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卷(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1-17 18: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测试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Fe—56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3分,共35分)
1. 铁是目前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金属。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丝织网 B. 矿石炼铁
C. 钢铁生锈 D. 湿法炼铜
2.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Fe+6HCl===2FeCl3+3H2↑
B. Cu+FeSO4===CuSO4+Fe
C. 2Mg+O22MgO
D. Fe2O3+COFe+CO2
3. 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B. 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C. 生铁和不锈钢都是金属材料
D. 铝片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 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焊锡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高
B. 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
C. 钢是含碳量在2%~4. 3%的铁合金
D. 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
5. 金俗称“黄金”。近期,德阳市广汉三星堆遗址又发掘出一副黄金面具,向世界再次展现灿烂华夏文明,也反映出古蜀人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和加工水平。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色、有金属光泽属于金的物理性质
B. 将黄金敲打成面具的过程发生化学变化
C. 颜色与黄金高度相似的黄铜富含黄金
D. 金较活泼,黄金面具出土后易被氧化
6. 金属镍(Ni)与物质X的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i+X===Cu+NiSO4,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Ni的化合价由0变为+2
B. X的化学式为CuSO4
C.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 Cu的金属活动性比Ni强
7. 铁在海水中容易被锈蚀,通常在轮船的吃水线以下焊接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块,用于保护铁质船壳。该金属块的材料可以是( )
A. 金 B. 银 C. 铜 D. 锌
8.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金属的熔点:
B.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C. 空气中气体的体积分数:
D.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9.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赞同的是( )
A. 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B. 银的导电性比铜好,所以应用银制作电线
C. 铅的密度比铁大,用铅做菜刀、锤子会比铁更好
D. 焊锡和铝熔点较低,都可用于焊接各种金属
10. “对比法”是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分析以下铁钉生锈实验的设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②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 对比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C. 对比①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D. 对比①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必须水和氧气同时存在
11. 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装置图。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时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B. 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物质的质量较反应前增加
C.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 为了防止污染空气,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12. 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先将三者分别加入稀硫酸中,只有乙金属表面有气泡生成;再将甲加入丙的化合物溶液中,无明显变化。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丙>甲 D. 丙>甲>乙
13. 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的是( )
A. 实验室不能用铜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B. 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
C. 铜能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
D. 锌粉、铁粉与浓度相同的稀盐酸反应,前者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14. 将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
B. 滤渣中可能有金属M
C. 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化合物
D. 滤渣中一定有Ag
15. 现有一包由6. 5 g锌、5. 6 g铁、6. 4 g铜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测得滤渣中含有三种物质。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
A. 49. 6 g B. 34. 8 g C. 32. 7 g D. 18. 5 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7分)
16. (12分)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
A. 铁锅 B. 铜导线 C. 铝箔 D. 黄金饰品
(2)铝制品耐腐蚀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金属铬可以起到防锈的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世界上最常见、应用很广的金属材料是生铁和钢,它们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合金”),它们的主要成分相同,都是________,但性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铜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表面生成铜锈[主要成分Cu2(OH)2CO3]。下列物质与铜制品生锈无关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N2 B. O2 C. H2O D. CO2
(6)西汉时期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沙里淘金”说明金在自然界以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8)将一定质量的Zn片加入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_________;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化合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8分)金属的用途很广,我们应该节约和保护金属资源,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铁制品长期裸露在室外易生锈,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为了预防铁制品生锈,我们常在其表面镀一层耐腐蚀的金属,但在镀金属之前,先要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时盐酸不能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将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Z表面有气泡产生,X没有明显变化;再把Y、Z分别放入FeSO4溶液中,发现放入Y的FeSO4溶液逐渐变成无色,而放入Z的FeSO4溶液和Z表面都没有明显变化。根据上述实验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4)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是炼铁的一种矿石,写出用磁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是使用“湿法冶铜”最早的国家,请写出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9分)继星传回了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鹊桥”号上伞状通信天线是用表面镀金的钼丝编织而成的金属网。这种镀金钼丝纤维只有头发丝四分之一细,其性能稳定。“编”出来的金属网既强韧,受得住发射飞行外力“折腾”,又能在太空中收放自如,可以说是“刚柔并济”。
