的吆喝就是一路演奏他的胡琴,他前胸后背挂满了家伙。地上全是薄雪。胡琴害怕下雪,蛇皮在雪天里太紧。蛇皮的松紧是琴声的命,琴的味道全在松与紧的分寸中,琴在极其有限的局限里极尽潇洒旷达之能事。钢琴和胡琴比算什么,机器。
胡琴声在雪巷里四处闲逛,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走了四五条小巷腿就酸了,卖琴人找了块干净的石阶坐下去,很专心地拨弦。他的手指干枯瘦长,总有一股仙气,变成琴声在雪地里仙雾缭绕。卖琴人在童子时代练过茶壶功,捧着灌满滚烫的水的荼壶,十只指头飞快地拍打,不能停一拍,要不你的手就熟了。卖琴人十八岁那年得了一个绰号——五指仙。人们说,五指仙的指头会说会道,在弦上鬼精鬼灵,御风驾电。
店里走出来一个人,把卖琴人叫起身,用食指往他口袋里摁下一张纸币,再把手背往远处挥了挥。卖琴人走进店里,把纸币平铺在吧台上,大声说,买一碗酒。一个疲倦的女人,半闭的眼由卖琴人移向毛玻璃酒瓶,她懒懒地说,老头,你干一辈子也挣不来这瓶XO。老头出门时自语说,肯定是玉帝老儿的尿。
化雪天冷得厉害,卖琴人的肚子饿得旋转起来。卖琴人走上大街,光秃秃的梧桐树下是年终的热烈气味。拥挤的人行色匆匆,为节前贸易而兴高采烈。广告牌上的女人在严寒之中面如春风,为商业宣传“尽忠尽孝”。但卖琴人的胡琴贸易没有进展。城市记忆对胡琴早就失却了怀旧。他的马尾弓声音过于沧桑,难以唤醒城里人的疲惫听觉。城里人的听觉钙化了,需要平滑和湿润去滋补。一个十字路口,卖琴人目睹了奥迪牌轿车制造的车祸,呆站了一会儿。大街如故。城里人对一切惊变失去了兴趣。卖琴人的耳朵里充斥着汽车喇叭声,他想象不出这样的声音是怎么弄出来的。
卖琴人在人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把胡琴的声音。声音不沉着,但肯定是一把胡琴的声音。卖琴人挤进店里,看见一张电子琴正在模拟胡琴的伤感调子。卖琴人站在柜台前闻到了黑白键盘上奇怪的气味,十分唐突地问,这是什么?营业员说,雅马哈。卖琴人说,怎么是胡琴的声音?营业员说,只要有电,它学什么是什么。卖琴人端起胡琴拉了一段琶音,说,这才是胡琴。营业员说,你买吗?买琴?卖琴人说,我是卖琴的。营业员笑起来,说,这里只有一个卖琴人,是我,您走好。卖琴人走出商店后,他的故事成了笑柄,他的背影显得滑稽可笑。卖琴人离开商店时恶狠狠地说,花活。
当年“花活”这个词差点断送了如日中天的五指仙,用这个词评点五指仙的是一位算命瞎子。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清晨,五指仙坐在河岸边练功,听见后头有人说,你弦上功夫名不虚传,弓上头却远不到家。瞎子要过胡琴一口气拉了七个把位的琶音。他的运弓充满气韵,如初生赤子的啼哭。瞎子说,笛子的眼位全定在那儿,气息的轻重尚且能使声音变化万千,胡琴靠着两根弦,手指的把位不定,越发需要气息去整理,要不全飘了。你玩的是花活,弓不听你的话,又怎么肯为你呼风唤雨?听不见风雨,看不见日月,大千宇宙离你就远了。
天冷得厉害。卖琴人失去了吆喝的兴趣,最终给饥饿说服了,走到了馄饨摊前。卖馄饨的也是一个老头,脸上柔和,不见风霜。卖琴人说,老哥,肚子里没油水了,想听什么你点什么。卖馄饨的小心地看过左右,悄声说,《听松》。卖琴人知道遇上了里手,如实说,我的弓上力道差,加上饿,拉不动,我来一段《潇洒走一回》,也是刚学。卖琴人坐在小凳子上摆开阵势,只拉了两句,手就让卖馄饨的捂紧了。卖馄饨的弯着腰说,先生到底是谁?遇上知音,卖琴人羞得满脸难看,他低着眼望着卖馄饨人手指尖上的条形茧,说,羞于启齿。卖琴人说,先生又是谁?卖馄饨的怔在那里,最后说,羞于启齿。
知音相遇作为一种尴尬成了历史的必然格局。卖琴人站在这个历史垛口,看见了风起云涌。历史可不在乎后人遗憾什么。它要断就断。
又下雪了。卖琴人对面是一个马路圆盘,数不尽的车在圆盘上呆头呆脑呈逆时针运转。人类的运行必须采纳这个流向,和时间背道而驰。卖琴人站在逆时针运转的斜坡之间,遗忘了生计与胡琴贸易,对雪花中匆匆而下的车流视而不见。许多车轮在转。这和当初的戏台结论大有不同,老板说,流水的看客铁打的戏。
卖琴人混了两碗牛肉拉面后躺进了圆柱形水泥管道。胡琴的琴弦被风吹出了哨声。风用了跳弓。这时候远处传来卡拉OK声、一股烤羊肉的味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一个卖胡琴的乡下人在城市中一天的遭遇,同时插入卖琴人早年锤炼琴艺的经历,写出了卖琴人身世的传奇,也映衬出卖琴人现实处境的落寞。
B.作者善用新奇的修辞,语言意蕴十分丰富,“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这一巧妙的比喻,既写出了卖琴人的执着、恋旧,也写出了卖琴人豪迈、洒脱的风采。
C.小说用词精练传神,文字具有画面感和动作感。如第5段一“摁”一“挥”,既写出动作的力度,也传递出鄙夷的情感;一个“平铺”则写出卖琴人的自尊。
D.小说以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有利于串联起不同时空的线索。文中对相关情节的议论、说明,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开篇对“雪”的描写的作用。
