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7 20:4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组建中国同盟会 B.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C.创办黄埔军校 D.建立广州国民政府
2.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
A.新文化运动 B.实业救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3.“叶挺独立团奉命担任攻击汀泗桥的任务,他们在当地农民的引导下,沿山间小路绕到敌人侧后方,出其不意地发生猛攻……敌人全线崩溃……”这段史实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1925年4月8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以下对信中历史信息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火与剑”指暴力革命
B.“别人”指日本帝国主义
C.“还是如此者”指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学校”指黄埔军校
5如图是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的一位风云人物,这是《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6.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它是一把手枪,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这把手枪陈列在此是为了纪念(  )
A. 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B. 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C.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D.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7. 《秋收起义暴动歌》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歌中“秋收起义成了功”主要是指(  )
A. 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军
B.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D. 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8. 1928年,毛泽东总结根据地斗争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及六项注意。其中有“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内容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维护国共合作 B. 注重军民关系
C. 强调农业生产 D. 重视城市起义
9. 某回忆录记载:“离开瑞金后,……在冲破四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后,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分牺牲。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红八军团番号撤销。”这本回忆录的下一个章节最可能是(  )
A. 生死攸关的转折 B. 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C. 陕甘军民传喜讯 D. 百万雄师过大江
10. (荣德原创)它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华民族,它彰显了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执着前进、不畏险阻的非凡勇气。在这场历时两年的征程中,中央红军的出发地和最终会师地点分别是(  )
A. 江西瑞金 四川甘孜 B. 贵州遵义 陕北吴起镇
C. 江西瑞金 贵州遵义 D. 江西瑞金 甘肃会宁
11. 某学生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做了如题11表的读书笔记。根据表中事迹推测,这个人物是( )
章节 事迹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投身政治活动;参加中共一大;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支部;组织工人罢工;参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组织农民运动;参与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
A. 孙中山 B. 毛泽东
C. 周恩来 D. 蒋介石
12. 在八七会议上进行革命总结时,毛泽东“把国共两党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一座房子”。他说:“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一样扭扭捏捏地搬进了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革命中( )
A. 未能充分地发动广大农民 B. 没有坚持武装斗争
C. 忽视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D. 没有做到独立自主
13. “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指的是( )
A. 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旗帜
C. 井冈山会师合编了红四军
D. 走上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14. 1931年8月,一名国民党军官曾说:“他们的行军力和纪律实在很好。同时他们的组织很完善——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民众都分了田地。……我们走够了路程,然而结果是没有打伤朱毛好多。”由此可见,国民党军队失利的原因在于( )
A. 红军采取了运动战术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C.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D. 中国共产党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5. 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革命路线( )
A. 阻碍了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得到所有农民的热情拥护
C.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16.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毛泽东作了这样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会师
18.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19.红军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是在( )
A. 占领遵义城后   B. 渡过金沙江后  
C. 到达陕北之后   D. 翻越雪山之后
20.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的诗句,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如图所示地点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 金沙水拍云崖暖 B. 大渡桥横铁索寒
C. 更喜岷山千里雪 D.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 1 )这首诗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 2 )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 3 )诗中反映出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两个)
( 4 )此事件给后人留下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什么?请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材料二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为了突破军阀的经济封锁,发展壮大根据地,坚持革命道路,共产党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针对大量青年男子参加红军或外出谋生等现状,苏维埃政府领导和组织农民建立了劳动互助组、耕田队。
材料三 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摘编自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引读》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紧急会议上确定的方针, 并说明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所具备的条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23.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2月,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请,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在国统区报纸上发表。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
①油画 《飞夺泸定桥》:描绘了22名红军勇士冒着敌人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锁链,奋勇向对岸冲去的场景。 ②报刊 《救国时报》: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发表了《雪山草地行军记》等文章,积极宣传长征,介绍长征情况。 ⑤电影 《长征》:剧情片,展现了中央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至长征胜利的历程。 ③档案 《遵义会议文献》:收录了会议决议,中央关于通报会议情况的电报、中央负责人关于会议的传达提纲等。 ⑥专著 《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斯诺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收集长征一手资料后所作,被译成多国文字。
④回忆录 《红军长征记》:收录100篇长征亲历者的回忆文章,再现了长征路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报刊 《救国时报》: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发表了《雪山草地行军记》等文章,积极宣传长征,介绍长征情况。 ⑤电影 《长征》:剧情片,展现了中央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至长征胜利的历程。 ③档案 《遵义会议文献》:收录了会议决议,中央关于通报会议情况的电报、中央负责人关于会议的传达提纲等。 ⑥专著 《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斯诺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收集长征一手资料后所作,被译成多国文字。
(1)根据材料一,概述《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介绍。你认为该报道是否具备较高史料价值 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3)仿照示例,从下表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再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与之相对应的材料,并指出选择该材料的理由。
研究主题1 长征的重要转折 研究主题2 长征的革命精神 研究主题3 长征的海外传播
研究主题1 长征的重要转折 研究主题2 长征的革命精神 研究主题3 长征的海外传播
【示例】
研究主题:长征的重要转折
选择材料:③
理由:档案中遵义会议的决议内容和中央的相关文件,证实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
1-5BDCBC 6-10BABAD 11-15BCADC 16-20D B A B B
21、( 1 )红军长征。
( 2 )遵义会议。
( 3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 4 )长征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言之有理即可)
22、(1)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战略转变: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23、(1)该文全面、翔实地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具备;因为该报道是在作者亲自采访了红军长征亲历者并获得不少珍贵的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写就的,因此具备了较高的史料价值。
(2)照抄照搬,言听计从。遵义会议。
(3)研究主题:长征的革命精神
选择材料:④
理由:回忆录《红军长征记》收录了100篇长征亲历者的回忆文章,再现了长征路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长征的革命精神。
研究主题:长征的海外传播
选择材料:②
理由:报刊《救国时报》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的,该报积极宣传长征,向国际社会介绍了长征情况,促进了国际社会对红军长征的了解。