(1)钼能制成细丝,是利用了钼的________性。
(2)钼丝表面镀金,原因之一是利用了金的化学性质________。
(3)我国的钼矿储量非常丰富,用辉矿(MoS2)制备钼的过程如下:
图1
①完成过程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oS2+7O22MoO3+4________;
②过程Ⅱ分两个阶段:
图2
第一阶段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 1 : 1 : 1。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8分)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B为红棕色粉末,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写出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_。
(2)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E→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20. (12分)在探究课上,老师给同学们一包黑色粉末,该粉末是由铁粉和氧化铜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假设】(1)黑色粉末是铁粉; (2)黑色粉末是氧化铜粉末; (3)黑色粉末是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设计方案】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片刻后加热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填写下表空白:(不考虑铁粉和氧化铜粉末可能发生反应)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1)成立
黑色粉末全部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2)______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经过分析实验现象,确认猜想(3)成立。
【反思评价】(1)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至室温,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环保的角度看,上述装置有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猜想(2)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10分)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猜想二:铁>铜>锰;猜想三: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_______________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用两个实验)。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设计做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化合物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化合物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化合物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化合物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2. (6分)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可用于冶炼铁。有种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64%,试计算:
(1)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用100 t该赤铁矿经过充分冶炼,最多可以生产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答案
一、1. A
2. C 点拨:铁与盐酸反应时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A错误;Cu的活动性比Fe弱,Cu不能与FeSO4发生反应,B错误;D中化学方程式未配平。
3. A
4. D 点拨:焊锡是锡合金,其熔点比纯锡的低,A错误;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至少含有一种金属元素,B错误;钢是含碳量在0.03%~2%的铁合金,C错误;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黄铜是铜锌合金,其硬度大于纯铜,D正确。
5. A 6. D 7. D 8. B 9. A
10. B 点拨:①和②对比实验说明铁制品锈蚀需要O2;①和③对比实验说明铁制品锈蚀需要H2O;①②③对比说明H2O和O2同时存在,铁发生锈蚀,B不正确。
11. B 点拨:一氧化碳还原红棕色氧化铁生成黑色铁粉和二氧化碳,实验时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A正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B错误;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C正确;一氧化碳有毒,为了防止污染空气,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D正确。
12. C
13. B 点拨:铝有较强抗腐蚀性的原因是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14. B 点拨:M与Cu(NO3)2溶液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即M与Cu(NO3)2能发生反应,金属活动性M>Cu>Ag,A正确;继续往烧杯中加入AgNO3溶液,过滤后得到蓝色滤液,可推知Cu与AgNO3发生反应,滤渣中一定有Ag,不含M,B错误,D正确;滤液中至少含有Cu(NO3)2和M的硝酸盐,也可能有AgNO3,C正确。
15. B 点拨:由于金属活动性Zn>Fe>Cu>Ag,Zn、Fe、Cu的混合物加入AgNO3溶液中,反应的先后顺序是Zn、Fe、Cu,反应后滤渣中有三种物质,即为Ag、Cu、Fe,Zn全部反应,铜未反应,Fe可能部分反应,也可能未反应。
设Zn完全反应时生成Ag的质量为x。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6. 5 g x
= x=21. 6 g
设Fe完全反应时生成Ag的质量为y。
Fe+2AgNO3===2Ag+Fe(NO3)2
56 216
5. 6 g y
= y=21. 6 g
当铁未反应时固体质量为21. 6 g+5. 6 g+6. 4 g=33. 6 g,铁完全反应时固体质量为21. 6 g+21. 6 g+6. 4 g=49. 6 g,所得滤渣质量应大于或等于33. 6 g,小于49. 6 g,B正确。
二、16. (1)A (2)4Al+3O2===2Al2O3
(3)隔绝氧气(或空气)和水
(4)合金;铁;含碳量不同
(5)A
(6)Fe+CuSO4===Cu+FeSO4
(7)单质
(8)Ag;Zn(NO3)2、Cu(NO3)2
17. (1)O2和H2O
(2)Fe+2HCl===FeCl2+H2↑
(3)Y>Z>X
(4)Fe3O4+4CO3Fe+4CO2;Fe+CuSO4===Cu+FeSO4
18. (1)延展 (2)不活泼
(3)①SO2 ②MoO3+H2MoO2+H2O;MoO2+2H2Mo+2H2O;置换反应
19. (1)C;Fe2O3
(2)CO2+C2CO
(3)CO+CuOCu+CO2
三、20. 【设计方案】黑色粉末没有变化,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成立;黑色粉末部分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评价】(1)防止灼热的铜和铁被氧化
(2)在b导管处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合理即可)
(3)CO+CuOCu+CO2
21. 【作出猜想】铁>锰>铜
【设计实验】(2)CuSO4溶液 (3)取两片锰片分别放入盛有FeSO4溶液、CuSO4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及结论】都有气泡产生,锰片反应比铁片反应剧烈
【拓展探究】实验③没有必要做,因为实验①②④已可验证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四、22. 解:(1)70%
(2)设最多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质量为x。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100 t×64% x×96%

x≈46.67 t
答:最多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46.67 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