3.小说中酒吧女人、营业员、卖馄饨的三个次要人物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传统文化和人文传统的没落”这一主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上的王家庄
毕飞宇
我还是更喜欢鸭子,它们一共有八十六只。队长把这些鸭子统统交给了我。队长强调说:“八十六,你数好了,只许多,不许少。”但是我数不清这群鸭子。我数过一次,八十六只鸭子被我数到了一百零二。
每天天一亮我就要来放鸭子。我把八十六只也可能是一百零二只鸭子赶到河里,再沿河赶到乌金荡。乌金荡是一个好地方,它就在我们村子的最东边,那是一片特别阔大的水面,可是水很浅,水底下长满了水韭菜。
我已经八周岁了。按理说我不应当在这个时候放鸭子。我应当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可是我不能。我要等到十周岁才能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父亲对黑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喜欢黑咕隆咚地和那些远方的星星们呆在一起。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书,那本《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他前些日子从县城里带回来的。整个晚上父亲都要仰着他的脖子,独自面对那些星空。看到要紧的地方,父亲便低下脑袋,打开手电,翻几页书,父亲的举动充满了神秘性,他的行动使我相信,宇宙只存在于夜间。天一亮,东方红、太阳升,这时候宇宙其实就没了。只剩下满世界的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
父亲从县城还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谁也没有料到,这张《世界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大约在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主要是年轻人,一起看世界来了。人们不说话,我也不说话。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宛如一个面疙瘩,有人用擀面杖把它压扁了,它只能花花绿绿地向四周延伸,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
《世界地图》同时修正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错误看法。关于世界,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现在看起来不对。世界的开阔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知,也不呈正方,而是椭圆形的。
看完了地图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口,开始讨论。概括起来说有这样的几点:第一,世界究竟有几个王家庄大?地图上什么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王家庄所有的人都知道王家庄在哪儿,地图它凭什么忽视了我们这个问题?第二,世界一定有一个基础,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是什么支撑了我们?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第三,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万一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年轻人聚拢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当然,答案是没有的。因为没有答案,我们的脸庞才格外地凝重。
我没有回家,直接找到了我的父亲。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一心没有二用。满天的星光,交相辉映,全世界只剩下我和我的父亲。我说:“爸爸。”父亲没有理我。过了好半天,父亲说:“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我没有耐心关心这个问题,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仰起头,看着夜空。我一定要从宇宙中找到地球,看地球在哪里闪烁。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但没有一处是手电的反光。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笑了。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气愤地吼了一声:“难怪人人都说你是神经病!”
我坐在小舢板上,我拿起竹篙,一把拍在了水面上。水面上“啪”的一声,鸭子们伸长了脖子,拼命地向前逃。我要带上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
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我满怀斗志,满怀激情,就是找不到方向;望着茫茫的湖水,我喘着粗气,斗志与激情一落千丈;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探险损失惨重,它使我们第二生产队永远失去了八十六只也可能是一百零二只鸭子。队长伸出一只手,提起我的耳朵,把我拽到了大队部。大队书记在那儿,父亲也在那儿。父亲无比谦卑,正在给所有的人敬烟,给所有的人点烟。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了上来,厉声问:“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父亲看了看队长,又看了看大队支书,大声说:“掉到哪里去了?”我说:“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仔细望着我,摸了摸我的脑门。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我在倒地的同时就睡着了。听村子里的人说,倒地之后我的父亲还在我的身上踢了一脚,告诉大队支书说我有神经病。后来王家庄的人一直喊我神经病。
“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创造了不同层面上的“王家庄”世界:“我”的乌金荡世界、父亲的黑夜世界和村民们的“太阳”下的世界。
B.由《世界地图)引发的讨论能看出王家庄的年轻人包括“我”对世界的求知渴望和对未知世界怀有恐惧的自然天性。
C.小说中“公社”“生产队”等说法暗示了小说的叙事背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D.小说结尾处,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还在我的身上踢了一脚”,反映出父亲对“我”冒险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5.文中多次出现“神经病”一词,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同一说法背后的不同意味。
6.本文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胡琴的乡下人
毕飞宇
①风已经长指甲了,华灯初放就下起了雪,霓虹灯的商业缤纷把雪花弄得浓妆艳抹。雪花失却了汉风唐韵、颜筋柳骨,都不像雪了。
②乡野的雪全不这样。雪瓣从天上款款而至,安详,从容,在任何时刻都见得永恒,哪像城里头这样浮躁过。卖琴人抬起头想看一眼城里的天,天让高层楼群和霓虹灯赶跑了。
③第二天清早卖琴人出现在小巷。他的吆喝就是一路演奏的胡琴声,前胸后背挂满了家伙。地上全是薄雪。胡琴害怕下雪,蛇皮在雪天里太紧,声音显得小家子气。蛇皮的松紧是琴声的命,琴的味道全在松与紧的分寸中,在极其有限的限度里极尽潇洒旷达之能事。钢琴和胡琴比算什么,机器。
④胡琴声在雪巷里四处闲逛,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走了四五条小巷腿就酸了,卖琴人找了块干净石阶坐下去,很专心地揉弦。他的手指干枯瘦长,总有一股仙气,变成琴声在雪地里仙雾缭绕。卖琴人童子时代练过茶壶功,捧着灌满滚烫的水的茶壶,十只指头飞快地拍打,不能停一拍,要不你的手就熟了。卖琴人十八岁那年得了一个绰号,五指仙。人们说,五指仙的指头会说会道,弦上鬼精鬼灵,驭风驾电。
⑤店里走出来一个人,把卖琴人叫起身,食指往他口袋里摁下一张纸币,手背往远处挥了挥。卖琴人走进一个酒吧,把纸币平铺在吧台上,大声说,买一碗酒。里头走出一个疲倦的女人,半闭的眼由卖琴人移向毛玻璃酒瓶,懒懒地说,老头儿,你干一辈子也挣不来这瓶酒。老头出门时自语说,肯定是神仙的尿。
⑥化雪天冷得厉害,卖琴人的肚子饿得旋转起来。走上大街,拥挤的人行色匆匆,为节前贸易而兴高采烈。广告牌上的女人在严寒之中面如春风,为商业宣传“尽忠尽孝”。但卖琴人的胡琴贸易没有进展。城市记忆对胡琴早就失却了怀旧。他的马尾弓声音过于沧桑,难以唤醒城里人的疲惫听觉。城里人的听觉钙化了,需要平滑和湿润去滋补。一个十字路口,卖琴人目睹了奥迪轿车制造的车祸。他看到黑色车拐弯后推倒了一位老年妇女,随后碾了过去,鲜血红艳艳地蜿蜒开来。他呆站了一会儿,掉头走开。大街如故。城里人对一切惊变失去了兴趣。卖琴人的耳朵里充满了汽车喇叭声,想象不出这样的声音是怎么弄出来的。
⑦卖琴人夹在人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把胡琴的声音。声音不沉着,但肯定是一把胡琴。卖琴人挤进店里,看见一张电子琴正在模拟胡琴的伤感调子。卖琴人站在柜台前闻到了黑白键盘上奇怪的气味,十分唐突地问,这是什么?雅玛哈。怎么是胡琴的声音?营业员说,只要有电,它学什么是什么。卖琴人端起胡琴拉了一段琶音,说,这才是胡琴。营业员说,你干什么?买琴?卖琴人说,我是卖琴的。营业员笑起来,说,这里只有一个卖琴人,是我,您走好。
⑧走出商店后他的故事成了笑柄,他的背影显得滑稽可笑。卖琴人离开商店时恶狠狠地说,他娘的,花活。
⑨当年“花活”这句话差点断送了如日中天的五指仙,用这话评点五指仙的是一位算命瞎子。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清晨,五指仙坐在河岸边练功,听见后头有人说,你弦上功夫名不虚传,弓上头却远不到家。瞎子要过胡琴一口气拉了七个把位的琶音。他的运弓充满气韵,如初生赤子的啼哭。瞎子说,笛子的眼位全定在那儿,气息的轻重尚且能使声音变化万千,胡琴靠着两根弦,手指的把位不定,越发需要气息去整理,要不全飘了。你玩的是花活,弓不听你的话,又怎么肯为你呼风唤雨? 听不见风雨看不见日月,宇宙大千离你就远了。
⑩天冷得厉害。卖琴人失去了吆喝的兴趣,最终给饥饿说服了,走到了馄饨摊前。卖馄饨的也是一个老头,脸上均和,不见风霜。卖琴人说,老哥,肚子里没油水了,想听什么你点什么。卖馄饨的小心地看过左右,悄声说,《听松》。卖琴人知道遇上了里手,如实说,我的弓上力道差,加上饿,拉不动,我来一段《潇洒走一回》,也是刚学。卖琴人坐在小凳子上摆开阵势,只拉了两句,手就让卖馄饨的捂紧了。卖馄饨的弯着腰说,先生是谁?先生到底是谁?遇上知音卖琴人羞得满脸难看,他低着眼望着卖馄饨人手指尖上的条形茧,说,羞于启齿,先生又是谁?卖馄饨的怔在那里,最后说,羞于启齿。
知音相遇作为一种尴尬成了历史的必然格局。卖琴人站在这个历史垛口,看见了风起云涌。历史全是石头,历史最常见的表情是石头与石头之间的互补性裂痕。许多后来者习惯于在废墟中找到两块断石,耐心地对接好,手一松石头又被那条缝隙推开了。历史可不在乎后人遗憾什么。它要断就断。
又下雪了。卖琴人对面是一个马路圆盘,数不尽的车在圆盘上呆头呆脑呈逆时针运转。人类的运行必须采纳这个流向。卖琴人站在逆时针运转的斜坡之间,遗忘了生计与胡琴贸易,对雪花中匆匆而下的车流视而不见。许多车轮在转。这和当初的戏台结论大有不同,老板说,流水的看客铁打的戏。
卖琴人混了两碗牛肉拉面后躺进了圆柱形水泥管道。胡琴的琴弦被风吹出了哨声。风用了跳弓。这时候远处传来卡拉0K,一股烤羊肉的味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用对比写法,如开篇写城市的雪浮躁俗艳,失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乡野的雪却安详从容,恒久不变。这隐喻了卖琴人在城市里面临的文化冲突。
B.作者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意蕴丰富。比如“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借对胡琴声的巧妙比喻既写出了卖琴人的执着念旧,也写出他的洒脱风度。
C.本文用词传神精炼。如第五段,一“摁”一“挥”既写出了动作的力度,也传递出鄙夷的情感,而一个“平铺”则写出了卖琴人的自尊。
D.小说行文从容不迫,叙述冷静克制,叙述者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保持着一定的疏离。即便是车祸撞死人的情节,在作者笔下,也如同生活日常。
8.小说结尾一段有何深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认为,第 段叙述者“议论的冲动影响了小说的整体美感”,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飞蛾,而大楼却更加气宇轩昂,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虽然关照过她的,但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各自的小心思。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自负、高傲、不可一世的个性。
11.文中三处写到“风雪”,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并分点表述。
12.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并分点表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彩虹
毕飞宇
老铁和虞积藻是大学老师,退休了。他们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但孩子争气。大儿子旧金山,二儿子温哥华,最小的是女儿,慕尼黑。这丫头,虞积藻让她跟了自己,姓虞。可是,小棉袄六年前就姓了弗朗茨。
老头子说,退休后,什么都不干,就在“地球上走走”。可是,虞积藻摔了一跤,站不起来了。她躺在床上,脾气坏了,一天到晚叫嚣着要到“地球上去”。老铁关节不好,不能背她下五楼。虞积藻便开始叫三个孩子的名字。老铁是浪漫的,他买来四只石英钟,把时间分别拨到了北京、旧金山、温哥华和慕尼黑,挂在墙上。虞积藻盯着那些钟,动不动就说“吃午饭了”“下班了”“吃午饭了”。老铁想,这样下去不是事。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慕尼黑、旧金山和温哥华,向全世界庄严宣布:“都给我回来,给你妈买房子!”
虞积藻住上了新房,二十九层,有电梯,坐上电动轮椅,一个人都能下楼逛街。可虞积藻却不想动,一天到晚盯着外孙女的相片,并开始学起了德语。老铁有些不知所措,他习惯了虞积藻的折腾,她不折腾,老铁反而不自在,丹田失去了动力和活力。房子很高很大,老铁的不知所措被放大了,架在了高空。怎么办?老铁趴在阳台上,打量起脚底下的车水马龙。它们遥远,又深不可测。老铁有时想,这个世界和他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他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看,站得高高的,远远的,看看。嗨,束之高阁喽。
一天,老铁发现,在阳台上能看到隔壁的窗户。窗后有个小男孩,常趴在玻璃背后,朝远处看。老铁望着小男孩,有时会花上很长时间,但小家伙从没看老铁一眼。有一回小男孩似乎朝老铁这边看过一眼,老铁刚想把内心的喜悦搬运到脸上,可还是迟了,小家伙早把脑袋转了过去。
老铁从超市带回一瓶泡泡液。他到阳台上,拉开玻璃,顶着炎热的气浪,吹起了肥皂泡。一串又一串的气泡在二十九层的高空飞扬起来。气泡漂亮极了,每一个气泡在午后的日光里都有自己的彩虹。这是无声的喧嚣,节日一般热烈。小男孩果然转过脑袋,专心看着老铁这边。老铁很快乐。然而,快乐维持不到二十分钟。小男孩拉开窗门,站在椅子上也吹起了肥皂泡。这太危险了。
老铁来到隔壁,敲了半天门,防盗门终于打开了,也只是一道小小的缝隙。这堵门缝里,小男孩脖子上挂了把钥匙,机警地盯着老铁。“你是谁?”老铁笑笑,蹲下去说,“我就是隔壁阳台上的老爷爷。”“你要干什么?”老铁说:“让我进去帮你把窗前的椅子挪开,我妈说了,不许给陌生人开门。”老铁的目光越过小男预,小男孩家境不错。“你叫什么字?”“你叫什么名字?”“铁树,钢铁的铁,树林的树。你呢?”小男孩招了招手,要过老铁的耳朵,轻声说:“我妈不让我告诉陌生人。”
“你妈呢?”“出去了。”
“你爸呢?”“也出去了。”
“你怎么不出去呢?”
“我爸说了,我还没到挣钱的时候。”这孩子逗,老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一个人在家干什么?这总可以告诉我了吧。”
老铁一点都没意识到自己笑容里面充满了巴结和讨好,小男孩很不客气地看了他一眼,“咚”地一声,把门关死了,“干什么?有什么好干的?生活真没劲!”
电话来得突然,老铁的午觉只睡了一半。他拿起话筒,“喂”了好几声,没任何动静。这个中午,电话不停地响,就是没回音。响到第九遍,电话终于开口了:
“把你的泡泡液送给我吧。”
“你是谁?”
“你听不出来?”
“你怎么知道这个号码的?”
“我打114问的。”
这孩子聪明。老铁故意拉下脸,说:“你想干什么?”
“我的泡泡液用光了,把你的送给我。”
小男孩来了。老铁弓了身子,和他握手,拉他到虞积藻床前。虞积藻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说:“上学没有?”“没有。”小男孩又补了一句,“我已经说英语了。”他挺起肚子,一口气,把二十六个字母全背出来了。虞积藻刚要鼓掌,小家伙已把学术问题引向了深入。也伸出食指,十分严肃地指出:“如果是拼音,要读成 aoe……”这孩子有意思。虞积藻痛痛快快地换了一口气,痛痛快快地呼了出去,无声地笑了,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菊花,她眼泪都出来了。虞积藻给小男孩鼓了掌,老铁也给小男孩鼓了掌。虽然躺在床上,可虞积藻觉得自己已经站起来了。她一把把小男孩搂了过来,抱在怀里,怀里实实在在的。实实在在的。小男孩把她推开了。虞积藻没有生气,她望着他。这小家伙真是个小太阳,他一来,屋子里顿时就亮堂了。虞积藻手忙脚乱了起来,她要找吃的,她要找玩的,她要把小家伙留在这里,她要看着他,她要听见他说话。
小男孩对老铁说:“把泡泡液给我。”
“什么泡泡液?给他呀,还不快给。”
老铁走到虞积藻面前,耳语了几句。虞积藻来了劲,她要到轮椅上去,她要到地球上去。她要看老伴和小家伙一起吹泡泡,她要看泡泡们像气球一样飞上天,像鸽子一样飞上天。虞积藻在客厅大声宣布:“我们到广场上去吹泡泡。”
小男孩脸阴沉下来了,说:“我不下楼。爸爸说,外面危险。”
“那我们吃西瓜?”“吃冰激凌?”……
隔壁的门铃是这个时候响起来的。“老师来了,我要上英语课。”
老铁和虞积藻被丢在了家里,屋子顿时安静下来。虞积藻说:“我们下楼去,吹泡泡。”还没出门,电话响了。虞积藻拿起电话,似乎只听了一两句话,那头电话就挂了。她看了一眼老铁,目光却从老铁的脸上挪开了,转移到卧室里,转移到墙上,最后,盯住了那一排石英钟。
“谁呀?”
“小男孩。”
“说什么了?”
“他说,我们家的时间坏了。”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虞积藻的折腾,搬到二十九楼后又不折腾了,她要学德语以准备融入外孙女的世界,说明她暂时找到了新的寄托和追求。
B.老铁趴在阳台上打量脚下的车水马龙时的心理活动,说明他对妻子虽然呵护有加,但妻子并不了解他,两人之间是有隔膜的。
C.小说写小男孩没上学就在学英语,意在表现他家境不错,又暗示男孩迟早也会远他乡,老铁夫妇的现在就是男孩父母的未来。
D.男孩为了泡泡液终于不顾父母的叮嘱,独自出门去老铁家,这一行为表现了男孩独立自主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天真无邪。
14.小说写老铁吹肥皂泡,“一串又一串的气泡在二十九层的高空飞扬起来。气泡漂亮极了,每一个气泡在午后的阳光里都有自己的彩虹”,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15.契诃夫在谈剧本创作时说:“你如果在第一幕里写墙上挂着一把枪的话,那么你在后边一定要放枪,要不这把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中有关“时钟”的情节设计及其意图。
【答案】
B“写出了卖琴人豪迈、洒脱的风采”错。这一表述与故事情节不合,下文的“走了四五条小巷腿就酸了”可以印证。“遗少”暗示了冷落的处境与不合时宜,“酒后面色微酡”则烘托了忧愁、颓唐的心情。
2.①写出了现实环境的寒冷,渲染了感伤的气氛。
②以乡野的雪,烘托出卖琴人身上的传统气质。
③城市的雪与乡野的雪对比,表现出城市的浮躁、俗艳。
3.①“酒吧女人”对卖琴人的态度表现出城里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无知、贬低。
②“营业员”的嘲讽表现出现代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城里人听觉的钙化。
③“卖馄饨的”的境遇体现出传统艺术传承者在城市中的尴尬地位和凄凉处境。
D“对‘我’冒险行为的不满和批判”错误,父亲的行为表面上看是粗暴的惩罚,实则是对儿子的理解和保护。
5.(1)“我”骂父亲“神经病”,表明“我”不理解父亲探索科学和知识的热情。
(2)父亲骂“我”“神经病”,是在“我”丢失鸭子面临惩罚时,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我”,使“我”免于更大的责罚。
(3)王家庄人叫“我”“神经病”,是认同了父亲对“我”丢鸭子行为的评价。在王家庄人眼里,“我”和父亲都是异类,“神经病”是他们对父子俩异常行为给出的“合理”解释,是王家庄人思想封闭、愚昧无知的体现,具有强烈的反认意味。
6.(1)使得小说风格独特,既轻戏谑、荒诞不经,又充满诗意浪漫。
(2)深刻表现主旨,以儿童独特的眼光观照王家庄的日常生活以及父亲的格格不入的表现,寄寓了作者对政治、历史和人性深沉的思考。
7.B“……也写出他的洒脱风度”错误,“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写出的是主人公的落魄颓唐而非洒脱风度。
8.(1)“躺进圆柱形水泥管道”表明卖琴人在城市没有赚到一点足够让自己落脚休息的钱,只能流落街头,意味着卖琴人在城市谋生艰辛,生活异常困窘;
(2)卖琴人技艺高超,有着浓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在城市中只能躺进水泥管道落脚,意味着传统文化技艺乃至传统思维方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彻底失败;
(3)躺进水泥管道后,胡琴被风吹出哨声,与远处传来的卡拉ok的声音混在一起,再加上羊肉串的味道,一凄惨一热闹,强烈的对比写出了现代物质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9.不赞同。
(1) 段的议论表达了叙述者深刻的思考:历史断了就是断了,不以个人的意志与命运为转移。这拓展了小说的主旨,让小说意蕴更加深厚。
(2)议论段与前文联系紧密,是针对卖琴人与馄饨摊主知音相遇而发,是浑然一体的升华,并没有影响美感。
(3)议论挣脱了小说情节的现实局限,将“历史”引进来,让文章有了传奇色彩和深邃的时间感。
10.D“旨在表现她自负、高傲、不可一世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11.①第一处:暗示着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接着交代了筱燕秋发烧。这次生病势必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②第二处: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这是筱燕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烘托筱燕秋焦急的心情。③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12.①结构上:“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②内容上:“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③“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主题上:“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13.A
B.“妻子并不了解他,两人之间是有隔膜的”错。表现的是老铁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助。
C.“暗示男孩迟早也会远他乡,老铁夫妇的现在就是男孩父母的未来”错,属主观臆测,暗示父母重视教育但陪伴缺少对孩子的陪伴。
D.“表现了男孩独立自主的一面”错,孩子不顾父母的叮嘱,独自出门去老铁家,表明孩子内心极端孤独寂寞,极其需要泡泡液的安慰。
14.肥皂泡和彩虹美丽而令人向往,暗示老铁夫妇和小男孩的互动带来的满足;但它们是虚幻的,难以持久的,暗示老铁摆脱孤独、寂寞处境的努力,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境况。
15.①小说开始,写老铁为安慰虞积藻,买了四只石英时钟,分别拨到自己和三个孩子所在城市的时间,揭示了老人试图以此获得安慰的心理。②小说结尾,孩子的天真戳破了时钟带给老人安慰的虚幻性,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③作者用夸张的寓言式的情节设计,突出了空巢老人内心难以弥补的失落,以及老人与孩子之间无法消除的隔膜,并能引发读者对这一社会问题(因时代发展而致中国传统家庭面临解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